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护理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与本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84例(2020年1月-2021年1月),随即将患儿均分为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行为神经发生状况、住院时间以及患儿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家长满意度、行为神经发生状况评分明显更高、住院时间明显更短(P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预见性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从以往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发展来看,整体的护理质量与效率比较低,使得新生儿发生窒息之后得不到有效救治,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生存质量水平。为此,文中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进展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为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 标签: 新生儿 窒息复苏 护理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病(CKD)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公众健康问题,肾性贫血是CKD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肾性贫血的一般治疗手段多为外源性补铁和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而近年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HIF)稳定剂能够纠正肾性贫血,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HIF是一种检测和适应细胞氧水平的调节器,转录激活调节氧稳态与代谢的基因。本质是一种低氧诱导、DNA结合蛋白二聚体。另外有实验发现HIF稳定剂对急性肾损伤有治疗效果。HIF与肾脏疾病的关系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项热点,本文主要介绍HIF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HIF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肾机能不全,慢性 缺氧诱导因子 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配合与体会。方法:将我院产科窒息新生儿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共计64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5月-2021年2月,使用对比分析方法,以观察组和对照组为本研究小组名称,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将64例患儿分入2组,分别使用常规复苏护理、系统化复苏护理,在研究期间统计患儿相关资料,重点记录患儿复苏成功率、好转出院率、死亡率以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运用系统化复苏护理的观察组新生儿复苏成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复苏成功率93.7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提升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此次研究对患儿实施系统化复苏护理,结果显示患儿复苏成功率明显提升,家属满意度显著提高,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复苏 护理
  • 简介:摘要:复方红景天颗粒剂制作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红景天、北五味子和雪灵芝等多种中药,具有抗缺氧、抗疲劳的药理作用。本文主要研究该药物的抗缺氧作用,以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并通过设计相应的抗缺氧以及抗疲劳实验来进行验证和分析。

  • 标签: 复方红景天颗粒 抗缺氧作用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持续性肺部气流交换受限,肺部炎症,肺气肿等为主要特点的呼吸系统疾病。在全球范围内, COPD影响约3.28亿人,约10%的中年人和25%的70岁以上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该疾病。COPD现在是第三大疾病相关的死亡原因,每年死亡人数超过300万人,它还与肺癌的发展显著相关。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颗粒物的吸入(烟草的使用),肺部感染等。肺部的低氧状态以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与其病理直接相关。本文将论述缺氧状态以及相关的HIF-1α因子在COPD病变过程中的相关变化及其机制,旨在为COPD的临床防控与科研工作提供更多思路。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缺氧诱导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且双胎均活产的双胎妊娠孕妇2 035例及其4 070例活产新生儿,其中211例窒息新生儿作为窒息组,余未发生窒息的3 859例新生儿作为非窒息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比较组间产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及围产期并发症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胎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结果2 035例孕妇年龄为(31.8±4.4)岁(17~52岁)。分娩孕周为(35.2±2.2)周(25~40周),早产1 330例(65.4%),其中≥34周的早产997例(49.0%)。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占22.6%(460/2 035)。4 070例新生儿总体窒息发生率为5.2%(211/4 070),其中双胎之大为5.0%(102/2 035),双胎之小为5.4%(109/2 035)。随着胎龄增加,双胎之大、双胎之小和总体的窒息发生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值分别为549.693、1 089.709和1 601.965,P值均<0.001);随着出生体重增大,双胎之大、双胎之小和总体的窒息发生率也呈下降趋势(χ2趋势值分别为437.906、848.007和1 273.386,P值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窒息组较非窒息组胎龄及出生体重低[(34.1±2.8)与(35.3±2.1)周,t=6.279;(2 113.3±565.7)与(2 339.6±478.7) g,t=5.700],而男婴[58.3%(123/211)与48.5%(1 878/3 859),χ2=7.704]、阴道分娩[10.4%(22/211)与4.5%(173/3 859),χ2=15.493]、单绒毛膜双羊膜囊[27.5%(58/211)与22.3%(862/3 859),χ2=7.714]、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特殊并发症[8.1%(17/211)与2.5%(95/3 859),χ2=23.403]和胎儿窘迫[13.7%(29/211)与3.8%(148/3 859),χ2=47.222]的比例高(P值均<0.05)。校正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后的多因素分析发现,阴道分娩(OR=1.748,95%CI:1.069~2.861)、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特殊并发症(OR=3.200,95%CI:2.056~4.982)和胎儿窘迫(OR=2.017,95%CI:1.073~3.791)是双胎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双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阴道分娩、胎儿窘迫及合并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特殊并发症的双胎新生儿更容易发生新生儿窒息,临床需做好充分复苏准备。

  • 标签: 妊娠,双胎 新生儿窒息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究新生儿重度窒息经过有效的抢救及护理后,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2017.01~2018.12本院重度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治疗效果,总结具体的抢救及护理措施。结果:4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抢救成功39例(97.50%),1例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放弃治疗;5min内抢救成功32例(80.00%),10min内8例(20.00%)。并发症发生3例(7.50%),其中1例为急性肺水肿(2.50%),2例为电解质紊乱(5.00%)。Apgar评分出生1 min评分(5.88±1.52)分,10min评分(9.61±0.51)分。结论: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进行有效的抢救和护理可提高患儿存活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窒息;重度;抢救;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助产护理在新生儿窒息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方法:随机抽选2019年3月~2021年8月期间本院分娩中发生新生儿窒息者63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护理研究,将新生儿随机分组后,予以对比组(n=32)传统护理,实验组(n=31)助产护理。比较两组复苏效果、复苏用时、复苏前后新生儿阿氏评分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新生儿复苏前Apgar评分对比无组间差异性,P>0.05;实验组复苏成功率、复苏后Apgar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比组,且复苏用时低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助产护理在新生儿窒息过程中的实施可快速完成新生儿复苏操作,降低新生儿死亡风险。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助产护理 复苏效果
  •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抗肿瘤方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获益,但是免疫治疗耐药问题影响治疗疗效。因此,探索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及解决耐药问题至关重要。肿瘤微环境缺氧状态是免疫耐药的关键因素,缺氧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抑制免疫细胞杀伤功能,促肿瘤细胞免疫逃逸;阻断缺氧相关通路可能成为克服免疫治疗耐药的突破点。通过总结缺氧状态诱导免疫治疗耐药的机制,有助于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相关蛋白靶向药在免疫治疗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免疫疗法 抗药性,肿瘤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健康理念和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突出表现在产科病房护理中。产科病房护理不仅要予以新生儿及产妇最佳照顾,也要确保产妇安全度过产褥期,使其心理及生理均保持合适的状态。鉴于此,本文分析医院收治产妇的临床资料,探讨家庭化护理模式渗透到产科病房护理中的价值,目的是为产科病房提供一种优质、可靠的临床护理方案,报道如下。

  • 标签: 康复护理 新生儿窒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助产护理预防新生儿窒息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到2020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待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采取电脑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孕妇实施助产护理方法,参照组孕妇实施常规分娩护理方法,分析两组孕妇护理数据。结果:护理后,实验组产妇抑郁评分、心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意义(P

  • 标签: 助产护理 新生儿窒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出现窒息后复苏的新生儿采取康复护理,以探究康复护理对新生儿的恢复所起具体的效果。方法:在2019年3月至2020年3的时间段内,从我院的新生儿中抽取120例发生窒息后复苏的新生儿参与研究调查,并将这120例的新生儿随机的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对对照组的60例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的措施进行护理;对观察组中的60例新生儿采用康复护理的措施进行护理,并对这些新生儿的身体状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分析所采用的护理方式对新生儿的恢复带来的效果。结果:在观察组中,有着56例的新生儿在Apgar的评分是大于8分的,而在对照组中的评分落后有一定的差距;在护理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对患儿采取康复护理可以让护理的有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让新生儿能够早日恢复健康,应用康复护理在临床上具有推广的意义。

  • 标签: 康复护理 新生儿窒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窒息的科学抢救及治疗方法。方法 于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急救的新生儿窒息患者中,随机选取90名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根据窒息程度分为轻度组(54)和重度组(36),均予以临床急救及治疗。结果 经过临床急救与治疗,两组的复苏率均达100%。其中轻度组的完全复苏比例显著高于重度组,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临床抢救 治疗措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窒息防范管理的现状与相关因素,为完善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12月—2021年1月,在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单位内抽取43家养老机构,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机构与老年人窒息防范管理相关内容,分析其现状与相关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份,回收43份,回收率为100%。结果43家养老机构中,国营3家(6.98%),民营22家(51.16%),公办民营18家(41.86%);平均入住率为(67.63±20.59)%,入住老年人中重度失能所占的比例平均为(80.10±20.25)%。制定了老年人窒息事件监测预警、事件上报、分析改进制度与规定的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53.49%、51.16%、51.16%,对入住老年人开展窒息风险筛查、吞咽功能评估、吞咽功能训练的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65.12%、51.16%、46.51%。结论大部分养老机构在老年人窒息防范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有待改善。建议通过构建完善的窒息防范管理制度、对高危人群开展风险筛查和吞咽功能的评估与训练、加强机构负责人和照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寻求持续性的外部专业支持,以完善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入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人身安全。

  • 标签: 老年人 窒息 吞咽障碍 养老机构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养老机构照护人员窒息防范的培训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完善培训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2月—2021年1月在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单位内选取43所养老机构的照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照护人员的个人信息、老年人窒息防范相关经历和培训需求。共回收52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12份,有效率为78.33%。结果412名照护人员中注册护士53名(12.86%),养老护理员359名(87.14%)。照护人员对窒息预防、识别和应急处置培训需求较高,其中需求程度最强的前3位分别是窒息常见的原因、特殊老人的窒息危险因素、识别异常的体征以及时发现窒息。所在机构是否发生过窒息、是否掌握被照护者的用药情况、是否掌握被照护者的窒息史的照护人员对窒息防范培训内容需求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老机构照护人员对窒息防范的培训需求较高,建议养老机构将事前预防用于老年人的窒息防范管理,引导照护人员全面了解被照护者的用药情况、窒息史、吞咽功能,并对注册护士和养老护理员提供窒息防范相关的系统培训。

  • 标签: 老年人 窒息 培训 照护人员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助产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5月-2020年10月收治出现窒息的新生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助产护理。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3.38%)明显低于对照组(9.75%),其中,实验组新生儿窒息1例,对照组新生儿窒息9例,且护理满意度(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助产护理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