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咪芬合剂持续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的临床实用效果。方法择期硬膜外麻醉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切皮前Ⅰ、Ⅱ组以0.04mg/kg、Ⅱ组0.06mg/kg咪唑安定各加芬太尼1.0ug/kg静脉注射,Ⅲ组静后继以咪唑安定0.04mg•kg-1•h-1+芬太尼0.2ug•kg-1•h-1持续静脉至缝皮时。记录给药前、给药后5、10、30、60分钟、缝皮时和手术结束时七时点的镇静程度评分(OAA/S)、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Ⅱ组给药后5分钟和10分钟MAP和SpO2均有降低,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5分钟内3组OAA/S均在2-4分之间;Ⅰ、Ⅱ组分别在10分钟和30分钟后大于4分;Ⅲ组至缝皮时镇静呈平稳状态,OAA/S维持在3分左右,手术结束时大于4分。Ⅱ组5、10、30分钟三时点和Ⅲ组给药后至缝皮时各时点OAA/S值与Ⅰ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Ⅱ组同时点比较,30分钟、60分钟、缝皮时三时点OAA/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芬合剂持续注有效维持手术全程平稳的镇静状态,避免术中清醒,临床效果优于单次静脉注射应用。

  • 标签: 咪唑安定 芬太尼 硬膜外麻醉 镇静
  • 简介:目的观察小儿腹部手术硬膜外持续推给药的可行性,局麻药推的浓度、速度及并发症,并与常规硬膜外麻醉对比观察。方法选择32例年龄在9/12一8岁的准备腹部手术的小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常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B组为观察组,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平面稳定后,用浙医大舰一彻微量注射泵,将配制好O.8.1.2%利多卡因按0.4~0.8ml/kg/h的速度持续推。结果B组术中较A组生命体症平稳。结论因为持续推给药,是根据首次给药情况及局麻药药代动力学确定推速度,使局麻药的量和浓度在硬脊膜外腔内能维持相对的稳定,故硬膜外麻持续推阻滞术对生理扰乱小,不仅能获得满意的阻滞范围,而且阻滞范围和阻滞程度较稳定,不象常规硬膜外阻滞过程中,在前次向麻药的作用末期或追加给药不及时的情况下,会出现阻滞程度减轻,肌松不良,甚至疼痛的现象。特别是克服了追加给药时,对患儿生理的扰乱,尤其是对一般情况较差的患儿。我们认为,持续硬膜外阻滞术是一种较理想的小儿麻醉方法。

  • 标签: 小儿硬膜外 持续推注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靶浓度控制临床应用体会。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靶控是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依据参数,通过计算机控制给药速度,目的在于临床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麻醉、镇静和镇痛深度。

  • 标签: 靶浓度控制输注法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间断推给药与持续微量泵给药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单胎足月孕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行硬膜外局麻药持续微量泵给药,对照组25例行硬膜外间断推给药,两组局麻药均为2%利多卡因(改为1.73%碳酸利多卡因)。观察两组镇痛及肌松效果、术毕麻醉阻滞平面、麻醉前及硬膜外给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及术毕麻醉阻滞平面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硬膜外持续微量泵给药方法能达到硬膜外间断给药同样的麻醉效果,且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间断给药 持续微量泵给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模式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意义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产房后要求硬膜外镇痛时宫颈扩张<5 cm、孕37~42周、单胎头位、ASA分级Ⅰ-Ⅱ级的初产妇298例。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3组:连续硬膜外(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 CEI)模式下硬膜外(epidural, EP)阻滞组(CEI+EP组,99例)、PIEB模式下EP阻滞组(PIEB+EP组,98例)和PIEB模式下DPE阻滞组(PIEB+DPE组,101例)。记录产妇达到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1分的时间,罗哌卡因用量,两侧感觉阻滞平面上限,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例数,不对称阻滞、镇痛不全、更换导管、产间发热、改良Bromage评分≥1分、胎心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恶心、瘙痒、头痛、剖宫产、器械助产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和出生后5 min时Apgar评分≤7分的发生情况。结果PIEB+DPE组NRS≤1分的时间短于CEI+EP组和PIEB+EP组(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CEI+EP组(P<0.05),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PIEB+EP组(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比例高于CEI+EP组(P<0.05),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比例高于PIEB+EP组(P<0.05)。产妇其余指标及新生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EB模式下DPE技术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减少罗哌卡因用量,降低产妇发热的比例。

  • 标签: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 硬膜外阻滞 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 连续硬膜外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程控脉冲式注射与连续复合自控镇痛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以期为分娩镇痛给药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电子病历系统和镇痛管理系统收集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至12月实施分娩镇痛产妇的病案资料。按照实施的镇痛方案分成程控硬膜外脉冲式注射复合自控镇痛给药组(P组,n=2 874)和连续硬膜外复合自控给药组(C组,n=2 261)。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期间[镇痛前(T0),镇痛后30 min(T1)、120 min(T2)、240 min(T3)]数字模拟评分(NRS)、患者自控镇痛(PCEA)需求情况(包括需求率、需求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改良Bromage评分、产程、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T0、T1及T2期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2.0)分比(7.8±2.1)分、(2.5±1.0)分比(2.4±1.0)分、(2.6±1.1)分比(2.7±1.2)分,均P>0.05],而P组在T3时NRS评分较C组低[(2.6±1.4)分比(3.3±1.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的PCEA需求率(13.0%比19.1%)、需求次数[(3.1±1.1)比(4.3±1.5)]以及有效按压次数[(2.7±1.1)比(3.8±1.2)]均较C组低(P<0.05);与C组比较,P组产妇满意度(87.02%比78.95%,P<0.01)及运动阻滞率(MBS评级≥1级的比例,7.0%比5.5%,P<0.05)均较高;而两组产程、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及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程控脉冲式注射与连续给药方案均能达到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但程控脉冲式注射对提高镇痛满意度和减少PCEA需求、降低爆发痛有重要意义且对分娩方式无明显影响;程控脉冲式注射应用0.1%罗哌卡因时下肢运动阻滞率较高,提示应用程控脉冲式应使用更低浓度的局麻药。

  • 标签: 分娩镇痛 脉冲式注射 连续输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泵持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择期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微泵持续硬膜外药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在麻醉前、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5min、切皮时的心率(HR)、收缩压(SPB)、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插管后5min、切皮时的SPB、MAP升高显著高于观察组,HR显著快于观察组,P<0.05。结论微泵持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时用于腹部手术安全可靠。

  • 标签: 微泵持续输注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腹部手术
  • 简介:摘要全血指包括血细胞及血浆中的各种成分。将血液采入含有抗凝剂或保存液的血袋内,不做任何加工,即为全血。目的讨论全血。方法参考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决定新鲜全血一定要权衡利弊,慎之又慎,因为当日库血一些病毒尚未灭活,故有潜在的危险性,当输血量大时多输成分血,少或不输新鲜血。库存全血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血浆蛋白和部分稳定的凝血因子,其主要功能是携氧和维持渗透性。

  • 标签: 全血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妇分娩镇痛期间接受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模式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的效果。方法:于2019年6月1日~2022年3月1日研究期间在我院分娩的48例分娩产妇进行分娩镇痛研究,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24例,硬膜外阻滞)与B组(24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均为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模式,观察其镇痛效果。结果:分娩结束后,B组分娩产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分娩产妇,P<0.05;分娩结束后,B组分娩产妇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例数高于A组分娩产妇,不对称阻滞低于A组分娩产妇,P<0.05。结论: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模式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镇痛效果。

  • 标签: 分娩镇痛 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模式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连续硬脊膜麻醉不同药方法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06例剖宫产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一点,观察组采用二点,观察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有显著差异,结论二点能提高剖宫手术麻醉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剖宫产 硬膜外麻醉 二点注药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足月初产妇150例,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分为单纯硬膜外镇痛组(C组)、纳布啡辅佐硬膜外镇痛组(N组)和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镇痛组(R组),每组50例。3组均待宫口开至3 cm时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在行硬膜外穿刺前10 min内,N组予纳布啡0.1 mg/kg静脉注射,R组予首量瑞芬太尼0.2 μg/kg静脉注射后予瑞芬太尼[0.05 μg/(kg·min)]静脉持续泵至麻醉平面达到T10时停止泵。3组均予0.065%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持续泵。记录镇痛前、硬膜外穿刺即刻、镇痛后各时间点产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产妇满意度;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5 min、10 min),抽取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观察分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N组和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5.68±1.13)分、(5.61±1.11)分比(8.10±1.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N组和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组和R组产妇满意度评分均较C组升高[(9.04±0.86)分、(9.36±0.74)分比(8.47±0.84)分](均P<0.05),但N组和R组对比无差异;N组和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C组[(1.75±0.43)分、(2.17±0.60)分比(1.17±0.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组和R组头晕发生率均较C组升高[32.0%(16/50)、40.0%(20/50)比12.0%(6/50)](均P<0.05),但N组和R组对比无差异;R组嗜睡发生率为10.0%(5/50),与发生率均为0的N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产妇一般资料、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其他时间点VAS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及所有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小剂量纳布啡、瑞芬太尼可以明显缓解硬膜外分娩镇痛起效前的疼痛程度,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令其可以更好地配合麻醉医师指令,为麻醉操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高产妇满意度,同时不影响分娩方式、不延长产程、不增加母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纳布啡 瑞芬太尼 硬膜外阻滞 分娩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成分血护理。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故临床应用广泛。临床护士应了解成分血的有关知识,掌握成分血的技术操作及护理。成分血的操作与护理要求与静脉血的要求大体相同。但视其成分内容,输血护理要求与注意事项也有差异。

  • 标签: 成分血 输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间断推药与连续两种给药方式的比较,观察连续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及对循环的影响,并研究其用药量的问题。方法60例行下肢的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方法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平卧,给予氯普鲁卡因实验剂量3ml。5min后A组推入首次量15ml,后每间隔45分推入7.5ml作为维持量;B组以60ml/h泵入首量15ml后再以20ml/h作为每小时给药维持量;C组以60ml/h泵入首量15ml后再以15ml/h作为每小时给药维持量,间隔一段时间后分别以针刺测最高阻滞平面,每间隔10分记录血压、脉搏。每间隔10min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肌松情况。结果A组的起效时间要快于B、C两组,开始时的10min、20min、30min三个时段A、B、C三组的最高阻滞平面有显著差异,A组要明显高于B、C组,B、C两组没有差别,在以后的时间A、B两组的最高阻滞平面没有差别,但A、B两组的平面要高于C组,在循环方面,泵入组要比推入组平稳,没有较大的波动,推入组在给全量后和每次维持给药后都有血压、心率的一过性下降过程。结论硬膜外持续泵入局麻药麻醉能满足下肢手术的要求,且循环平稳,相对于单次推药的用药量偏大。

  • 标签: 盐酸氯普鲁卡因 硬膜外麻醉 微泵输入
  • 简介:目的使宝贵的血浆资源取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市部分医院血浆病历进行随机抽样分析。结果血浆适应证合理占57.2%,不合理血浆占42.8%,不合理血浆中组合输血占比严重偏高。结论临床上应注意减少不合理血浆现象,倡导合理规范使用血浆。

  • 标签: 血浆输注 输血病历 规范使用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