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对 脑卒中患者实施 触发刺激治疗的价值。 方法: 遵 从治疗措施 差异分组,择我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2 月 内 56 例 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 27 例, 常规康复训练 )和观察组( 29 例, 联合 触发刺激治疗 ) ;观察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运动功能、 改良 Barthel 指数改善情况。 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运动功能、 改良 Barthel 指数 指标分值较高,与对照组相较, P < 0.05 。 结论: 对 脑卒中患者实施临床 治疗 ,建议以 常规康复训练 为基准,而后联合 触发刺激开展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 运动功能, 降低肢体功能 障碍的同时改善预后。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训练 肌电触发电刺激 运动功能
  • 简介:分别对15名运动员进行了刺激增长肌肉力量的观察与实验。看出:在训练之后进行刺激,肌肉力量增长25.6%,训练之前(非训练日)进行刺激肌肉力量增长8.1%,对照组只增长6%。训练(疲劳)加刺激的效果较好。在肌肉力量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弹跳、速度提高也较多,运动技术也有改进,相应的运动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我们观察的条件下看出:刺激促使力增长的时间与仃止刺激力消退的时间大体相等。多数受试运动员反映,经过电刺激后体力恢复较好。我们认为训练后进行刺激,对局(?)肌肉来说是个大运动量训练,对整体来说又是个恢复手段。此法既是训练手段,也是治疗方法。

  • 标签: 电刺激 中跑运动员 训练课 肌力 肌肉力量 运动成绩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深部刺激(DBS)对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完善患儿DBS术前及术后张力障碍评分量表运动评分,完善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共收集32例运用DBS治疗的张力障碍患儿。其中男16例,女16例;12例采用苍白球内侧核靶点治疗,20例患儿采用丘脑底核靶点治疗。发现20例(62.5%)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ANK2 9例,KMT2B 3例,GNAO1 2例,GCDH 2例,PINK1、NDUFAF6、DYT27及ADCY5各1例。术后随访1个月~3年8个月,仅1例因家庭护理不当出现局部感染,术后缓解率波动在5.66%~95.92%。结论运用DBS治疗后张力障碍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DBS是儿童张力障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儿童肌张力障碍 致病基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频刺激下行力训练改善股四头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因骨伤术后及脑卒中导致的股四头力下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股四头力下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频治疗,同时配合力训练护理干预,对照组中30例患者单纯采用中频治疗,不配合力训练,对两组患者的股四头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持续治疗2周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刺激下行力训练护理对改善股四头力有显著作用,可将治疗有效率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股四头肌肌力训练 中频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施治期间采用面部兴奋点刺激治疗的优势。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5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小组,纳入对照组42例,予以传统针刺治疗;纳入治疗组43例,予以传统针刺加面部兴奋点刺激治疗。对两种施治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常规针刺组,配合面部兴奋点刺激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组间对比存在差异(P<0.05)。于施治前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实施评估,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施治后再度对比出现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评分更高。结论:于周围性面瘫治疗期间,予以针刺加面部兴奋点刺激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

  • 标签: 面部肌电兴奋点 针刺治疗 电刺激治疗 周围性面瘫
  • 简介:摘要 :刺激反馈仪是将生物反馈技术和电信号刺激手段相结合 , 通过传感器电极对人体肌肉部位灌入正负电脉冲信号进行刺激,该脉冲信号可根据方案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刺激频率、脉冲宽度、电流强度、和刺激 / 间歇时间等的被动电脉冲恒电流信号,可对不同情况的患者进行相应的神经肌肉刺激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腹直分离运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腹直分离患者170例进行研究,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并接受腹部群的自主训练,持续两周,每日一次。观察组基于此接受电刺激治疗,持续两周,每日一次。结果:治疗前,两组腹直分离,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不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电刺激来治疗腹直分离,可显著减少分离距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腹直肌 分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产后腹直分离患者进行腹直刺激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后腹直分离患者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指导自行进行腹式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刺激治疗,对比组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产后腹直分离患者进行腹直刺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 标签: 腹直肌分离 电刺激 腹式呼吸训练 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功能刺激仪联合表生物反馈对腰筋膜疼痛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筋膜疼痛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多功能刺激仪联合表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扶他林),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愈率,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GQOL-74)、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L)、炎症因子水平、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疲劳程度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后,两组的GQOL-74参数、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均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ODL、炎症因子水平、肌肉疲劳程度均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的上述参数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并无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P<0.05)。结论多功能刺激仪联合表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缓解炎症,值得在腰筋膜疼痛的临床治疗中推广。

  • 标签: 多功能电刺激仪 表肌电生物反馈 腰肌筋膜疼痛 生活质量综合评分 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刺激治疗产后腹直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外文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中文数据库(包括维普(VIP)、知网(CNKI)和万方(WanFang Data)),搜集关于产后腹直分离刺激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数据库的检索时间都是从建立之日起到2021年12月31日止。选择了两位研究员,分别独立筛选、数据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纳入的文献,然后使用 revman 5.3软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9个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总共有17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刺激治疗组治疗产后腹直分离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5.01,95%CI(3.64,6.89),p﹤0.00001];刺激治疗后缩短产后腹直分离距离优于对照组[MD=1.92,95%CI(1.36,2.48),p﹤0.00001]。结论 刺激治疗产后腹直分离明显有效,并且可以缩短产后腹直分离的距离。

  • 标签: 电刺激 产后腹直肌分离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估生物反馈和刺激在产后康复治疗中的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00例,年龄在23到45岁之间,分娩次数1到3次。所有患者均经诊断存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且均在产后42天到6个月间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分析治疗前后产妇临床症状、盆底力变化及盆底康复效果。 结果:治疗后,产妇的症状均有改善,盆底张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次数越少、阴道分娩越少、新生儿体重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结论:生物反馈和刺激在产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明显,能有效缓解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症状,减少尿失禁,改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 肌电生物反馈 产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训练(PFMT)联合神经刺激(NMES)治疗,对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PO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80)及对照组(n=70)。对观察组患者采用PFMT联合NMES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PFMT治疗。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12》,评价患者性生活质量;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QoL);采用神经刺激治疗仪,评估患者盆底力;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采用腹部超声检查,评估患者POP程度。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2组PO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时的上述相关指标,进行组内或组间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经徐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50056),与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性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中经治疗后有性生活的POP患者治疗1年时PISQ-12评分为(24.5±8.0)分,显著高于其治疗前的(19.7±8.2)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经治疗后有性生活的POP患者治疗1年时的(20.6±7.1)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26、P=0.037,t=7.422、P=0.042)。②生活质量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理健康总评(PCS)、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心理健康总评(MCS)分值分别为(88.0±13.4)分、(91.9±22.6)分、(98.4±22.6)分、(88.1±9.5)分、(90.8±21.7)分、(92.1±19.6)分、(91.6±18.5)分、(92.1±21.6)分、(91.2±27.4)分、(91.9±14.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P患者的(71.6±8.5)分、(76.9±9.5)分、(73.8±12.1)分、(69.4±8.6)分、(79.1±10.3)分、(76.8±10.4)分、(75.5±11.7)分、(78.6±9.5)分、(75.2±11.6)分、(80.1±7.3)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8.805、9.537、8.643、10.335、8.036、8.605、9.060、8.254、8.814、8.541,均为P<0.001)。③盆底力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盆底力为Ⅲ级+Ⅳ级+Ⅴ级所占比例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3%,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2,P=0.011)。④焦虑及抑郁情况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HAMA、HAMD评分分别为(7.4±2.1)分、(8.1±3.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3±2.3)分、(10.1±3.1)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70、P=0.041,t=5.352、P=0.039)。⑤POP程度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膀胱颈及宫颈外口距基线的距离分别为(0.71±0.62) cm、(1.5±0.8) cm,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的(0.14±0.74) cm、(1.1±0.6) cm;肛提裂孔面积为(18.2±2.8) cm2,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2.5±4.9) cm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5、P=0.039,t=3.073、P=0.046,t=3.770、P=0.043)。结论采用PFMT联合NMES治疗,可使POP患者性生活质量改善、生活质量及盆底力提高,POP严重程度下降,而且焦虑、抑郁情绪缓解。

  • 标签: 盆腔脏器脱垂 电刺激 骨盆底,肌组织 盆底肌训练 生活质量 焦虑 抑郁 疗效比较研究 女(雌)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盆底训练联合盆底刺激在产妇产后盆底力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12月医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 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例。对照组采取盆底刺激干预,观察组采取盆底训练联合盆底刺激干预,比较两组盆底力以及性功能。结果 观察组盆底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性欲、性高潮、性交痛、性唤起、阴道润滑度以及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盆底训练联合盆底刺激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中,可提高盆底力,促进产妇性功能恢复。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肌训练 盆底电刺激 盆底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刺激和针灸对治疗产后腹直分离的效果。方法:从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产后腹直患者中选择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电刺激疗法和针灸方式,隔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对照组采用腹部肌肉群练,每日1次,连续2周;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分离距离、腹围和治愈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腹直分离距离都有缩小,但是研究组缩短距离更多(P<0.05);研究组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刺激疗法对治疗产后腹直分离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电刺激 针灸 腹直肌分离 疗效
  • 简介:摘要脑深部刺激术(DBS)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张力障碍,临床上常选择苍白球内侧部或丘脑底核作为电极植入靶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张力障碍患者,靶点选择、参数设置等皆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刺激器开启后的临床效果呈渐进式,程控比较复杂。本文针对DBS治疗张力障碍的靶点选择、开机参数设置、长期程控管理方法、程控相关不良事件及治疗效果等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盆底刺激治疗失禁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尿失禁患者36例,除针刺外加用盆底刺激治疗。10天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36例患者治愈8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66.7%.结论中西医疗法相结合,操作简单,疗效肯定,适宜开展与推广应用。

  • 标签: 针刺 直肠电刺激 尿失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腹直分离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共计100名腹直分离治疗患者,使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的呼吸推挤训练方式,对观察组患者使用呼吸推挤训练合并神经肌肉刺激的治疗方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低频治疗 腹直肌分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肌肉刺激配合康复按摩治疗产后腹直分离与盆底恢复的实际效果。方法:对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我院产后康复中心腹直分离且伴随不同程度盆底力降低的78例病人开展随机分组治疗,实验组39例选用神经肌肉刺激配合康复按摩治疗,对照组39例选用单纯性神经肌肉刺激治疗,治疗过程为3周,观察对比2组腹直分离距离及盆底张力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腹直分离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腹直分离距离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Ⅰ类及Ⅱ类盆底肌纤维电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实验组Ⅰ类及Ⅱ类盆底肌纤维电压高过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刺激配合康复推拿对产后腹直分离与盆底恢复治疗效果好,显著推动腹部肌肉痊愈并提高盆底水平,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康复推拿 腹直肌分离 盆底肌恢复 中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