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站采供血护理人员与青少年献血的沟通技巧。 方法 随机选择在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2 月期间血站献血青少年 200 名为研究对象,根据青少年献血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语言沟通技巧等。 结果 200 名青少年献血献血成功率为 100% ,且未产生不良反应;依据问卷调查情况显示青少年献血满意度为 99.0% ( 198/200 ),追踪调查青少年献血再次献血率为 87.50% ( 175/200 )。 结论 在青少年献血中血战采供血护理人员应用优质有效的沟通技巧效果显著,能够给予献血更舒适的献血体验,缓解献血的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献血满意度,促使重复献血率。

  • 标签: 血站 采供血护理人员 青少年献血者 沟通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站采供血护理人员与青少年献血的沟通技巧。方法随机选择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期间血站献血青少年20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青少年献血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语言沟通技巧等。结果200名青少年献血献血成功率为100%,且未产生不良反应;依据问卷调查情况显示青少年献血满意度为99.0%(198/200),追踪调查青少年献血再次献血率为87.50%(175/200)。结论在青少年献血中血战采供血护理人员应用优质有效的沟通技巧效果显著,能够给予献血更舒适的献血体验,缓解献血的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献血满意度,促使重复献血率。

  • 标签: 血站 采供血护理人员 青少年献血者 沟通技巧
  • 简介:摘要:为了调查无偿献血献血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以及其对献血献血行为的影响,在 2017年 1月到 2018年 6月之间所有的无偿献血之中随机抽取 200位无偿献血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无偿献血的个人基本信息、献血认知、献血态度等情况。共下发 200份调查问卷表, 200份全都完整收回,结果表明种种因素都会对献血献血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无偿献血还没有完全了解关于献血的常识,对于献血认知度不高。相关献血工作部门应该加大关于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研究了无偿献血认知对献血献血行为的影响,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 标签: 无偿献血认知 献血者 影响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分析无偿献血献血动机及其招募途径。方法:选择 5000名无偿献血的学生,对献血动机进行评估,从而总结招幕的途径。结果:通过比较男性与女性,分别在献血动机的奖励回报、捐血光荣以及帮助别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5)。结论:无偿献血非常重要的一种招募途径是高校学生,这就需要国家加大教育的力度,促进献血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本研究目的是针对重复献血,分析其献血反应产生的原因,并探索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是选择在 2018 年 1 月到 2019 年 1 月期间,我站 128 例重复性献血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并对比献血的临床资料 , 从而对导致献血产生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结果是在实验中,有 128 名重复献血 , 轻度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是 68.0% ,中度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 24.2% ,重度献血反应发生率是 7.8% 。产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作息,并且空腹和劳累。另外也受献血环境的影响和二针穿刺问题等等。结论是针对重复献血,需要预防其献血反应,做好日常的宣教工作 , 并且在献血时,仔细询问献血身体情况,并给他们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 , 从而避免献血产生献血反应。

  • 标签: 重复献血 献血反应 原因 预防
  • 简介:为了调查无偿献血献血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以及其对献血献血行为的影响,在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之间所有的无偿献血之中随机抽取200位无偿献血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无偿献血的个人基本信息、献血认知、献血态度等情况。共下发200份调查问卷表,200份全都完整收回,结果表明种种因素都会对献血献血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无偿献血还没有完全了解关于献血的常识,对于献血认知度不高。相关献血工作部门应该加大关于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研究了无偿献血认知对献血献血行为的影响,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 标签: 无偿献血认知 献血者 影响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献血实施整体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以双盲随机分组法将我基层献血站接收的479例献血分成常规护理组(n=239例)和整体护理组(n=240例),对比和分析两组献血人员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整体护理组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0.83%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4.60%(P<0.05)。结论对献血使用整体护理措施,有利于献血采血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反应问题的影响,拥有着较高的献血质量。

  • 标签: 献血 整体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刘海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        (江苏省淮安市中心血站     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    目的:探讨血站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方法:按照献血年龄、献血次数、献血量的不同,对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情况分组调查,对收集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共33508位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有30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献血不良反应;其中,18~25岁组的献血反应率要高于26~40岁组和41~55岁组,并与后两组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初次献血组献血不良反应率要高于多次献血组,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献血量的多少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必然联系,200ml与300/400ml献血人群在献血不良反应数据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对导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各类影响因素,应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让献血者的更满意、临床用血的更安全。  【
  • 作者: 王蕾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7-17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7期
  • 机构:四川省绵阳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王蕾无偿献血是很光荣的事,献血者为挽救他人的生命而献出自己的血液,并且不向任何个人和单位收取报酬,是一种高尚、无私的行为,是对全社会都有利的公益事业。但是,无偿献血者在献血时也有自己的心理需要,如果不能对其心理需要实施有效护理,将会影响其积极性,影响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基于此,笔者针对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心理需要以及护理进行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首次无偿献血志愿者和多次献血血液检验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到2018年10月间无偿献血样本2000例,根据无偿献血次数进行分组,分为初次献血组1200例,多次献血组800例,对献血血液样本送至血液中心集中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ALT、HBsAg抗体、TP抗体。结果初次献血组ALT不合格率11.0%、HBsAg不合格率4.0%均高于多次献血组ALT不合格率7.0%、HBsAg不合格率2.5%(P<0.05),初次献血组TP抗不合格率1.0%低于多次献血组TP抗不合格率2.0%(P>0.95)。结论与初次献血比较多次献血献血前筛查的血液不合格率更低,这与多次献血为多次招募有关,应建立相对固定的多次无偿献血队伍,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 多次献血 献血人员 血液检验 结果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影响无偿献血ALT不合格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151974例献血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以ALT不合格为因变量,以可能影响ALT不合格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包括性别、文化程度、献血史、职业、体重指数等,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51974份血液标本经检测后,16212份标本ALT不合格,ALT不合格率为10.67%(16212/151974)。ALT不合格组男性比例高于ALT合格组(P<0.05),小学及初中比例高于ALT合格组(P<0.05),公务员、职员比例高于ALT合格组(P<0.05),超重(BMI>25)比例高于ALT合格组(P<0.05)。结论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及体重均是影响无偿献血ALT不合格的因素,可将女性、高文化程度、非公务员和职员、正常体重的人群作为献血招募计划目标人群,以提高合格血液的采集比例。

  • 标签: 无偿献血 ALT 不合格 因素
  • 简介:目的对献血采血时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自2018年6月期间在我站流动献血车进行献血的人员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静脉穿刺方式进行采血,研究组是采取改进后的静脉穿刺方式进行采血。比较两组献血的穿刺失败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穿刺失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献血采血时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找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能够降低穿刺失败的概率,提高献血的安全性,值得在各大采血站以后的献血工作中进行推广。

  • 标签: 献血者采血 静脉穿刺失败 原因 预防 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508名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于乐山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508例献血为研究对象,对508名无偿献血不良反应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508名无偿献血中,轻度反应418例,比率为82.28%,中度反应82例,比率为16.14%,重度反应8例,比率为1.57%;其中心理因素引发不良反应322例,饮食因素引发不良反应40例,睡眠不足引发不良反应57例,采血环境引发不良反应46例,穿刺疼痛引发不良反应30例,晕针晕血引发不良反应13例。结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引发因素中,心理因素占较高比例,应加强对献血心理疏导,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 标签: 无偿献血 献血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多次单采血小板对献血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择取50例献血,所选献血均进行间隔14天以上持续1年的多次单采血小板,对照分析单采前后献血健康状况。结果相比于单采前,单采后献血血小板计数水平下降、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大,大型血小板比率增高,P<0.05;单采前后献血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采前后献血IgG、IgM、IgA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献血来说,多次单采血小板不会对其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尽管血小板计数水平、血小板分布宽度、大型血小板比率发生改变,但仍处于参考范围中,所以间隔14天以上的持续1年多次单采血小板不会影响献血健康。

  • 标签: 多次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健康状况
  • 作者: 斯琴施立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锡盟中心血站  内蒙古锡盟 026000)  【摘  要】目的: 研究无偿献血者TP初筛检验在献血中的重要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锡盟中心血站接受献血的2000名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将无偿献血者分为两组,每组1000名,采集血液前,对照组接受常规血液项目检测(血型、乙肝表面抗原、转氨酶、血红蛋白等),观察组在常规血液项目检测基础上进行TP初筛检验,将两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报废情况作比较,研究报废血液标本的人群分布情况。在观察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选取已知TP阳性和已知TP阴性血液标本各30份,对血液标本进行TP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下血液标本中的TP检出水平。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液标本的报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在无偿献血者采血前实施TP初筛检验,可有效减少血站血液样本的报废,有效提高血液检测的准确性,有利于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同时,还应加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献血前健康宣教,尤其是高危人群。   【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常德地区无偿献血ELISA筛查HBsAg、抗-HCV单试剂反应性献血归队调查,评价献血归队策略意义。方法2016-2018年常德市无偿献血中ELISA筛查HBsAg、抗-HCV呈单试剂反应性而屏蔽的献血,通过电话告之6个月后来抽样检测的标本数分别为46人份、25人份,对其归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BsAg归队率为80.43%,召回献血率为54.05%;抗-HCV归队率为40%,召回献血率为60%。结论通过对ELISA筛查HBsAg、抗-HCV呈单试剂反应性而屏蔽的献血进行归队检测,合格后进行召回,可避免对热心于无偿献血的固定献血不必要的精神伤害和困扰,同时对献血招募及建立固定献血队伍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ELISA筛查 HBsAg 抗-HCV单试剂反应 献血者归队
  • 简介:目的:探讨青海地区献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隐匿风险与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无偿献血的青海地区人群75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法(PCR-RFLP)检测HBVDNA基因的多态性,并进行HBV感染隐匿风险分析。结果:在750例人群中,检出HBV隐匿性感染8例,检出率为1.1%,其中窗口期感染3例,一过性感染5例;基因C型6例,基因B型2例,基因B型患者的都为窗口期感染,核酸定量都≤20IU/mL,与基因C型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因C型、核酸定量、家属病史、吸烟为导致HBV隐匿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海地区献血HBV感染隐匿风险相对比较低,多为基因C型,基因C型为导致HBV隐匿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青海地区 献血者 HBV隐匿性感染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心血站采血护理人员与青年献血的沟通技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72例中心血站青年献血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采血人员运用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共情沟通的方法与青年献血进行全面交流,了解其最新的心理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沟通前后的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运用沟通技巧后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未沟通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沟通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例数显著低于沟通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在与青年献血运用良好方式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便能使献血的恐惧心理等逐步消除,并能够使献血对护理流程具有全面的认识度,采血过程较为顺利。从而护士沟通过程中应体现以献血为中心的原则,才能使血液质量获得全面保障,青年献血与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相处模式。

  • 标签: 中心血站 采血护理人员 青年献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