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手术治疗方案应用于脑肿瘤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4年12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所有脑肿瘤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本次实验要求抽取出其中9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双色球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红色球为对照组,蓝色球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46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则应用外科手术对脑肿瘤进行切除并清除血块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探究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3(93.48%)例,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3(71.74%)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对脑肿瘤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手术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脑肿瘤出血 治疗方案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脑肿瘤出血的临床效果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7月—2013年8月所医治脑肿瘤出血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其临床治疗方法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术清除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肿瘤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对照组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借助手术清除肿瘤法治疗脑肿瘤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快速清除脑部坏死组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手术治疗 脑肿瘤出血 临床效果 特点
  • 简介:随着放射治疗在脑肿瘤的广泛应用,引起放射性坏死的机会明显增加。准确、早期的鉴别肿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直接影响着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常规CT和MRI不能准确的鉴别脑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本文介绍了新的影像学方法(CT、MRI灌注,Xe—CT,MRI弥散成像,波谱分析,SPECT,PET)对其鉴别的价值。

  • 标签: 脑肿瘤 肿瘤复发 放射性坏死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优质护理应用于脑肿瘤手术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94例脑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征求患者意见后,将患者按入院时间排序编号,之后经计算机随机软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术后3d的SAS评分变化情况,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均显著下降,护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评分降幅更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给予脑肿瘤手术患者优质护理,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理想的护理干预模式,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脑肿瘤 SAS评分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脑肿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128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措施,而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从而确定最佳的护理方法,为脑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结果经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护理效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处于围手术期的脑肿瘤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脑肿瘤患者 围术期 优质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脑瘤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31日在我科住院54例患者,按床号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远低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护理质量及医生、家属的满意度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肿瘤患者行开颅肿瘤切除术后采用全程优质护理,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护理人员对专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减少护理纠纷,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全程优质护理模式 开颅脑肿瘤切除术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10月本院住院治疗的脑肿瘤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31)和对照组(n=46),实验组采取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对照组采取开颅肿瘤切除术。对两组手术前后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年,实验组存活率为87.10%、复发率为16.13%、ADL得分为(75.44±5.45)分;对照组分别为60.87%、47.83%、(57.33±4.09)分,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肿瘤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 开颅肿瘤切除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脑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肿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各项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服务满意度、沟通满意度、环境满意度、效果满意度以及总体满意度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脑肿瘤围手术期中有显著效果,可改善生活质量评分,并提高患者整体满意度,对于提高患者预后及医院护理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脑肿瘤 围手术期 全程优质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6年 9月至 2019年 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08例脑肿瘤围手术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和生存质量。 结果:研究组生理(87.66±3.56)、心理( 85.98±3.63)、环境( 91.66±2.83)、社会关系( 88.68±2.93),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高( P< 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 7.41%,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

  • 标签:
  • 简介: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40%。大部分胶质瘤由于具有浸润生长及恶性变的特点,即使通过手术、放疗甚至化疗也难以治愈。有资料显示,胶质母细胞瘤经确诊后1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平均生存期仅53周。化疗是恶性脑肿瘤综合治疗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存在,98%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几乎所有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脑病变部位,限制了对化疗药物的选择。有研究表明纳米载体能携带药物穿透BBB,

  • 标签: 原发性脑肿瘤 靶向给药 纳米 恶性脑肿瘤 化疗药物 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颅脑肿瘤术后脑脊液漏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将 2017年 8月 -2019年 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50例颅脑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分析脑脊液漏的原因,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切口感染、颅内感染、切口愈合不良、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转移复发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肿瘤术创伤大,脑脊液漏主要与后颅窝硬脑膜缝合不严有关,临床应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 标签: 脑脊液 颅脑肿瘤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脑肿瘤病人的威斯康星分类作业测试指标特点,寻找其规律性。方法对97例各类脑肿瘤病人进行威斯康星分类作业指标(WisconsinCardSortingTest,WCST)测试,并与79例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脑肿瘤病人WCST测试中的错误应答数(Re,47.1±16.4).持续错误数(Rpe,25.7±12.3),持续错误百分数(Rpe%,18.9±8.0),持续性应答(Rp,35.6±14.5)。非持续性应答(Nrpe,24.8±8,6)和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Rlst,33.4±14.5)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但分类数(Cc,3.2±1.1)和概念化水平(CI,38.2±16.7)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t为2.291~3,345,P〈0.05)。不同半球的脑肿瘤病人WCST测试指标中.除左半球组Nrpe指标显著性高于右半球组外(t=2.504,P〈0.05),余各项WCST测试指标均无明显区别(t为0.97l~1.415.P〉0.05)。不同位置脑肿瘤病人WCST测试指标中,额叶组病人的Cc和CI测试值显著性低于非额叶组,而Re、Rpe、Rpe%和Rlst等指标明显高于非额叶组病(t=2.137~3.372,P〈0.05),两组间Nrpe测试指标分布接近,无显著性差别(P〉0.05)。按病灶体积大小.36例大病灶组(直径≥5cm)Cc和CI测试值明显低于61例小病灶组(直径〈5cm),而Re、Rpe和Rp以等指标显著性高于小病灶组(t为2.261~3.064,P〈0.05);且两组间Rp、Nrpe和Rlst等测试指标分布接近,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脑肿瘤病人有明显的WCST测试指标障碍特点,为研究脑损伤病人认知功能表现提供了新渠道:干预措施可能减少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

  • 标签: 脑肿瘤 认知障碍 WCST测试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颅脑肿瘤术后出现精神症状的临床护理对策,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颅脑肿瘤患者82例作为样本,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组患者精神症状缓解率97.56%、家属满意度97.56%;对照组患者精神症状缓解率82.93%、家属满意度80.49%。结论将心理护理、保护性约束、电解质紊乱的护理及脑血管护理等,联合应用到颅脑肿瘤术后出现精神症状患者的护理中,对患者精神症状缓解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颅脑肿瘤 精神症状 电解质紊乱 脑血管痉挛
  • 简介:近年来研究发现,原发恶性脑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通过目前治疗来看,其预后很差。因此,研究脑肿瘤发生复发机制、改善患者的预后及延长其生存时间,是目前新的研究方向,也是国内外专家面临的重大难题:由于对脑肿瘤细胞来源及其发生机制的认识模糊,尽管在恶性脑肿瘤的发病机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试验研究,但是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 标签: 脑肿瘤干细胞 CD133蛋白 神经巢蛋白 Sox-2蛋白
  • 简介:病情描述:5月,我院宁券中心来了一名确诊的脑胶质瘤晚期患者。患者有严重的头晕、头疼症状,通过头部CT可见大片的水肿带,这是头部肿瘤引起的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同时,由于肿瘤生长部位的不同,也可能引起一些局灶性症状——比如额叶的肿瘤会出现随意运动、语言表达及精神活动等多方面的障碍,常有一侧肢体活动不灵便,不少患者还可能出现癫痫;而顶叶的病变则会导致一侧肢体的感觉障碍;枕叶的病变则会出现视觉障碍,如幻视、视野缺损等。

  • 标签: 肿瘤 经历 治疗 病情描述 精神活动 语言表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优质护理在脑肿瘤患者围术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3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脑肿瘤患者80例,由随机电脑抽选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围术期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以及SAS、SDS的评分。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优质护理 脑肿瘤 围术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脑肿瘤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的意义和作用。方法:收录于2021.6-2023.6,收治的80例神经外科脑肿瘤患者。采用摸球法规范性分为2组,每组40例样本。对照组常规干预,观察组心理护理,分组探究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前测定HAMA、HAMD评分P>0.05;干预后观察组负性情绪明显缓解,结果比较P<0.05。观察组EORTC QLQ-C30评分更高,结果比较P<0.05。结论:神经外科脑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与焦虑、忧虑未来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以及对社交和情感支持的需要。针对这些特点,提供适当的心理护理将有助于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改善生活质量,并增强社交和情感支持。

  • 标签: 神经外科脑肿瘤 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