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份到2015年5月份接收的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40例为主要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在白细胞计数改善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高压氧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普及。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多间隙感染 治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提高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80例,给予抗感染、切开引流、冲洗换药、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后,80例均痊愈。结论明确病因,正确处理原发灶,提高机体抵抗力可以预防口腔颌面部感染。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全身与局部兼顾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颌面部 化脓性感染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病人群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科5年来收治的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病因、发病人群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首位,其次为腺源性及其他感染。发病人群特主要有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孕妇,幼儿,及医疗条件较差或发病初期未重视的患者。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常因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身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初期未重视,病情发展迅速;所以治疗不仅需要治疗局部病灶,还需要关注全身情况,并注意仔细询问病史。

  • 标签: 口腔颌面 间隙感染
  • 简介:摘要探讨咽旁间隙感染并发肺栓塞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5例咽旁间隙感染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早期症状、体征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结果5例均康复出;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预见意识,及时有效的护理,能大大提高咽旁间隙并发肺栓塞的治愈率。

  • 标签: 咽旁间隙 肺栓塞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常见牙源性感染,及时诊断治疗,预后一般较好。当因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延误治疗时间等因素时会发展成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产生严重的后果。

  • 标签: 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 抗生素 脓毒血症
  • 简介:目的分析开放式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疼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河北省赤城县妇幼保健院腹股沟疝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患者术后疼痛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20min,平均(55±3)min;住院时间3~7d,平均(5.0±1.0)d。术后疼痛9例,其中切口疼痛7例,均发生于术后24h内,术后3d内疼痛均缓解。长期疼痛2例,分别于术后4、6个月缓解。随访3~12个月,无复发,无慢性疼痛。结论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股沟 疼痛 手术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对23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常规颈部彩超及颈部增强CT、MRI扫描。手术采用经口内径路8例,经颈侧径路14例,经颈腮腺径路1例,其中2例患者切除部分下颌骨。结果良性肿瘤19例(82.6%),恶性肿瘤4例(17.3%),肿瘤主要为腮腺和神经来源。23例肿瘤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年,恶性肿瘤中死亡2例,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无瘤生存至今,现大部分病例仍在随访中。结论颈部彩超及颈部增强CT、MRI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根据肿瘤的位置、侵犯范围及肿物的性质选择手术的径路,达到既能充分显露手术野,完整切除肿物,又能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 咽旁间隙 肿瘤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下间隙的横断层解剖临床意义,为颞下间隙疾病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方法随机选择5例健康者(对照组)与5例成人尸头颈部(研究组)进行研究分析,详细观察颞下间隙的形状特点,进行解剖学研究,度量出其面积大小、长径大小以及横径大小。结果经过研究观察发现,颞下间隙的形状存在不规则的特点,研究组经冠图层面的面积与茎突末端层面的面积分别是(1034.48±3.29)mm2、(10056.01±2.03)mm2,对照组经冠图层面的面积与茎突末端层面的面积是(345.86±1.92)mm2、(356.64±1.74)mm2。两边的结构、颞下间隙相互对称,在面积、径长以及横径等方面差异不显著,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发现自茎突至翼突内侧板后缘或翼突外侧板前缘的连线,能有效辨别出颞下间隙、咽旁间隙,在CT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中,茎突、翼外肌、翼突外(内)侧板对其具有积极的意义,解剖学研究的重要标志。结论在颞下间隙疾病的治疗中,颞下间隙断层解剖学研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颞下间隙 横断层面 解剖
  • 简介:针对含间隙的两自由度弹簧-质量分段振动系统的非线性模态开展了研究.首先,解析确定了分段保守自治系统发生同相和反相模态运动的初始位移,并采用加权平均方法确定了分段振动系统的模态频率,及其在位形空间模态曲线.然后,采用数值方法求解了系统的非线性模态曲线和模态频率,与本文获得的解析模态频率比较,说明本文的结果较等效模态频率有更好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参数条件下,系统的非线性模态个数会高于系统的自由度数目,系统可能发生内共振,而产生多余模态.多余模态运动是两振子同向振动中含有异向振动,说明多余模态是在同相模态运动和反相模态运动之间转换的模态.

  • 标签: 分段线性系统 非线性模态 模态频率 多余模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优势。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5年4月行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52例,平均手术时间45分钟,术后24小时下床,恢复一般活动平均5.6天,术后出现阴囊积液5例,均于术后4天内消失,平均住院天数5天。结论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较传统疝修补术具有明显的优点

  • 标签: 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 优势 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口腔颌面部的间隙感染及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今共收治老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51例。结果51例治愈出院。治愈率达100%。结论老年人口腔颌面部感染通过手术治疗及全方位的护理,效果满意。

  • 标签: 老年人 颌面间隙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穿刺间隙腰硬联合麻醉(CSEA)的剖宫产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10例行剖宫产孕妇,应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甲组(n=55)和乙组(n=55),两组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甲组产妇麻醉穿刺点为L2~3间隙,乙组产妇将L3~4作为穿刺间隙,对两组产妇手术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甲组产妇麻醉有效率为96.36%,高于乙组81.82%;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36%,显著高于乙组29.09%;甲组15min脊麻平面较乙组高,硬膜外给药剂量较乙组更少(P<0.05).结论在行剖宫产手术时,腰硬联合麻醉是不错的麻醉手段,L2~3间隙穿刺组麻醉效果显著,但L3~4间隙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L2~3穿刺,安全可靠性较高,临床应结合产妇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间隙,以此实现最佳的麻醉效果.关键词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间隙;麻醉效果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081-01

  • 标签:
  • 简介:研制了一种带孔球头-平板电极结构的激光触发水介质开关,实验获取了4种间距下的自击穿电压与击穿延时曲线,并根据Martin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结构下的水介质击穿存在击穿电压上限,该上限与间距近似成正比;在稍不均匀场条件下,Martin公式中的M值随间距变化而变化,不是一个常数,而M值与场增强因子之比较M值随间距的变化波动更小。

  • 标签: 水介质击穿 非均匀场 水开关
  • 简介:目的:探索分析系带切除术后上颌中线间隙的关闭、顽固性及复发,无论是否进行后续的正畸治疗。材料方法:作为回顾性研究.本研究纳入了在2002年9月至2011年6月之间进行了C0:激光系带切除术的所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各项相关信息在手术当日及后续复查中均有记录.包括年龄、性别、上颔中线间隙大小、上颌尖牙萌出状态及是否进行正畸治疗。结果:在满足入选标准的59例患者中.31例(52.5%)进行了积极的正畸治疗,27例(458%)单纯进行了手术.1例患者正畸相关信息不全。在第一次复查时(2~12周).正畸患者中仅有4例牙间隙关闭.而非正畸患者中则没有看到间隙关闭。在第二次复查时(4~19个月).正畸患者中20例牙间隙关闭.而非正畸患者中的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02)。在长期随访中(21~121个月),只有4例患者中线间隙持续存在,而其中3例仍在进行正畸治疗。结论:对于上颌中线间隙伴随系带肥大的间隙关闭。系带切除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进行系带切除术。本研究证明了上颌中线间隙治疗中多学科联合的重要性.理想的治疗团队中应该包括全科医师、口腔外科医师、牙周科医师及正畸医师。

  • 标签: CO2 系带切除术 系带 激光 中线间隙:上颌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