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患儿的疫苗接种风险。方法选择浙江大学绍兴医院儿科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7例临床诊断为GEFS+的患儿,利用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将其分为SCN1A基因突变阳性组(SCN1A+组)11例及SCN1A基因突变阴性组(SCN1A-组)51例(剔除其余5例其他基因突变),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自出生至7岁龄疫苗接种后的惊厥发生次数以及体温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儿惊厥发生后外周血白介素(IL)-2、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11例SCN1A+组GEFS+患儿接种疫苗共34次,发生疫苗后惊厥次数为16次,发生率为47.00%;51例SCN1A-组GEFS+患儿共接种疫苗186次,发生疫苗接种后惊厥次数为12次,发生率为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N1A+组GEFS+患儿发生惊厥时体温为(38.06±0.57) ℃,SCN1A-组GEFS+患儿发生惊厥时体温为(39.49±0.4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N1A+组GEFS+患儿惊厥后外周血IL-6、IL-10表达水平分别为(96.80±25.05) pg/mL、(74.90±18.28) pg/mL,明显高于SCN1A-组GEFS+患儿的(72.97±4.81) pg/mL、(43.99±10.6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N1A+组GEFS+患儿比SCN1A-组GEFS+患儿更易发生疫苗接种后惊厥,且惊厥的热敏感现象更明显,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惊厥的发生。

  • 标签: SCN1A基因 癫痫 惊厥 疫苗 热敏感
  • 简介:摘要癫痫发作(包括发作后状态)约占卒中模拟病的38%,易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混淆,脑电图作为最重要的辅助检查,阳性率低、不具备急诊条件,在早期识别癫痫发作中的应用有限。在急诊背景下,CT灌注成像经济、检查时间短,已广泛用于早期筛选和评估卒中人群。而癫痫发作亦伴随灌注改变,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利用不同时期的灌注模式尤其是局部高灌注可在早期将卒中样癫痫发作与脑血管病进行鉴别,明确诊断并做出合理临床决策,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灌注成像 卒中 鉴别诊断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卒中继发癫痫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探析。方法:选择102例因脑卒中继发癫痫就诊于本院的病人调查分析,此次调查时间为2018.05-2019.06。根据随机的方式将病人分为2组,每组51例。对比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则给予病人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分析两组最终护理结果。结果:(1)对比组Fugl-Meyer 得分结果明显低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明显,P值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模式 脑卒中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同步脑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EEG-fMRI)在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收治的62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同步EEG-fMRI和头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检查。EEG-fMRI检查以脑电图中癫痫样放电为事件,经过离线分析得出与放电相关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反应区,分析并比较两种检查的符合率、检查特点和BOLD反应情况。结果EEG-fMRI的检查符合率为98.39%,高于rs-fMRI的8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G-f MRI对BOLD信号的检出率为100.00%,高于rs-fMRI检查的9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EEG-f MRI检查应用在癫痫病灶定位中能够提供额外信息,有利于癫痫灶术前的评估和判定,值得推广。

  • 标签: 脑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 癫痫 病灶定位
  • 简介:摘要2例FGF12基因变异所致早发型婴儿癫痫性脑病患儿就诊年龄分别为4月龄(男)和2月龄(女),分别于2018年9月和2019年4月收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均为新生儿期出现反复抽搐,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形式多样,恶化期为痉挛后强直,伴或不伴痉挛发作,另伴有喂养困难和运动发育迟缓以及难治性肺炎。2例患儿均有FGF12基因杂合变异,变异位点分别为p.R52H和p.R114H。1例患儿因重症肺炎死亡,1例患儿加用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后癫痫控制,运动发育进步,脑电图好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n=25)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实验组(n=25),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后FM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卒中 癫痫 综合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本院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癫痫患者。应用数字随机排序的方式分为对照组(45例,采用拉莫三嗪治疗)和联合组(45例,采用拉莫三嗪+小剂量丙戊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oCA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该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癫痫患者使用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剂量丙戌酸 拉莫三嗪 癫痫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七氟烷对患儿全麻诱导期癫痫样放电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摘除术患儿66例,年龄3~12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七氟烷组(L组)、6%七氟烷组(M组)和8%七氟烷组(H组),每组22例。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诱导期癫痫样放电和苏醒期谵妄的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对癫痫样放电与苏醒期谵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L组比较,H组兴奋型癫痫样放电发生率降低,M组和H组癫痫样放电发生率降低(P<0.05);M组和H组兴奋型癫痫样放电和癫痫样放电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抑制型癫痫样放电和苏醒期谵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样放电、兴奋型癫痫样放电的发生与苏醒期谵妄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抑制型癫痫样放电的发生与苏醒期谵妄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低浓度(4%)七氟烷可导致患儿全麻诱导期兴奋型癫痫样放电增加。

  • 标签: 麻醉药,吸入 苏醒谵妄 儿童 癫痫样放电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PLPBP基因突变导致吡哆醇依赖性癫痫(PDE)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的1例PDE患儿的临床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以"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pyridoxine-dependent epilepsy" 、"PLPBP" 、"PROSC"为关键词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月相关文献,并对国内外报道的19例PLPBP基因突变所致PDE确诊病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女,1岁3个月,出生7 d反复癫痫发作,抗癫痫药物未能控制,给予吡哆醇后发作控制。9个月时,仅吡哆醇单药治疗下日常发作控制良好,遇有发热性疾病时会复发,患儿自发病以来发育基本正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PLPBP基因有2个复合杂合突变,c.119C>T(p.P40L)和c.207+1G>T。对国外3篇文献报道的19例PLPBP基因突变导致PDE确诊病例和本例汇总分析显示,20例均于新生儿期出现难治性癫痫,26.3%(5/19例)为早产儿,30.0%(6/20例)孕期胎动异常,63.2%(12/19例)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1例于4.5个月时死亡。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包括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发作,痉挛发作,局灶性发作。58.3%(7/12例)出生时乳酸升高,47.4%(9/19例)脑电图表现为爆发抑制,31.6%(6/19例)为多灶性癫痫样放电,5.3%(1/19例)为正常。仅30.0%(6/20例)的患儿经吡哆醇单药控制发作。结论PLPBP基因突变所致的PDE患儿常为新生儿期出现癫痫发作、早产儿发生率较高、孕期可出现异常胎动。多数出生后有乳酸升高,脑电图爆发抑制较为常见。仅少数可被吡哆醇单药控制,多数患儿发育落后。

  • 标签: 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吡哆醇 基因突变 PLPBP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性。方法: 2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自主参与,为其行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研究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发作减少率于治疗后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2年、 3年分别为: 10.0%、 15.0%、 35.0%、 35.0%、 45.0%、 50.0%;缓解期为 1年的患者有 2例,发作缓解时间为 2年的患者有 1例。治疗有效的患者平均发作减少率分别是: 75.0%、 85.0%、 75.0%、 75.0%、 90.0%、 75.0%,最高是术后 2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结论:为难治性癫痫患者予以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平均发作减少次数可提升,不良反应可减少,疗效优良。

  • 标签: 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 难治性癫痫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胺酮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和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SRSE)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氯胺酮治疗的18例RSE及SRSE患儿的病例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按氯胺酮用药方式分为首剂负荷推注+静脉泵维持注射(泵维)组(7例)和单纯泵维组(11例);按癫痫持续状态临床控制情况分控制组(11例)和无反应组(7例)。组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8例患儿中男9例、女9例,年龄6.7(4.5,9.0)岁;7例RSE,11例SRSE。4例于住院期间死亡。11例使用氯胺酮后RSE或SRSE控制,7例无反应。氯胺酮持续应用时间4(2,11)d。18例氯胺酮泵维剂量为2.2(1.2,5.3)mg/(kg·h)。控制组氯胺酮泵维剂量为2.4(1.3,6.0) mg/(kg·h),无反应组泵维剂量2.0(1.0,4.0) mg/(kg·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72,P=0.791)。7例负荷+泵维给药的患儿,RSE或SRSE均终止,负荷量1.5(0.3,1.6) mg/kg;11例泵维组患儿中4例RSE或SRSE终止。氯胺酮负荷+泵维组RSE或SRSE控制率优于泵维组(P=0.01)。氯胺酮用药期间8例唾液分泌增多,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氯胺酮治疗儿童RSE及SRSE有一定效果,负荷量联合泵维给药的方式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氯胺酮 儿童 癫痫持续状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影响及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病例例数为60例,收纳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实验组(n=30)开展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n=30)开展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GO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对。结果:实验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P<0.05比对差异大;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两组数据P<0.05比对差异大。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在开放性颅脑损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中应用的可行性更高,可提升病患GOS评分,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病患预后及康复。

  • 标签: 护理干预措施 开放性颅脑损伤 术后 早期癫痫 发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 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在小儿癫痫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 。方法:针对 2018 年 9 月至 20 20 年 3 月收治的 86 例小儿癫痫患儿,并且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 组各 43 例。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联合托吡酯进行治疗。通过对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对癫痫发作频率、血清白细胞介素 -2 ( IL-2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 ( TNF-α )水平进行对比,并且对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针对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的比较,不管是癫痫发作的频率,还是 IL-2 及 TNF-α 水平, P > 0.05 。在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癫痫发作的频率、 IL-2 及 TNF-α 水平都较低 , P < 0.05 。两组中疗效对比中,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要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中,观察组明显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如果仅仅只是使用丙戌酸钠,效果欠佳,联合托吡酯在小儿癫痫治疗中效果与安全性会更高一些。

  • 标签: 丙戊酸钠 托吡酯 小儿癫痫 效果及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的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16日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临床表现为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右侧肢体抽搐起病,后表现为惊厥持续状态,左侧肢体偏瘫,好转后反复癫痫发作。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钙化灶。发作期视频脑电图检查提示右侧枕区低中幅连续性棘波、棘慢波节律。患儿好转后复查视频脑电图,间歇期:双侧半球各导联可见大量弥漫性中高幅1.5~3.0 Hz慢波活动,左侧半球明显多于右侧;发作期:监测期未见癫痫。结论在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患儿中,脑电图及特征性神经影像学异常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偏侧惊厥-偏瘫 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 发作 癫痫 脑电图
  • 简介:摘要颞叶癫痫是最常见的难治性局灶性癫痫,多数患者具有显著的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发作不仅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而且许多抗癫痫药物会对认知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对颞叶癫痫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有研究结果提示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对癫痫的认知功能具有改善作用,但对颞叶癫痫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文中就LEV改善颞叶癫痫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癫痫 颞叶 认知功能障碍 左乙拉西坦 评估
  • 简介:摘要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最常见的局灶性癫痫类型且易发展为难治性癫痫,需要手术治疗,但复发率高达40%。当前,fMRI的快速发展为颞叶癫痫的术前定位、预后的预测评估及认知功能评估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笔者综述了近年来fMRI在颞叶癫痫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功能磁共振成像 癫痫 颞叶癫痫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降低癫痫发作以及意外伤害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癫痫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癫痫发作率以及意外伤害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癫痫 意外伤害 预见性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学类型儿童颞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4例颞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位年龄为4.0岁(0.4~17.0岁);中位病程为16个月(1个月至13年)。34例患儿中,24例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5例行占位病变扩大切除术,2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2例行单纯颞叶病变切除术,1例行前颞叶+额叶结节切除术。对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诊断。术后对所有患儿进行≥12个月的随访。依据病理学结果分为肿瘤组和非肿瘤组,比较两组间的年龄、性别、病程、癫痫发作类型以及Engel分级。结果34例患儿的手术均成功,所有患儿的MRI均显示病灶全部切除,术后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22例(64.7%),包括16例(47.1%)神经节细胞胶质瘤、3例(8.8%)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及3例(8.8%)不能分类的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1例(2.9%);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8例(23.5%,6例伴海马硬化);结节性硬化症1例(2.9%);脑动静脉畸形1例(2.9%);无明确组织病理学诊断者1例(2.9%)。34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5个月(12.0~43.0个月)。至末次随访,肿瘤组的患儿均未见复发。复查脑电图显示,2例患儿手术侧颞区仍有大量的痫样放电,余32例患儿痫样放电均较术前明显减少或消失。Engel分级为Ⅰ级29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与非肿瘤组(11例)比较,肿瘤组(23例)年龄小[分别为11.0岁(2.8~14.0岁)、3.0岁(0.4~17.0岁),P=0.003]、病程短[分别为4.0年(0.3~13.0年)、1.0年(0.1~7.2年),P=0.008]。两组间的性别、癫痫发作类型及Enge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手术治疗的儿童颞叶癫痫中肿瘤较为常见,且多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肿瘤患儿年龄小、病程短,与非肿瘤颞叶癫痫患儿的术后短期疗效均较好。

  • 标签: 癫痫,颞叶 儿童 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联合治疗脑梗死后迟发型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迟发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脑电图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药症候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脑电图正常率、改善率、无变化率、加重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中西医结合 脑梗死后迟发型癫痫 脑电图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