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院从1989年6月至1997年6月,共手术治疗丘脑肿瘤24例。其中全切肿瘤19例,次全切肿瘤4例,大部切除1例。病理检查皆为星形胶质细胞瘤。术后无神经废损症状,梗阻性脑积水消失者18例;症状有改善者4例;恶化者1例;死亡1例。随访17例,12例健在,生活可基本自理3例,正常存活者均为术中肿瘤全切病理性质为低恶性,术后兼行放疗、化疗者。我们体会,丘脑肿瘤术前手术方案的细致考虑,术中显微手术直视下超声刀的运用,术后畅通的脑室引流是手术治疗丘脑肿瘤的关键。

  • 标签: 丘脑肿瘤 治疗 外科手术 分流术 脑积水
  • 简介:目的探讨丘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总结48例丘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对其中35例分别采用侧脑室前角入路、侧脑室后部和三角区人路、颞后皮质人路及经胼胝体侧脑室入路手术切除肿瘤,5例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1例行外减压术,余7例拒绝手术。41例手术病人术后除1例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外,40例行放疗,总剂量40~50Gy。结果35例选择显微手术切除的病人中肿瘤全切25例(71.4%)。近全切7例(20.0%),大部分切除2例(5.7%),部分切除1例(2,8%)。肿瘤切除术后短期症状和神经功能明显改善10例(28.6%)。改善12例(34.3%),无变化10例(28.6%),恶化2例(5,7%),死亡1例(2.8%)。结论丘脑肿瘤以儿童及青年人发病为主。性别差异不明显,病程相对较长,多为恶性肿瘤,部分病例进展较快。临床表现以颅高压及丘脑局限性损害症状为主。丘脑肿瘤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应辅以必要的放疗和化疗。

  • 标签: 脑肿瘤 丘脑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预后
  • 简介:脑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在表型和形态功能上呈现多样性,部分肿瘤细胞表面同时表达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标记.表明脑肿瘤可能起源于一种多潜能干细胞。作为脑肿瘤的可能起源细胞,脑肿瘤干细胞(BTSC)的产生与神经干细胞(NSC)关系密切。本文对BTSC的体内外实验结果、可能产生机制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进行综述,着重讨论BTSC的进一步纯化、分离及其形成肿瘤的分子机理等。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脑肿瘤
  • 简介:由于脑肿瘤生物学特性及血脑屏障的存在,脑肿瘤的治疗效果较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建立了越来越多的脑肿瘤动物模型,因此对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也了解得越来越多,为临床治疗脑肿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建立的脑肿瘤动物模型主要有:化学物质诱导模型,病毒诱导模型,移植模型(同种移模型、异种移植模型),基因模型(转基因模型、基因敲除模型、基因突变模型),这些模型在临床治疗脑肿瘤上发挥了极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各种模型都有它的优缺点,因此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脑肿瘤 动物模型 化学物质诱导模型 移植模型 转基因模型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初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临床以来,在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以它良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直观的解剖定位能力以及所特有的血管流空特性和脂肪抑制特性,使影像学诊断的阳性率和准确性大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MRI更因为它良好的诊断价值和富于发展的潜力,而成为首选的诊断手段.近几年来,MRI的成像技术又有新的发展,人们利用这些新技术对脑肿瘤的诊断进行初步的探讨.在此我们想结合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就脑肿瘤的MRI诊断问题作概要性的阐述.

  • 标签: 颅脑肿瘤 MRI诊断 定位诊断 定性诊断
  • 简介:目前脑肿瘤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放射治疗有利于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随着肿瘤影像诊断学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于脑肿瘤放射治疗的新技术不断推出,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调强放射治疗技术,质子治疗技术、中子治疗技术和近距离治疗技术,达到高精度定位、高精度计划设计和高精度治疗,将成为放射治疗技术的主流。

  • 标签: 脑肿瘤 放射疗法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调强放射治疗 重粒子治疗 中子治疗
  • 简介:本组4例误诊为VBI、2例误诊为小脑梗塞的病人年龄均较大,回顾性分析13例小脑肿瘤误诊的临床资料,③误诊为小脑出血2例

  • 标签: 原因分析 小脑肿瘤 肿瘤误诊
  • 简介: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CT和MRI已经成为当前脑肿瘤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常规的形态学诊断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和血氧水平依赖效应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functionalMRI,BOLD—fMRI)等新技术的出现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脑肿瘤的功能信息,为常规CT和MRI检查方法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 标签: 脑肿瘤:功能性成像
  • 简介: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明,脑肿瘤细胞中某些基因的高甲基化可以用来标记肿瘤预后,甲基化后的沉默产物可作为化疗反应的生物标记分子,而对DNA甲基化抑制剂的研究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总之,在脑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DNA甲基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肿瘤甲基化方面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脑肿瘤 DNA甲基化抑制剂 表观遗传学 肿瘤预后 高甲基化 肿瘤细胞
  • 简介:总结了31例颅脑术后再次行开颅手术的临床资料,归纳了术后并发颅内血肿或脑水肿的常见原因;分析了脑肿瘤切除术后至再次开颅手术前的临床主要表现及观察特点;提示术后24h内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的先兆,同时不忽略迟发性颅内血肿或脑水肿的发生:强调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预见性和分析能力;同时应强化急诊意识,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急救技能,配合医生早期发现病变,准确诊断,抢在脑疝发生之前及时手术。

  • 标签: 切除术后 脑肿瘤 病情观察 脑水肿 开颅手术 诊断
  • 简介:癌症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和多步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进行性改变导致体细胞的失控性增殖。癌细胞的特征是能够无约束地生长,能够侵袭到周围正常的组织,并能够转移到远处的器官。大多数肿瘤,包括神经系统的肿瘤,都是原发的。改变后细胞的遗传学破坏可能是由于遗传中的倾向性,细胞周期中DNA重排,病毒感染和整合;也可能是暴露在突变因子情况下,诸如离子辐射一类,这些因素可以使癌细胞的生长优于它的正常部分。通常广谱的肿瘤遗传学改变包括两类基因的改变:第一,癌基因的优势,它的出现导致细胞的改变;第二,隐性抗癌基因的缺乏,它的缺乏引起细胞的改变。后者通常又称为肿瘤抑制基因,生长抑制基因或隐性抗癌基因。可以相信正常细胞的增殖是在这些促进生长的原癌基因和抑制生长的抗癌基因的内在控制下进行的突变、重排、缺失或扩增而潜在地激活原癌基因导致肿瘤的形成。同样的事件可以发生在抗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干扰它们在细胞中作为细胞增殖的负性调控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在GenBank中登录的与人脑肿瘤相关的抑癌基因的情况。

  • 标签: 脑肿瘤 抑癌基因 基因定位
  • 简介:脑磁图作为一种无创性记录大脑生物磁场的新技术,能相对直接反映神经元的活动状态:并且可将采集到的脑磁信号分析结果重叠到MRI图像上,从而将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融合在一起,这一技术又称为磁源成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MSI不仅能够准确地提供癫痫灶及所需要功能区的定位信息,而且可使临床神经外科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与癫痫灶、肿瘤与功能区的关系,以便在术前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本文对脑磁图、MSI及其在脑肿瘤方面的应用做一简单综述。

  • 标签: 脑磁图 磁源成像 脑肿瘤
  • 简介:背景与目的:随着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生存时间延长,继发性脑肿瘤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本文旨在评价继发性脑瘤放射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继发性脑肿瘤患者采用二或三阶段的放射治疗方式,第一段全颅放疗方法为每次1.8Gy,共5次;第二段全颅放疗每次2Gy,共18次,全颅总剂量45Gy;第三阶段对单发灶患者给予小野追加放疗总剂量10—16Gy。均为常规分割每天1次,每周5次,单发病灶者总剂量55—61Gy,多发病灶者总剂量45Gy。结果:完成放疗计划31例,中断放疗5例,都在总剂量10~30Gy时中断。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33例,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25%、5.6%,平均生存时间10.5个月。结论:继发性脑肿瘤放射治疗有效,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肿瘤放射治疗 恶性肿瘤患者 继发性脑肿瘤 全颅放疗 生存时间 治疗效果
  • 简介:磁导向下磁性化疗药物脑内定位分布:为了探讨磁导向下磁性药物载体在脑内定位分布的特性及恶性脑肿瘤的磁导向化疗可能的新途径。我们将合成的磁微球蛋白-白蛋白-氨甲喋呤载体(FM-HAS-MTX),经尾静脉注入30只SD大鼠体循环内。在右侧大脑设置1个梯度磁场,观察不同时间段(15、30、45min)氨甲喋呤(MTX)在SD大鼠的大脑内分布状况以及相同时间内左右大脑内MTX含量比较,同时研究磁导向与非磁导向状态下脑内MTX含量差别,也研究磁导向与非磁导向时脑内MTX含量变化。在45min时磁导向组右侧大脑MTX含量浓度0.56±0.02mg/g是非磁导向组左侧大脑MTX含量浓度(0.06±

  • 标签: 磁导向 恶性脑肿瘤 磁性药物载体 脑内 化疗药物 分布状况
  • 简介:随着神经干细胞、脑肿瘤干细胞研究的深入,脑肿瘤起源于神经干细胞得到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持。而传统的脑肿瘤起源及发生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脑肿瘤神经干细胞起源学说一经证实,必将对脑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指明新的方向,并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脑肿瘤 肿瘤干细胞 治疗
  • 简介:由于脑脊液紧贴于整个脑表面并填充于脑室,脑组织及脊髓蛛网膜下腔的整个脑脊液循环通路,因而脑肿瘤(癌)患者,尤其是邻近脑表面和脑脊液循环通路上的肿瘤(癌)细胞即有可能脱落至脑脊(室)液中,为脑脊液肿瘤(癌)细胞的检查提供了可能性。

  • 标签: 脑脊液循环 脑肿瘤 脊髓蛛网膜下腔 诊断 脑组织
  • 简介:神经内镜最早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是用来治疗脑积水的,之后逐渐发展为治疗颅脑囊性病变[1].随着神经内镜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神经内镜颅内解剖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 标签: 神经内镜 脑肿瘤 手术治疗 立体定向
  • 简介: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主要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成像三种成像方法。同以往影像学检查只能依赖于被检查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不同,弥散加权成像主要研究脑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情况,灌注加权成像主要研究脑组织血液动力学的情况,而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则可对脑内的重要功能区进行准确定位。所以,功能磁共振成像可对人脑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脑功能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可准确地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区别肿瘤组织成分、预测肿瘤恶性程度及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本文主要综述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方式的基本原理及主要临床应用,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此项检查技术的认识。

  • 标签: 脑功能 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 诊断 影像学检查 弥散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