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低剂量CT扫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评估骺板骨桥,并以传统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技术作为对照,验证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治疗的20例骺板骨桥患儿术前CT扫描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9.94±2.91)岁。病因包括创伤17例,肿瘤1例,原因不明2例。受累部位包括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5例,胫骨远端3例,桡骨远端3例。均利用VR技术对骺板骨桥进行评估,观察指标包括:骨桥比例,即骨桥占全部骺板的大小;骨桥类型,即骨桥于骺板内的形态。评估方法为:比较VR技术的组间及组内一致性;与传统CPR技术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与既往文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验证VR技术的可行性。结果所有患儿均一次扫描成功,无一例需要药物镇定,曝光时间(3.81±0.83)s,扫描时仅对受累部位关节进行低剂量扫描,并进行常规放射保护。利用VR技术评估骨桥比例,3名测试者结果分别为25.36%±15.36%,24.75%±16.18%,26.70%±17.72%,组间一致性程度很强(ICC=0.976);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为25.36%±15.36%,25.41%±15.20%,25.74%±16.00%,组内一致性程度很强(ICC=0.990)。与传统CPR技术评估进行对比,3名测试者得到结果分别为28.36%±16.74%,23.66%±19.87%,35.25%±15.92%,组间一致性程度较强(ICC=0.737);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分别为28.36%±16.74%,31.66%±13.06%,30.89%±12.52%,组内一致性程度很强(ICC=0.875)。但VR技术组间及组内ICC相关系数值均优于CRP技术。对3名测试者测量结果及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VR技术评估骨桥类型,3名测试者判断20例患儿骨桥类型结果均一致;而3名测试者利用CPR技术评估时18例结果一致,2例存在差异,证实VR技术组间一致性更高。结论低剂量CT扫描容积再现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评估儿童骺板骨桥的方法,在降低儿童放射暴露的同时可以精确评估骨桥比例及类型,测试者组间一致性及组内一致性均优于传统曲面重建技术,实际操作性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生长面 儿童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肌肉骨骼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见CT扫描部位中不同尺寸参量对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的影响,以建立SSDE的快速转换因子。方法于2021年3月8日至5月1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集颅脑、鼻骨、鼻窦、颈部、胸和腹盆6个临床常见扫描部位共189个临床病例。利用Matlab自编程序进行批量图像处理,计算横断面图像的面积、前后径、左右径以及平均CT值信息,由病例的真实有效直径和水当量直径得到估算体型特异性剂量值的转换因子,并比较两种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ED和SSDEWED)值的差异。根据临床实践中便于得到的前后径、左右径、前后径+左右径、估算有效直径,以及程序所得真实有效直径和水等效直径,建立便于应用的成年人各部位SSDE快速修正因子。得出水当量直径和有效直径的便捷转换关系。以水当量直径对应的修正因子为基准,比较各种尺寸参量对应的修正因子之间的相对误差。结果颅脑、鼻骨、鼻窦、颈部、胸部和腹盆6个CT检查部位的真实有效直径对应的SSDE快速转换因子分别为1.01、1.01、1.01、0.97、1.28、1.32,水当量直径对应的SSDE快速转换因子分别为0.87、0.97、0.98、0.99、1.42、1.36。不同类型转换因子之间相对误差变化范围为0.68%~18.05%。腹盆部的各种尺寸参量的转换系数相差最小,胸部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对应的转换系数误差最小。颅脑使用左右径对应的转换系数误差最小。鼻窦、胸部和腹盆的CTDIvol与SSDEED和SSDEW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鼻窦=2.44、4.23,t胸部=17.67、17.00,t腹盆=17.93、18.75,P<0.05);颅脑和鼻骨的CTDIvol与和SSDEW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7、2.80,P<0.05),与SSDEED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而颈部CTDIvol与SSDE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P<0.05),与SSDEWED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SSDEWED可以更加精准的评估受检者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不同扫描部位可选择不同的尺寸参数进行修正。快速转换因子可便捷用于临床操作,提高受检者辐射剂量估计的准确性。

  • 标签: 容积CT剂量指数 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 有效直径 水当量直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体质量指数(BMI)患者胸部螺旋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102例BMI正常且行胸部CT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51,120kV,200mAs)和低剂量组(n=51,100kV,200mAs),对照分析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CT图像评分为1.79±0.27,高于常规组的1.68±0.2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计量组的CTDIvol、DLP和ED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正常BMI患者低计量胸部CT检查完全可行,而且能显著减少辐射剂量

  • 标签: 胸部 X 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低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肺移植手术麻醉中CVP、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 GEDI)、胸腔血容积指数(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 ITBI)与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行肺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肺病患者22例,麻醉诱导完成后于左侧股动脉穿刺置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PiCCO)专用带温度探头的压力监测管并连接监护仪,右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CVP,同时右侧颈内静脉放置连续温度稀释Swan-Ganz导管,连续监测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PAP)、CI、GEDI及ITBI。分别记录麻醉后5 min双肺通气时(T0)、手术开始后20 min单肺通气时(T1)、肺动脉阻断10 min时(T2)、肺动脉开放后20 min时(T3)、恢复双肺通气20 min后(T4)和手术结束平卧位10 min后(T5)的MAP、心率、PAP、CVP、CI、GEDI及ITBI。对CVP、GEDI、ITBI与C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时间点的MAP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点比较,T3、T4、T5时点PAP明显降低(P<0.05),T2时点PAP明显高于其他各时点(P<0.05);T1、T2时点CVP明显高于其他时点(P<0.05);T2时点CI与其他时间点比较明显降低(P<0.05);T2时点GEDI及ITBL较T0、T3明显降低(P<0.05);其他各时点之间CVP、CI、GEDI及ITB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4及T5时点,CVP与CI呈正相关(P<0.05);T0~T5时点,GEDI、ITBI与CI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肺移植手术麻醉中,GEDI、ITBI与CI的相关性优于CVP。

  • 标签: 肺移植 血流动力学 中心静脉压 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胸腔血容积指数 心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CT尿路成像扫描参数优化及辐射剂量控制措施。方法按常规参数(3种体型均120 kV,CARE Dose4D)、低kV[体质量指数(BMI)≤22.9:80 kV、22.9<BMI<30∶100 kV、BMI≥30∶120 kV,CARE Dose4D]、低mAs(120 kV,3种体型均在CARE Dose4D基础上mAs降低40%)3种扫描方式前瞻性收集CT尿路成像检查133例,测量各组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由两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5分制评价。记录各组患者CT剂量报告中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80、100 kV扫描患者的有效剂量下降了77.7%、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30、-5.595,P<0.05);80 kV扫描与常规扫描之间肾皮质的噪声、SNR、CNR及输尿管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05~-2.392,P<0.05),但输尿管的SNR、CNR及肾盂的噪声、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kV扫描与常规扫描之间肾皮质的噪声、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6、-3.566,P<0.05),但肾皮质的CNR及肾盂、输尿管的噪声、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体型低mAs扫描的有效剂量较常规扫描分别下降了38.3%、32.0%、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86、-5.912、-2.842,P<0.05),22.9<BMI<30组输尿管的CNR较常规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7,P<0.05),其余肾皮质、肾盂、输尿管的噪声、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主观评价评分均>3分。结论针对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所采用的低kV、低mAs扫描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并能达到临床诊断要求。

  • 标签: 体质量指数 CT尿路成像 低剂量扫描 泌尿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儿童超重、肥胖现状,碘营养水平及甲状腺肿大情况,探讨之间的关联,从而有效调整防控措施。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市16个区的所有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取1所小学,每所小学抽取8 ~ 10岁非寄宿儿童(年龄、性别均衡),各区乡镇/街道抽取人数尽量平均,每年每区对200名儿童开展身高、体重、家庭食用盐盐碘、尿碘及甲状腺容积调查,计算体质指数(BMI)并分析其与儿童碘营养及甲状腺肿大的关系。结果共调查6 552名儿童,尿碘中位数为178.95 μg/L,甲状腺肿大率为2.15%(141/6 552)。不同BMI组儿童家庭食用盐盐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35),甲状腺容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通过构建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不同年龄组儿童甲状腺肿大的发生风险均随着BMI的增加而上升(P < 0.001或P = 0.002)。结论儿童BMI与甲状腺容积密切相关,进行儿童甲状腺肿大诊断时应考虑身高、体重的影响。

  • 标签: 儿童 体质指数 甲状腺容积 甲状腺肿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使用低剂量容积高分辨率CT(vHRCT)通过影像分析观察儿童支气管的扩张情况,评价其对儿童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3年6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行胸部vHRCT检查的56名支气管扩张病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CT下的表现,术后随访病变情况。结果其中发现中柱状支气管扩张48名,占比85.71%,柱状支气管扩张象征双轨征32名(66.67%),管壁增厚42名(87.50%),印戒征39名(62.50%),支气管充气征10名(20.83%),粘液支气管征7名(14.58%),胸膜下支气管征19名(39.58%);囊状3名,占比5.35%;囊柱状5名,占比8.93%。随访12名病人,5名好转,4名有变化,3名变化不明显。结论vHRCT检查能够早期提示及诊断儿童支气管扩张,可对临床及时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低剂量容积HRCT 支气管扩张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肺部低剂量螺旋 CT放射剂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 2016年 1月 -2017年 1月期间收治的 84例健康体验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 42例,其中参照组在螺旋 CT检查中采用常规剂量,研究组患者在螺旋 CT检查中采用低剂量,观察和比较两组体检者的扫描结果。结果 参照组 42例受检者平均放射剂量、毫安秒、 CT权重计量值、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 272.80±30.75) mGY、( 3521.39±397.77) mAs、( 11.53±0.28) mGY、( 246.28±29.50) mGY•cm,研究组 42例受检者平均放射剂量、毫安秒、 CT权重计量值、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 71.62±7.84) mGY、( 914.26±112.28) mAs、( 2.70±0.26) mGY、( 62.23±6.55) mGY•cm,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组受检者的放射剂量、毫安秒、 CT权重计量值、剂量长度乘积都要显著低于参照组, p< 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检者各指标参数之间的比例分别为 26.21%、 25.69%、 23.56%、 25.20%。结论 在肺部螺旋 CT扫描中应用低剂量放射剂量,具有辐射量少、成本低等多方面的优势,与常规剂量间的比列大约为 25.69%,因此能够广泛的应用与早期肺癌高危人群的检查当中,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 标签: 螺旋 CT 放射剂量 低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肺部低剂量螺旋 CT放射剂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 2014年 7月 -2015年 7月期间收治的 84例健康体验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 42例,观察和比较两组体检者的扫描结果。结果 研究组受检者的放射剂量、毫安秒、 CT权重计量值、剂量长度乘积都要显著低于参照组, p< 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检者各指标参数之间的比例分别为 26.21%、 25.69%、 23.56%、 25.20%。结论 在肺部螺旋 CT扫描中应用低剂量放射剂量,具有辐射量少、成本低等多方面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 标签: 螺旋 CT 放射剂量 低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至2019年12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剂量CT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低剂量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权重CT剂量、最大有效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1.7%(55/60),高于对照组的81.7%(49/60),P<0.05。观察组权重CT剂量和最大有效辐射剂量少于对照组,图像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CT和低剂量CT在早期肺癌的诊断过程中均能够发挥出作用,但低剂量CT的诊断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肺癌 低剂量CT 常规剂量CT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此次研究选取我院确诊的早期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选时间段为2018年12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的放射剂量比,总结些许医学经验,从而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这些年内收治的肺内结节患者60例,在采用常规剂量(200mAs)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记录下不同层厚下低剂量(200mA、40mA、30mA、20mA和10mA)的加权指数。收集所有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低剂量的加权指数和常规剂量的加权指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常规剂量作为研究标准,低剂量组的加权指数均有所降低。结论低剂量螺旋CT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对患者而言较为安全、准确,除外低剂量中的20mA是最佳扫描剂量,扫描的敏感度比较高。

  • 标签: 肺部 低剂量螺旋CT 放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容积高分辨 CT在显示肺弥漫病变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3月确诊为肺弥漫病变患者中取样 41例设为研究对象, 均给予常规高分辨CT( CHRCT)( A方法)检查与容积高分辨 CT( VHRCT)( B方法)检查,观察两种方法检测情况。结果:经检测后统计发现,两种检测方式对症状图像分辨能力、噪声水平、线状影、细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微结节影及树芽征、磨玻璃影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 B方法呼吸伪影指标较 A方法明显减少( P< 0.05)。结论:容积高分辨 CT应用于肺弥漫病变检测中可达到传统高分辨 CT的诊断效果,且仅需一次扫描便可得到全肺高分辨率图像,呼吸伪影较少,更利于临床应用。

  • 标签: 容积高分辨 CT 肺弥漫病变 诊断能力
  • 简介:摘 要:目的:探析诊断早期肺癌患者中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接收的已经确诊的早期肺癌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分组法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常规剂量CT检查,研究组:低剂量CT检查。观察指标:征象情况、CT剂量情况。结果:①研究组征象检查中毛刺、分叶、胸膜凹陷征、空洞情况为13(39.39)、9(27.27)、15(45.45)、10(30.3)与对照组患者的9(27.27)、7(21.21)、12(36.36)、8(24.24)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CT剂量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在早期肺癌疾病诊断中具有较少辐射更加安全。

  • 标签: 早期肺癌 低剂量CT 常规剂量CT 应用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在肺结节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更好的指导肺结核临床筛查工作。方法:将我院2020年3月1日-2022年3月31日接诊的100例肺结节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扫描检查,分析综合筛查结果。结果: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应的结节性质、图像质量综合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CT检查中有效辐射剂量小于常规CT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节筛查中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检查结果存在高度一致性,但是低剂量CT检查中辐射剂量更低,在应用中更具优势。

  • 标签: 肺结节 筛查 低剂量CT 常规剂量CT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测试基于患者解剖结构三维剂量重建进行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剂量验证系统(3DVH),并探索其临床应用。方法对ArcCheck行阵列校准后按10 cm×10 cm射野、源轴距100 cm、投照量200 MU标定其绝对量,标定时将FC65-G置于模体中心测量。根据实测剂量、3DVH重建中心点及百分深度剂量与对应计划值间差异,调整绝对量标定值或ArcCheck CT密度值,使上述差异最小。选择肺癌、宫颈癌VMAT病例各10例,使用TrueBeam投照并用ArcCheck、FC65-G测量,由验证后的3DVH重建各测试例三维剂量并与计划值及实测值比对。结果ArcCheck不同阵列校准文件对ArcCheck二维面剂量测量及3DVH三维剂量重建影响不同。使用自行阵列校准文件及249.96 cGy为标定值时得到最优结果。所有测试例重建与原计划剂量相比靶区Dmean、D95%偏差<±4.2%,部分危及器官差异较大;点剂量差异平均值为负,重建值更接近实测值。各器官三维γ通过率中部分病例靶区通过率较低,50%处方剂量包绕区域稍高,其他器官大都较高。结论使用本研究方法能准确完成3DVH模型建立和测试,其能提供详实直观的信息用于剂量验证。

  • 标签: 三维剂量重建 三维γ分析 剂量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肺部低剂量螺旋CT的最佳放射剂量研究结果。方法随机性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部疾病患者进行研究,从中抽取70例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检查顺序的编号进行分组,均匀分成两组,分别是35例观察组接受肺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而35例对照组接受肺部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螺旋CT扫描检查后的放射剂量指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放射剂量指数相比较,观察组扫描后的放射剂量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部肿瘤患者采用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所扫描后的放射剂量指数相对较低,更适用于临床肺部疾病患者的治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

  • 标签: 肺部 低剂量 螺旋CT 最佳放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川省8 ~ 10岁儿童体格发育对甲状腺容积的影响,探索适合学龄儿童的甲状腺容积校正方法,用以精准防控碘缺乏病。方法2020年6 - 7月,选择成都市双流区、眉山市彭山区、攀枝花市米易县和广元市青川县作为调查县(区),每个县(区)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抽取1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取1所小学校,每所小学校抽取40名8 ~ 10岁儿童(性别、年龄均衡)作为调查对象,测定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及体表面积(BSA),采用B超测定甲状腺容积,并分别计算不同甲状腺容积指数[身高容积指数1(HVI1)、身高容积指数2(HVI2)、体块容积指数(BMIV)、体重身高容积指数(WHVI)、体表面积容积指数(BSAV)]。采集即时尿样并测定尿碘。分析不同测量指标与儿童生长发育指标的关联。结果共调查8 ~ 10岁儿童805名,其中男生403名、女生402名;8、9、10岁组分别为312、288、205名。采集尿样805份,尿碘中位数为251.4 μg/L。甲状腺容积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 0.44,P = 0.661),但年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64.95,P < 0.001)。在各年龄组,甲状腺容积与身高、体重均呈正相关性(8岁组:r = 0.29、0.42,P均< 0.001;9岁组:r = 0.29、0.41,P均< 0.001;10岁组:r = 0.34、0.47,P均< 0.001)。在各年龄组,经HVI1校正后甲状腺容积与身高、体重均呈正相关性(8岁组:r = 0.13、0.32,P均< 0.05;9岁组:r = 0.12、0.30,P均< 0.05;10岁组:r = 0.18、0.37,P均< 0.05)。在各年龄组,经HVI2校正后甲状腺容积与体重均呈正相关性(8岁组:r = 0.20,P < 0.001;9岁组:r = 0.17,P = 0.004;10岁组:r = 0.26,P < 0.001)。在8、10岁组,经BMIV校正后甲状腺容积与身高均呈正相关性(r = 0.20,P < 0.001;r = 0.21,P = 0.003)。在各年龄组,经WHVI校正后甲状腺容积与身高、体重均呈负相关性(8岁组:r = - 0.35、- 0.37,P均< 0.001;9岁组:r = - 0.38、- 0.39,P均< 0.001;10岁组:r = - 0.31、- 0.38,P均< 0.001)。在8岁组,经BSAV校正后甲状腺容积与体重呈正相关性(r = 0.11,P = 0.045)。结论甲状腺容积与体格发育密切相关,仅基于年龄来判定儿童甲状腺肿大可能已不合适;初步比较5种校正方法,发现BSAV校正效果较好。

  • 标签: 儿童 甲状腺容积 校正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