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谱在老年矽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体内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于2019年10月,采取回顾性研究,选取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老年矽肺患者167例为调查对象,分为矽肺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15例作为感染组,其中Ⅰ期矽肺41例,Ⅱ期矽肺38例,Ⅲ期矽肺36例;矽肺不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52例作为不感染组;选择同期院内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对照组。调查对象进行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A(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等指标水平检测并统计分析相关实验数据。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感染组的IL-6、IL-10、IL-17A、TNF-α和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感染组治疗前后的IL-6、IL-10、IL-17A、TNF-α和IFN-γ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感染组的IL-10、IL-17A、TNF-α和IFN-γ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感染组Ⅰ期患者比较,感染组Ⅲ期患者治疗前IL-6、IL-10、IL-17A和IFN-γ水平更高;与感染组Ⅱ期患者比较,感染组Ⅲ期患者治疗前IL-6、IL-17A水平更高;与感染组Ⅰ期患者比较,感染组Ⅱ期患者IL-10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诊断老年矽肺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现,IL-6的线下面积(AUC)最大(AUC=0.910),其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5.2%和98.1%。结论IL-6、IL-10等细胞因子检测在老年矽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早期诊疗中具有较好的特异度及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医生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 标签: 矽肺 细胞因子 老年 下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孕不育症患者血中的核因子κB(NF-κB)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及生殖道(宫颈分泌物、精浆)解脲支原体(UU)的含量,分析其在不孕不育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不孕不育夫妻30对为观察对象,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间段,在过去两年内有生育史的健康夫妻30对,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中 NF-κB、TNF-α含量,采用脲酶比色法检测生殖道分泌物UU。结果观察组UU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孕不育症患者UU感染者血中NF-κB[(16.72±1.23)mg/L]、TNF-α[(12.00±0.98)ng/mL]水平高于UU阴性者[(11.84±0.48)mg/L、(8.03±0.56)ng/mL)] (t=-44.347、-36.461,均P<0.01);观察组NF-κB[(15.82±2.21)mg/L]、TNF-α[(11.27±1.8)ng/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90±0.71)mg/L、(1.75±0.21)ng/mL] (t=40.511、37.474,均P<0.01);且NF-κB水平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2 = 0.9547,P<0.05)。结论UU感染可导致患者体内细胞因子NF-κB、TNF-α表达异常,细胞因子平衡失调,降低生殖能力,从而引起不孕不育症。

  • 标签: 不育症 感染 核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因子类 妊娠 生殖健康 解脲支原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鼠硬金属肺病(HMLD)进展不同阶段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于2019年03月,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组(C组)和硬质合金粉染毒组(HM组)各3组。HM组用肺部气管雾化滴注给药套装给予10 mg/只硬质合金粉。染毒4、8和12周取BALF及血清进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C组和HM组大鼠各染毒时间行为活动、饮食和皮毛无异常,两组大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HM组大鼠BALF中MMP-1水平在染毒4、8和12周明显升高(P<0.05),TIMP-1水平在染毒8和12周明显升高(P<0.05)。而两组间血清中MMP-1和TIMP-1水平在各染毒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HM组大鼠BALF和血清中TNF-α水平在各染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1和TIMP-1的动态变化趋势为筛选HMLD诊断和监测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

  • 标签: 大鼠 硬金属肺病 肺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1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流式细胞术是一种能够对单个细胞或生物颗粒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检测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免疫学、肿瘤学和血液学等多领域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该技术可以定量检测和分析眼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及各细胞亚群的分布特征。与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细胞形态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方法比较,流式细胞术具有操作简单、所需样本量小、灵敏度高、通量高等优点。流式细胞术已广泛应用于眼内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眼内淋巴瘤、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葡萄膜炎、结节病性葡萄膜炎、感染性眼内炎症性疾病等眼部疾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和细胞亚群分析中,对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靶向治疗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流式细胞术在眼部疾病眼内液的细胞因子细胞学检查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眼部疾病 眼内液 细胞因子 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效应性T细胞(Teff)、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德州市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白癜风患者84例(稳定期38例,进展期46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受试者外周血Teff亚群、Treg细胞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eff亚群、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外周血Teff亚群与Treg细胞水平间关系,Teff亚群、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白癜风病程、皮损面积关系。结果白癜风组外周血Th17、Th2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reg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白癜风稳定组比较,白癜风进展组外周血Th17、Th22水平升高,Treg细胞水平降低(P<0.05);Treg细胞与Th17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303,P=0.001),与Th22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200,P=0.033);白癜风组血清IL-17、IL-2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GF-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白癜风稳定组比较,进展组血清IL-17、IL-22水平升高,TGF-β水平降低(P<0.05)。白癜风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r=0.361,P<0.05),IL-22水平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r=0.288,P<0.05),TGF-β水平与皮损面积呈负相关(r=-0.312,P<0.05)。结论白癜风患者存在Teff/Treg细胞失衡,明显向Teff亚群偏移,白癜风疾病进展可能与Teff亚群、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有关。

  • 标签: 白癜风 T淋巴细胞,调节性 T淋巴细胞,效应性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2
  • 简介:摘要随着肺炎支原体(M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逐渐增加,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发病率逐年升高,RMPP早期识别对治疗与预后具有重要意义。RMPP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以免疫紊乱为主,故一些细胞因子对其具有预测作用。本文就儿童RMPP中细胞因子的免疫机制及其预测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效应性T细胞(Teff)、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德州市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白癜风患者84例(稳定期38例,进展期46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受试者外周血Teff亚群、Treg细胞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eff亚群、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外周血Teff亚群与Treg细胞水平间关系,Teff亚群、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白癜风病程、皮损面积关系。结果白癜风组外周血Th17、Th2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reg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白癜风稳定组比较,白癜风进展组外周血Th17、Th22水平升高,Treg细胞水平降低(P<0.05);Treg细胞与Th17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303,P=0.001),与Th22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200,P=0.033);白癜风组血清IL-17、IL-2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GF-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白癜风稳定组比较,进展组血清IL-17、IL-22水平升高,TGF-β水平降低(P<0.05)。白癜风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r=0.361,P<0.05),IL-22水平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r=0.288,P<0.05),TGF-β水平与皮损面积呈负相关(r=-0.312,P<0.05)。结论白癜风患者存在Teff/Treg细胞失衡,明显向Teff亚群偏移,白癜风疾病进展可能与Teff亚群、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有关。

  • 标签: 白癜风 T淋巴细胞,调节性 T淋巴细胞,效应性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2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小鼠模型。方法通过分子克隆及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靶向人CD19分子的CAR-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AR-T细胞转染效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AR-T细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能力。通过尾静脉注射CAR-T细胞至荷瘤重症联合免疫缺陷裸鼠体内,小鼠分为磷酸缓冲液组、低负荷组(注射1×105个人淋巴瘤细胞Raji-Luc2细胞)和高负荷组(注射5×105个Raji-Luc2细胞)。采用动物活体成像法检测肿瘤治疗效果,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人白细胞介素2(IL-2)、人γ-干扰素(IFN-γ)、鼠IL-6、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水平。结果经尾静脉注射人T细胞和T细胞+OKT-3抗体后,T细胞组和T细胞+OKT-3组小鼠的健康得分分别为(1.15±0.08)分和(2.90±0.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细胞+OKT-3组小鼠血清中人IL-2、人IFN-γ、人IL-15、鼠IL-6、鼠GM-CSF水平分别为(1 064.00±50.14)、(1 285.00±193.90)、(202.4±18.76)、(1 478.00±289.20)和(350.70±42.27)pg/ml,均高于T细胞组[分别为(22.67±6.36)、(23.67±3.71)、(44.33±14.45)、(147.30±36.20)和(138.00±22.74)pg/ml,均P<0.05];OKT-3联合人T细胞引起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人IL-2、人IFN-γ、鼠IL-6、鼠GM-CSF水平迅速升高,并伴有体温升高及体重下降。成功构建靶向CD19分子的CAR-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AR-T细胞阳性率>30%。ELISA结果显示,在CD19抗原存在时,CAR-T19细胞与Raji、Nalm-6共孵育组细胞分泌IL-2和IFN-γ的水平分别为(561.00±37.07)、(680.30±71.27)、(369.00±25.71)和(523.00±26.31)pg/ml,均高于与K562共孵育组[分别为(55.00±20.53)和(64.00±7.55)pg/ml,均P<0.001]。小鼠成像实验显示,小鼠成瘤后第7天经尾静脉回输活化后的CAR-T19细胞,成瘤第13天,低负荷和高负荷组小鼠肿瘤荧光强度均低于接种肿瘤的第7天,高负荷组肿瘤荧光强度由144.00±24.69减少至5.02±2.35(P=0.005),低负荷组肿瘤荧光强度由58.47±9.36减少至3.48±1.67(P=0.004)。荷瘤小鼠注射CAR-T19细胞72 h后,血清中T细胞活化相关细胞因子人IL-2、人IL-15、人IFN-γ水平迅速增高,单核细胞相关因子鼠IL-16、鼠GM-CSF分泌增加,同时伴随有体温升高和体重降低等CRS典型特征。结论体外成功构建靶向CD19分子的CAR-T细胞,通过CAR-T细胞回输治疗验证了小鼠体内CRS现象的发生,为CAR-T细胞治疗相关CRS的发生机制及CRS预防策略提供了动物模型参考。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炎症性结肠病主要指以慢性、反复发生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Th17 / Treg 细胞免疫失衡及细胞因子白介素7( IL -17)对发病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这篇综述详细的讨论在炎症性肠病中Th17细胞、Th17/Treg及IL-17表达异常的意义。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IL-17 Th17 Treg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miR)-1973靶向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2(SOCS2)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T-483细胞,对其转染并分为空白对照组(NG组)、阴性转染组(NC组)、抑制miR-1973表达组(miR-1973-inhibitor组)。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iR-1973水平;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凋亡;划痕实验检测BT-483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人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侵袭迁移相关蛋白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N-钙黏附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SOCS2蛋白表达;应用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1973与SOCS2的靶向关系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加以验证。结果BT-483细胞转染成功;抑制miR-1973表达后,与NG组[(12.78±2.07)%、(17.62±2.65)%]、NC组[(13.77±2.06)%、(18.53±2.77)%]比较,24、48 h后miR-1973-inhibitor组BT-483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显著升高[(18.69±2.80)%、(45.55±13.61)%,F=11.018、22.673,P<0.05];与NG组BT-483细胞凋亡率、划痕治愈率及细胞侵袭数[(11.03±1.65)%、(48.25±7.23)%、(237.53±35.63)个]、NC组[(12.12±1.82)%、(46.73±7.01)%、(228.98±34.35)个]比较,miR-1973-inhibitor组BT-483细胞凋亡率[(26.68±4.00)%]显著升高(F=62.370,P<0.05),划痕治愈率[(22.77±3.42)%]、细胞侵袭数[(115.77±17.37)个]显著降低(F=32.507,30.222,P<0.05)。与NG组、NC组比较,miR-1973-inhibitor组BT-483细胞中bax、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F=32.918、28.574,P<0.05),Ki-67、bcl-2、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显著减少或降低(F=8.805、15.085、37.065、15.097,P<0.05)。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显示SOCS2是miR-1973的潜在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二者存在靶向关系,且miR-1973可负向调控SOCS2表达。结论沉默miR-1973可能通过靶向上调SOCS2表达抑制乳腺癌BT-483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微小RNA 乳腺癌 增殖 凋亡 侵袭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分型对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 2科的脓毒症患儿160例,收集患儿入科24 h内生命体征、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同期血样送检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4、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根据患儿入科第1个24小时内病情最差值,按照2015年儿童脓毒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76例)、严重脓毒症组(84例);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34例)、死亡组(26例);比较各组间细胞因子浓度及各种免疫状态构成。结果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症组相比,IL-2[2.40(2.40,2.55)pg/mL比2.40(2.40,3.76)pg/mL]、IL-6[60.54(23.22,250.38)pg/mL比21.47(8.83,57.94)pg/mL]、IL-10[50.85(21.74,217.12)pg/mL比14.99(9.23,28.79)pg/mL]、TNF-α[2.75(2.40,5.15)pg/mL比2.40(2.40,3.23)pg/mL]和IFN-γ[8.01(4.34,37.28)pg/mL比2.62(2.62,28.56)pg/mL]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IL-10[99.57(10.51,646.96)pg/mL比23.17(11.74,57.30)pg/mL]、TNF-α[3.08(2.40,5.13)pg/mL比2.45(2.40,3.80)pg/mL]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混合型抗炎症反应综合征(mixed antagonistic response syndrome,MARS)相比非MARS的死亡风险显著增高(OR 3.750,95%CI 1.302-10.804)。结论IL-2、IL-6、IL-10及TNF-α水平增高与儿童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IL-10、TNF-α水平增高及MARS的发生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当脓毒症患儿出现MARS时需高度警惕不良预后的发生。

  • 标签: 脓毒症 儿童 细胞因子 混合型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分型对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 2科的脓毒症患儿160例,收集患儿入科24 h内生命体征、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同期血样送检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4、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根据患儿入科第1个24小时内病情最差值,按照2015年儿童脓毒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76例)、严重脓毒症组(84例);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34例)、死亡组(26例);比较各组间细胞因子浓度及各种免疫状态构成。结果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症组相比,IL-2[2.40(2.40,2.55)pg/mL比2.40(2.40,3.76)pg/mL]、IL-6[60.54(23.22,250.38)pg/mL比21.47(8.83,57.94)pg/mL]、IL-10[50.85(21.74,217.12)pg/mL比14.99(9.23,28.79)pg/mL]、TNF-α[2.75(2.40,5.15)pg/mL比2.40(2.40,3.23)pg/mL]和IFN-γ[8.01(4.34,37.28)pg/mL比2.62(2.62,28.56)pg/mL]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IL-10[99.57(10.51,646.96)pg/mL比23.17(11.74,57.30)pg/mL]、TNF-α[3.08(2.40,5.13)pg/mL比2.45(2.40,3.80)pg/mL]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混合型抗炎症反应综合征(mixed antagonistic response syndrome,MARS)相比非MARS的死亡风险显著增高(OR 3.750,95%CI 1.302-10.804)。结论IL-2、IL-6、IL-10及TNF-α水平增高与儿童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IL-10、TNF-α水平增高及MARS的发生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当脓毒症患儿出现MARS时需高度警惕不良预后的发生。

  • 标签: 脓毒症 儿童 细胞因子 混合型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不同临床分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7、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同时分析肝癌患者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与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烟台市奇山医院收治的173例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4例,女59例,年龄(45.38±12.72)岁。分为HBV携带者(ASC)组5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51例,肝硬化(LC)组41例,肝癌(HCC)组22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9.15±14.95)岁。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组研究对象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组间方差不齐采用Welch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3+在HCC组表达水平最低(H=5.65,P<0.05),CD3+CD8+在LC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5,P<0.01),CD3+CD4+在各组水平不同程度升高,LC患者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0.21,P>0.05);HCC组HBV DNA水平与CD3+和CD3+CD8+呈负相关(r=-0.232,P<0.05;r=-0.220,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CC组IL-6、IL-17、IL-27、TNF-α均显著升高(均P<0.01),HCC患者外周血IL-27和TNF-α水平均与HBV DNA呈负相关(r=-0.367,P<0.05;r=-0.348,P<0.05)。结论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HCC的发病过程,重症患者其免疫细胞耗竭更显著,导致机体存在免疫功能障碍和免疫调节异常。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肝癌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炎及免疫调理治疗对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脓毒症患者共92人进行分析研究,其接受治疗的事件均在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间,并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抗感染、补液、血液净化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抗炎及免疫调理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d、7d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结果:治疗3、7d时,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脓毒症 抗炎及免疫调理治疗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是治疗B细胞血液肿瘤的新兴免疫疗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其使用的增加,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迫切需要对其精确机制和治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文章总结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机制、临床表现、分级系统、治疗以及管理策略。

  • 标签: 受体,抗原,T细胞 细胞因子受体gp130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急性辐射综合征(ARS)是辐射暴露后引发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包括造血系统和肠道损伤。目前应用细胞因子修复造血和恢复肠黏膜完整性是临床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造血相关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血小板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IL-12);肠黏膜修复相关的细胞因子有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细胞因子的应用虽可改善ARS的生存率,但治疗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究其原因为细胞因子在体内易被酶解失活,半衰期短且毒性大。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各种递送系统如纳米粒、凝胶、微球等用于细胞因子的递送以增强其体内稳定性、延长半衰期并降低系统毒性。综述了近年来在ARS治疗方面细胞因子发挥的功能、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因子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急性辐射综合征 细胞因子 递送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普通登革热(DF)和重症登革热(SD)患者病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差异比较,筛选能作为SD早期预警指征的细胞因子,探讨免疫应答强度与SD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Luminex技术检测2014年6—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的120例登革热确诊患者(77例DF和43例SD患者)在急性期、退热期和恢复期的血浆中19种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的水平,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选定的19种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6、IL-8、IL-10、IL-15、IL-17A、IFN-α2、IP-10、MCP-1、RANTES、GRO-α、PDGF-AA、PDGF-AB/BB、MIF、VEGF、sVCAM-1、sICAM-1、sFas及sFasL。应用荧光PCR法检测病毒载量并与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NF-α、IL-6、IL-8、IL-10、IL-15、IFN-α2、IP-10、MCP-1和sVCAM-1水平在登革热患者中升高,而RANTES、GRO-α和PDGF水平降低;IL-17A、MIF、VEGF、sICAM-1、sFas及sFasL水平无变化。TNF-α、IL-6、IFN-α2、IP-10和sVCAM-1水平在发病早期(第2~5天)的SD患者中显著高于DF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病第6~10天,TNF-α、IL-6、IL-8、IL-10、IL-15、PDGF、RANTES、IFN-α2、IP-10和sVCAM-1水平在DF和SD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毒载量与IL-15水平呈中等程度相关,与其他细胞因子水平仅弱相关或无相关。结论TNF-α、IL-6、IFN-α2、IP-10和sVCAM-1可作为SD早期预警指征;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改变与SD发病相关。

  • 标签: 登革热 重症登革热 细胞因子 预警指征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尤其是涉及黏膜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快,而细胞因子靶点的出现极大推动IBD治疗进展。根据作用不同,以细胞因子为靶点的生物制剂可以分为抗炎细胞因子衍生的生物制剂和促炎细胞因子衍生的生物制剂,目前正处于不同的研究阶段。本文综述细胞因子衍生的生物制剂在维持肠道免疫平衡方面的应用及前景,为IBD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细胞因子 生物制剂 靶向治疗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