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骨折脱位脊髓损伤(SCIWORA)的临床特点及其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9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SCIWORA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卧床、局部制动、应用激素、甘露醇、神经生长因子等,尿潴留予以导尿。出院后对所有患儿行临床随访,采用Frankel分级判断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结果32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0 ∶2.2,中位年龄为82个月(2~180个月);均有外伤史,其中跳舞下腰伤最常见(19/32),其次是交通事故伤(6/32)、高处坠落伤(3/32)、跌倒伤(3/32)及重物砸伤(1/32);主要临床症状为双下肢无力(23/32)、无力伴麻木(8/32)及麻木(1/32),通常于伤后立即出现(23/32),且呈进行性加重(31/32)。脊柱CT和X线检查未见异常,MRI检查多可见异常(26/32),表现为脊髓挫伤(23/32)和脊髓出血(3/32)。32例患儿中,脊髓损伤累及胸段20例、颈段4例、颈胸腰段2例、颈胸段4例、胸腰段2例。治疗1周后,32例患儿的Frankel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6例提高4级,2例提高3级,5例提高2级,7例提高1级。治疗期间,9例(28.1%)患儿并发尿路感染。32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3个月至5年)。随访期间,26例行定期康复治疗,另6例(E级)特殊治疗。至末次随访,32例患儿的Frankel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但是与治疗1周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SCIWORA多见于女童,以跳舞下腰伤最常见,胸段脊髓最常受累,脊柱MRI是最佳检查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若患儿有明确外伤史和临床症状,及时进行脊柱MRI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 标签: 脊髓损伤 儿童 骨折 脱位 疾病特征
  • 简介:摘要儿童轻微外伤后的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可导致截瘫,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于2018年3—12月收治3例儿童骨折脱位脊髓损伤致截瘫的患儿,并行椎管腔探查术,术中发现均存在终丝牵拉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结合文献认为,骨折脱位脊髓损伤患儿中很可能存在先天性脊髓拴系病变,如终丝牵拉等,在外力诱因下突然发病导致脊髓严重损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非脱位过伸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收集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5例非脱位过伸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1±15)岁(范围:27~79岁)。损伤原因:车祸18例,重物砸伤2例,摔伤5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Ⅱ4例,Ⅳ5例,Ⅴ13例,Ⅵ3例;三柱理论分:单纯外侧柱4例,单纯内侧柱5例,内侧柱+外侧柱7例,三柱9例。25例后倾角术前-5.2°±4.2°(范围:-10°~0°)。术前MR检查示合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5例,合并膝关节后外侧结构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3例,合并PLC+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合并韧带损伤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均>10°,其中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5°,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0°,而后倾角改变<10°患者合并韧带损伤;合并韧带损伤患者单纯外侧柱或内侧柱骨折患者6例,内侧柱+外侧柱骨折患者2例,三柱骨折患者2例。结果25例随访时间16.4个月(范围:12~24个月)。手术时间(124±33)min(范围:65~180 min),出血量(106±48)ml(范围:20~200 ml)。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根据骨折特点进行针对性关节面复位及下肢力线纠正,固定钢板偏前方放置固定骨折块。术后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0例,复位良好5例(关节面塌陷2~5 mm),骨折复位优良率100%。内固定方式:单纯外侧钢板4例,单纯内侧钢板2例,内侧+外侧钢板治疗15例,内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内侧钢板+后方螺钉1例,外侧钢板+腓骨螺钉1例,内外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8例术中进行了半月板修复,其中内侧5例,外侧3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Rasmussen评分(24.9±3.5)分(范围:18~29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18°±9°(范围:90°~130°)。2例出现术后伤口表浅感染。结论非脱位过伸胫骨平台骨折主要影像学特征为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单纯前内侧柱/前外侧柱损伤时易合并"对角线"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10°时易合并周围韧带损伤;通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关节面平整及下肢力线,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胫骨骨折 韧带,关节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的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8年3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诊治的12例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为24~80岁,平均49.6岁。参照髋关节前脱位Epstein分及Letournel-Judet髋臼前柱骨折,对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归纳出一种分系统,共分4:A1例,髋关节髂骨脱位,髋臼骨折线涉及髂骨翼;B4例,髋关节髂骨脱位,髋臼骨折涉及髂前下棘;C5例,髋关节耻骨脱位,髋臼骨折涉及整个前壁;D2例,髋关节闭孔脱位,髋臼骨折仅涉及前角区。髋臼骨折保守治疗5例,手术内固定治疗6例,一期关节置换1例。分析各型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及功能结果。结果1例A髋臼骨折为不典型高位前柱骨折,4例B、3例C、2例D髋臼骨折为不典型前壁骨折。10例患者获平均17.2个月(3~46个月)随访,1例失访,另1例关节置换患者未纳入随访。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1例A患者手术复位差,功能结果差。1例B患者手术复位满意,功能结果为优;保守治疗及手术复位差各1例,功能结果均为差。C患者手术复位满意3例,功能结果满意2例,差1例(并发Brooker Ⅳ级异位骨化);保守治疗1例,复位及功能结果均差。2例D患者保守治疗,髋臼骨折复位差,功能结果均满意。结论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为一特殊类型损伤,可分为4:A、B、C需选择恰当手术入路复位固定髋臼骨折,D髋关节前脱位复位后可保守治疗。

  • 标签: 髋臼 骨折 髋脱位 分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8例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龄段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方面的特征。结果不同年龄段患者男女性别例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3.840,P>0.05);交通伤、平地跌倒致病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人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30、110.326,P<0.05);重物砸伤、打击伤、运动伤、其他原因致病的患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中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颈椎椎体骨质增生、椎体前缘软组织肿胀异常患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764、71.775、49.352,P<0.05);CT检查见中后纵韧带骨化异常患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44,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倾向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以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JOA评分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不同年龄段两两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致病原因存在明显差异,X线片及CT检测结果可作为患者的诊疗方案选择的依据。临床诊疗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性。

  • 标签: 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 年龄分布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骨折特点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4例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25 ~ 64岁,平均36.4岁。受伤原因为:交通伤12例、高坠伤6例、摔伤6例。尺骨鹰嘴横或斜骨折4例,粉碎性骨折20例;合并冠突骨折15例,根据Regan-Morrey分均为III;合并桡骨头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 ~ 19 d,平均10.5 d。所有患者均采用肘关节后方正中入路复位固定冠突、桡骨头和尺骨鹰嘴骨折,恢复滑车切迹解剖完整性。其中2例患者因冠突固定欠佳,加用肘前方入路复位固定冠突骨折。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 24个月,平均13.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8±0.5)个月。术后12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5.1±4.1)分,其中优8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3.3%。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肘关节不稳定、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复杂损伤,可涉及尺骨鹰嘴、冠突及桡骨头骨折。良好地复位及牢固固定各骨折块,尤其是滑车切迹的平整,同时术后积极规范的功能锻炼,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鹰嘴 肘关节 骨折脱位 手术
  • 简介:摘要骨盆新月形骨折脱位(CFDP),又称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指侧方挤压导致后方的髂骨翼新月形骨折,同时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约占骨盆损伤的12%。目前,Day分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随着骨盆骨折治疗微创化发展的需要,精细分、闭合复位及精准置钉仍是临床医师的诊治难点。笔者就CFDP的应用解剖及致伤机制、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CFDP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骨盆 脱位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经典孟氏骨折的定义是尺骨骨折伴上尺桡关节脱位,如合并桡骨头后脱位,即肱桡关节后脱位时,称为后孟氏骨折。而对于不伴有上尺桡关节脱位者,不应笼统称为后孟氏骨折,可称为经尺骨近端骨折脱位。对于伴有上尺桡关节脱位后孟氏骨折,临床相对少见,其冠突骨折通常粉碎,上尺桡关节遭到破坏,环状韧带及骨间膜损伤,治疗时在恢复骨性结构及处理外侧韧带复合体后,还须关注与处理上尺桡关节的稳定,预后疗效不确定。而经尺骨近端骨折脱位临床相对多见,其冠突骨折块通常完整,环状韧带及骨间膜完好,在治疗上以恢复骨性结构为主,同时处理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预后效果好。通过解剖基础、影像学特征、损伤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鉴别和区分后孟氏骨折与经尺骨近端骨折脱位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国内的西医知识绝大部分来源于近现代的西方医学,一些医学术语亦沿用至今,骨科关节内及其周围骨折脱位特殊命名较多,绝大部分是以首次发现或者详细描述该骨折特点的医学先贤命名,一些以受伤机制命名,由于认识的不全面,国内骨科医生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扰。为了充分了解这些骨折的发现史,启发创新思维,我们追本溯源进行了以下综述。

  • 标签: 关节内骨折 脱位 以人名命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氏针固定在尺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丹东市中心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行克氏针固定治疗的开放性尺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20例,行克氏针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情况。结果20例尺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按照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分标准,优16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克氏针固定在尺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治疗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尺骨骨折 脱位 下尺桡关节 腕关节 克氏针 骨折固定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钩骨骨折合并第四、五掌骨基底骨折脱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我们共诊治6例钩骨骨折合并第四、五掌骨基底骨折脱位患者,其中摔伤3例,拳击伤2例,碾压伤1例。按钩骨-掌骨关节损伤分标准,Ⅱb4例,Ⅲb2例。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7个月,平均4.5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0~14周,平均12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发生,未见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例,良1例,可1例。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钩骨骨折合并第四、五掌骨基底骨折脱位,术后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钩骨 骨折固定术 掌骨基底 腕掌关节脱位
  • 简介:摘要报道1例急性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患者因车祸致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就诊。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左肩关节后脱位、大结节骨折。麻醉下手法复位失败后,MR检查发现肱二头肌长头腱和冈上、冈下肌等软组织嵌顿在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是导致急诊闭合复位失败的原因。对左侧肩关节骨折脱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切断肱二头肌长头腱,并在结节间沟行腱固定术,解除肩袖嵌顿后,肱骨头后脱位顺利复位,复位并固定大结节骨折。结合手术过程探讨其可能的创伤机制为移位的大结节骨折破坏了结节间沟外侧壁的完整性,肱二头肌长头腱脱出结节间沟,向内侧移位,嵌顿于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从而导致肱骨头向后脱位、大结节骨折向前内下移位。对高能量损伤患者应重视其可能伴随的急性肩关节后脱位,结合多角度X线或肩关节CT检查是避免漏诊的惟一方法。对闭合复位失败的急性肩关节后脱位患者应当借助MR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肩袖和(或)肱二头肌长头腱嵌顿情况。大结节骨折的解剖复位是恢复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与否及其不同分对C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我们共收治71例C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其不同分分为A组(不合并尺骨茎突骨折)、B组(合并Hauck Ⅰ尺骨茎突骨折)和C组(合并Hauck Ⅱ尺骨茎突骨折)。所有桡骨远端骨折均行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尺骨茎突骨折均未行内固定。记录各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测量影像学参数(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范围(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旋前、旋后)及握力;采用DASH评分评定患肢功能。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9~25个月,平均(15.6±4.1)个月。所有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三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统计学意义(F=2.078,P>0.05);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参数、腕关节活动范围及患侧健侧握力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腕关节功能均获得良好恢复,三组DASH评分差异统计学意义(F=2.305,P>0.05)。B组患者尺骨茎突骨折畸形愈合9例,不愈合3例;C组尺骨茎突骨折畸形愈合11例,不愈合2例;B组和C组尺骨茎突骨折愈合情况差异统计学意义(χ2=1.252,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行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时,合并的尺骨茎突骨折未行固定存在较高的畸形愈合及不愈合风险;但尺骨茎突骨折与否及其不同骨折类型对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桡骨骨折 治疗效果 尺骨茎突骨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肩峰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5例肩峰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2例;患者年龄范围18 ~ 60岁,平均年龄(34.67±15.5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8例,摔伤2例,坠落伤3例,运动伤2例。肩峰骨折,OgawaⅠ5例,OgawaⅡ10例;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Ⅱ7例,TossyⅢ8例。治疗方案均为肩峰骨折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1年根据患者患侧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肩关节Constant-Murely评分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60±9.83)个月,术后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骨折愈合不良、骨折脱位复位丢失、肩峰下撞击、钢板螺钉松动等情况。术后1年肩关节活动范围:外展90° ~ 145°,平均(114.00±19.29)°;上举100°~180°,平均(136.67±27.10)°;后伸30° ~ 60°,平均(42.00±10.66)°;外旋30° ~ 45°,平均(38.00±6.76)°。术后1年Constant-Murely评分70 ~ 96分,平均(85.73±7.26)分,优5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0%。结论锁骨钩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肩峰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操作安全、简单、疗效确切,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满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锁骨钩 空心钉 肩峰骨折 肩锁关节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跨关节钢板联合克氏针治疗第五腕掌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我们共收治10例第五腕掌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跨关节钢板联合克氏针法治疗。术后随访腕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功能及握力等情况,使用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0~33个月,平均20.3个月。术后未出现内固定断裂、骨不连及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腕屈伸活动范围(116.2±11.9)°,为健侧的89.6%;患侧握力(85.2±19.6) lb,为健侧的91.1%;疼痛7例、偶尔疼痛3例。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根据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功能评定:优2例,良8例。结论跨关节钢板联合克氏针法治疗第五腕掌关节骨折脱位疗效较为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骨折 治疗结果 克氏针 腕掌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内外联合固定结合早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GustiloⅢ踝关节骨折脱位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5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20例GustiloⅢ踝关节骨折脱位伴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18~58(40±9.7)岁;损伤分:Gustilo ⅢA5例,ⅢB12例,ⅢC3例;踝关节骨折AO分:A4例,B7例,C9例;创面大小4 cm×3 cm~20 cm×9 cm;所有患者均行一期内外联合固定+二期穿支血管蒂皮瓣修复治疗。受伤至初次手术时间1~8(5.5±1.4)h;自受伤至二期创面覆盖时间为7~21(12±4.7)d。其中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1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5例,前踝上皮瓣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3例。结果本组20例肢体全部保肢成功,截肢患者。9例患者出现浅表感染,深部感染及骨髓炎发生。19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后期植皮治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12±2.9)个月,皮瓣愈合良好,窦道及骨外露发生,皮瓣感觉恢复,其中S1级2例,S2级12例,S3级6例。骨折愈合时间4~10(6.5±1.7)个月,患者出现骨不连。按美国足踝外科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4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5%。结论一期内外联合固定结合早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GustiloⅢ踝关节骨折脱位伴软组织缺损可缩短治疗周期,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肢体外观及功能,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开放性 骨折固定术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髋臼是典型的杵臼关节,其生理作用为连接躯干和下肢。髋臼是人体力学传导、维持正常活动的重要结构,其位置较深、周围结构复杂。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发生骨折后对其做出迅速明确的分诊断及相应处理成为许多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髋臼骨折方法复杂多样,许多传统分方法存在难以理解、不能直观反映骨折形态、学习曲线较长和不能决定治疗、指示预后等不足。笔者重点对传统髋臼骨折方法进行梳理,对近二十年新提出的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参阅相关文献客观阐述其优缺点,以期能加深创伤骨科医师对髋臼骨折的认识。

  • 标签: 髋臼 骨折 分型
  • 简介:摘要胫骨髁间棘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附着的区域,髁间棘骨折是胫骨平台骨折常见的合并损伤。髁间棘骨折的复位愈合情况与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处理需以科学的分为依据,全面评估关节内损伤情况,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恢复交叉韧带张力和关节面平整。本文对近5年内关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髁间棘骨折的分、手术和固定方式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膝关节 骨折 综述 髁间棘骨折 分型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绘制C桡骨远端骨折骨折形态和测量桡尺远端韧带长度,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OTA/AO 23 C桡骨远端骨折和15例志愿者共30个腕关节作为健康对照组,其腕关节经过薄层CT扫描后,导入Mimics医学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桡骨远端骨折线通过标准化后导入模板,拟合后得到骨折线形态。通过测量乙状切迹与尺骨茎突基底部和隐窝的距离,得到桡尺远端韧带的长度。结果在桡腕关节面,骨折线主要集中在月骨窝周围,骨折线集中为交叉十字;在掌侧面,骨折线主要集中在水泻线附近;在背侧面,骨折线集中在Lister结节周围,且骨折线散在分布;在乙状切迹区域,骨折线集中于乙状切迹的中间1/3处和背侧1/3处;在桡骨茎突区域,可见桡骨茎突相对完整,骨折线分布于桡骨茎突下方。桡尺远端韧带的四组韧带即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掌侧深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深桡尺远端韧带的长度,在C桡骨远端骨折的亚型(C1、C2、C3)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当骨折线位于乙状切迹的掌侧1/3处和背侧1/3处时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深桡尺远端韧带的长度值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C桡骨远端骨折形态,在桡腕关节面上骨折线集中分布于月骨窝周围,在乙状切迹关节区域,骨折线更多集中于乙状切迹的中间1/3处和背侧1/3处;且骨折线分布于乙状切迹的掌侧1/3处和背侧1/3处时有发生桡尺远端韧带损伤的风险。

  • 标签: 桡骨骨折 生物力学 骨折地图 桡尺远端韧带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