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顺行交锁髓内钉结合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固定治疗Lambiris Ⅲ或Ⅳ股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Lambiris Ⅲ或Ⅳ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6例;年龄为22~57岁,平均41.3岁。骨折根据Lambiris分:Ⅲ24例(Ⅲa17例, Ⅲb5例, Ⅲc2例),Ⅳ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9 d,平均4.3 d。所有患者均采用顺行股骨交锁髓内钉结合LISS钢板固定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2.1 h(1.8~2.5 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61 mL(310~480 mL),住院时间平均为15.1 d(11~18 d)。27例患者术后获13~38个月(平均25.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平均为29.2周(28~36周)。末次随访时按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18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8.9%(24/27);按照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16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85.2%(23/27)。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骨不连、畸形愈合、再次骨折、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顺行交锁髓内钉结合LISS钢板固定治疗Lambiris Ⅲ或Ⅳ股骨骨折具有固定坚强、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骨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支撑钢板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肘关节Regan-MorreyⅡ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肘关节Regan-MorreyⅡ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21~63岁[(36.3±7.1)岁]。24例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钢板组),29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进行评估。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5~18个月[(15.9±1.3)个月]。钢板组手术时间为(150.6±24.2)min,长于螺钉组的(126.8±18.3)min(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VAS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钢板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分别为(87.2±5.8)°、(109.2±7.1)°、(121.3±6.2)°、(127.3±5.4)°,均高于螺钉组的(70.5±9.1)°、(90.2±4.5)°、(108.3±5.1)°、(116.2±4.6)°(P<0.05);钢板组前臂旋转活动度分别为(78.3±9.1)°、(98.7±8.6)°、(130.2±7.1)°、(139.2±6.7)°,均高于螺钉组的(60.1±5.1)°、(80.6±8.7)°、(116.1±5.5)°、(127.3±4.1)°(P<0.05);钢板组MEPS分别为(30.6±7.6)分、(68.6±6.1)分、(90.2±4.3)分、(95.2±2.1)分,均高于螺钉组的(27.2±8.1)分、(54.1±7.1)分、(82.1±5.3)分、(88.2±5.2)分(P<0.05)。钢板组1例术后1周发生切口浅表性感染,经清创和抗生素治疗后愈合;2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未特殊处理。螺钉组3例早期活动时螺钉松动、骨折再移位,通过减轻肘关节功能锻炼强度、延长支具保护时间,骨折愈合;4例发生异位骨化,其中1例伴肘关节僵硬,于术后12个月行肘关节松解术,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24),低于螺钉组的26%(7/29)(P<0.05)。结论支撑钢板治疗肘关节Regan-MorreyⅡ尺骨冠状突骨折,虽然较空心螺钉手术时间长,但固定更牢靠,利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肘关节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三病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的37例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2例;年龄(48.2±5.6)岁(20~69岁);左侧12例,右侧20例,双侧5例;跟骨Sanders分:Ⅱ20侧,Ⅲ22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Gissane角。术后6个月采用Morrey法评价术后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效果。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2.7)个月(13~1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克氏针变形或断裂、骨折复位丢失、克氏针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7例患者跟骨解剖形态均恢复满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为13.3°±1.6°、32.5°±5.5°、32.7°±5.4°,Gissane角为78.3°±6.7°、127.2°±6.7°、128.0°±6.4°,以上指标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距下关节活动度:轻度25例,中度12例,中度以上受限率为32.4%(12/37)。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12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33/37)。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疗效满意。

  • 标签: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跗骨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技术联合踝关节镜技术复位内固定治疗Hawkins Ⅱ距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3例Hawkins Ⅱ距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平均35.8岁(22~61岁)。均采用天玑机器人联合踝关节镜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术中关节镜辅助骨折复位时间、机器人导航置入内固定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估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在2 h内完成,均一次性置钉成功,其中关节镜辅助复位时间平均为52.8 min(43~66 min),机器人导航置入内固定时间平均为43.6 min(33~55 min)。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平均13.3个月(12~15个月),均在3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1例患者发生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伴轻度疼痛,给予保守治疗;未出现切口感染、距骨坏死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平均为91.0分(83~94分)。结论机器人联合踝关节镜复位内固定治疗Hawkins Ⅱ距骨颈骨折具有微创、精准复位及置钉、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短期疗效肯定。

  • 标签: 机器人 距骨 骨折 关节镜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肘关节镜下利用克氏针撬拨复位+Harbert钉固定治疗MasonⅠ、Ⅱ桡骨头骨折的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我科采用关节镜微创方法治疗20例患者,通过后期复查随访,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的肘关节功能评定法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20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术后13~16 d拆线,复查X线及CT扫描,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95%。结论肘关节镜下克氏针撬拨复位+Harbert钉固定治疗桡骨头MasonⅠ、Ⅱ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减少肘关节僵硬并发症,术后康复锻炼效果满意,值得有关节镜条件的医院推广。

  • 标签: 关节镜 桡骨骨折 克氏针 Harbert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chatzkerⅡ胫骨平台骨折外侧半月板损伤的类型及其与外侧平台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13例SchatzkerⅡ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32例、女81例;年龄29~61岁,平均44.9岁。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并常规行关节镜探查以发现并处理软组织损伤。术中明确外侧半月板损伤的类型、位置,将患者分为半月板损伤组和半月板损伤组。通过测量CT上胫骨外侧平台塌陷值(lateral plateau depression,LPD)及增宽值(lateral plateau widening,LPW),分析其与外侧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绘制相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确定LPD和LPW预测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最佳临界点。结果半月板损伤组109例,主要表现为外侧半月板体部及后角损伤(98.2%,107/109),LPD为(13.1±3.2) mm;半月板损伤组104例,LPD为(9.1±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01);半月板损伤组和无损伤组的LPW分别为(8.0±1.3) mm和(6.7±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11)。LPD的最佳预测临界点为7.6 mm(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64.7%,曲线下面积为0.834);LPW的最佳预测临界点为7.3 mm(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58.8%,曲线下面积为0.722)。结论SchatzkerⅡ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常表现为外侧半月板-关节囊分离、破裂和纵裂,其冠状面CT外侧平台塌陷超过7.6 mm和(或)外侧平台增宽超过7.3 mm时,易出现外侧半月板体部和(或)后角损伤。

  • 标签: 胫骨骨折 胫骨半月板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微创复位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20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18~58(39.6±10.8)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Sanders Ⅱ16例、Ⅲ24例。40例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大“L”形切口组(采用传统的大“L”形切口跟骨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每组20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折类型、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2)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等围术期资料差异;(3)术后观察局部有无麻木感、是否钢板外露、切口皮肤坏死、术后1年是否有创伤性关节炎等手术并发症情况;(4)对比分析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Gissnae角和Bohler角。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术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关节镜组患者的切口长度(0.94±0.08)cm、术中出血量(7.20±1.98)mL、手术时间(41.45±9.96)min、住院时间(8.45±2.01)d,大“L”形切口组患者的切口长度(14.35±1.63)cm、术中出血量(27.35±10.35)mL、手术时间(90.65±12.08)min、住院时间(17.15±6.72)d,关节镜组优于大“L”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0、-8.54、-14.04、-5.54,P值均<0.001)。(3)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术后关节镜组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创伤性关节炎、足背皮肤麻木。大“L”形切口组20例中,18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2例患者切口皮缘坏死、钢板外露,予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后伤口愈合;有4例患者术后感足背外侧麻木,经治疗分别于术后8~14个月痊愈。(4)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关节镜组为(92.10±3.16)分、大“L”形切口组为(91.3±2.45)分,术后2组患者跟骨的Gissnae角和Bohler角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较,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Sanders Ⅱ、Ⅲ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牢固、切口愈合好、疗程短、术后瘢痕不明显、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 标签: 跟骨 跟骨关节内骨折 关节镜检查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外侧扩展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 2017年10月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34例Sanders Ⅲ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1例;年龄18~56岁[(42.5±9.4)岁]。均为新鲜骨折。17例行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扩展入路组),17例行传统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L"形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12个月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展入路组住院时间为(15.7±4.0)d,"L"形入路组为(22.4±9.6)d;扩展入路组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为88%(15/17),"L"形入路组为47%(8/12);扩展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2/17),"L"形入路组为47%(8/17)( P均<0.05)。术前、术后1周、12个月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扩展入路组Böhler角为(23.9±6.1)°,Gissane角为(119.3±6.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形入路组Böhler角为(25.8±3.7)°,Gissane角为(122.2±5.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扩展入路组AOFAS踝-后足评分总分为(86.9±7.5)分,优良率为88%;"L"形入路组总分为(83.3±12.5)分,优良率为76%(P>0.05);扩展入路组后足关节活动评分为(5.8±0.7)分,优于"L"形入路组的(3.4±1.0)分(P<0.05)。结论对于Sanders Ⅲ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相比,采用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骨折早期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距下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跟骨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采用闭合复位或跗骨窦弧形微创切口显露,椎体牵开器、辅助复位器显露并辅助复位,空心钉、克氏针等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手足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3例60足闭合性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切口显露、椎体牵开器辅助复位器显露并辅助复位内固定组(微创组,24例28足)和传统外侧"L"切口切开组(传统组,29例32足)。比较微创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跟骨长度、跟骨高度,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并发症、距下关节僵硬、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两种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22个月,平均16个月。微创组患者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跟骨长度、跟骨高度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2.5±1.2)d]和手术时间[(62.6±6.3)min]短于传统组[(7.6±3.5)d和(85.9±9.7)min]、手术出血量[(30.5±3.8)mL]少于传统组[(80.9±8.3)mL]、切口并发症发生率(0)和距下关节僵硬率(10.7%)低于传统组(9.4%和4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AOFAS的踝-后足评分[(92.8±5.9)分和(89.5±7.5)分]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应用椎体牵开器、辅助复位器显露并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复位准确、固定可靠等优点,疗效满意。

  • 标签: 关节镜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尺骨冠状突对维持肘关节稳定性十分重要,对于骨折块较小且粉碎性的冠状突骨折,首先要选择合适手术入路,肘关节前方经血管神经间入路安全、创伤小、显露范围广。尺骨近端都是松质骨,螺钉固定不紧容易拔脱,单纯钢丝固定去套易形成切割,常规固定方式难以有效固定。针对这些不足,笔者设计经尺骨隧道"T"形钛板与钢丝相结合固定O'Driscoll Ⅱ、Ⅲ尺骨冠状突骨折。笔者对收治的48例O'Driscoll Ⅱ、Ⅲ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均采用经尺骨隧道"T"形钛板钢丝内固定治疗,探讨该固定方式治疗O'DriscollⅡ、Ⅲ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肘关节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运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器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DIACF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69足)DIACF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9例;年龄22~61岁[(47.2±8.7)岁]。根据Sanders分:Ⅱ42足,Ⅲ15足,Ⅳ12足。根据Essex-Lopresti分:舌形骨折43足,关节面塌陷23足,无法分3足。30例(35足)采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器辅助、经皮或经跗骨窦入路复位、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治疗(A组),30例(34足)采用传统扩大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的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复位质量通过跟骨高度、长度、宽度及Böhler角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8.2±11.3)个月]。A组术前等待时间为(3.4±1.3)d,低于B组的(6.9±1.9)d(P<0.05);A组手术时间为(91.7±10.3)min,B组为(92.8±11.5)min(P>0.05);A组住院时间为(7.0±1.4)d,低于B组的(12.7±1.7)d(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复位丢失。A组跟骨高度为(48.9±2.0)mm,B组为(49.3±2.6)mm(P>0.05);A组跟骨长度为(83.2±2.9)mm,B组为(83.5±2.7)mm(P>0.05);A组跟骨宽度为(35.8±2.3)mm,B组为(35.1±1.3)mm(P>0.05);A组Böhler角为(24.7±6.4)°,B组为(25.9±5.8)°(P>0.05)。末次随访时,A组AOFAS评分为(87.1±8.5)分,B组为(86.7±7.8)分(P>0.05);A组优良率为89%(31/35),B组为88%(30/34)(P>0.05)。A组Maryland评分为(85.3±9.5)分,B组为(84.9±9.5)分(P>0.05);A组优良率为86%(30/35),与B组85%(29/34)(P>0.05)。A组VAS为(2.3±1.5)分,B组为(2.5±1.5)分(P>0.05)。A组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B组1足出现切口浅表感染,3足出现切缘皮肤坏死,1足出现深部感染(P<0.05)。结论运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器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治疗DIACFs,可以取得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同等的临床疗效,但具有术前等待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相关并发症低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存在切开复位内固定禁忌证的患者。

  • 标签: 跟骨 关节内骨折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自体髂骨条植骨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3/4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64例肱骨近端Neer3/4骨折患者资料,其中采用锁定钢板治疗36例(对照组),采用自体髂骨条植骨联合锁定钢板治疗28例(观察组),术后均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手术复位质量,采用Neer评分标准评价末期随访时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肩关节活动范围,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视觉模拟评分(VAS)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末期随访(随访6个月)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评定,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近期术后的复位效果优良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手术效果的优良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61.11%)(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屈、伸、内旋、外旋及外展的度数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SES评分及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髂骨条植骨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3/4骨折疗效确切,能有效获得内侧支撑和成角稳定,提高了手术和肩功能改善情况,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及生活质量,较单纯锁定钢板治疗骨折的效果要好。

  • 标签: 骨折固定术,内 锁定钢板 自体移植物 肱骨骨折,近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Teach-back联合互联网+护理临床路径在儿童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商榷Teach-back联合互联网+护理临床路径应用于儿童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3—5月住院的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患儿5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进行护理;选择2018年6—8月住院的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例作为试验组,按照互联网+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并联合Teach-back应用于围手术期。校对2组患儿禁食禁饮执行准确率;比较2组患儿术后针道感染率;采用Flynn评分对肘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价;比较2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对照组禁食、禁饮执行准确率分别为64.71%(33/51)、58.82%(30/51),试验组分别为86.96%(40/46)、84.78%(39/4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431、7.937,P<0.05或0.01)。对照组术后针道感染率为35.29%(18/51),试验组为2.17%(1/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6.844,P<0.01)。术后4周,2组患儿Flyn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2组患儿Flynn评分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2.03 ± 0.04) d、(10 135.403 ± 94.384)元,均低于对照组的(4.94 ± 0.14) d、(12 577.646 ± 192.604)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256、11.386,P<0.01或0.05)。结论Teach-back联合互联网+护理临床路径在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患儿术前禁食、禁饮执行准确率,降低患儿术后针道感染率,术后4周明显地改善患儿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患肢的肘关节功能,且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Teach-back 临床路径 GartlandⅢ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腰固定联合内置固定架(INFIX)+钢板固定治疗Tile C3骨盆骨折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 2019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4例Tile C3骨盆骨折肥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14~46岁[(37.1±8.9)岁]。体重指数28.0~38.6 kg/m2[(30.7±3.4)kg/m2]。均采用先后环髂腰固定,再前环INFIX+钢板固定的手术方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肢疼痛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改善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3.5±4.0)个月]。手术时间为4~10.5 h[(6.9±2.3)h],术中出血量为800~2 200 ml[(1 071.4±357.4)ml]。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2~32周[(19.1±5.9)周]。术前VAS为(8.2±1.0)分,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9±0.8)分、(3.9±0.9)分、(3.0±0.8)分、(1.9±1.1)分(P均<0.01)。末次随访Matta标准评价:优10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8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9%。下肢静脉血栓1例,抗凝治疗后效果良好。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INFIX取出后逐渐恢复。结论髂腰固定联合INFIX+钢板固定治疗Tile C3骨盆骨折肥胖患者,骨折愈合良好,疼痛减轻,骨盆复位及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

  • 标签: 肥胖症 骨盆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3例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为80~91岁,平均85.3岁。骨折AO/OTA-2018版分:31-A1.32例,31-A2.25例,31-A2.313例,31-A3.33例。骨质疏松按Singh标准分级:1级4例,2级16例,3级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强化PFNA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56.3 min(47~9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97 mL(110~450 mL)。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7个月(5~27个月)随访。1例患者于术后5个月因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而死亡,该患者死亡前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为良。23例患者术后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1.3周(8~18周)。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髓内钉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骨水泥强化PFNA固定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提高螺钉把持力,降低内固定物失效风险,近期疗效良好。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骨质疏松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1侧块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齿状突骨折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例老年Ⅱ齿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66~89岁[(75.2±6.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2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E级10例,D级2例。均采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1侧块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6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ASIA分级;比较术前、术后6周、3,6,9和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98~169 min[(123.2±17.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0 ml [(30.0±7.1)ml],住院时间为6~9 d[(7.3±0.7)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周患者NDI为8%~30%[(19.3±6.3)%],显著低于术前的19%~45%[(33.1±9.9)%](P<0.05)。患者术后ASIA分级均达到E级。患者术后VAS持续降低,由术前6~9分[(7.8±0.9)分]降低至术后12个月的1~3分[(1.8±0.6)分](P<0.05)。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11个月[(7.3±2.1)个月]。结论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寰枢椎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齿状突骨折可减轻患者疼痛,使其迅速恢复颈部生活功能状态,并可达到骨性愈合。

  • 标签: 内窥镜 脊柱骨折 颈椎 老年人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劳动者遭受电击后,肩关节周围肌群强直收缩易导致后脱位合并骨折,其中80%合并肱骨头反Hill-Sachs损伤。本文报道了2020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湖州医院骨科收治的1例电击伤致双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患者,左肩关节后脱位诊断明确,右肩后脱位漏诊。患者经积极行肩关节镜手术修复关节囊,成功重建了肩关节稳定性,6个月后随访未再发脱位,功能良好。

  • 标签: 电击伤 建筑电工 肩关节后脱位 早期诊断 肩关节镜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寰枢椎脱位后路寰枢椎融合术的长期疗效。方法分析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6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资料及功能评价结果,统计分析患者远期疗效。结果患者随访(156.4±47.6)个月,术后半年时间随访发现患者均实现骨性愈合;C0~C2角术后颈椎弯曲角明显较术前改善(P<0.05);C2~C7角最后一次随访的曲度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9.28±2.37)分提升到末次随访的(14.44±1.28)分,大部分患者的恢复状态不错,病情较稳定。JOA评分术后改善率平均值为77.35%,其中优秀有24例,良好有5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手段,术后长期疗效良好,不会对儿童的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成显著的不良反应。

  • 标签: 儿童 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融合固定 颈椎曲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微创悬吊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人工晶状体脱位31例(31只眼),均采用以8-0聚丙烯缝线行"单向四环"技术联合无线结巩膜间"Z"字缝合的改良微创悬吊手术。随访3个月。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前房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视力(BCVA, logMAR)为0.48±0.31,优于术前的0.74±0.46(P=0.001);眼压为(17.65±1.85)mmHg(1 mmHg=0.133 kPa),与术前(17.77±3.92)mmHg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1.000);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476.87±437.95)个/mm2,低于术前(2 601.39±470.61)个/mm2(P<0.001);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随访期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微创悬吊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早期效果良好,可改善视力,并发症。

  • 标签: 晶状体半脱位 晶状体,人工 视力 眼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椎体旋转半脱位(rotatory subluxation,RS)的脊柱畸形患者矫形术中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RS与术中神经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术前合并RS的脊柱畸形接受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术前未行牵引及术中三柱截骨手术37例患者(RS组)的病历资料,另选取37例不伴RS的脊柱畸形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测量的影像学参数包括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trunk balance,CTB)、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冠状位椎体半脱位距离(coronal rotatory subluxation,CRS)、矢状位椎体半脱位距离(sagittal rotatory subluxation,SRS)、RS椎体轴面旋转角度(axial rotation,AR)等。记录患者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及唤醒试验阳性的发生率。结果RS组患者年龄为(42.4±17.9)岁(12~7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2.7±18.3)岁(12~74岁),差异统计学意义(t=0.0713,P=0.943)。RS组术前主弯Cobb角、CTB、GK、SVA分别为75.4°±29.7°、(38.4±28.4)mm、52.8°±25.2°、(40.3±36.8)mm,对照组分别为75.1°±27.6°(t=0.045,P=0.964)、(34.8±24.4)mm(t=0.584,P=0.560)、49.8°±22.5°(t=0.540,P=0.591)、(38.7±25.3)mm(t=0.219,P=0.828),两组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TB、GK、SVA、CRS、SRS和AR均得到明显矫正(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P值均>0.05)。术前合并下肢神经功能损害,RS组6例(16.2%)、对照组4例(10.8%)(F=0.463,P=0.496),Frankel分级均为D级。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RS组5例(13.5%)、对照组1例(2.7%)(F=2.902,P=0.088)。2例RS组患者(5.4%)术中唤醒试验阳性(F=2.056,P=0.493)。结论伴RS的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前神经损害发生率,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及神经损害加重的风险高于对照组,术前合并RS是脊柱矫形手术中发生神经损害的可能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脱位 手术中并发症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