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硬膜外镇痛是小儿急性和慢性疼痛的有效处理方法之一.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是小儿首选的药物。小于6月的婴儿不宜添加硬膜外辅助药物.以免发生脊神经毒性或呼吸抑制。婴幼儿胸段硬膜外镇痛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本文就小儿硬膜外镇痛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硬膜外 镇痛 麻醉 小儿
  • 简介:在合理应用基础麻醉或辅助药的情况下,应用硬膜外隙麻醉方法进行小儿腹部及下肢手术,具有操作简单,麻醉效果好。镇痛完全,术中呼吸、循环功能较易维持的优点。现将我院2003年2至10月进行15例小儿硬膜外隙麻醉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硬膜外 基础麻醉 小儿 下肢手术 辅助药 麻醉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共收治的46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儿,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行钻孔引流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骨瓣开颅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死亡病例,但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采用钻孔引流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消除大部分血肿,不遗留颅骨缺损。

  • 标签: 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 钻孔引流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85例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中,非手术治疗53例,其中5例后期行锥颅引流;手术治疗32例,全部手术病例还复骨瓣。2例留有神经后遗症,其余恢复良好。结论熟悉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以对患儿最小伤害为准则,进行准确、科学的诊治,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 标签: 小儿 外伤性硬膜外血肿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小儿腹部手术硬膜外持续推注给药的可行性,局麻药推注的浓度、速度及并发症,并与常规硬膜外麻醉对比观察。方法选择32例年龄在9/12一8岁的准备腹部手术的小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常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B组为观察组,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平面稳定后,用浙医大舰一彻微量注射泵,将配制好O.8.1.2%利多卡因按0.4~0.8ml/kg/h的速度持续推注。结果B组术中较A组生命体症平稳。结论因为持续推注给药法,是根据首次给药情况及局麻药药代动力学确定推注速度,使局麻药的量和浓度在硬脊膜外腔内能维持相对的稳定,故硬膜外麻持续推注阻滞术对生理扰乱小,不仅能获得满意的阻滞范围,而且阻滞范围和阻滞程度较稳定,不象常规硬膜外阻滞过程中,在前次向麻药的作用末期或追加给药不及时的情况下,会出现阻滞程度减轻,肌松不良,甚至疼痛的现象。特别是克服了追加给药时,对患儿生理的扰乱,尤其是对一般情况较差的患儿。我们认为,持续硬膜外阻滞术是一种较理想的小儿麻醉方法。

  • 标签: 小儿硬膜外 持续推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丙泊酚用于小儿硬膜外麻醉中的临床观察。方法随机选择中下腹及下肢手术小儿60例,行硬膜外麻醉协同咪唑地西泮、氯胺酮、丙泊酚术中镇静,记录镇静评分OAA/S的值,术前、术中MAP、HR、SpO2,停药后患儿OAA/S为3分以上的时间及有无躁动、恶心、呕吐情况。结果对术前、术中指标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丙泊酚用于小儿硬膜外麻醉,镇静及镇痛效果好,呼吸循环稳定,恶心、呕吐少,术后清醒快。

  • 标签: 咪达唑仑 氯胺酮 丙泊酚 硬膜外麻醉 小儿
  • 简介: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我科自1995年2月至2000年6月共收治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40例,对其中18例行非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7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8岁。本组急性硬膜外血肿10例,占55.6%,亚急性硬膜外血肿8例,占44.4%。18例中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例,占5.6%。依受伤原因分类,交通事故伤3例,坠落伤6例,摔伤7例,其它2例。1.2临床表现:本组18例病人住院时GCS评分均在7~15分,7月~8岁的婴幼儿根据1981年Duncan的婴幼儿格拉斯哥意识障碍评分法,8~14岁根据1977年Jennett等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入院时神志清楚11例,朦胧、嗜睡5例,昏迷2例。头痛15例,呕吐17例,贫血10例,癫痫发作1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例为枕部着力,伤后有持续性头痛,频繁呕吐,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1.3辅助检查:15例头颅X线平片提示有颅骨骨折13例,其中有明显颅底骨折临床征象者4例,如鼻腔、耳道出血或脑脊液耳鼻漏,“熊猫眼”征等;头部CT扫描18例均有硬膜外血肿,血肿量依据多田氏公式计算:10~20ml11例,20~30ml5例,大于30ml2例。血肿量最大的1例为50ml,表现为双侧额颞部硬膜外血肿;12例CT检查无中线结构偏移,5例中线结构移位小于0.5cm,1例中线结构移位达到0.8cm;3例伴有少量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 标签: 例小儿 外伤性硬膜外 小儿外伤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最大年龄4岁,最小9个月,体重14~5.5公斤。麻醉至手术结束时间160~210分钟不等。2麻醉方法2.1麻醉前处理:(1)术前药:阿托品0.02毫克/公斤,安定0.03毫克/公斤;(2)手术前置入胃管用注射器吸除胃内液。2.2麻醉处理:(1)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4~5毫克/公斤,连续监测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面罩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置左侧曲屈位;(2)按骶管穿刺常规消毒局部皮肤,7~#注射针头作骶裂孔穿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喉罩通气 小儿 巨结肠根治术 麻醉 腹部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介绍颅骨钻孔一次性清除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方法并探讨其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颅骨钻孔一次性清除其急性硬膜外血肿患儿的手术操作及手术效果.结果:15例手术病例其中14例经颅骨钻孔一次性清除,仅1例残余少量血肿,全部病例术后24hGCS计分均达15分.结论:颅骨钻孔一次性清除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方法,简单实用、安全有效,但手术指征应适度严格.

  • 标签: 颅骨钻孔 一次性清除 小儿 急性硬膜外血肿 手术指征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下腹部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选择4~10岁ASAⅠ-Ⅱ级腹腔镜下行阑尾切除、疝囊腹壁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常规气管插管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静脉全麻。B组30例,基础麻醉后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紧闭面罩给氧、辅助呼吸;术中连续监测HR、SBP、DBP、SpO2、PETCO2。结果:两组患儿术中安静、麻醉满意、肌松良好。气腹后HR、SBP、DBP、PETCO2均高于气腹前(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放气后10min上述参数恢复至气腹前水平。两组SpO2为98%~100%,无差异。苏醒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手术时间较短的腹腔镜小儿下腹部手术效果确切,对呼吸循环的影响轻,术毕苏醒快,是可行的麻醉方法。

  • 标签: 麻醉 硬膜外 麻醉 全身 儿童 腹腔镜
  • 简介:目的分析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治疗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5例急性硬膜外血肿儿童患者,颅骨钻孔置管后,应用尿激酶冲洗并引流硬膜外血凝块,总结临床效果。结果25例经颅骨钻孔外引流加尿激酶溶解术治疗,住院6~12d,平均(89±16)d;引流管留置3~7d,平均(44±11)d;血肿完全清除17例,绝大部分清除8例,其中2例术后1d复查头部CT硬膜外血肿完全消失;出院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OS),均达到恢复良好标准;术后随访1~3个月,脑组织均膨胀良好,无血肿复发病例。结论颅骨钻孔外引流加尿激酶溶解术治疗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创伤小,操作简单,经济有效,可避免开颅手术及输血,手术方法安全,但需掌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硬膜外 颅内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儿童
  • 简介:本文报道小儿单次法硬膜外麻醉应用0.5%罗哌卡因溶液的麻醉效果,报告如下。选择下腹和下肢手术患儿3l例,ASAⅠ-Ⅱ级,年龄4-14岁,体重12-52kg,男20例,女11例,其中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3例,慢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例,择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8例,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9例。

  • 标签: 罗哌卡因 小儿 单次法 硬膜外麻醉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行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的患儿,共6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术后清醒时间以及苏醒期躁动无显著差异,但是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中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麻醉效果,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全身麻醉 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2007年5月~2008年12月,选择腹股沟斜疝患儿70例。年龄6个月~3岁56例,4~7岁10例,7~13岁4例。单侧51例,双侧19例。于脐内置入5或10mm腹腔镜,采用自行设计并改型的硬膜外针(距针尖0.5cm处有V形缺口),于腹横纹插入并带入4号丝线,于腹膜外环形高位结扎内环口,并悬吊于腹壁。结果全部手术均成功,15例术中发现对侧隐性斜疝。手术时间51例单侧5~15min,19例双侧15~30min。术后随诊3~21个月,其中22例〉12个月,无复发。结论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高位结扎内环口并悬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瘢痕,同时能发现并治疗对侧潜在小儿斜疝的优点。

  • 标签: 腹腔镜 腹股沟斜疝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整体护理干预应用在小儿重症硬膜外血肿术后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诊且行硬膜外血肿术的80例重症患儿,全部受试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纳入40例,术后提供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纳入40例,术后提供整体护理干预),评价组间术后并发症、家长满意度。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更少,家长满意度更高,P

  • 标签: 小儿 重症 硬膜外血肿术 整体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