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血管疾病存许多国家成为第一位致死原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心脏病。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无论哪种治疗措施均可对心脏造成一定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心肌的缺血再灌注,可以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缺血的心肌再灌注时可引起一系列心脏不良事件,从而部分抵消冠状动脉(冠脉)恢复供血和供氧对心脏产生的有益效果,称为再灌注损伤。

  • 标签: 心肌超微结构 缺血后适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缺血再灌注损伤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近些年,专家共识认为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PCI)包括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和循环梗死。循环缺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并常伴有脑干、小脑部位的症状体征;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查体和神经放射影像学检查;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可辅助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从循环缺血流行病学、常见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脑梗死 流行病学 体征和症状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管病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循环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60患者进行头颅MRI、MRA、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项检查,分析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管病特点以及预后等情况。结果60例循环缺血患者中,49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41例患者有循环范围内大小不同的梗死病灶,19例患者仅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中6例有循环系统阵发性发作TIA表现,未发现影像学异常病灶;在这些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眩晕、肢体轻瘫、麻木、行走不稳、轻度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等情况,危险因素多表现为年龄较大、高脂血症、颈动脉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结论循环缺血患者要及时通过头颅MRI、MRA、颈动脉B超等方法进行检测确诊,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早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 简介:2002年全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逾1.6亿.而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Ⅰ级高血压水平的死亡病例中,致死性脑卒中占44%.1997年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人数约300余万,其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亦表明,我国再卒中比例高达30%,居世界之首.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因此,积极努力地将血压控制至目标血压水平,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脑卒中的合理治疗,防止再卒中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脑卒中后 缺血性 世界卫生组织 降压 患病人数 调查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缺血适应作为缺氧耐受现象的一种,可以显著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应,可以明显缩小脑梗死的体积,改善缺血的神经功能。脑缺血适应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主要从脑的微循环基因水平和分子水平角度来阐述脑缺血适应可能存在的机制。

  • 标签: 缺血后适应 缺血预适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缺血,如果不进行治疗可导致脑梗死。这是多年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一种重要病因。循环缺血更为危重和难以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近年来,人们对多种治疗循环缺血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证实对患者的转归有明确的疗效。在经过适当选择的患者中,通过增加有梗死风险的脑组织的血流,能够预防即将发生的脑缺血和梗死。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用于循环缺血患者的治疗,分别是药物,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最近在技术,诊断和治疗模式上的进展已经明确改善了脑缺血的转归。本文讨论了循环缺血的多学科治疗方法,另外也对循环缺血治疗中涉及到的各种术前和术中技术进行探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旁路术 脑血管再通 血管造影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缺血动脉重建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78例(92条下肢)急、慢性缺血病例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重建术79条下肢,PTA4条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9条下肢,小腿中段增粗0.8~3.7cm,平均1.8cm;大腿中段增粗1.9~5.6cm,平均增粗3.3cm.超过4cm有7例,其中5例作筋膜室切开.死亡3例,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结论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累及多器官的综合征,其损伤程度与术前缺血程度呈正相关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在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上有重要作用;全身动脉硬化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下肢缺血 动脉旁路术 再灌注损伤 筋膜室综合征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中约有20%是由循环缺血引起的。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和相关临床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循环缺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对循环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尤其其治疗方面的共识及循证证据,借以提高医生对循环缺血的再认识。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溶栓 神经保护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是指在再灌注通过给予快速、间断性的肢体血流中断刺激,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以减轻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早期再灌注治疗是缺血性血管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大量研究及临床证据表明:恢复某些缺血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及氧供反而加重组织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包括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如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及脑梗死面积增大等损伤。国内外研究发现远隔缺血适应具有减轻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为应对减轻再灌注损伤这一挑战,远隔缺血适应目前成为临床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尽快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是缺血性血管病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手段。但是恢复器官血流灌注所致的再灌注损伤又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其中心脏及脑对血流灌注及氧供需求高,极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探究减轻再灌注损伤成为了缺血性血管病研究热门话题。

  • 标签: 远隔缺血后适应 缺血性血管病 心肌梗死 脑梗死 减轻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方便患者及时了解疾病的知识,协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中医护理
  • 简介:摘要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性,且死亡率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脑卒中的探究不断深入,脑卒中血管再生对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了解脑卒中血管再生的原理及机制可为临床治疗脑卒中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标签: 联合康复治疗 脑缺血 血管再生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时,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促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快速缓解,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睡眠障碍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可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并严重影响患者转归。文章就卒中睡眠障碍的分类和发生机制、对患者转归的影响、卒中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以及卒中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等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卒中睡眠障碍的认识。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睡眠 睡眠觉醒障碍
  • 简介:动物实验证明,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几小时至几天时间里,缺血区域尤其是缺血半暗带区域存在着大量的细胞凋亡,它构成了最初阶段脑缺血总体损害的一部分。目前认为,脑缺血启动了两条主要的凋亡路径:内源性凋亡路径和外源性凋亡路径。脑缺血抗凋亡治疗的研究成为目前脑缺血治疗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当前脑缺血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脑缺血 缺血半暗带 细胞凋亡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这一时间段收治的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32例纳入本次研究,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并将同期接收的另外31例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设为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相比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实施中医辨证护理,能够在提升预后效果的同时,避免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护理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循环梗死占20%,为临床常见急症。本文就循环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梗死部位、临床特点、临床鉴别和预后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后循环 缺血性卒中 临床特征 鉴别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