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2 个结果
  • 作者: 夏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上海长征医院,上海200001
  • 简介: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共60例,将60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行为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1)两组干预前VAS评分和PSQI评分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情感指数、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及时消除患者焦虑、恐慌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序,保证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预见性护理;老年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
  • 简介: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性高血压,其患病率高、危害大。区分单、双侧肾上腺病变是PA分诊断的难点,对PA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肾上腺静脉取血(AVS)是PA分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技术难度大,难以推广。新的创方法有望替代AVS、简化临床诊治流程。本文将对PA创分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评述。

  • 标签: 醛固酮增多症 诊断技术,内分泌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双层面双侧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明显致密骨带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新分(ASOTLF)ⅡA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青岛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5例(65个椎体)伴有明显致密骨带的ASOTLF ⅡA患者资料。男25例,女40例;年龄(71.6±8.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5±0.7)d。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31个椎体)采用双层面双侧穿刺行PVP,对照组34例(34个椎体)采用单层面双侧穿刺行PV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再骨折率、骨水泥在椎体中的扩散分布情况,以及术后1 d、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6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8.2±1.2)个月。两组患者每个伤椎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再骨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6.64±0.93)mL]显著多于对照组[(4.36±0.79)mL],骨水泥在椎体中扩散分布优良率87.1%(27/31)显著高于对照组64.7%(2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6个月VAS评分[2(1, 2)、1(1, 2)分]和ODI(23.7%±1.6%、18.8%±1.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3)、2(2,2)分和26.9%±4.2%、22.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 d、6个月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受压症状。结论经皮双层面双侧穿刺行PVP作为一种治疗伴有明显致密骨带的ASOTLF ⅡA骨折方法,较传统的经皮单层面双侧穿刺行PVP疗效更好,且不会增加骨水泥渗漏率或椎体再骨折率。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椎弓根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与血清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Wnt5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测定其CIMT。依据CIMT将患者分为增厚组(CIMT<1.0 mm)、增厚组(1.0 mm≤CIMT<1.5 mm)和斑块组(CIMT≥1.5 mm)3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或χ2检验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对CIMT与Wnt5a、IL-6、TNF-α、TGF-β1,以及血清Wnt5a与IL-6、TNF-α、TGF-β1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CIMT、血清Wnt5a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63例患者。其中,增厚组60例,增厚组48例,斑块组55例。与增厚组和增厚组相比,斑块组的CIMT、Wnt5a、IL-6、TNF-α、TGF-β1均更高(均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TMI与Wnt5a(r=0.717)、IL-6(r=0.544)、TNF-α(r=0.524)、TGF-β1(r=0.803)均呈正相关(均P<0.001),血清Wnt5a与IL-6(r=0.465)、TNF-α(r=0.453)、TGF-β1(r=0.631)均呈正相关(均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nt5a、IL-6、TGF-β1均是CIMT的影响因素(均P<0.05),IL-6、TGF-β1均是血清Wnt5a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T2DM患者的CIMT与Wnt5a及IL-6、TGF-β1等密切相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后脱位伴反Hill-Sachs损伤的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2年1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2例男性肩关节后脱位伴反Hill-Sachs损伤患者。病例1,男性46岁,右肩关节,伤后1 d入院;病例2,男性57岁,右肩关节,伤后2 d入院。2例患者致伤原因均为电击伤,均为新鲜骨折,且损伤面积均>50%。均采用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对塌陷的肱骨头进行解剖复位后植入人工骨并多枚埋头螺钉固定。分别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及疼痛进行评价。结果2例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臂丛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围术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病例1,肩关节前屈110°,外展90°,外旋(中立位)30°,内旋(中立位)70°,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70分,VAS评分3分。病例2,肩关节前屈130°,外展120°,外旋(中立位)50°,内旋(中立位)80°,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75分,VAS评分2分。结论对于肩关节后脱位伴反Hill-Sachs损伤,肱骨头塌陷>50%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加人工骨植骨术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 标签: 肩关节 肩脱位 创伤和损伤 反Hill-Sachs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采用骨折联络服务模式预防发生二次骨折的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入丽水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中选出158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包括观察组(接受骨折联络服务模式护理干预)和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干预)各79例。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分为(88.15±5.04)分,骨质疏松确诊率为29.1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5±4.88)分和13.92%(t=10.77,χ2=4.54,均P < 0.05)。观察组衰弱评分为(7.21±2.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4±1.79)分;观察组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评分[(113.14±4.35)分]、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评分[(56.94±4.9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2.69±5.71)分和(51.53±4.31)分(t=5.05、12.94、7.35,均P < 0.05)。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1.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3%(χ2=4.24,P < 0.05)。结论骨折联络服务模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二次骨折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髋骨折 护理 老年人 骨折联络服务模式 预防 二次骨折 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评分 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评分 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钉棒系统联合骶髂螺钉内固定与非手术治疗Ⅱ~Ⅳ骨盆脆性骨折(FFP)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和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治疗的74例FF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51例;年龄62~95岁[(79.3±7.3)岁]。41例采取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33例行经皮钉棒系统联合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组)。比较两组下床活动时间、入院时、治疗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jeed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除9例在治疗后3~9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3.5±3.2)个月]。手术组下床活动时间为(11.4±2.8)d,非手术组为(67.4±4.4)d(P<0.01)。两组治疗后1,3,6,12个月的VAS、Majeed评分较入院时有明显改善(P均<0.05)。入院时两组VAS、Majeed评分差异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个月手术组VAS为(3.2±0.7)分,非手术组为(4.2±0.8)分;治疗后3个月手术组VAS为(1.8±0.5)分,非手术组为(2.9±0.7)分(P均<0.01)。治疗后1个月手术组Majeed评分为(56.0±2.4)分,非手术组为(40.4±2.7)分;治疗后3个月手术组Majeed评分为(77.3±2.6)分,非手术组为(57.7±4.2)分;治疗后6个月手术组Majeed评分为(86.5±1.8)分,非手术组为(79.6±2.8)分(P均<0.01)。而治疗后6,12个月两组VAS,12个月两组Majeed评分差异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固定方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卧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4.2%(8/33),非手术组为51.2%(21/41)(P<0.05);手术组1年内病死率为3.0%(1/33),非手术组为19.5%(8/41)(P<0.05)。结论与非手术治疗相比,经皮钉棒系统联合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Ⅱ~ⅣFFP允许尽早下床活动,能有效缓解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骨盆 骨质疏松 骨折固定术,内 微创性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骨折合并脑外伤的患者骨折愈合较快的因素。方法:在我院2020年11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单纯肢体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25例作为单纯骨折组,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中抽取25例作为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分别于两组患者骨折后第3、10天采集5ml空腹肘静脉血,检测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指标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PDGF、VEGF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骨折合并脑外伤组PDGF、VEGF指标水平均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肢体骨折患者,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PDGF、VEGF指标水平明显升高,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骨折愈合较快因素或与其有关。

  • 标签: 脑外伤;肢体骨折;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否依据听力曲线类型对突发性聋(突聋)中的平坦突聋进一步分,明确不同听力曲线类型与突聋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依据2015年突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将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全国33家医院收治的1 024例(其中男492例,女532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1.2岁)单侧突聋患者分为低频、高频、平坦及全聋突聋4;将其中402例平坦突聋患者依据听力曲线类型进一步分为:平坦上升、平坦下降、平坦一致3组。比较3组间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平坦上升与低频下降突聋、平坦下降与高频下降突聋、平坦一致与全聋突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影响平坦突聋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用方差分析、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平坦上升、平坦下降、平坦一致突聋3组的痊愈率分别为70.7%、17.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84,P<0.001);而年龄、性别、发病侧别差异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坦突聋痊愈的影响因素为:是否伴有头晕[OR=0.459,95%可信区间(CI):0.271~0.777]、听力曲线类型(OR=0.721,95%CI:0.530~0.981)和发病至就诊天数(OR=0.903,95%CI:0.835~0.978),P值均<0.05。平坦上升与低频下降突聋、平坦下降与高频下降突聋的痊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坦一致与全聋突聋的平均纯音听阈(pure tone average,PTA)为(69.1±18.9)dB HL和(101.7±17.7)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90,P<0.001),痊愈率分别为34.0%和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12,P<0.001)。结论可对平坦突聋进一步分为平坦上升、平坦下降、平坦一致。其中平坦上升痊愈率与低频下降突聋相似,预后较好;平坦下降痊愈率与高频下降突聋相似,预后较差;平坦一致痊愈率高于全聋突聋,PTA在平坦一致和全聋突聋的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听觉丧失,突发性 平坦型突发性聋 痊愈率 再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糖尿病患者中持续血糖监测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椎体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 032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数据。最终632例患者纳入分析。采用椎骨骨折风险评分模型进行骨折风险评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椎体骨折风险评分的相关性。椎骨骨折风险评分≥9分定义为椎体骨折风险增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椎体骨折风险增加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受试者中,平均年龄(55.0±12.4)岁,男性占72.5%,平均病程(9.4±8.0)年,平均椎体骨折风险评分(5.6±4.3)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椎体骨折风险评分呈负相关(趋势P<0.001),结果独立于潜在混杂因素及持续血糖监测其他指标。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根据四分位数分为四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第一分位椎体骨折风险增加是第四分位4.6倍,且在分别校正标准差、变异系数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后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2糖尿病患者中,持续血糖监测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椎体骨折评分呈显著负相关,低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水平是椎体骨折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持续血糖监测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 骨折 糖尿病,2型
  • 简介:目的:探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以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本院2019~2020年收治的AAD患者进行研究,共计60例。患者均开展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随访两年,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颈椎曲度(C0~C2角、C2~C7角)以及骨性融合状况。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2年时的NDI值、ADI值、C2~C7角值均小于术前,JOA值、CCA值、CMA值、C0~C2角均高于术前(P<0.05)。患者骨性完全融合率高达100.00%,平均融合时间(9.52±1.85)个月。结论:难复性AAD患者以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术后康复速度快,且远期疗效满意。

  • 标签: 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与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6月武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用HFNC治疗,对照组用NPPV治疗。比较2组血气分析指标、生命体征、治疗效果和安全用性。结果2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2组PaO2、pH值和PaCO2差异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aO2(56.85±5.51) mmHg(1 mmHg=0.133 kPa)比(64.11±7.52) mmHg、pH值(7.25±0.21)比(7.37±0.16)、PaCO2(68.11±5.26) mmHg比(55.55±5.29) mmHg;对照组PaO2(57.21±5.32) mmHg比(66.25±7.11) mmHg、pH值(7.26±0.25)比(7.36±0.14)、PaCO2(67.98±5.42) mmHg比(54.59±5.69) mmHg;2组治疗后的呼吸频率、心率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治疗后组间呼吸频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8.06±1.12) d长于对照组(6.51±1.02) d,观察组呼吸支持时间(8.69±1.20) d长于对照组(7.15±1.1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52%(3/46)低于对照组39.13%(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NC、NPPV对于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相似,相比于HFNC治疗,NPPV可缩短呼吸困难缓解及呼吸支持时间,但HFNC治疗可提升治疗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率。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功能不全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正压通气
  • 作者: 李慧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4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西 临汾041000
  • 简介:目的:四肢闭合骨折肿胀患者中,探究早期治疗时骨折治疗仪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患者筛选后分为2组,即:对照组、实验组,指导原则为:随机抽签法,统计发现,2组患者样本数为82,临床检查后,全部指征与“四肢闭合骨折肿胀”诊断指南涉及内容符合,在入院时间方面,具体阶段为: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在治疗阶段,将常规药物用于对照组,骨折治疗仪用于实验组,各组纳入41例,对比临床指标、总有效率。结果:(1)实验组抽取研究患者测定后,关于周径(8.65±2.74cm)、斜径(5.09±1.88cm)和对照组患者(10.33±3.18cm、9.35±3.52cm)比较,实验组有更低显示,P<0.05;(2)总有效率中,实验组(95.12%,39/41)VS对照组(78.05%,32/41),数据表现高,P<0.05。结论:早期治疗阶段,在周径、斜径较好改善,减轻疾病症状,提高四肢闭合性骨折肿胀患者总有效率方面,骨折治疗仪效果更佳,可推行、使用。

  • 标签: 四肢闭合骨折肿胀患者;总有效率;骨折治疗仪;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强化螺钉骨水泥髓内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Evans Ⅱ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2020年10月5日收治的1例重度骨质疏松性Evans Ⅱ左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资料。患者女,73岁,身高160 cm,体质量56 kg。将患者髋部及股骨的CT数据在Mimics 20软件和 Geomagic Wrap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参考标准的手术技术进行股骨模型装配。将装配好的模型在3-Matic软件中进行截骨得到Evans Ⅱ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截取螺钉近端周围的部分松质骨设置为骨水泥部件,分别构建A模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模型]、B模型(钉道强化PFNA内固定模型)及C模型(强化螺钉内固定模型)。按照患者CT数据及内固定的材质标准赋予相应的参数、条件,以及人体力学在股骨的受力及患者的体质量赋予载荷值分别储存,并利用ansys 2019软件中的Explicit Dynamics模块进行分析。观察指标:对比3种模型螺钉在股骨近端的切割程度、股骨颈向内翻角度、股骨颈内旋角度、应力在股骨的分布情况,以及股骨头近端移位情况。结果3种模型螺钉在股骨近端骨水泥表面均由螺旋刀片四周向远端发生切割、形变、沉陷,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C、B、A模型。股骨颈骨块内翻角度和股骨颈旋转角度,A、B模型均分别为0.37°和0.16°,C模型稍占优势分别为0.32°和0.15°。A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旋刀片和主钉交接处,B、C模型相较于A模型发生了应力转移,分散向骨水泥部位;C模型股骨骨折部分发生最大移位的距离为5.8 mm,相较于A、B模型(均为6.7 mm)减小。结论强化螺钉内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Evans Ⅱ骨折较普通股骨PFNA及钉道强化PFNA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 标签: 股骨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强化螺钉 有限元分析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钉道强化 骨水泥 重度骨质疏松症
  • 作者: 李俊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7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四川成都611530
  • 简介:髋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这种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独立行走的能力。目前,手术治疗是髋关节骨折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手术治疗仅仅是治疗的开始,术后的恢复和康复同样重要。术后康复锻炼是髋关节骨折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可以加速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髋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锻炼,希望能对患者和家属有所帮助。

  • 标签: 髋关节骨折术后;康复锻炼
  • 作者: 段彦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罕见病中心 儿童肿瘤中心肿瘤内科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戈谢病(G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引起,并具有不同表型。神经病变型GD(nGD)是较严重的疾病形式,临床表型包括急性神经病变型GD(GD Ⅱ)和亚急性神经病变型GD(GD Ⅲ)。随访常发现GDⅠ至Ⅲ转变的病例。GD Ⅲ除出现内脏损伤、骨破坏等外,亦会出现逐渐加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区分不同的GD类型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GD Ⅲ的神经病变特征及相关治疗进展,为GD Ⅲ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戈谢病,Ⅲ型 神经病变 治疗
  • 作者: 马敬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28
  • 出处:《药物与人》2022年第11期
  • 机构: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北京100043
  • 简介:目的:分析产妇分娩中采用创助产护理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分娩产妇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例数为120例,起始时间为2018年4月,终止时间为2020年6月,进行常规护理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创助产护理技术的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0%,并且观察组疼痛显著改善,减少了持续时间,对比上述数据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妇分娩中采用创助产护理技术可改善疼痛表现,减少疼痛时间。

  • 标签: 无创助产护理;分娩;产妇疼痛
  • 作者: 徐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宜兴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 宜兴214261
  • 简介:目的:分析肋骨骨折应用DR平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病例样本的收集时间为2020.6-2022.8,82例均为就诊于本院的肋骨骨折患者,依据不同检查方式来分组,接受传统X线诊断的41例设置为对照组,接受DR平片诊断的41例设置为研究组,两组就确诊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确诊率更高,误诊或漏诊率更低,P均<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DR平片图像分辨率高、可以具体分析肋骨骨折情况,保证诊断准确率,具有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价值。

  • 标签: 肋骨骨折;DR平片;X线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