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是以其对人性的假设为基础的。他的自然状态是哲学的"非政治状态"与历史的"前政治状态"的统合。他认为自然状态从根本上来讲是私人理性活动没有得到控制而任其作为的结果。霍布斯提出了摆脱自然状态,建立公民社会的两种路径:道德—政治,理性—意志。

  • 标签: 霍布斯 自然状态 公民社会
  • 简介:自然状态理论作为社会契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释国家起源及政体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系统的自然状态理论主要是由霍布斯、洛克、卢梭三人提出的。而三人的自然状态理论既具有明显的共性,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共性表现在前提假设、推理形式以及隐喻上;而差异性表现在自然状态与战争状态的关系、自然状态中的人性、自然状态真实性以及自然状态演绎形式上。通过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自然状态理论的内涵以及它在政治思想史中的地位。

  • 标签: 自然状态理论 社会契约论 霍布斯 洛克 卢梭
  • 简介:作为英国生态批评领域中的领军人物,乔纳森·贝特深入研究了“自然”一词的含义,并广泛阅读了英国浪漫主义作品,以及许多尚未被认识到其价值的现代生态文学作品。在文本阅读中,带领人类实践重返理想自然状态的道路。

  • 标签: 生态批评 文本阅读 自然状态
  • 简介:庄子关于"自然"之论,与他的人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庄子哲学里,"自然"是一种状态,一种人的存在状态,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一种原初状态或不待造作的真实状态,也是一种真美状态。庄子讲"自然",是将"自然"与人的存在状态联系起来,是要让人明白人的本然,明白本来的生活到底如何。

  • 标签: 庄子 自然 状态
  • 简介:本文旨在阐释和廓清非自然叙事理论的基本情况,确定非自然的核心策略和影响。本文将非自然或反模仿元素与模仿或非模仿元素进行区别,并且阐释非自然元素对特定叙事文本的影响,指出现有叙事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并提供一些超越这些局限性的方法。追溯其主要概念和术语的历史和发展,阐释非自然叙事理论的基本模式之后,本文继续对非自然叙事自身的历史、体裁和意识形态的关联进行评述,澄清在非自然叙述学家之间存在的一些常见的误解,指出他们所运用的不同概念。然后,本文将讨论非自然叙事的主要贡献,阐明其当前的发展进程并推测其未来的发展。

  • 标签: 反模仿 虚构思维 虚构世界 虚构性 非自然叙事
  • 简介:以前在拍摄人体照片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较多的商业因素,特别是要考虑怎么把顾客拍得漂亮一点,身体线条表现得好一点;而在表达自己和被摄者的情

  • 标签: 商业因素 自然状态 私人空间 漂亮 线条 顾客
  • 简介:自然权利,出自古希腊哲学的自然理论,构成了古典自然法学说的要义。文艺复兴以来,“自然权利”是西方政治和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论题。所谓“自然权利”,并非指自然界的权利而是指人类的一种客观权利。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中对“自然权利”作了界定:“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或财产。…“美国《独立宣言》对“自然权利”作了这样解释:“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有从他们‘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可见,自然权利在资产阶级语境中是指人的生存的最基本权利。

  • 标签: 自然权利 生态文明 状态 真值 人人平等 《独立宣言》
  • 简介:自然状态学说的出现是自古希腊以来哲人们所构造的神义论理论体系隐含的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端是质疑上帝存在之正当性的“伊壁鸠鲁悖论”。为了驳斥“伊壁鸠鲁悖论”并论证神圣秩序的合法性,自奥古斯丁起的神义论就致力消解“上帝之善”与“现世之恶”之间的紧张。其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上帝的绝对支配『生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由于难以回答现世之恶的正当来源问题,阿奎那开始承认人的自由意志对于恶行的责任,司各特则将恶行归咎于自由意志在行动上的自由选择,近代意义上的自由个人的观念初露端倪。中世纪后期的神学理论最重大的变革则出现在奥卡姆的理论创新中。奥卡姆的理论构成了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直接思想渊源。自然状态学说的理论伟力在于它是具有必然性逻辑的历史结论,自认具有合法性的现代法治绝不可能建筑于一个偶然的“假设”之上,一切革命性变革都只能是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结果。

  • 标签: 自然状态“伊壁鸠鲁悖论”神义论 自由意志 启蒙理论
  • 简介:摘要: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的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倾向,儿童与自然的联系逐渐在减少。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与幼儿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对儿童的各方面都起着促进作用:适宜的刺激(由自然资源提供)更能促进儿童生理的发展;多样化的情境更能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开放的环境更能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丰富的经历更能提高儿童的生命体验,激发起保护自然的欲望。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是重要的隐形教育资源,教师对环境的利用折射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状态。而好奇与求知是幼儿天性中自然存在的原始倾向与能力,基于自然教育理论,课程源于“自然”,归于“自然”是探索的核心。

  • 标签: 自然资源 自然教育 课程探索
  • 简介:卢梭通过对自然状态的重新诠释,突破了霍布斯关于人的天赋权利的观念,消解其自然状态的人是启蒙过的、受诸多欲望支配的说法;通过降低思考自然状态的起点,论证了自然状态的人是自由和平等的;通过对社会契约、公意、人民主权概念的阐释以及采用人民主权来论证国家的合法性,找到了不同于霍布斯采用自然法论证国家合法性的路径。

  • 标签: 卢梭 霍布斯 自然状态
  • 简介:洛克的全部思想奠基于他所设想的自然状态学说。洛克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中拥有一系列的自然权利,包括自由、平等、财产权、自然法的执行权等,并遵循人的舒适的自我保存、不侵犯他人等自然法则。在这种人性论的基础上,洛克重新解读了政府的目的、政治权力的起源和范围等问题,与此同时,也构建起了他的教育体系。一方面,为了实现他的人性假说,洛克需要谨慎地处理人渴望自由的欲望与控制他人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因而他采用了一系列的教育手段,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建立权威和利用人的爱好名誉的欲望;另一方面,洛克尤为注重培养儿童在社会中寻求舒适的自我保存的诸多方式,德行、智慧、教养和学问的培养即指向此目标。

  • 标签: 洛克 《教育漫话》 自然状态 自然法则
  • 简介:记叙文写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高中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困境就是如何用细节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文章的主旨。什么叫做细节描写呢?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是人或物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中的运行状态;而细节描写就是要通过精确的语言将这种存在状态生动活泼地描绘出来,让读者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细节描写渗透在对人物、景物和场景的描写之中,是构成一篇记叙文的主要元素。

  • 标签: 运行状态 自然 社会生活 存在状态 审美感受 高中生
  • 简介:小说中对包括自然景物与动物在内的自然描写,不仅仅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出现的,它更是人物群像的重要隐喻性特征,隐喻着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缺乏精神性、主体性的民众。萧红创造性地运用独特的女性话语模式,在女性的视角下描写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来彰显出人的自然性生存状态

  • 标签: 自然 隐喻 女性视角 自然性生态状态
  • 简介: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兴起的启蒙运动中,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抨击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僧侣、贵族的特权以及封建统治的腐败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的口号,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人人生而具有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要求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启迪遭受宗教神学思想奴役和蒙蔽的人类理性。然而,当时在教会控制下的腐朽的封建教育,是不可能满足启蒙思想家以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科学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启迪人们理性的需要。卢梭鉴于这种腐朽的封建经院主义性质的教育,戕害人性,违反自然,提出了一切顺应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理论。在他于—九六二年发表的著名教育哲理小说

  • 标签: 经院主义 封建教育 哲理小说 知识武装 教育理论 宗教神学
  • 简介:洛克和诺齐克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自由、平等、生命权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然而,洛克的自然状态具有较浓的宗教神学色彩,诺齐克的自然状态则少有神学方面的引证;关于国家的形成,洛克坚持一种“隐蔽的手的解释”的契约论,诺齐克则坚持一种“看不见的手的解释”;在个人权利方面,诺齐克不接受“权利功利主义”,坚持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而洛克对个人权利的坚持相比而言没有那么极端;在财产权方面,洛克关注的是获得的正当性,而诺齐克除此之外还关注“转让正义”和“矫正正义”。

  • 标签: 洛克 诺齐克 自然状态 自然法
  • 简介: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都在公共部门相继掀起了放松政府规制、进行私有化改革的浪潮,我国这些年也在加紧对相关部门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自然垄断理论是指导公共部门发展的理论基础,对自然垄断理论的重新认识将为新的实践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自然垄断 规模经济 成本弱增性 规制
  • 简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垄断产业的理论在不断变化,自然垄断产业也在不断的改革。从自然垄断理论产生与发展的理论角度讲,自然垄断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引入竞争机制和放松政府管制,使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 标签: 自然垄断 政府管制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