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CPAP)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近几年也开始用于治疗肺炎、肺不张、肺水肿等所致低氧血症用普通给氧效果不好者,国内外儿科界逐步应用CPAP大多取得满意效果。本文通过详细介绍了NCPAP与传统CPAP的比较,NCPAP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护理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以推进CPAP的临床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 标签: 儿童 鼻塞式 正压通气 护理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早产儿在INSURE治疗方式中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和持续正压通气(NCPAP)模式,是否可降低有创呼吸支持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住院的胎龄为(30~34+6/7)孕周,患有NRDS,生后6h内至少需要无创呼吸机支持的早产儿20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29例患儿不符合纳入标准故排除,另72例患儿全部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按压30min,并查阅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DuoPAP组(n=38)和NCPAP组(n=34),若DuoPAP和NCPAP不能维持,则再次使用气管内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主要观察指标为患儿生后24h内,48h内,72h内的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h,12h,24h,48h,72h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等比较.结果DuoPAP组48h内,72h内的总有创呼吸支持率明显低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4.09;P=0.04,0.04),但2组在24h内有创呼吸支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37).DuoPAP组1h,12hPaO2明显大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2.56;P=0.00,0.01),但24h,48h,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1.39,0.96;P=0.69,0.17,0.34).DuoPAP组PaCO212h,24h明显小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2.84;P=0.01,0.01),但1h,48h,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0.99,0.09;P=0.09,0.33,0.93).DuoPAP组氧合指数(OI)在1h,12h高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46;P=0.01,0.02),24h,48h,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1.04,0.85;P=0.67,0.30,0.40).2组患儿的用氧总时间、无创呼吸机支持时间、有创呼吸机支持时间、气胸发病率、NEC发病率、IVH发病率(Ⅲ级以上)、败血症、痰培养呈阳性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持续肺动脉高压�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无创呼吸支持模式 双水平正压通气 持续气道正压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鼻塞式间歇指令通气(nIMV)和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nCPAP)在无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1例入选RDS早产儿,随机分入nIMV组和nCPAP组,均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nIMV组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比率低于nCPAP组(20%vs43%,P<0.05);nIMV组CO2潴留比率低于nCPAP组(25%vs57%,P<0.05);nIMV组平均上机时间低于nCPAP组(2.83dvs5.02d,P<0.05);nIMV组低氧血症的比率低于nCPAP组(35%vs48%,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IMV能更有效的对RDS新生儿进行呼吸支持治疗。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鼻塞式间歇指令通气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呼吸衰竭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呼吸衰竭患儿6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面罩給氧的方式,治疗组采用鼻塞CPAP,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疗效与血气好转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塞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鼻塞CPAP 呼吸衰竭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nCPAP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安全性、预后观察及nCPAP使用注意事项。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1年2月~2013年9月新生儿室住院患儿,在给予吸氧、保暖、清理呼吸、保持呼吸畅通、防治感染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氨溴索联合治疗,窘迫症状不缓解及时使用nCPAP治疗。结果62例呼吸窘迫患儿中,治愈55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4例。成活患儿无一例发生气胸、感染、鼻粘膜损伤。临床随访成活患儿中重度贫血2例,中度血9例,给予输血治疗后好转,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呼气末持续正压通气(nCPAP)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NRDS疗效显著,避免了因吸入纯氧、高浓度氧引起视网膜病变、慢性肺疾病等氧中毒损伤,减少了气管插管几率,可提高患儿成活及预后。尤其在没有机械通气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地区,在抢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 持续 气道正压 呼吸窘迫综合征 nCPAP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持续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浆脂类水平影响的系统。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到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系统评价持续正压通气对患者血浆脂类水平影响。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3%,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脂类水平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血浆脂类水平,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 标签: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血浆脂类水平 影响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评价氦氧混合吸入联合间歇正压通气(NIPPV)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NICU住院的NRDS早产儿,随机分配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试验组吸入氦氧混合(70∶30),3h后更换气源为30%空氧混合直至撤除NIPPV。对照组使用30%空氧混合直至撤除NIPPV。在研究开始前(0h)和开始后1、2及3h测定皮氧分压及皮二氧化碳分压,于研究开始前(0h)和开始后3h留取血标本测定IL-6和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3h时点留取血标本测定炎症因子(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于患儿撤除NIPPV后记录其呼吸机使用时间。结果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了新生儿的NIPPV使用时间(39.3hvs57.8h,P=0.02)。吸入后3h时点,两组新生儿的皮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较吸入前均明显改善(P〈0.001)。试验组CO2清除率显著优于对照组(10.39mmHgvs6.0mmHg,P=0.03)。两组3h时点IL-6、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TNF-α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高于试验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NIPPV使用时间与基线IL-6水平呈正相关(r=0.474,P=0.006)。研究期间试验组未观察到低体温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氦氧混合吸入联合NIPPV可提高NRDS早产儿的CO2清除率,缩短其NIPPV使用时间,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氦氧混合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机械通气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而保证呼吸通畅、预防误吸、便于清除呼吸分泌物,做好人工的护理,保持呼吸的通畅,减少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起到很大的作用。

  • 标签: 机械通气 人工气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人工的管理方法。方法通过对我科2001年11月至2012年7月收治500例各种原因需使用人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管理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在500例患者中425例治疗顺利脱机并拔出气管插管顺利转出ICU,5例出现意外拔管,20例由于不能撤机行气管切开后序贯脱机,20例由于病情危重死亡,30例家属放弃治疗出院。结论建立人工机械通气后,患者的呼吸失去湿化过滤等功能易发生呼吸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规范护理流程,提高防范意识,熟练掌握呼吸机通气原理的使用方法,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无菌操作概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创造早日拔管的条件,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人工气道 气道湿化 气囊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1、保持通畅,2、早期人工的建立,3、预防下呼吸感染,4、根据病情尽早脱机。结果对各种相关疾病的管理要求高,严格,医护人员不仅要熟悉各种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基础,做好各种通气的监护,还要掌握内吸引的时机及方法。合理的预防下呼吸感染的措施,实现护理目标,从而降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气道 通气 护理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建立危重症患者行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结果52例患者插管均一次成功,插管时间为2-4.5min,无1例阻断自主呼吸,无心跳骤停的发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患者痛苦小能耐受、安全性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危急重症患者救治中有着重要价值。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经鼻气管插管 危重症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使用微量泵在气管切开后持续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量泵湿化组采用湿化液装载于注射泵上持续滴入,间断湿化组采用传统注射器定时注入湿化液入。观察两组患者在湿化程度、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痰栓形成的例数。结果微量泵湿化组的疗效显著优于间断湿化组(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使用微量泵持续湿化提高了湿化的有效性,可减少痰痂形成、避免因湿化不良及深度吸痰造成黏膜出血的发生机会,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因长时间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等危险因素,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脑卒中 气管切开 微量泵持续湿化 效果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创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2年拟诊为RDS的患儿,其中一组用简易水封瓶式CPAP组(后简称水封瓶组),另一组无创呼吸机(后简称专用CPAP组),每组40例。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气分析、通气指标以及治疗成功率。结果两组予正压通气后12小时,专用CPAP组PaO2高于水封瓶组(P<0.01);而PaCO2明显低于水封瓶组(P<0.05);氧疗通气时间、专用CPAP组氧疗时间低于水封瓶CPAP组(P<0.05);疗效比较专用CPAP组成功率95.0%,水封瓶组疗效成功率8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专用鼻塞式CPAP治疗RDS比简易水封瓶更科学、安全、疗效显著、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值得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新生儿呼吸管理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新生儿 专用CPAP 水封瓶CPAP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慢性呼吸衰竭治疗原则是在保持呼吸通畅条件下,改善和纠正缺氧、CO2潴留以及代谢功能紊乱,通过比较进一步证明无创正压通气能够及时纠正患者缺氧、CO2潴留,改善呼吸功能。

  • 标签: 慢性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