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胆道真菌感染及真菌、细菌混合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诊治的91例胆道真菌感染患者资料。91例胆汁真菌培养均阳性,其中胆道真菌感染14例,真菌、细菌混合感染77例(84.6%)。进行胆汁真菌病原学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术前广谱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既往有胆道操作史,急性胆道感染病因,手术或操作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道真菌感染及真菌、细菌混合感染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91例中,白假丝酵母菌61例、光滑假丝酵母菌19例、热带假丝酵母菌6例;药敏试验显示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尿嘧啶敏感率最高,分别为100.0%(91/91)、97.8%(89/91)。77例合并细菌感染者中,革兰阴性菌最多(34例,44.2%)。91例患者年龄(70.7±12.7)岁,良性疾病66例(72.5%),以胆道结石为主(61例,67.0%)。既往有胆道操作史的患者(60例,65.9%)更容易出现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56例;χ2=4.56,P=0.03)。91例中,存活79例,死亡12例。12例死亡患者的白蛋白水平为(28.1±5.2)g/L,明显低于79例存活者的(33.3±5.3)g/L(t=2.77,P=0.01),住院时间[29.5(13.0,42.7)d]长于存活患者[12.0(9.0,18.0)d;Z=-2.37,P=0.02]。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既往胆道操作史(OR=4.46,95%CI:1.06~4.97)和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OR=10.20,95%CI:1.48~70.27)是胆道真菌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胆道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等念珠菌为主,且常合并细菌感染,有既往胆道操作史和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是胆道真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 标签: 胆管炎 胆道念珠菌 侵袭性真菌感染 病原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胆道真菌感染及真菌、细菌混合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诊治的91例胆道真菌感染患者资料。91例胆汁真菌培养均阳性,其中胆道真菌感染14例,真菌、细菌混合感染77例(84.6%)。进行胆汁真菌病原学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术前广谱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既往有胆道操作史,急性胆道感染病因,手术或操作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道真菌感染及真菌、细菌混合感染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91例中,白假丝酵母菌61例、光滑假丝酵母菌19例、热带假丝酵母菌6例;药敏试验显示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尿嘧啶敏感率最高,分别为100.0%(91/91)、97.8%(89/91)。77例合并细菌感染者中,革兰阴性菌最多(34例,44.2%)。91例患者年龄(70.7±12.7)岁,良性疾病66例(72.5%),以胆道结石为主(61例,67.0%)。既往有胆道操作史的患者(60例,65.9%)更容易出现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56例;χ2=4.56,P=0.03)。91例中,存活79例,死亡12例。12例死亡患者的白蛋白水平为(28.1±5.2)g/L,明显低于79例存活者的(33.3±5.3)g/L(t=2.77,P=0.01),住院时间[29.5(13.0,42.7)d]长于存活患者[12.0(9.0,18.0)d;Z=-2.37,P=0.02]。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既往胆道操作史(OR=4.46,95%CI:1.06~4.97)和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OR=10.20,95%CI:1.48~70.27)是胆道真菌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胆道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等念珠菌为主,且常合并细菌感染,有既往胆道操作史和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是胆道真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 标签: 胆管炎 胆道念珠菌 侵袭性真菌感染 病原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来研究危险因素和病原体。方法:在调查性行为病例时,考虑2013~2017年被诊断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症监护病房56例,将168例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作为比较组,收集患者数据,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毒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特征。结果: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低球蛋白、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低白蛋白、低红细胞、低血小板、需输注血浆、合并败血症、使用抗生素种类多、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留置PICC总时间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OR:4.189,95%CI:1.527~11.489,P=0.044)、合并败血症(OR:3.719,95%CI:1.035~13.367,P=0.005)、使用抗生素种类多(OR:2.779,95%CI:1.537~5.025,P=0.001)、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OR:1.039,95%CI:1.003~1.075,P=0.034)为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51.6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2.58%)。结论是,临床怀疑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而病原学检查困难时,若新生儿存在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合并败血症、使用抗生素种类多、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等高危因素,应根据病原菌分布特征,尽早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病原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东省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丝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谱,为提高诊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143例艾滋病合并肺部丝状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对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的丝状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统计学方法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和χ2检验。结果143例患者中,发热116例(81.1%),咳嗽104例(72.7%),咳痰83例(58.0%),气促59例(41.3%);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2.0(9.3, 60.8)/μL,其中118例(82.5%)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0/μL;白细胞计数减少52例(36.4%),增多18例(12.6%);贫血109例(76.2%),血小板计数减少29例(20.3%);半乳甘露聚糖试验阳性64例(44.8%);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感染114例(79.7%),粟粒样改变12例(8.4%),胸腔积液44例(30.8%),胸腔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45例(31.5%);抗真菌治疗后,治愈或好转124例(86.7%),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19例(13.3%)。143株丝状真菌中,曲霉菌属56株(39.2%,其中24株为烟曲霉),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 TM)37株(25.9%),青霉菌属22株(15.4%),非曲霉非青霉非篮状菌属28株(19.6%)。曲霉菌属、TM、青霉菌属和非曲霉非青霉非篮状菌属感染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分别为24.5、15.0、53.5和22.0/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282,P=0.010)。艾滋病患者合并不同菌属肺部丝状真菌感染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μL的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TM组[89.2%(33/37)],曲霉菌属组[67.9%(38/56)]和非曲霉非青霉非篮状菌属组[67.9%(19/28)],青霉菌属组[54.5%(1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6,P=0.026)。结论广东省艾滋病患者肺部丝状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病原谱多样化,以TM和烟曲霉为主,且病原谱可能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部感染 丝状真菌 病原谱 CD4+T淋巴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肺炎的病原学诊断极易误诊和漏诊,是临床和实验室的共同关注点。本文拟对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免疫受损患者肺炎的病原学检查、病原谱、注意事项、报告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肺炎 病原 病原学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真菌荧光法在皮肤浅部真菌筛查中的敏感性。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真菌感染患者的和1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接受荧光法和KOH湿片法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下效果。结果 真菌荧光染色法检测阳性率高于KOH检测法;真菌荧光染色法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符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 荧光法在皮肤浅表真菌筛查中阳性率较高,且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有应用价值。

  • 标签: 真菌荧光法 皮肤浅部真菌筛查 敏感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儿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儿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儿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儿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儿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儿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儿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儿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口腔真菌感染呈逐渐上升趋势。常见口腔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申克孢子丝菌等。相较于合并慢性疾病患者应该改善口腔护理措施,避免侵入性真菌进入人体,若已经感染则应该积极予以药物治疗。本文旨在对介绍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机制,对口腔真菌的相关诊疗措施加以综述。

  • 标签: []口腔 真菌 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真菌群落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s模型寻找真菌之间关系演化的影响。首先使用多个线性回归模型建立分解速率模型,并使用matlab进行绘制和分析。其次考虑到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分解速率的影响,使用逻辑模型预测了特定环境下不同种类真菌的生长。最后结合模型并分析五种特定环境条件下干旱,半干旱,温带,乔木和热带雨林不同环境下不同种类真菌的生长状况。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具体进展,推动临床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深部真菌感染,主要指的是除了表皮、毛发、甲床之外,真菌直接侵犯人类体内的内脏、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黏膜所致使的感染。这几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现象与日俱增,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与21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等等免疫性缺陷的患者数量愈来愈多,以及一部分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等药物的广泛应用有非常大的关系。根据相关研究报道称:在患者接受心肺移植、肝移植、这类手术后,感染深部真菌的人几率要更大。实际上,深部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患者较为严重疾病基础的患者身上,并且一旦发生感染,整体的预后性较差、死亡率非常高。

  • 标签: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 临床应用 实际进展
  • 简介:摘要血泪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现象。血泪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目前有报道的包括眼部疾病(含眼睑、泪液排出系统、泪液分泌系统、结膜等)、血液系统疾病、血管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以及无明确病因的特发性血泪等。(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29-33)

  • 标签: 血泪 发病原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并对其采取氟康唑治疗。 方法:48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选自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接受氟康唑治疗)和常规组(24例,接受伊曲康唑治疗)。分析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对比2组治疗后的有效率。 结果:经分析后,导致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其比例为50.00%。其次为不节制的使用糖皮质激素,其比例为22.92%。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低于实验组。 2组对比数据输入统计学分析软件后结果有意义(P

  • 标签: 呼吸内科 肺部真菌感染 氟康唑 伊曲康唑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