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变异链球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形态学的变化,及对其葡糖基转移酶基因(gtf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旋转培养系统(rotarycellculturesystem,RCCS)建立模拟微重力细菌培养模型,将变异链球分为模拟微重力组和对照组。在37℃厌氧环境(80%N2,20%CO2)下培养24h,收集模拟微重力组及对照组菌体,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学变化;并通过Q-PCR方法检测模拟微重力对变异链球gtfB,gtfC,gtfD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图片显示,模拟微重力组细菌之间的不定形胶冻样物质明显少于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模拟微重力组细菌的荚膜部分减少,分裂状态下的细菌两极不对称。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变异链球gtfB、gtfC、gtfD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变异链球的超微结构有显著改变,对其gtfB、gtfC、gtfDmRNA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模拟微重力 变异链球菌 葡糖基转移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肺炎链球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门诊和住院596例患者中分离的158株肺炎链球进行药敏试验,检测其对青霉素等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肺炎链球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结论本地区肺炎链球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肺炎链球耐药性较为严重,应加强对肺炎链球的耐药监测,指导临床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建立本地区肺炎链球的抗菌谱。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耐药性 耐药谱
  • 简介:摘要目的强调孕妇生殖道感染B族链球的危害性,分析其耐药情况,并提出预防措施,以引起临床重视并指导临床用药。方法169株菌触酶试验阴性,马尿酸试验阳性,CAMP试验阳性,并用API20STREP验证为B族链球。采用K-B法测定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169株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均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2.6%、36.7%、26.0%。结论治疗及预防用药首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对低危险性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唑啉;高危险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红霉素或克林霉素。临床医生应重视孕妇B族链球的检测,可有效预防其危害性。

  • 标签: B族链球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无病灶肺炎链球菌血症(OPB)的临床特征和适宜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深圳市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儿内科病房39例符合入组标准的OPB患儿的病历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药敏结果、抗生素应用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OPB患儿发病中位年龄2岁4个月,74.4%(29/39例)的患儿年龄6个月~3岁;平均总热程3.69 d(1~14 d),平均住院时间6.74 d;89.7%(35/39例)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76.9%(30/39例)的患儿C-反应蛋白升高,38.9%(14/36例)的患儿降钙素原>2 mg/L;住院期间患儿均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初始抗生素选择:头孢呋辛[11例(28.2%)]、阿莫西林舒巴坦钠[10例(25.6%)]、头孢曲松钠[7例(17.9%)],美洛西林舒巴坦[6例(15.4%)];抗生素治疗平均1.4 d后热退,平均静脉抗生素疗程6.2 d;药敏结果提示青霉素不敏感率为46.2%,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不敏感率分别为22.2%、10.3%、17.9%,红霉素100.0%耐药,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未发现耐药。结论OPB好发于6个月~3岁婴幼儿,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耐药率低,对于免疫力健全的儿童抗生素治疗后热退快,预后好。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菌血症 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无乳链球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败血症病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组(≤7 d)和晚发型组(>7 d),回顾性分析患儿相关资料。结果29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败血症占同期所有新生儿败血症的10.8%。阴道分娩23例(79.3%),剖宫产6例(20.7%);早发型组18例(62.1%),晚发型组11例(37.9 %)。早发型组合并肺炎的比例高于晚发型组(83.3%比36.4%),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低于晚发型组(33.3%比81.8%),住院天数少于晚发型组[(16.17±9.33)d比(36.73±27.43)d](P均<0.05)。外周血白细胞升高9例(31.0%),降低15例(51.7%),C-反应蛋白升高18例(62.1%),降钙素原均高于正常。所检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头孢噻肟的敏感率100%,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30.0%、31.0%、24.1%。28例患儿为两种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治愈22例(75.9%),好转出院3例(10.3%),放弃治疗死亡4例(13.8%),1例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无乳链球是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病原菌之一,不同发病时间患儿合并症不同。外周血白细胞降低、降钙素原升高在新生儿无乳链球败血症感染中敏感性较高。青霉素和(或)头孢类抗生素为首选药物,危重者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

  • 标签: 新生儿 败血症 无乳链球菌 并发症 治疗
  • 简介:肺炎链球(Streptococcuspneumoniae)感染可导致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及败血症等。自1967年分离到首株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以来.耐青霉素肺炎链球株逐年增加。同时,对其他8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克林霉素和氯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逐年增高。肺炎链球所致的高耐药率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就肺炎链球耐药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耐药机制 耐药基因
  • 简介: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发生所依赖的微环境,是龋病的始动因子。变形链球是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寻找有效的对抗变链菌生物膜的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在物理、化学及生物三个层面对变形链球生物膜的清除方法加以综述,旨在为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 标签: 变形链球菌 生物膜 生物膜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无乳链球败血症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23例GBS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无乳链球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药敏及疗效。结果23例无乳链球败血症患儿中早发型7例,晚发型16例;临床表现体温异常11例,呼吸出现急促、暂停或呼吸困难11例,黄疸17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11例;其中早发型败血症患儿出现呼吸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晚发型组患儿,而晚发型败血症患儿出现体温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早发型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敏实验显示无乳链球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无乳链球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多有发热、呼吸异常和黄疸,合并脑膜炎的多为晚发型败血症,治疗首选青霉素。

  • 标签: 无乳链球菌败血症 新生儿 临床特征 耐药率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B群链球(GBS)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并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收集202例阴道分泌物标本,采用细菌分离培养法作为金标准对标本的GBS进行检测,同时采用以双抗体夹心法为基础研制出B群链球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作为对照,分析其灵敏度、特异度,计算Kappa值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免疫层析法检测GBS的敏感度为97.50%,特异度为97.54%;与细菌分离培养法的总符合率为97.52%,Kappa值为0.948。结论免疫层析法检测GBS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简便准确,对GBS的筛查和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B群链球菌 胶体金免疫层析 培养
  • 简介:链球病是由猪链球引起的一种以发热、败血症、脑膜脑炎、肺炎及关节炎等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也是人畜共患二类传染病。在现代集约化、密集型系统中养殖,更易发生猪链球病,下文是某猪场发生的一例猪链球病疫情,报告如下。

  • 标签: 猪链球菌病 治疗 诊断 脑膜脑炎 人畜共患 传染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B族链球肉汤增菌培养法(Todd-Hewitt型,T-H)、直接培养法、液体显色培养法及核酸环介导恒温扩增法(LAMP)在孕晚期妇女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采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门诊产检妊娠35~37周孕妇直肠阴道分泌物标本969份,采用双盲法,以T-H肉汤增菌培养法为参考方法,分3个研究阶段先后比较直接培养法、液体显色培养法及LAMP法的检验性能。以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尤登指数为评价指标,一致性用Kappa检验。结果增菌培养法共检测标本969份,阳性90份(9.3%)。以增菌培养法为参考,敏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LAMP法[100%(25/25)]、直接培养法[81.5%(22/27),95%CI:65.8%~97.1%]、液体显色培养法[71.1%(27/38),95%CI:55.9%~86.2%];特异度则依次为直接培养法[100%(282/282)]、液体显色培养法[98.1%(455/464),95%CI:96.8%~99.3%]、LAMP法[94.0%(125/133),95%CI:89.9%~98.1%];符合率依次为直接培养法[98.4%(22+282)/309]、液体显色培养法[96.0%(27+455)/502]、LAMP法[94.9%(25+125)/158]。而直接培养法(0.889)、LAMP法(0.832)与增菌培养法的一致性Kappa值均≥0.75,液体显色培养法则为0.708。直接培养法有18.5%(5/27)的漏检率,LAMP法漏检率为零、假阳性率为6.0%(8/133),液体显色培养法的漏检率、假阳性率分别为28.9%(11/38)、1.9%(9/464)。结论本研究所比较的几种GBS筛查方法中,仅LAMP法与增菌培养法在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上均具较好的一致性,而其他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漏检。临床实验室可根据实际条件、技术力量选择使用,或参照欧美指南推荐的孕晚期增菌培养筛查与产时核酸检测相结合,以最大程度满足临床需求。

  • 标签: 妊娠末期 无乳链球菌 细菌学技术 培养基 核酸扩增技术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羊链球病是羊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动物疾病,绵羊和山羊最容易患上此病。羊链球病对羊的生长健康危害巨大,若是养殖户缺少病情的诊断方式以及治疗、预防工作,那么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羊链球病的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贪睡、精神萎靡,还有一部分羊会出现流泪、淋巴结肿大的情况,有些羊再换上羊链球病之后,甚至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行走困难的情况,逐渐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针对羊链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必须要格外重视,结合专业的诊断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治疗,同时做好防治工作,提升养殖效果和治疗效果。

  • 标签: 羊链球菌病 诊断方法 治疗
  • 简介:摘要:猪链球病是有链球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在当前我国养殖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猪链球病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也直接成为影响养殖人员经济收益的重要传染病。通过对其猪链球病诊断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所以就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猪链球病,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治策略,以此来减少生猪出现猪链球病,保护养殖人员的经济收益。

  • 标签: 猪链球菌病 综合诊断 防治策略
  • 简介:摘要:分析头孢喹肟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和抗菌活性,之后对头孢喹肟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特性进行研究,最后对头孢喹肟及其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思考。

  • 标签: 头孢喹肟 猪病防治 应用思考
  • 简介:摘要:分析头孢喹肟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和抗菌活性,之后对头孢喹肟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特性进行研究,最后对头孢喹肟及其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思考。

  • 标签: 头孢喹肟 猪病防治 应用思考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各种类型疾病的发生概率也在逐步增长,尤其是猪链球病,是生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有着传染性强、危害性高等特征,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病,不同年龄段和品种的生猪都有感染该病的可能。基于此,为进一步强化对该病的防治水平,本文以牡丹江市猪链球病的实际发病情况为切入点,重点分析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 标签: 猪链球菌病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家禽链球病是由溶血性链球感染引发的一种接触性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传播速度相对较快,感染的家禽动物多种多样,并且不同家禽动物之间能够实现病原菌的交叉传播蔓延,危害加重。兽医临床上不同的家禽受到链球感染之后,往往会表现出差异性的临床症状,主要以急性败血症、关节炎和神经炎症状为主。近年来,随着家禽养殖业的不断向前发展,链球变得传播流行范围呈现逐渐扩大的态势,由于养殖户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范,等到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之后再进行药物治疗,难度相对较大,经常会造成大批量的鸡群发病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本次研究以鸡养殖为例探讨了鸡链球病的诊断和中西医治疗措施,希望对更好的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有一定帮助。

  • 标签: 家禽链球菌病 流行特点 中西医 治疗措施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