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CT检查中的医疗照射与职业照射水平,为建立CT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7至12月,收集2017年杭州市内16家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点医院的CT设备信息及与CT操作相关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剂量当量,并利用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收集2742名受检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同时使用CT长杆电离室测量头部CT标准剂量模体的CTDIvol和DLP,并比较实测值与显示值的差别。基于调查数据计算儿童(<5岁、5~<10岁、10~<15岁组,共1158名)和成人(≥15岁组,共1584名)受检者不同检查部位CTDIvol和DLP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四分位数,并将CTDIvol(P75)和DLP(P75)与国外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16家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点医院共有40台CT设备[进口设备占92.5%(37/40)]。杭州市内省级、市级、县级监测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平均个人年剂量当量分别为0.12、0.24、0.47 mSv。儿童组中,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的CTDIvol(P75)分别为48.8、11.3、13.1 mGy,DLP(P75)分别为655.5、269.2、348.5 mGy·cm;成人组中,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的CTDIvol(P75)分别为54.8、10.5、12.9 mGy;DLP(P75)分别为757.0、308.0、724.9 mGy·cm,2组各部位CTDIvol(P75)、DLP(P75)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98~39.529,均P<0.05)。杭州市CT受检者各年龄组间(<5岁、5~<10岁、10~<15岁和≥15岁组)头部、胸部和腹部的CTDIvol(χ2=24.334、10.573、22.723)、DLP(χ2=62.981、51.640、57.9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国家儿童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的CTDIvol和DLP分别为20~40、1.5~6.5、2.5~6.0 mGy和240~650、12~115、27~800 mGy·cm;其他国家成人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CTDIvol和DLP分别为30~85、9~22、12~31 mGy和935.6~1360、346.5~610、600~1325 mGy·cm。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杭州成人CT受检者的CTDIvol(P75)和DLP(P75)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儿童CT受检者的CTDIvol(P75)和DLP(P75)则处于较高水平。结论杭州市CT检查所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儿童CT受检者医疗照射水平较其他国家偏高。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受检者 容积CT剂量指数 剂量长度乘积 诊断参考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时长对泪液分泌、晶状体以及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健康豚鼠进行眼部激光照射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并依据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持续时间的不同将豚鼠随机分为高频短时(HFST)组、高频长时(HFLT)组、中频短时(MFST)组、中频长时(HFLT)组、低频短时(LFST)组和低频长时(LFLT)组,每组6只。各组豚鼠右眼进行500 lx的激光照射作为实验眼,左眼不接受任何干预作为对照眼。高频激光照射为15次,中频照射为10次,低频照射为5次,每次照射时间间隔为10 min;短时照射为30 s/次,长时照射为60 s/次。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对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泪液分泌量进行测定和比较;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斜照法评估各组豚鼠晶状体透明性变化情况;采用眼底照相法评估豚鼠眼底和视盘大致形态;采用视网膜电图(ERG)记录法评价各组豚鼠视网膜功能变化;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结果HFST组、HFLT组、MFST组、MFLT组、LFST组和LFLT组实验眼泪液分泌量分别为8.00(7.37,9.00)、8.75(8.25,9.00)、8.50(7.75,9.50)、9.00(8.50,9.50)、8.00(7.37,8.75)和8.25(7.75,8.75)mm/5 min,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02,P=0.240);各组豚鼠实验眼泪液分泌量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豚鼠双眼晶状体均透明,实验前后眼底均未见出血和渗出;HFST组实验眼ERG暗适应3.0 a波振幅值低于LF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实验眼ERG暗适应3.0 b波振幅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8,P=0.268);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ERG a、b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豚鼠实验眼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2,P=0.463)。结论500 lx激光照射对眼表组织和晶状体无明显损伤,但一定程度上造成视网膜功能损害,损伤程度主要与激光照射频次有关。

  • 标签: 激光 眼部损伤 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功能
  • 简介:摘要:广泛应用的医疗放射诊断已逐渐成为最大的人工电离辐射源,因此,医疗照射防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 标签: 放射诊断 照射 指导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照射急性放射性反应与照射不同总剂量及分次剂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石家庄平安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接受6 MV X线全身照射预处理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射总剂量分为8 Gy组(12例)、10 Gy组(31例)和12 Gy组(5例),按分次照射剂量分为4 Gy/次组(17例)和5 Gy/次组(31例),总结比较各组患者放疗后的口腔黏膜、咽部、涎腺、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及肺的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照射总剂量8 Gy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0级11例(91.7%),1级1例(8.3%);10 Gy组0级10例(32.3%),1级13例(41.9%),2级4例(12.9%),3级3例(9.7%),4级1例(3.2%);12 Gy组0级2例(40.0%),1级、2级、3级各1例(20.0%);照射总剂量8 Gy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较10 Gy组和12 Gy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8,P=0.003);其他部位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次照射剂量4 Gy/次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0级13例(76.5%),1级2例(11.8%),2级、3级各1例(5.9%);5 Gy/次组0级10例(32.3%),1级13例(41.9%),2级4例(12.9%),3级3例(9.7%),4级1例(3.2%);分次照射剂量4 Gy/次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较5 Gy/次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6,P=0.009);其他部位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照射总剂量8 Gy及分次剂量4 Gy/次能减轻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预处理 全身照射 辐射剂量 急性放射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全身照射大鼠血浆代谢物变化,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辐射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初步验证。筛选研究中,大鼠50只(发现集),用60Co γ射线对大鼠进行全身照射照射剂量为0、1、2、3、5、8 Gy;验证研究中,大鼠25只(验证集),照射剂量为0、0.5、2.5、4、6 Gy。照射后4 h采集外周血液,分离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测定辐射差异代谢物浓度,用代谢物组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特定剂量进行分类。结果共筛选出8个血浆辐射差异代谢物,其中4个(胞嘧啶、己酰基肉碱、十八碳二烯酰基肉碱及棕榈酰基肉碱)在受照后发生上调,变化趋势与验证集一致,区分特定剂量样本曲线下面积(AUC)>0.75。将上述4个代谢物进行组合后,区分0 Gy与>0 Gy、<2 Gy与≥2 Gy、<5 Gy与≥5 Gy样本的AUC值分别为0.96、1和0.94。结论大鼠受到全身照射后4 h,血浆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共鉴定出8个辐射差异代谢物,其中胞嘧啶、己酰基肉碱、十八碳二烯酰基肉碱及棕榈酰基肉碱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组合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性,有可能成为特定剂量分类的辐射敏感标志物。

  • 标签: 代谢组学 电离辐射 生物标志物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代谢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数据比较分析红光照射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于2019年1-12月门诊就诊的慢性湿疹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样本总计100例。将这100位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即外敷卤米松乳膏,实验组在外敷的基础上再附加红光照射治疗。结果:采用红光照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3%,这显著高于使用一般治疗手段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采用了红光照射治疗后的平均显效时间明显缩短,经过计算得出P

  • 标签: 红光照射 慢性湿疹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在核医学诊疗中,放射性核素不仅照射患者体内的靶器官,同时对其他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也会产生照射。笔者介绍了国内外与核医学有关的人体辐射剂量模型发展趋势,重点针对核医学常用的3种放射性核素(18F、99Tcm、131I)标记的显像剂导致患者内照射剂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研究核医学诊疗患者内照射剂量与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核医学 辐射防护 人体模型 内照射 有效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行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照护方式进行探究。方法:在本院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黄疸患儿中选取86例,随机分为常规和综合两组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综合组(93.02%)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74.42%),数据对比存在鲜明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蓝光照射 新生儿黄疸 临床照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护理方法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随机分组原则的指导下,80例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新生儿优质综合护理干预。围绕两组新生儿黄疸消退的时间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的患儿进行护理时,采用优质综合护理干预法,不仅可以减少患儿黄疸消退的时间,还能提升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黄疸 蓝光照射治疗 优质综合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黄疸采取蓝光照射治疗时应用早期干预性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30例进行分组研究,分组办法为抽签法,采取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n=15),采取早期干预性护理的为研究组(n=15),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水平、体重、黄疸消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益生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儿,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n=50例),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治疗,而实验组则采用益生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IBIL水平和TBIL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TBIL和I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益生菌 蓝光照射 新生儿黄疸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针灸结合局部红外线照射治颈肩腰腿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0例患有颈肩腰腿疼痛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试验组4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针灸进行治疗;试验组:在使用针灸治疗的同时结合局部红外线照射进行治疗;以14天为一疗程,在疗程结束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经14天(一疗程)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疼痛缓解情况,发现试验组的临床疗效和疼痛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结合局部红外线照射治肩颈腰腿痛对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疼痛缓解情况,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方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疼痛。

  • 标签: 针灸 红外线照射 颈肩腰腿痛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除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神经调控技术在抑郁症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光生物调节作用(photobiomodulation,PBM),特别是红光和近红外光照射可以治疗抑郁症,且与传统的神经调控技术相比有着独到的优势。本文中简要介绍了红光和近红外光照射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以期为抑郁症新型治疗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抑郁症 光生物调节作用 红光 近红外光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螺旋断层治疗技术下进行全身皮肤照射(TSI)的可行性。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TSI治疗的3例蕈样霉菌病患者分别采用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俯卧位固定、潜水衣结合负压真空袋仰卧位固定、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结合真空袋仰卧位固定方法,观察固定效果并计算平均摆位误差、靶区适形指数(CI)、靶区均匀性指数(HI)和靶区Dmean。结果3种体位固定方式均起到良好固定效果,设计的放疗计划各参数均能达到临床要求。3例患者平均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分别为(0.26±3.40)、(-2.63±4.63)、(6.13±4.86) mm,靶区CI为0.56±0.09、HI为1.186±0.059、Dmean为(2586.56±63.28) cGy。结论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或潜水衣都可以联合真空袋进行TSI治疗的体位固定。通过补偿膜剂量建成效应提高表皮剂量达临床要求,为螺旋断层治疗技术进行TSI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体位固定方法。

  • 标签: 螺旋断层治疗 全身皮肤照射 体位固定
  • 简介:摘要随着核医学应用的广泛开展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增多,潜在的职业健康问题也应该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大多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主要是通过热释光剂量计等提供的外照射信息,并未全面开展常规内照射的监测,这可能会低估他们的年有效剂量。全面的个人剂量监测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核医学内照射的特点,介绍了核素的监测技术和剂量估算方法,列出了几种常用软件,从而全面客观了解和认识当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内照射相关内容,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监管政策及防护要求提供参考。

  • 标签: 核医学 内照射 放射工作人员 剂量估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低强度激光照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8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将所有患者通过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采用药物治疗的44例为参照组,给予治疗低强度激光照射的44例为观察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观察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低强度激光照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有必要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低强度激光照射治疗 临床疗效 临床症状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过程中使用护理干预,观察该种护理效果。方法:将2019年8月--2021年2月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一组(采用基础护理)和二组(采用护理干预)。结果:一组和二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有效率对照中,一组分别为46.66%、75.55%,二组分别为6.66%、95.55%,(x2=13.828,p=0.000),两组有差异。结论: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过程中使用护理干预效果优良,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蓝光照射 新生儿黄疸 护理干预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蓝光照射治疗中探讨相应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分组对比的研究方法,与2020年9-2021年9月从本院中选取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9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将其以45例每组的方法平均分到采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和采用综合护理的研究组,记录组间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各项临床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中,能够改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并缩短黄疸消失时间,效果显著。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蓝光照射 新生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蓝光照射方式治疗对黄疸患儿临床效果及预后比较。方法 选取于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接收的黄疸患儿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实验组行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细胞免疫状态情况及肝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CD4+、NK细胞亚群表达量均增加,且观察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CD8+表达量、血清TBIL、ALT、AST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蓝光照射对黄疸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安全性好,多加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间歇性蓝光照射 持续性蓝光照射 黄疸 临床效果 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