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犯罪被害责任是一个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概念,但是随着犯罪被害发展,社会互动理论、被害性理论等充分论证了犯罪被害责任存在可能性和合理性,世界上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肯定了犯罪被害责任存在。认定犯罪被害责任有助于强化广大潜在犯罪被害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有助于构建科学犯罪预防模式,实现刑罚正义和社会正义。为了将犯罪被害责任应用于实践,需要首先明确犯罪被害责任判断标准,然后对犯罪被害责任进行分类,最后通过立法、司法等环节建立我国犯罪被害责任追究制度。

  • 标签: 犯罪人 被害人 犯罪被害人责任 追究制度
  • 简介:现代司法理念中以“被告人保护为中心”,大幅度地提高了被告人主体地位和诉讼权利,但作为对立面的“同一枚硬币两面”被害,却仍处于“被遗忘角落”,其相关权利处于缺失状态。具体到量刑而言,被害参与量刑缺乏理论上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相关规定。随着对被害刑事程序保护呼声日渐高涨,对量刑程序规范化改革,赋予被害量刑建议权势在必行,在立法上和实践上亟待完善。

  • 标签: 被害人 量刑意见权 量刑程序
  • 简介:侦查机关在侦查犯罪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被害提供更高品质国家服务来表达对人权尊重。若被害在侦查过程中遭遇二次被害,就会给被害及整个法律运行系统带来极大危害。对在侦查过程中出现忽视被害当事人地位、对被害提供帮助乏力以及对被害态度及行为方面的不尊重等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 标签: 被害人 二次被害 侦查
  • 简介:刑事被害品格是指被害名声、在社区威望以及过去具体行为实例等,由于其证明效力低下、易引起认识偏见以及可能对被害造成"二次伤害"等原因,立法一般排除被害品格证据适用。但是被害品格证据可以在故意伤害和性侵犯案件中充分发挥其独特证明价值。所以,深入客观地分析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对被害品格证据规定,才能更好地为我国制定被害品格证据规则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刑事被害人品格证据 排除规则 例外规则
  • 简介:在认定行为人刑事责任时,英美刑法传统上坚持“不得谴责被害原则,但这一原则不符合被害原理,而且,在英关刑法中,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例如被害同意、自我防卫与挑衅行为中均承认了被害共同责任。承认被害共同责任,具有合理规范性基础。根据权利限定性原理,被害共同责任可区分为自愿权利减少型和非自愿权利减少型,在此基础上考虑行为人与被害在具体案件中相关权利重要性程度、比较因果关系与比较罪责等因素,从而为被害共同责任适用提供了具体判断标准。英美刑法被害共同责任原理对我国司法实践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 标签: 不得谴责被害人 被害人共同责任 自愿的权利减少 非自愿的权利减少
  • 简介:<正>"自我答责"是德文词"Selbstverantwortung"中文翻译。刑法学中,"自我答责"常常是直接与"自我决定"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之所以一个人要对自己行为负责,无非是因为该人是一个自由自主自我决定主体,而不是被决定主体。因此,当某种损害结果与其行为相关联时,就必须追问导致损害结果发生行为是否是该人基于自己任意决定而实施。如果能够得到肯定回答的话,他就应该对该损害结果负责。换言之,只有在"法规范期待作为一个自由自主自我决定主体实施符合自由意志理性行为,但是,该主体却违反规范期待,违反自己作为自由主体内在规定性,通过把任意(而不是意志)与行为相联系,而创设出损害他人自由(他人自我答责)或者损害自己自由(被害自我答责)结果"场合,行为人或被害才可能对所发生结果承担责任。也就是说,某人之所以要为自己行为所导致损害

  • 标签: 法益侵害 成立条件 责任能力 特定行为 被害人同意 被害人承诺
  • 简介:我国被害权利保护,在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中相差较大,加强被害对刑事诉讼程序参与,寻找被害权利救济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和谐司法本质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被害有关规定及当前现状,并提出了刑事被害权利保护之构想。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权利救济 刑事诉讼
  • 简介:刑事被害国家补偿制度,是一种国家对刑事被害特殊保护制度,是国家对受到特定犯罪侵害而又无法从犯罪人处得到赔偿刑事被害或者其一定范围近亲属给予适当经济补偿一种法律制度。1963年10月25日,新西兰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刑事被害补偿法》。随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芬兰、丹麦、挪威、法国、卢森堡、比利时、波兰、意大利、葡萄牙、瑞士、西班牙、冰岛等国家相继制订了刑事被害国家补偿制度。各国关于刑事被害补偿理论基础略有区别,有的持国家责任论,认为国家负有为公民提供安定生活环境、防止刑事犯罪发生责任;有的持社会契约论,认为确保公民财产及人身安全责任,源于公民与政府间自然缔结社会契约,保护刑事被害是政府责无旁贷义务;也有的持社会福利论,

  • 标签: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特殊保护制度 社会契约论 被害人补偿 责任论 法律制度
  • 简介:在警察刑事执法活动中,被害享有的权利是否充分是维护人权重要内容。在实践中,被害权益常常遭到侵犯,应当加强对被害权益保护。

  • 标签: 警察执法 刑事被害人 权益保护
  • 简介:2012年2月8日,一起发生在西安刑事案件被害家属索要20万元赠款事件,让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药家鑫案再度吸引了人们眼球。与去年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受害人家属,强烈要求药家鑫偿命民众意见相比,今年针对被害家属索要药家鑫父母曾许诺20万元赠款行为,公众有了截然不同表现。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药家拒付20万元赠款。

  • 标签: 刑事案件 被害人 救济 赠款 家属 受害人
  • 简介:作为对犯罪行为反应,被害行为在某些案件中会介入犯罪过程,并对整个因果关系链条产生扭转性影响。由于被害在加害被害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对犯罪结果直接性影响往往被忽视。本文通过对被害介入行为分类梳理及案例研讨,认为在第一层次事实因果关系层面,犯罪行为与被害行为及犯罪结果之间,几乎都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关系;但在第二层次法律因果关系层面,被害行为和犯罪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先前犯罪行为所创造风险所容纳,需要结合刑法各罪法定风险程度以及犯罪行为事实上造成风险来分析。在法律因果关系上,被害介入行为可能会阻断因果关系链条。

  • 标签: 被害人介入行为 事实因果关系 法律因果关系 风险理论
  • 简介:2012年11月13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检察院控申科干警来到小长安镇把5000元刑事救助金送到银联英手上,解决她生活上难题。2012年3月份,已经79岁银联英老人在其儿子被他人伤害致死后.生活上无依无靠,仅靠亲戚援助度日。该院办案检察官在审查案件时发现了她情况后,遂启动刑事被害救助工作,为被害亲属申请了司法救助金。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救助金 罗城县 亲属 温暖 救助工作
  • 简介: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中,存款人享有被害地位,即使当事人双方借贷合同无效,由此产生担保合同无效,也不影响对被害合法财产权利进行保护。被害对其财产享有物上请求权,通过法院对犯罪人财产清算,利用类似于破产法中取回权行使,能使被害合法权利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 标签: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合同效力 被害人 权益保护
  • 简介:虽然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被害具有当事人地位,但被害权利常常在"以被告人为中心"、定罪量刑"一体化"审判中被忽视。之前"量刑制度改革"为被害之当事人地位"实质化"提供了契机,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应该将被害保护由司法解释层面提升到立法层面。对此,在分析被害在相对独立量刑程序中具有诉讼主体地位正当性后,提出保障其能够有效参与权利,以期达到保护被害和量刑公开、公正目标。

  • 标签: 被害人 相对独立量刑程序 地位和权利
  • 简介:<正>传统上,日本被害在诉讼中权利很少,基本知情权、参与权、隐私权及物质赔偿权均缺乏有效保障,在诉讼中通常作为公权力机关证据炮灰提供者出现,境况高度客体化。近些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欧美各国,被害权利保障运动勃兴以及国内保护被害权益呼声日益高涨,日本对以往相关制度规定进行比较彻底反思与检

  • 标签: 被害人权利 犯罪被害人 被追诉人 侦查阶段 审查起诉阶段 诉讼程序
  • 简介:当前犯罪被害研究,使人们日益重视对被害合法权利保障。然而,实际上,被害并不是完全无责被害对犯罪发生也起很大作用,有时甚至负有很大责任。刑法学理论、犯罪学统计数据、国内外立法司法例都为被害过错应成为影响量刑法定情节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了更准确地认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应将被害过错影响量刑问题法定化。

  • 标签: 被害人过错 量刑 法定化
  • 简介:对于行为人以较轻殴打行为造成特殊体质被害死亡案件,一般认为行为人殴打行为与被害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死亡结果能否归责于行为人则存在争议。如果将结果归因与结果归责相区分,将事实判断与规范归责层序化,笼罩在因果关系理论上迷雾将散去,归责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客观归责理论不仅为我们判断归责提供了规则体系,更为重要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论上启迪,也许能够推进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向前迈进并逐渐融入追求刑法精确化、精细化、精致化潮流中。

  • 标签: 被害人 特殊体质 死亡 归责
  • 简介:刑事被害损害赔偿请求权实现存在许多问题,如赔偿范围过窄、被告人赔偿能力不足时出现判决"白条"、民事侵权之诉与刑事被害之诉选择僵局。刑事被害损害得到公正、合理、及时赔偿就需要扩大损害赔偿请求权范围,保障被害诉讼程序选择权,建立刑事被害国家补偿制度等。我国有必要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纳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选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民事诉讼制度、刑事被害国家补偿制度。

  • 标签: 刑事损害赔偿请求权 精神损害赔偿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
  • 简介:被害危险接受是指被害意识到危险并且自己积极地走进危险,或者被害单纯被动地意识到危险,从而在被害和行为人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法益侵害结果。被害危险接受通常出现在过失犯之中,其核心问题在于被害行为是否影响行为人不法。对此,我国司法实践一般持否定态度。与此不同,日本判例和学说认为在被害危险接受情形下,应当考虑其对行为人不法影响,因为按照自我答责原理,每个人只应为自己行为负责而不应为他人行为负责。在被害危险接受情形下,被害自我答责必须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我国司法实践应当借鉴日本刑法上被害危险接受理论,以便更好地实现刑法公平和正义。

  • 标签: 危险接受 过失犯 自我答责 客观归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