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多向锁定髓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7年 2月 -2019年 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 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4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多向锁定髓内固定术,背景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多向锁定髓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老年 股骨远端骨折 多向锁定髓内钉固定术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股骨骨折患者采取交锁髓内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8例股骨骨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分别为49例患者。研究组采取交锁髓内的治疗方法,参照组采取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观察并对比各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4例(8.16%)显著低于参照组13例(26.53%),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22.05±7.24)周显著低于参照组(36.37±7.43)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股骨骨折患者采取交锁髓内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加快患者的愈合速度,同时,还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交锁髓内钉 钢板内固定 股骨骨折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髓内固定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干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共入选研究对象174例,均选自于2012年1月-2014年7月期间在本市某二甲综合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髓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先后时间随机分组,对照组87例,临床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87例,加强治疗期间围术期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期间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恢复时间,改善疾病情况,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髓内钉固定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多向锁定髓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多向锁定髓内固定术,背景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向锁定髓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老年 股骨远端骨折 多向锁定髓内钉固定术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在股骨干骨折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股骨干骨折手术病例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内固定方式分为对照组(钢板固定)与观察组(髓内固定)。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和二次取内固定物手术前ASES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日为(19.51±3.43)d,平均手术时间为(90.1±21.1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75.3±34.51)ml;两组住院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在术后3个月与二次手术的ASES得分间无明显差异,但各组二次手术前得分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得分(P<0.05)。结论钢板固定与髓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在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都具有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相对较少,两者间比较无明显的疗效差异,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干 钢板 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复位并弹性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新鲜锁骨骨折患者进行中医手法复位并弹性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并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98例患者均痊愈,均无发生手术并发症,在术后的随访期间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弹性拔除时间平均为(8.2±1.1)周,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标准评定患者的术后肩关节功能,其中有86例为优,12例为良,均未出现可和差,优良率为100%。结论中医手法复位并弹性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总体疗效较好,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高,临床疗效肯定,而且创伤小,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 标签: 中医手法 弹性钉 内固定 锁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闭合复位空心螺纹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72例,收治时间均在2013年4月~2015年6月之间,随机将7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通过抽号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进行闭合复位空心螺纹固定时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股骨颈骨折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手术护理配合。结果观察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88.89%(32/36),高于对照组的63.89%(23/36),P<0.05,确认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闭合复位空心螺纹固定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手术护理配合加以干预,患者具有较高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闭合复位空心螺纹钉固定 股骨颈骨折 手术护理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路椎间融合棒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和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4年4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45例,实验组患者接受后路椎间融合器并椎弓根螺钉系统疗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常规开窗手术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依据手术前后的CT检查、X线片及Macnab评分来判定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但是住院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实验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间融合棒系统内固定疗法可以有效提高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骨性融合率及治疗优良率,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其后续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内固定器 椎间盘突出症 开窗手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人工骨填充及六固定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症胸腰椎骨折病人7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病例入选标准老年患者年龄在65—80之间,T11~L3单椎体骨折;骨折椎椎弓根完整;下终板无骨折。全部病人均在伤后10天内手术。A组(40例)给予后路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骨折椎体后给予骨折椎体内填充人工骨,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70岁(65岁~79岁)。后路微创气囊撑开及骨水泥填充36例(B组),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72岁(68岁~79岁)。术后随访11~24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手术前后骨折椎尾侧椎间盘前缘高度的变化A组(0.035±0.042)小于B组(0.065±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15.83°±7.79°)B组(13.05°±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Cobb角A组平均丢失4.8°,B组平均丢失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柱生理曲度存在,患者行走时疼痛消失,能从事日常生活劳动,其中有两例患者出现长距离行走时腰背肌疼痛,给予指导腰背肌锻炼后疼痛减轻;B组有4例患者一年到一年半后出现水泥的下沉及渗漏,导致椎体上下终板破坏,脊柱重新出现后凸畸形,导致疼痛;11例患者中术后两年时间持续性处于慢性疼痛中,分析原因为骨水泥硬固之后出现水泥下沉,脊柱生理曲度丢失,及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明显,出现相应阶段失稳及腰背肌萎缩导致的疼痛。结论人工骨填充及后路六两棒内固定术疗效优于单纯骨水泥填充,此种术式可以改善脊柱应力分布,减少矫正度丢失。

  • 标签: 脊椎骨折 椎弓根器械 脊柱后凸 胸椎 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治疗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的患者22例。分析手术前后的病情和术后恢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等相关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且病情恢复良好,手术前后半年内Cobbs角度、腰椎间前凸角度、JDA评分和DOI指数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由于其特殊的连接杆置入技术,使对椎旁肌肉的扰动减到了最少的程度,真正实现了微创化概念。与传统开放的手术相比较,该微创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 脊柱弯曲 Cobbs角度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多向锁定髓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7年 2月 -2019年 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 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4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多向锁定髓内固定术,背景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多向锁定髓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老年 股骨远端骨折 多向锁定髓内钉固定术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股骨近端带锁髓内(proximalfemoralnail,PFN)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5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手术室消毒、备好物品及器械准备;术中熟悉手术过程、密切配合手术医师,使手术顺利完成。结果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12±0.63)h,术中平均出血(135.9±12.58)mL,无压疮发生,患者满意度为94.12%。结论加强手术护理,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素质,积极配合医生,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股骨骨折 带锁髓内钉 术中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选择性小切口治疗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满意的病例行C型臂X线透视确定小切口位置,三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23例病人均取得满意固定,出血量为50~120ml,较常规切口手术病例减少100~200ml,术后肢体肿胀发生,手术时间平均缩短15分钟。结论选择性小切口空心固定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好,副损伤小。

  • 标签: 股骨颈 骨折 内固定手术
  • 简介:摘要胸腰椎骨折极易导致神经根或骨髓损伤,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截瘫,椎弓根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新技术,本研究针对该种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10例,通过对病人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认为分阶段、个体化护理能够满足病人健康教育需求,预防和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内固定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DHS以及Gamma固定治疗进行观察比较。方法选取我院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对象,随机分组,一组实施DHS固定治疗,另一组实施Gamma固定治疗。结果DHS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明显长于Gamma组,并发症明显、术中出血量多于Gamma组,而DHS组的Harris功能评分明显优于Gamma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S固定以及Gamma固定在临床上各有利弊,医师需要结合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 标签: DHS Gamma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疗效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股骨近端带锁髓内(proximalfemoralnail,PFN)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做好心理护理、物品及器械准备,熟悉手术过程,术中密切配合,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损伤。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术中配合满意。无一例因术中准备不足或术中配合不当而影响手术进展或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手术室护士正确、熟练、高质量的手术配合使手术过程更加顺利,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股骨骨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闭合复位交锁髓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胫骨骨折的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用数字法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实验组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复位交锁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骨折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固定取得了良好地效果,应该在临床的实践中大力推广。

  • 标签: 闭合复位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胫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用带线锚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4月我院接受的82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案例为对象,结合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是41例,分别实施的是髌骨下极切除术以及带线锚方式治疗,治疗后总结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案例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的优良几率更高,是95.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几率更低,是4.9%,和对照组对比,优势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0,2=8.33)。结论:针对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实施带线锚的方式治疗,其效果显著,相对比其他方式,有突出的作用,值得实施和借鉴。

  • 标签: 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带线锚钉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