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菌药物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临床体征症状消失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小儿肺炎 抗菌药物序贯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肺炎实施抗菌药物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选取小儿肺炎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式分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实施抗菌药物治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不同治疗,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较高,主要症状消失时间较短,肺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患者实施抗菌药物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快速消除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小儿肺炎 抗菌药物序贯治疗 临床疗效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抗菌药物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小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41,常规治疗)和对照组(n=41,抗菌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治疗在小儿肺炎患儿中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抗菌药物 序贯治疗 小儿肺炎 临床疗效
  • 简介:神经-营养障碍性水疱常出现在偏瘫、截瘫且长期卧床的病人,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不仅给病人增加痛苦、加重病情、延长病程,严重者可因继发感染而危及生命。我科近4年来收治和处理神经-营养障碍性水疱患者28例,我们对此类患者采用中医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我们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神经-营养障碍 水疱 中医护理
  • 简介:[摘要] 脑卒中患者一般多处于高代谢的状态,通常会有意识障碍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严重表现,进食困难的直接影响为机体无法摄取足够的营养,会导致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免疫力低等情况,从而导致相关并发症的产生,对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积极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因营养摄取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本文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护理的作用、采取营养支持护理的时间段分析,以及营养支持护理的途径展开综述,以期为脑卒中患者获得更佳的营养支持护理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加快患者康复的过程。

  • 标签: 神经内科 脑卒中患者 营养支持 护理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神经血管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发生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收集160例(男115例、女45例;年龄20~66岁,平均44岁)成活的四肢皮神经血管皮瓣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色素沉着将其分为色素沉着组和无色素沉着组。观测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缺损面积、清创是否彻底、皮瓣静脉血管是否吻合、是否有防晒措施以及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对观测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皮神经血管皮瓣发生色素沉着的影响因素,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7.9个月,29例(18.1%)患者皮瓣出现色素沉着。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缺损面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清创不彻底、皮瓣静脉血管未吻合、未做防晒措施及术后发生感染是皮神经血管皮瓣发生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OR=0.310、0.335、0.355、5.878;95%CI=0.112~0.863、0.115~0.975、0.133~0.949、2.069~16.697,均P<0.05)。结论清创不彻底、皮瓣静脉血管未吻合、未做防晒措施及术后发生感染是影响神经血管皮瓣发生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皮肤色素沉着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危险因素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神经性角膜炎是由三叉神经损伤引起的角膜退行性病变,常见原因包括疱疹病毒感染、颅脑和眼科手术损伤、糖尿病等,可导致干眼、角膜上皮缺损和角膜溃疡。因角膜知觉减退或缺失,患者自觉症状轻,就诊时多已出现严重的角膜基质融解甚至穿孔,且常规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鉴于目前临床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存在大量误诊误治问题,为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经过充分讨论制定本共识,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0-94)

  • 标签: 三叉神经损伤 角膜炎 诊疗准则(主题) 多数赞同
  • 简介:目的探讨超大面积腓肠神经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超大面积的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损伤20例,皮瓣面积:8cm×16cm~12cm×24cm.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4年,18例生长良好,2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恢复满意.结论超大面积的腓肠神经血管皮瓣能够修复大面积足跟、足底大部、足背、踝及小腿中下段胫前区的软组织缺损.

  • 标签: 腓肠神经 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皮神经血管皮瓣在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血管逆行皮瓣9例(其中不吻合小隐静脉者3例,吻合小隐静脉6例),隐神经血管逆行皮瓣3例(均吻合浅静脉),足背皮神经血管顺行或逆行皮瓣3例(其中足背内侧皮神经2例,足背外侧皮神经1例).皮瓣面积最大16cm×10cm,最小5cm×4cm.血管蒂长4~10cm,蒂宽3~4cm.结果临床应用15例,12例全部成活.2例未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血管逆行皮瓣因静脉回流障碍远端部分坏死,二期植皮而愈;1例隐神经血管逆行皮瓣移位修复胫骨下端骨髓炎,感染灶导致皮瓣局部坏死,感染控制后局部皮瓣转移而愈;1例足跟部溃疡.结论腓肠神经、隐神经及足背皮神经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可顺行或逆行移位,常规吻合浅静脉、缝合皮神经,有助于皮瓣成活及感觉功能恢复.

  • 标签: 小腿 足踝部 皮神经 浅静脉 外科皮瓣 修复
  • 简介:虎口挛缩是手外伤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病因多为虎口处的严重外伤,一旦出现将严重影响拇指外展、内收及捏持功能,从而影响全手的功能。从1998年8月~2006年9月我们应用前臂桡侧皮神经血管皮瓣修复虎口挛缩开大后的创面65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皮神经营养血管 虎口挛缩 前臂桡侧 远端蒂皮瓣 治疗 严重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超大腓肠神经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3例足踝包括前足底部的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超大腓肠神经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皮瓣面积最大32×12cm,最小16X8cm。结果13例中得到远期随访10例,术后皮瓣外观色泽均正常,足外侧缘皮肤感觉早期减退,术后3-6个月全部或部分恢复。而移位的皮瓣厚薄适宜,质地及功能良好,6个月后均恢复了保护性感觉。结论超大腓肠神经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简便,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动脉,由于旋转点的演变,轴点下移,使踝关节包括前足的大面积皮肤缺损均能获得有效的覆盖,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腓肠神经 岛状皮瓣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血管皮瓣修复拇指外伤后创面的治疗方法和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来关于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血管皮瓣修复拇指外伤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根据拇指桡背侧解剖,在拇指桡背侧设计相应皮神经的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创面。结论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血管皮瓣操作简便,符合就近修复原则,是修复拇指末节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皮瓣 拇指末节创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是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继发骨转移引起的疼痛,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转移部位之一。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癌症患者生存期延长,骨癌痛的发生率也大大提高。作为最难治的疼痛之一,当前临床治疗手段效果不佳,且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仍然不能避免,骨癌痛的分子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有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对疼痛的调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动物骨癌痛模型中已经发现该因子与BCP的发生和维持有很高的相关性。抑制该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可能有助于缓解骨癌痛,BDNF有望成为治疗骨癌痛的突破口。

  • 标签: 骨癌痛 慢性疼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可塑性 中枢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