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严重危害中老年的身心健康。临床上,脑出血、脑梗死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较为多见的脑卒中类型。缺血脑卒中是可以采取预防措施进行预防的,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治疗及相应的外科手术可以起到预防缺血脑卒中的作用。药物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脑卒中二预防方法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对药物预防脑卒中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广大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带来福音,本文就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缺血性 脑卒中 二级预防
  • 简介:目的了解缺血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预防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改进缺血脑卒中二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899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预防药物的服药率。结果在899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有632例,合并糖尿病者有220例,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糖尿病者有177例。入选的899例患者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占91.9%(826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调脂药物者占77.2%(694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2例缺血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服用降压药者占95.4%(603例);220例缺血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服用降糖药者(包括使用胰岛素)占84.5%(186例);177例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中均用药者占83.1%(147例)。结论住院期间脑梗死患者抗栓药物服用率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缺血脑卒中二预防用药尚不令人满意,临床医生应对脑卒中的预防治疗给予重视。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药物
  • 简介:目的分析重庆南部地区缺血脑卒中二预防现状。方法通过软件抽样,了解10个街道和乡镇,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首次脑卒中,在重庆南部地区以上医疗机构住院,全部经CT/MRI证实,出院诊断为缺血脑卒中的患者,回顾其治疗经过,了解其出院后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用药情况。结果(1)出院1个月的患者,对危险因素知晓率明显高于随后的调查,随时间推移,患者知晓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患者对血糖、血脂、心脏病始终保持在比较恒定的知晓水平。而对血压、体重控制、戒烟限酒等生活习惯方面,知晓率有较大起伏。(2)特异药物选择比较随意,特别中成药、扩管药物、神经保护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使患者医疗费用耗费巨大,经济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患者对预防抓不住重点,使预防效果大打折扣;再者患者服药情况也不理想。结论患者对脑血管危险因素知晓率有待提高,用药有待规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南部地区预防工作非常严峻。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二级预防
  • 简介:目的评估青年缺血中后心理状态。方法入选2008年3月-2011年3月期间两院90例青年缺血中患者,男58例,女32例,年龄21-45岁。使用中国版SCL-90评估心理状态,测量值与常模比较。结果和常模比较,青年缺血中测量值在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恐惧,厌恶和精神症状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强迫、敌意和妄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是43.33%,其中女性占75%,男性占25%(P〈0.01)。受教育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保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率是29.2%,低于自费患者的发生率(66.7%,P〈0.05)。脑损伤部位与抑郁/焦虑发生率有关,双重大脑半球缺血者的发生率是75%(P〈0.05)。结论青年缺血中伴有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惧和精神症状,但是强迫、敌意和妄想与常模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别、医疗费用和缺血部位影响抑郁/焦虑的发生率。

  • 标签: 青年 卒中 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方面,缺血脑卒中患者0CSP分型和中国缺血中亚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入选的52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于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进行0CSP分型和中国缺血中亚型分型。再分别评定不同分型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结果在CISS分型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常见;心源性及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出院时再次分型,一致率为64.2%。在0CSP分型中,PACI,LACI最常见;TACI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OCSP分型与最终神经影像学诊断一致率为90.8%。结论0CSP分型简单易行,对早期评估病况有利,且与神经影像学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完善辅助检查后的CISS分型可准确反映病因。

  • 标签: 脑缺血 卒中 OCSP分型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 简介:重症缺血中(severeischemicstroke,SIS)指一组临床症状较重、进展较快、预后不良的缺血脑梗死。患病早期即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往往死于脑水肿、进行性颅内压升高以及脑干功能障碍,并且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

  • 标签: 重症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并发症
  • 简介:水痘-带状疤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可引起中枢和外周的血管病变。VZV感染后脑血管病变是导致儿童期脑、脊髓缺血/缺氧性坏死,动脉瘤,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近几十年来,有关VZV感染后缺血中的病例报道有所增加,其原因尚不清楚,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其相关治疗措施仍有待深入研究。

  • 标签: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血管炎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的狭窄程度,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脑卒中的关系,为缺血中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90例缺血中患者根据全DSA检查结果分为非狭窄组(狭窄<30%)与颅内动脉狭窄组(狭窄>30%或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清脂蛋白(Lpa)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1)本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7.78%,发生率最高为大脑中动脉,其次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发生率最低为大脑后动脉。(2)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中患者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3)颅内动脉狭窄组HDL-C含量(0.99±0.30)mmol/L比非狭窄组(1.30±0.30)m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P=0.001)。(4)年龄,性别,吸烟,既往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TC,TG,LDL-C,ApolA1,ApoB,Lpa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粗重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保护因素有HLD-C。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分析
  • 简介:缺血中仍是当今社会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它是我国引起死亡以及残疾的重要原因。S100B是与神经系统紧密相关的蛋白,它在缺血中过程中可以发挥神经毒作用,诱导神经元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凋亡。临床试验发现,S100B的水平与缺血中患者病灶面积大小和预后有关。由于S100B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特性,提示它可能在将来作为一项诊断中的生物标记物。

  • 标签: S 100B蛋白 缺血性卒中
  • 简介:目的Essen中风险评估(ESRS)体系可准确评估非心源性缺血脑卒中(IS)复发的风险。本研究立意于探索急性缺血脑卒中的OCSP分型与ESRS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对连续纳入的非心源性Is患者行ESRS评估,将其分为低风险组(ESRS〈3分)和高风险组(ESRS≥3分);②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中(TACI),部分前循环中(PACI),腔隙性中(LACI)和后循环中(POCI)。比较不同ESRS分值组之间OCSP分型的构成。结果纳入的516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中低风险组93例(29.4%),高风险组223例(70.6%),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AT)161例(50.9%)。PACI者143例(45.3%),LACI者99例(31.3%),POCI者43例(13.6%),TACI者31例(9.8%)。所有患者中,不同OCSP分型在不同ESRS分值组的构成分布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111);不同OCSP分型在高低风险组间的构成分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397)。AT患者中,不同ESRS分值组的OCSP分型的分布也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817);高、低风险组中的OCSP分型的分布无显著的差异(P=0.885)。结论本研究提示:①非心源性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再发风险的大小与其发生的部位可能无关联;②AT的中发生部位与再发风险尚无明确的关联性,风险愈高,并不意味着某部位中病灶出现的概率就愈高。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OCSP分型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在许多国家,冠心病都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疾病,冠心病预防是冠心病防治的基本策略之一,本文通过对冠心病预防做了大量的调研,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有一定得指导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冠心病二级预防 调查
  • 简介:目前,国内缺血脑卒中诊治及预防指南,对于抗凝剂在缺血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建议:(1)建议在急性缺血脑卒中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方面,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2)提及凝血酶抑制剂(如阿加曲班)等新型抗凝剂在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应用;(3)推荐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近年来研发出很多新型抗凝剂,我们拟对新型抗凝剂在缺血脑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抗凝药 卒中 因子Xa 维生素K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缺血脑卒中患者血压的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主要介绍缺血脑卒中中血压的调控,并重点探讨缺血中急性期的降压管理。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期 血压调控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导致脑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根据Framingham研究资料,非瓣膜病房颤引起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瓣膜病合并的房颤是对照组的17.6倍。

  • 标签: 房颤患者 脑卒中 二级预防 非瓣膜病房颤 长生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当前,缺血中的患病率飞速增长,积极开展针对缺血中危险因素的预防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降低发病风险,还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等均为中的传统危险因素,近年来,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探讨CKD对中事件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CKD与缺血中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蛋白尿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片在缺血脑卒中预防中的作用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缺血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g,治疗组在口服阿司匹林100mg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检测血脂、双侧颈动脉B超,对伴有颈动脉斑块者测量斑块面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高于对照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片能够起到调控血脂作用,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缺血结肠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其对缺血结肠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本院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缺血结肠炎的多层螺旋CT影像及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11例缺血结肠炎中10例表现为肠壁明显水肿增厚周缘肠系膜水肿,积液,1例肠壁水肿增厚且肠壁间见小气泡构成的“肠壁内气囊肿”征,并发不全性肠梗阻。8例显示局部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狭窄变细,远端显影不良,部分肠系膜分支血管内见充盈缺损征,3例表现为阴性。5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部分肠管不同程度呈暗红或暗黑色,粘膜糜烂,坏死,病理切片见粘膜水肿,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粘膜层糜烂、坏死及浅表溃疡形成伴炎性肉芽组织增生。6例临床对症支持治疗,症状好转出院。结论MSCT对缺血结肠炎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并结合相关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 标签: 缺血性 结肠炎 螺旋 CT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