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单线圈和双线圈除颤电极临床疗效的区别。方法从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VIP,CNKI数据库收集与所有与单线圈和双线圈除颤电极临床效果比较有关的文献,由两位评价者按照相关限定条件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3项临床研究627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有6项是随机对照试验,其余为非随机对照试验。阈值测试结果提示单线圈组除颤阈值高于双线圈组(95%CI0.2~1.29;P=0.007)且单线圈组高除颤阈值发生率高于双线圈组(95%CI1.29~5.08;P=0.007),单、双线圈组室速/室颤时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一次除颤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95%CI0.96~1.05;P=0.81),单线圈组总病死率略高于双线圈组,但是差异不显著(95%CI0.75~1.26;P=0.85),单、双线圈组电极故障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95%CI0.48~18.44;P=0.24)。结论单线圈除颤电极在阈值测试中的除颤阈值高于双线圈电极,同时单线圈除颤电极高阈值的发生比率高于双线圈组,两者在室速/室颤时一次除颤成功率、总病死率、电极故障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由于本研究纳入的研究有6项为非随机对照试验,仍需一定量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标签: 除颤 单线圈除颤电极 双线圈除颤电极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补硒治疗大骨节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Library(2016年第7期)、CBM、VIP、WanFang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所有补硒治疗大骨节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7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13.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RCT,包括2883例患者。Meta分析直接比较结果显示:亚硒酸钠[OR=5.00,95%CI(3.21,7.78)]、硒盐[OR=7.60,95%CI(2.34,24.67)]、以及亚硒酸钠+VE[OR=11.05,95%CI(2.61,46.80)]与安慰剂/空白对照组比较,干骺端X线好转率高。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组比较,亚硒酸钠、硒盐、亚硒酸钠+VE、亚硒酸钠+VC以及单独口服VC治疗后干骺端X线改善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亚硒酸钠+VE组的X线好转率高于亚硒酸钠+VC组以及单独口服VC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治疗效果排序为:亚硒酸钠+VE〉硒盐〉亚硒酸钠〉亚硒酸钠+VC〉VC〉安慰剂/空白对照。结论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亚硒酸钠、亚硒酸钠+VC、亚硒酸钠+VE,以及硒盐可以明显促进儿童大骨节病患者干骺端病变的修复,其中亚硒酸钠+VE效果最好。

  • 标签: 大骨节病 补硒 网状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P53蛋白表达与鼻咽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CochraneLibrary(2016年1期)、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WanFangData,搜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鼻咽癌组织中P53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1月1日。由2位评价者单独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研究,其中鼻咽癌组630例,对照组25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53蛋白在鼻咽癌组与对照组[OR=21.34,95%CI(13.59,33.50),P〈0.00001],鼻咽癌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OR=3.69,95%CI(1.67,8.17),P=0.001]、临床Ⅰ-Ⅱ期组与临床Ⅲ~Ⅳ期组[OR=0.19,95%CI(0.08,0.49),P=0.0006]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53蛋白在鼻咽癌不同性别[OR=0.92,95%CI(0.49,1.74),P=0.80]与年龄[OR=1.70,95%CI(0.70,4.11),P=0.24]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53高表达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征.

  • 标签: 鼻咽癌 P53蛋白 META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高密度脂蛋白(HDL-C)与肺癌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BSCO、ISIWebofScience、TheCochraneLibrary(2015年8期)、VIP和CNKI数据库,搜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肺癌相关性的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5年9月23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研究,包括2015例患者和15505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HDL-C水平与肺癌发病相关[SMD=–0.68,95%CI(–0.97,–0.40),P=0.00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临床分级[SMD(-Ⅱ)=–0.65,95%CI(–1.07,–0.23),P=0.002;SMD(Ⅲ-Ⅳ)=–0.61、95%CI(–0.73,–0.50),P=0.000]、不同病理类型(除非小细胞肺癌)[SMD(腺癌)=–0.76、95%CI(–1.13,–0.38),P=0.000;SMD(鳞癌)=–1.51、95%CI(–2.47,–0.56),P=0.010;SMD(小细胞肺癌)=–1.19、95%CI(–1.42,–0.95),P=0.000]、不同研究质量评分[SMD(≥6分)=–0.60、95%CI(–0.89,–0.29),P=0.000;SMD(〈6分)=–0.77、95%CI(–1.48,–0.06),P=0.015]、不同研究例数[SMD(≥100例)=–0.48、95%CI(–0.80,–0.15),P=0.004;SMD(〈100例)=–0.80、95%CI(–1.33,–0.27),P=0.003]、吸烟[SMD=–1.47、95%CI(–2.51,–0.43),P=0.006]以及亚洲地区[SMD=–0.92、95%CI(–1.21,–0.63),P=0.000]肺癌的发病均与HDL-C水平相关。结论HDL水平与肺癌发病相关,低水平HDL-C会增大肺癌的发生风险。鉴于纳入研究的局限性,上述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且调整了吸烟状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HDL-C 肺癌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荟萃分析血管内支架在治疗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Newcastle—OttawaScale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并收集国内外关于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2年1月—2014年7月,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并对血管内支架与单纯性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率、闭塞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检索策略进行系统的检索后,依照纳入标准,最终纳入6篇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共汁534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埘单纯性球囊扩张与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闭塞结果进行合并,异质性检验显示有明显的异质性(X2=15.821,P〈0.05,I2=6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合并的RR值为0.63(95%CI:0.21~1,88,P〉0.05),血管内支架与单纯性球囊扩张在术后近、中期再狭窄、闭塞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采用血管内支架与单纯性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后近、中期再狭窄、闭塞率无差异,埘于单纯性球囊扩张效果不明显或需多次扩张的患者可考虑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

  • 标签: dd—Chiari综合征 肝静脉阻塞 介入治疗 血管内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涂层支架与金属裸支架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对比,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证据。方法检索Pubmed、Ovid、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至2015-10。收集涂层支架与金属裸支架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疗效对比的相关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观察指标中,全因死亡人数、再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再次靶血管重建、靶病变晚期管腔丢失方面,涂层支架明显优于金属裸支架(P<0.05)。结论PCI植入涂层支架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在再次靶血管重建、靶病变晚期管腔丢失方面明显优于金属裸支架,而无证据显示其在全因死亡人数、再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方面优于金属裸支架。

  • 标签: 涂层支架 金属裸支架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MRIT2W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荟萃分析,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英文数据库PubMed。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4年12月。中文检索词为“扩散加权成像”或“弥散加权成像”、“前列腺癌”或“前列腺肿瘤”和“T2加权成像”,英文文献检索词为“diffusionmagneticresonanceordiffusionweightedimagingorDW—MRIorDWmagneticresonanceandT2weightedimagingandprostatecancerorprostatecarcinoma”。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T2WI联合DWI诊断前列腺癌的中英文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盲法严格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效应量、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AUC。结果按照检索词共获取文献129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13篇,共671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文献存在非阈值效应(P〉0.05),异质性检验未发现异质性来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优势比分别为0.74(95%C10.67~0.80)、0.79(95%C10.68—0.87)、3.65(95%CI247—5.38)、0.34(95%C10.27~0.43)、11.63(95%CI6.97—19.39)。SROC计算AUC=0.82(95%C10.78~0.85),P=0.763。发表偏倚检验提示无发表偏倚(P〉0.05)。结论LWI联合DWI诊断前列腺癌的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且广泛运用;而T2WI联合高b值、超高b值下的DWI诊断前列腺癌诊断效能可能更佳,但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荟萃分析 扩散加权成像 T2加权成像 前列腺癌
  • 简介: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系统溶栓(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为选择最佳的溶栓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CDT与ST治疗急性DVT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截止至2016年7月。按照钮卡斯-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与发表偏倚检测。运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CDT组的大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01,95%CI8.58-15.43;P〈0.01);CDT组的小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88,95%CI9.60-16.11;P〈0.01);CDT组的溶栓率高于ST组(WMD=15.24,95%CI11.99-18.50;P〈0.01);CDT组的出血并发症率明显低于ST组(OR=0.50,95%CI0.31-0.80;P〈0.01);术后半年CDT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明显低于ST组(OR=0.40,95%CI0.25-0.63;P〈0.01)。结论相比于ST,CDT消肿效率及溶栓率更高,并发症和PTS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导管接触性溶栓 系统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磁共振成像DWI序列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The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WebofScience等外文数据库以及CNKI、CBM、VIP、WanFangData等中文数据库中关于磁共振成像DWI序列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6年9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QUADAS-2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的2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DWI序列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Sen(合并)=0.85[95%CI(0.80,0.89)]、Spe(合并)=0.83[95%CI(0.78,0.87)]、+LR(合并)=4.99[95%CI(3.74,6.67)]、–LR(合并)=0.18[95%CI(0.13,0.24)]、DOR(合并)=3.32[95%CI(2.82,3.82)]、AUC=0.91[95%CI(0.88,0.9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DWI序列在高b值=750~1000条件下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高于b值=400~600;1.5T的DWI序列较3.0T的DWI序列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更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论磁共振成像DWI序列对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b值=750~1000或者低场强1.5T的条件下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DWI 乳腺癌 淋巴结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荟萃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左锁骨下动脉(LSA)封闭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血管重建LSA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TEVAR术封闭LSA的转归。方法检索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的相关文献,对纳入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组和评价,并用软件ReviewManager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EVAR术中LSA封闭与未封闭的患者术后颅内神经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闭之后脊髓缺血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TEVAR术中选择LSA封闭患者术后左上肢缺血的发生率高于LSA未封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VAR术中封闭LSA选择血管重建患者术后颅内神经症状的发生率低于封闭LSA选择不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VAR术中封闭LSA不增加术后颅内神经症状,但增加脊髓缺血的风险;封闭LSA对左上肢血流动力学有影响,能够引起左上肢无力,麻木或不对称的冰冷等症状,但没有引起不可逆的缺血性损害;LSA血管重建能降低封闭LSA术后出现的颅内神经症状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左锁骨下动脉 并发症
  • 简介: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2005年1月—2015年8月有关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及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Man5.0软件统计分析所有相关数据。结果纳入8项研究共637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对于移位型髋臼骨折,经Stoppa入路较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时间短[加权均数差(WMD)=68.29,95%CI10.52~126.05,P〈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少(WMD=142.26,95%CI9.30~275.23,P〈0.05),而在骨折端复位满意率[相对危险度(RR)=0.63,95%CI0.17~2.37),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RR=0.89,95%CI0.33~2.40,P〉0.05)、术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RR=0.91,95%CI0.27~3.01,P〉0.05)、术后髋关节HHS评分优良率(RR=0.52,95%CI0.25~1.10,P〉0.05)等方面两种入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均能获得基本满意的临床效果,经Stoppa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髋臼 骨折 髂腹股沟入路 Stoppa 入路 META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环氧合酶-2(COX-2)-765G〉C(rs20417)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Library(2015年10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学术总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搜集有关COX-2—765G〉C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罹患风险相关性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5年10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病例一对照研究,包括2891例胃癌患者和4967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湿示,COX-2.765G〉C(rs20417)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罹患风险有关[OR=1.70,95%CI(1.21,2.38),P=0.00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亚洲人群中,COX-2—765G〉C(rs20417)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患病风险相关[OR=2.24,95%CI(1.70,2.96),P=0.000],但在高加索人群和美洲人群中其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在显性遗传模型下,COX-2—765G〉C(rs20417)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罹患风险的相关性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与阴性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1,95%CI(1.41,3.14),P〈0.001].结论COX-2—765G〉C(rs20417)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尤其以亚洲人群的风险增加为明显。

  • 标签: 胃癌 基因多态性 环氧合酶 2(COX-2) 风险 META分析
  • 简介:背景:目前临床上已经有大量针对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报道,但哪种修复方式更有优越性,目前尚无明确结论。目的:系统评价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全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11至2015年万方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数据库等,同时手工检索国内主要期刊,搜集有关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选择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行走时间、Harris评分作为评价指标,采用RevMan5.2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共纳入7篇文献,共811例患者,均为中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髋关节置换组住院时间及下床负重时间明显短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0.00001),可减轻患者痛苦;全髋关节置换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方面,不如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效果好(P〈0.00001);且两者治疗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在微创治疗,即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方面有一定优势,全髋关节置换后可使患者较早恢复髋关节功能,允许早期负重行走,减少患者卧床时间,降低卧床并发症。因此临床应该根据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身体状况、损伤程度、骨折类型、经济承受能力等综合情况考虑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

  • 标签: 股骨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人工假体
  • 简介:背景:陶瓷-陶瓷界面因低磨损而被重视,但其也伴随着异响和破裂的风险。因此目前对陶瓷-陶瓷界面和陶瓷-聚乙烯界面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仍存在较多争议。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陶瓷-陶瓷界面和陶瓷-聚乙烯界面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WebofScience、Cochrane协作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全面收集2015年1月前发表的比较陶瓷-陶瓷界面和陶瓷-聚乙烯界面全髋关节置换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9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其中陶瓷-陶瓷界面人工关节1231髋,陶瓷-聚乙烯界面人工关节932髋。Meta分析结果发现,陶瓷-陶瓷和陶瓷-聚乙烯人工关节均能明显改善关节功能;陶瓷-陶瓷人工关节有着较高的术中、术后假体破裂率和异响发生率,陶瓷-聚乙烯人工关节则假体磨损速度更快;但在短-中期随访中,关节脱位、骨溶解、假体松动等置换相关并发症和各原因导致的假体翻修率在两组间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提示陶瓷-陶瓷和陶瓷-聚乙烯全髋关节假体的修复效果和安全性在短-中期随访中并无明显差异,但其二者远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植入 META分析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人工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