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内异物(IOFB)相关性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和视力愈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在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内收治的IOFB患者,筛选IOFB相关性眼内炎病例,分析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眼内异物的材料、大小、位置、损伤情况等因素。并对眼科常规检查及眼内取材的培养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数据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IOFB病例338例(339眼),其中IOFB相关性眼内炎40例(40眼),发生率为11.8%,IOFB相关性眼内炎患者年龄(34.0±22.7)岁,男29例(29眼),女11例(11眼),约62.5%患者年龄集中在21~45岁。外伤发生在工厂23例,家中11例,其他6例(15.0%)。创口大于3 mm者共25例。异物位于前房7例,位于玻璃体腔33例。眼内异物的性质金属类25例,非金属类15例(其中植物性4例)。异物大小超过5 mm的14例,在3~5 mm间17例,小于3 mm 9例。32例眼内取样进行微生物培养,12例结果为阳性,其中表皮葡萄球菌3例,枯草芽孢杆菌3例,绿脓杆菌2例,其他菌4例,20例结果为阴性。统计分析发现异物材料性质和创口直径不是眼内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χ2=0.57,P=0.45;χ2=4.73,P=0.094),而异物直径、I期修复的时间与眼内异物被取出时间是其危险因素(χ2=10.83,P=0.001;χ2=5.80,P=0.016)。36例(90%)IOFB相关性眼内炎患者视力在0.05以下,19例(47.5%)在光感或以下;在眼球修补和异物取出术后2周,19例(47.5%)在光感及以下,12例(30.0%)为无光感眼。异物位置在后节、创口大于3 mm和异物大于3 mm是导致IOFB相关性眼内炎患者更差视力愈后的危险因素(χ2=3.23,P=0.023;χ2=3.72,P=0.037;χ2=4.14,P=0.041),而一期眼球修补时间和异物取出时间与视力预后无明显相关性(χ2=0.63,OR=0.97,P=0.92)。结论:IOFB相关性眼内炎往往发生于男性青壮年工人,且严重损伤视功能;异物位置、异物大小和是否一期24 h内修补并取出异物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而视力预后与异物位置、异物大小和创口长度密切相关。

  • 标签: 眼内异物 眼内炎 危险因素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眼科手术眼内抗感染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9.5-2020.11收治的眼科手术患者65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参照和实验两组,参照组32例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33例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于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并且,评价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术后感染情况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眼科手术 眼内 抗感染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T IOL)和单焦点IOL(Toric IOL)植入术后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内蒙古朝聚眼科医院就诊的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IOL植入术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散光度为1.0~2.5 D)患者72例72眼。按照植入IOL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RT IOL组和Toric IOL组,分别为37眼和35眼。术后随访1年,比较2个组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裸眼远(5 m)、中(80 cm)、近(40 cm)视力及最佳矫正远、中、近视力,绘制离焦曲线,测定对比敏感度、术后IOL旋转度和残余屈光度数,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视觉主观症状及脱镜率。结果2个组患者平均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中、近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RT IOL组平均裸眼中、近视力均明显高于Toric 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RT IOL组术眼离焦曲线呈双峰状,分别在远焦点0.0 D和近焦点-2.5 D达峰值,1.5~-3.0 D视力在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0.2以上,焦点深度范围为4.5 D(1.5~-3.0 D);Toric IOL组的离焦曲线只有1个波峰,峰的位置位于最佳矫正视力,即0.0 D,只在1.0~-1.0 D视力达LogMAR 0.2以上,焦点深度范围为2.0 D(1.0~-1.0 D)。2个组术眼在明光、明光眩光及暗光环境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RT IOL组在暗光眩光高频环境下对比敏感度低于Toric 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 IOL组和Toric IOL组术眼术后平均残余散光度分别为(-0.47±0.51)D和(-0.49±0.4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8,P>0.05)。2个组术后IOL轴位旋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6,P>0.05)。ART IOL组术后总脱镜率达到97.30%(36/37),明显高于Toric IOL组的17.14%(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20,P<0.05)。结论Toric IOL和ART IOL均能较好地矫正角膜散光,提高患者的远视力,但ART IOL植入可提供更加优良的远、中、近全程视力,脱镜率高于Toric IOL植入人群。

  • 标签: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 Acrysof IQ ReSTOR Toric Toric 脱镜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2 mm微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术矫正白内障角膜散光患者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者56例(75只眼)。其中进行微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toric IOL植入术者29例(36只眼)为试验组;27例(39只眼)植入普通非球面IOL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对比敏感度及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结果随访末期,试验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t=-2.964,P=0.004),但两组之间最佳矫正视力相近(t=-0.497,P=0.621);试验组术后角膜散光(0.378±0.184)D较对照组(2.364±0.616)D明显减少(t=-18.584,P<0.001),而试验组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预期残余散光(0.358±0.216)D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0,P=0.566);试验组的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两组轴位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76,1.247;P=0.376,0.419)。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toric IOL植入术治疗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安全有效。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白内障 散光 屈光,眼
  • 简介:摘要2例男性患者主诉为单眼视力缓慢下降至无光感就诊,眼科检查及眼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球内占位,黑色素瘤可能,行眼球摘除术,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提示为球内脉络膜来源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眼内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比较罕见,无论是组织学形态还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现,易和眼内常见肿瘤相混淆。(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57-860)

  • 标签: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脉络膜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眼内异物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眼外伤,不仅造成眼球机械性损伤,也可因眼内异物存留引起眼部一系列病理改变,严重威胁视功能。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进步,眼内异物伤诊断水平明显提高;眼科显微手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尤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使眼内异物取出的成功率明显上升。为进一步规范眼内异物伤救治的原则和方法,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经过认真讨论,达成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19-824)

  • 标签: 眼异物 诊疗准则(主题) 多数赞同
  • 简介:摘要眼内硅油填充术是视网膜脱落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术后的并发症以白内障、眼压增高、角膜病变及硅油乳化等比较常见,而眼内硅油自玻璃体沿着视神经迁移入脑室系统则极为罕见,并很容易被误诊为脑室出血、胶样囊肿等。笔者现围绕眼内硅油脑室系统迁移的概况、迁移途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等展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同道对其的认识。

  • 标签: 硅油 脑室系统 迁移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切口方向将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30例(37只眼),乙组患者30例(33只眼)。甲组患者的切口方向为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乙组患者切口方向为颞上方及鼻上方,将两组患者的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以及术前术后角膜的散光度进行对比,分析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甲乙两组术后3个月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差异不大,但甲乙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 标签: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切口方向 散光变化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3例肝衰竭并发内源性眼内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肝衰竭并发内源性眼内炎患者多有乙型肝炎基础病,糖皮质激素应用史是最常见的易感因素。患眼视力预后不良,早期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和玻璃体切割术有助于挽救患眼视力。

  • 标签: 肝衰竭 内源性眼内炎 易感因素
  • 简介:摘要眼底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既可以由代谢因素引起,也可以是炎症因素所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等眼底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眼底疾病的主要方式,当其在判断病因和早期诊断时若能合理结合眼内液检测技术,优势会更大。眼内液是眼球内液体的总称,包括房水、玻璃体液等,其可以检验的分子成分包括DNA、RNA、抗原、抗体、细胞因子。随着分子检测技术和设备的进步,眼内液检测作为循证手段逐步被更多的眼底病专家共识和指南纳入,主要应用于感染性眼底疾病和伪装综合症的诊疗。合理地使用眼内液检测,有助于提升眼底疾病的个性化诊治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过度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眼内液检测只是诸多工具中的一种,不能取代其他检查和临床经验。过度的眼内液检测,不仅因为有创增加了临床感染的风险,同时也会加重患者的负担。

  • 标签: 眼房水 视网膜疾病 细胞因子类 述评 眼内液检测
  • 作者: 王静 罗娟 张劲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沈阳爱尔卓越眼科医院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 爱尔眼科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研究所,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沈阳 110005,沈阳爱尔卓越眼科医院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 爱尔眼科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研究所,沈阳 11000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沈阳 110005
  • 简介:摘要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在眼内位置的变化将会对屈光状态及眼内像差尤其是高阶像差及成像质量产生影响。IOL在眼内的稳定性主要包括纵向(轴向)位置的稳定及水平位置的稳定,包括IOL有效位置、偏心和倾斜以及旋转稳定性等。囊袋与撕囊口性状、IOL的襻型设计及材质、眼内组织结构及手术操作等多种因素均会影响IOL眼内稳定性,需在白内障手术全流程予以关注。(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404-408)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 偏心和倾斜 旋转稳定性
  • 简介:摘要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术虽然微创、有效且安全,但仍会因为手术的操作和仪器的工作而损伤眼内组织的正常结构,影响前房和玻璃体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血-眼屏障,引起炎性因子的释放,导致玻璃体液化或后脱离、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或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等病情。眼科医师应充分了解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手术过程对眼内组织带来的影响,重视白内障围手术期和手术过程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尤其是对于患有严重全身病和眼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中应尽可能减少超声乳化能量和手术时间,尽量减少对眼内组织的扰动,特别是要稳定前房和玻璃体的状态,真正实现白内障手术"从前段到后段"、"从眼部到全身"的全程监管,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术/并发症 玻璃体 视网膜 炎性因子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3例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合并眼内炎,其中2例因眼部症状就诊,在院期间均行左眼眼内容物剜出术,1例因畏寒发热就诊,期间先后行双眼玻璃体切割术,视力均受到严重影响。该病发病率较低,初诊易误诊,且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临床医生应早期引起重视,减少误诊率,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眼内炎 肺炎克雷伯杆菌 肝脓肿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对比对于玻璃体切割眼内充填术后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和体位护理方法所呈现出的疗效。方法 重点选取我们医院在2019年1月到2020年6月这个时间段内所收治的70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而实施眼内充填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针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而针对观察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体位护理方法。结果 通过对比能够显著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等相关指标都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玻璃体切除眼内填充术患者而言,在对其进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体位护理方法,着重做好心理护理,依从性教育等等,这样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其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程度,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充分缩短病程,因此这种方法更科学可行,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 标签: 玻璃体切割 眼内充填术 体位护理 疗效
  • 简介:【摘 要】目的:预防老年性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的围术期干预护理。方法:选选入78例患者,时间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与观察组(行常规护理联合围术期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眼内感染发生率5.13%低于对照组23.08%;观察组视力恢复(3.87±0.45)高于对照组(3.09±0.2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44%高于对照组76.92%(P<0.08)。结论:围术期干预护理在预防老年性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中效果显著。

  • 标签: 眼内感染 白内障 老年性 围术期干预
  • 简介:摘要角膜散光的精准评估在屈光和白内障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往由于理论认识的不足和检查设备的局限性,低估了角膜后表面散光(PCA)对整体角膜散光评估所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基于不同原理的多种设备实现了对角膜后表面信息的直接或间接采集,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广泛应用使PCA的分布特点及规律逐渐清晰。现对PCA的评估方法和临床特征作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实践中对PCA的认识和重视。

  • 标签: 角膜 散光 角膜后表面散光
  • 简介:摘要:双眼屈光参差以及高度散光的人群,通过普通的框架眼镜或普通软性角膜接触镜矫正时,其矫正视力和成像效果并不理想。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由于材料具有硬度较大,弹性模量大,使得镜片于角膜之间通过泪液填补,形成泪液透镜,对角膜散光、双眼屈光参差、高度近视等的矫正具有明显的优势。RGP的特殊矫正效果和更好的安全性,使得它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正常前后框架的曲率和散射测量。方法 选择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的46名患者接受了准分子激光手术,使用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手术后曲率及散光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20例40眼框K1、K2、J0和J45的报告值分别为41.147±1.216、44.359±1.714、0.426±0.106、-0.5908±0.1426;角膜后表面曲率及散光及其轴位差异的比较K1(D)K2(D)JoJ45:-6.451±0.216-6.284±0.247、-0.426±0.106、-0.5908±0.1426。结论 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手术后曲率及散光的变化是准确的。当ptodulestyle体较大时,ptodulestyle体引起大角膜散射或患者大角膜散射较高,联合手术后大角膜散射可能会持续,建议先对ptodulestyle体进行手术,待角膜折射状态稳定后再进行。

  • 标签: Pentacam测量 准分子激光手术 术后曲率及散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