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 重症神经病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对策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将我院神经内科于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间住院治疗的患者中,选择重症患者 86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组的方法等分为两组。纳入研究的对象均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其中常规组患者只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对比两组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白蛋白等临床营养检验指标均优于常规组( P < 0.05 )。常规组治疗有效率( 74.42% )远低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 88.37% )( P < 0.05 )。结论 对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采取场内营养治疗联合针对性的护理可以令治疗的效果获得有效的提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神经内科 肠外营养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的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接受的神经内科重症120例患者的护理方案、临床特点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6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另外60例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护理,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转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6.7%,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27,P<0.05)。结论加强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神经内科 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70-01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内科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护理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方法择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神经内科重症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由专职医师护士对此100例神经内科重症病人的肠内营养进行全面的干预,并对比进行护理干预后1个月与干预前神经内科重症病人的各项生理指标和生活方式。结果在100例神内科重症病人中,肠内营养状况得到良好改善的病人有91例;8例病人在护理期间出现便秘、腹泻、血糖升高等并发症状,然而经过护理干预,并发症得到很好地处理和控制,病人也顺利出院;在病人住院期间,有1人死亡。结论对神经内科重症病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其肠内营养进行调节和控制,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病人的肠内营养状况,而且对病人的康复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神经内科重症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护理是一种经济实惠且效果显著的营养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神经内科重症病人 肠内营养 护理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重症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监测的护理情况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所收取的神经重症患者46例,并以随机数字的方式将病患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每组23例,每组均进行了肠内营养支持,对比组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则用综合护理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营养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比组护理后转铁蛋白、总蛋白以及血红蛋白进行比较,数据显示实验组比较高;与对比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实验组比较低,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可使用综合护理治疗方式,可更有助于患者的营养情况改善,并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神经重症 综合护理 肠内营养干预 营养情况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中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护理策略。方法将100例神经内科重症病患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均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对照组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减压量、转出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12.00%的发生率(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神经系统恢复,降低患者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支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 2015年 1月— 2017年 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且行肠内营养支持的 79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根据患者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39例 (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 40例 (实施个体化护理 ),比较两组的营养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不良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组间营养状况指标比较,护理后,观察组的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对照组 (P< 0. 05)。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 0. 05)。组间舒适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后高于对照组 (P< 0. 05),而组间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后均低于对照组 (P< 0. 05)。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 0. 05)。结论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开展个体化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利于减少其并发症发生,还可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其睡眠质量和情绪,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标签: 神经内科 危重症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护理对于患者的营养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能。方法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60例神经内科重症,按照患者入院的时间先后顺序对其编号,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30例,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肠内营养护理应用于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的营养、生活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同时对照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主要营养综合评分(MQSG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均显著理想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营养状况改善、免疫功能及满意度提升等均可起到积极影响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神经内科 重症 肠内营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在面颈部深度烧伤后新生皮肤的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10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颈部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1周内患者,将1—6月收治的采用综合治疗+常规护理的55例患者纳入常规护理组,其中男27例、女28例,年龄21~65(40±17)岁;将7—12月收治的采用综合治疗+护理的54例患者纳入护理组,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18~57岁(37±11)岁。统计2组患者首次治疗(以下简称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1年温哥华瘢痕量表(VSS)中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和VSS总分及四项目瘙痒量表(FIIQ)中瘙痒对睡眠的影响评分及FIIQ总分,治疗1年的治疗有效率和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VSS中的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及VSS总分均相近(P>0.05)。护理组患者治疗3个月VSS中的柔软度评分及VSS总分,治疗6个月VSS中的血管分布评分及VSS总分,治疗1年VSS中的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及VSS总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Z值分别为-2.51、-3.37,-2.05、-3.28,-3.12、-5.86、-4.63、-5.56、-6.76,P<0.05或P<0.01)。护理组患者治疗3个月FIIQ中瘙痒对睡眠的影响评分及治疗3个月、6个月、1年FIIQ总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Z值分别为-4.17、-6.56、-5.53、-5.84,P<0.01)。治疗1年,护理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3%(52/5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1.8%(45/55),χ2=5.83,P<0.05;护理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Z=-4.49,P<0.01)。治疗期间,护理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而常规护理组中有3例患者创面出现瘙痒、周边红疹,经换药治疗后改善。结论护理能有效提升面颈部深度烧伤后患者新生皮肤瘢痕预防及管理效果,改善患者瘙痒,提高治疗有效率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 标签: 烧伤 瘢痕 面颈部 新生皮肤管理 序贯式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联合核心肌群锻炼对腰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腰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形式设置两组各48例,对照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锻炼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腰椎功能改善效果及疼痛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量表无统计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功能改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疼痛情况比观察组严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腰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护理联合核心肌群锻炼干预,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腰椎功能,降低疼痛感,利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序贯护理 核心肌群锻炼 腰椎骨质疏松骨折 术后疼痛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湿化高流量氧疗在性通气中替代无创机械通气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性通气常规行无创机械通气4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性通气实行持续湿化高流量氧疗替代机械无创通气42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无创氧疗24h内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评估患者治疗12h后面部皮肤变化;比较两组患者配合程度。结果两组在通气24h内的PaO2,PaCO2,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12h后面部受压迫皮肤改变发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配合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湿化高流量氧疗在性通气中替代无创机械通气,保证患者的有效通气量,预防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医源性皮肤损伤。

  • 标签: 持续湿化高流量氧疗 序贯性通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实验将 针对性通气患者实施持续湿化高流量氧疗,分析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8 年 1 月~ 2019 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三联中医护理的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都进行针刺和低频脉冲电治疗。针对对照组患者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服用;针对对照组患者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联合应用中药熏洗、推拿和就出药物进行热敷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治疗评分及治疗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三联中医护理措施可以获取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疼痛,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膝骨性关节炎 三联序贯 中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出血性中风43例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3例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和护理。结果此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及护理干预后,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均好转出院。结论该护理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对减少预后致残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序贯方案 出血性中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三联中医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入选的8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三联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ISO膝骨性关节炎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12%,高于对照组78.05%,P

  • 标签: 老年膝骨性关节炎 三联序贯 中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奇霉素疗法辅以预防性护理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74例(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均给予阿奇霉素疗法治疗,随机分为预防性护理的观察组(37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7例),观察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配合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配合度评分高,P<0.05。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阿奇霉素疗法治疗期间给予预防性护理,能促进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提高患儿配合度,值得借鉴。

  • 标签: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 预防性护理 小儿 支原体肺炎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评估病情,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准备时间、接诊时间、入院至开始抢救时间和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抢救前,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后,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评估病情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救治时间,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序贯评估病情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应用经鼻高流量通气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符合试验要求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病历资料73份开展试验回顾性分析,资料筛选时间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按照通气护理方式不同进行试验分组,参照组患者36例开展无创机械通气护理,研究组患者37例开展经鼻高流量通气护理,比较两种通气护理方式下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再次插管次数、植物状态/死亡例数均比参照少,住院时间比参照组短,组间比较存在差异(均P<0.05)。结论 经鼻高流量通气在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通过提高通气效果、减少再次插管次数和改善病情转归,为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益处。

  • 标签: 重症呼吸衰竭 序贯经鼻高流量通气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