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测在血液早期检查中的诊断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在2011年8月-2012年3月我院进行临床检测的患者145例,成人96例,新生儿49例,使用临床检测血液方法对患者和新生儿血液检测,其中方法包括血液生活指标CRP检测、血液流变学检测和血小板水平的检测等。结果在145进行临床检测的患者成人中发现贫血性疾病25例、白细胞疾病4例、出血性疾病3例;新生儿中发现贫血性疾病5例,低血糖现象3例,其余病例中成人与新生儿均正常。结论临床检测有助于诊断出患者未表现出来的血液性疾病。早期的临床检测和诊断有助于血液治疗,消除了患者身体中血液隐患,提升了新生儿的存活率,同时也间接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临床检测 血液病 早期诊断治疗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血液中危重急症虽少见,但临床表现十分危急,若病情观察及诊治不及时,可导致严重后果危及生命。本文就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见意识,采取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处理,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的预见性护理作一经验总结。

  • 标签: 危重急症 临床观察要点 预见性护理
  • 简介:尿多酸肽(Uroacitides),又名CDA-Ⅱ(celldifferentiationa—gentll),是我国自主开发的一种抗肿瘤新药,它是从健康人尿中经酸化、吸附、洗脱、真空干燥等过程制成的含有多种有机酸和多肽成分的非细胞毒性药物。其主要成分为苯乙酰谷氨酰胺(占4l%),马尿酸(占35%),分子量在400~2800D的多肽(占17%),还有少量4一羟基苯乙酸和5-羟基吲哚乙酸,

  • 标签: 尿多酸肽 临床应用 血液病 5-羟基吲哚乙酸 羟基苯乙酸 细胞毒性药物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恶性血液患者罹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现状,探讨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收集本院血液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541例恶性血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41例患者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63例,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62.34%),其次为肠道(19.48%);致病菌株以白色念珠菌(66.67%)、光滑念珠菌(12.82%)为主。结论:本院恶性血液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原发病、化疗、糖皮质激素、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使用广谱抗生素及老龄化等。应根据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度分级来指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恶性血液病 白色念珠菌
  • 简介:总结13户家庭聚集性恶性血液患者的护理经验,均为一个家庭中出现2例恶性血液患者。认为针对这一特殊的患病群体,护理重点在于做好心理护理,针对夫妻患者、有血缘关系患者及患者家属有针对性地实施;尽可能提供社会支持;由于该组疾病的高死亡率,注重患者生死教育;提供健康指导,把防治恶性血液的相关问题提升至家庭的整体健康环境中。本组13户恶性血液患者中2例患者均去世的有5户,其中1例患者去世的有4户,其他患者目前仍在血液科接受检查与治疗。

  • 标签: 家族聚集性 恶性血液病 护理
  • 简介:摘要实时护理记录是指护士对住院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每一具体时间病情观察、采取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的真实、客观、实时的记录。在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处理中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同时也是护理管理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当今复杂的医疗纠纷中,护理记录又成为护士在法庭上自我辩护的有力证据。因此,选择我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住院的40份血液患儿护理记录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存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实时护理记录 血液病 应用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伊曲康唑在治疗恶性血液发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1年9月确诊的54例白血病,且54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0.5X109/L。按照非随机同期对照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7例。A组采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B组在A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口服伊曲康唑。观察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以及真菌感染率,并作出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真菌感染率为22.2%,B组真菌感染率为7.4%。统计结果显示,A组病患真菌感染的几率明显大于B组病患(P<0.05)。A组疾病有效控制率为81.5%;B组有效控制率达92.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B组患者疾病的有效控制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患者能有效地预防由于免疫功能的损伤而引起的真菌感染,提高恶性血液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沙利度胺 伊曲康唑 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造成血液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等,为临床药师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所有患者资料均来自本医院在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之间收治的血液患者。收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分离血液患者的感染致病菌,并且对其进行培养之后使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测定,通过药敏试验确定致病菌类型与种类。结果420血液标本的的阳性率为37.32%,主要类型为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菌以及真菌等。所占比例分别为51%、17.26%和31.74%。结论引起血液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为常见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亚胺培南最为敏感,主要的敏感菌均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临床药师应该充分的了解这些常识,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血流感染 致病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粒细胞缺乏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l)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经两性霉素B治疗45例,为治疗组,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45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9.9%、6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有寒战、发热、肝脏损害、肾脏损害及低血钾症等,其中,唯有低钾血症发生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性霉素B与其脂质体治疗血液患者粒细胞缺乏合并真菌感染临床总有效率接近,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大多数不良反应可以控制。

  • 标签: 血液病 粒细胞缺乏 真菌病 两性霉素B 脂质体
  • 简介:晚上9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腿骨骨折,在当地医院做了简单的固定包扎后,被连夜送到了市医院,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

  • 标签: 病房 医院 病人 女孩
  • 简介:四楼露台上的水泥颗粒被月光照得闪闪发亮,像露珠一样晶莹。遥远田野的庄稼将月光涌成潮汐,大海不知在哪里浩瀚,浅秋天气夜风宜人。月光像微风洒落一样悄无声息,简医生的步履像微风洒落一样轻快。他从三楼科室上来。月色流泻过他苍白瘦削的脸颊,水洗一样清爽,又从他的白大褂流下去,淌过他手上携带的药瓶和器械时一片闪烁的金银。四楼通向露台的唯一房间门窗敞开着,也涌进了月光,只是被灯光融汇了、消溶了——也便隐没了。

  • 标签: 病房 门窗 房间 灯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实际工作中病房陪护人员管理方案。方法2007年11月1日—2008年6月1日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有陪护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通过对陪护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指导及规范化管理,对照组未行相关教育指导,采用院内设计的调查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对陪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陪护人员满意度得分(95.50±5.81)分,对照组陪护人员满意度得分(80.40±4.12)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外科陪护人员施以系统培训,规范管理,使陪护掌握一定的护理技能,显著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有利于病房工作的顺利进行。

  • 标签: 陪护人员 管理
  • 简介:摘要为了完善血液检测模式,保障血液安全,我们回顾分析了血液检测模式的优缺点,提出试管标本与血辫标本平行再检的血液检测模式,保证了血液检测准确性,为临床用血提供了安全保障,减少了血源浪费。

  • 标签: 血液检测模式 血液安全 标本 平行双孔再检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为了深入开进“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我可以人为本。创建特色病房,实施有专科特色的护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感染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管理。方法从新生儿病房(NICU)的基础环境、声音、灯光、新生儿的体位、疼痛、抚触、医疗护理操作等方面说明环境因素对NICU新生儿病情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找出新生儿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并根据目前国外临床护理所采取的措施,总结归纳对新生儿病房(NICU)的护理措施。结果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因素除了新生儿本身的因素、医护人员的因素和侵入性操作因素,环境因素占比例较重。结论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是院内感染高危区,加强护理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新生儿监护病房 环境 医院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可靠的管理系统,有效地进行护理安全管理以减少和避免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 标签: 安全隐患 护理安全 安全管理
  • 简介:近日媒体报道称,“几乎每家三甲医院,都设有干部病房。在干部病房背后,有一整套特殊的机构、制度在运作。”

  • 标签: 干部病房 余晖 媒体报道 三甲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