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早产儿合并贫血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极低出生体质早产儿共200例。记录母体和早产儿的人口统计学、临床数据等。根据早产儿是否合并贫血,将极低出生体质早产儿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比较2组母体及早产儿的所有变量,并做住院期间早产儿出现全因死亡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做极低出生体质合并贫血亚组的各个变量对死亡的影响。结果贫血组64例,非贫血组136例。贫血组早产儿出生时平均孕周、入院后血细胞比容平均值、入院时血红蛋白平均值分别为(26.45 ± 2.32)周,(37.72 ± 3.81)%、(12.81 ± 1.51)g/L,非贫血组分别为(27.21 ± 2.21)周、(48.42 ± 5.61)%、(16.89 ± 2.12)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23、12.23、8.51,P<0.05或0.01)。贫血组1 minApgar评分<5分为67.19%(43/64),非贫血组为38.24%(52/1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5.55,P<0.01)。贫血组在出生后前72 h血管加压药物例数、脑室周围出血例数、死亡例数分别为34、26、32例,非贫血组分别为41、23、5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80、13.23、8.01,P<0.01或0.05)。贫血组在从出生到第一次输血天数、输红细胞量的中位数分别为2 d、75 ml/kg,非贫血组分别为7 d、45 ml/k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为482.2、781.9,P<0.05)。出生后前72 h应用血管加压药物、脑室周围出血和贫血是极低出生体质早产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2.30、13.40、34.89,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早产儿如果合并贫血,同时出生后前72 h使用血管升压药物、脑室周围出血的死亡风险增高。

  • 标签: 婴儿,早产 贫血 极低出生体质量 脑室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极低出生体质儿下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使用双下肢同步消毒与单侧肢体消毒的研究,寻找更优、更安全的穿刺消毒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30例采用单侧肢体消毒法的患儿为对照组,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30例采用双下肢同步消毒法为试验组,采用非随机、非同时期对照研究。对2组操作耗时、出血量、铺无菌台的次数、留置部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双下肢同步消毒时操作耗时分别为(43.67 ± 28.04) min和(60.33 ± 35.40) min,出血量分别为(1.64 ± 0.90) ml和(2.34 ± 1.5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21、2.176,P<0.05)。对照组铺一次无菌操作台就完成PICC操作的比例为76%(21/30),试验组为96%(28/30)。对照组最终有5例经由股静脉留置成功,试验组2例经由股静脉留置成功。结论采用双下肢同步消毒的方法增加了外周静脉的选择,减少铺无菌台次数、出血量及操作耗时,减少经腹股沟静脉穿刺的次数,相对更为安全有效。

  • 标签: 消毒方法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下肢PICC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eHF)在极低出生体质儿喂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入院日龄<12 h、出生体质999~1 500 g、胎龄28~33周的极低出生体质儿。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根据母亲疾病状况和家长母乳喂养意愿分为母乳喂养组(HM组)和非母乳喂养组,非母乳喂养组患儿根据家长喂养意愿分为eHF组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PF组)。排除未达足量喂养前出院或死亡者、出生28 d内出院者、患先天性畸形(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严重感染者。采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比较3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胎便排空日龄、恢复出生体质日龄、达胃肠道全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胆汁淤积发生率、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出生4周内头围、身长、体质增长速度,出生2周及4周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最终纳入分析102例,eHF组35例,PF组37例,HM组30例。eHF组[22.0%(8/35例)]和HM组[16.7%(5/30例)]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低于PF组[54.0%(20/3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66、9.901,均P<0.05)。eHF组和HM组胎粪排尽时间[(7.2±1.8) d、(6.6±1.8) d比(8.7±2.1) d]、恢复出生体质时间[(8.9±1.8) d、(9.1±1.4) d比(10.8±2.9) d]、达全胃肠道喂养[(42.8±2.8) d、(42.3±3.3) d比(45.5±3.4) d]及住院时间[(52.9±1.1) d、(52.3±1.2) d比(54.1±1.2) d]均短于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HF组与H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NEC发生率、胆汁淤积发生率、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出生4周内头围增长速度、身长增长速度、体质增长速度,出生2周和4周血清清蛋白、肌酐、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HF组和HM组出生2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09.4±4.6) μmol/L、(110.2±1.0) μmol/L比(115.0±7.6) μmol/L]、4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79.3±9.7) μmol/L、(80.0±1.7) μmol/L比(81.5±8.4) μmol/L]均低于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HF组与H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HF可降低极低出生体质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排便,尽快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早产儿胆红素代谢,短期应用并不会影响生长发育。

  • 标签: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深度水解蛋配方白奶 早产儿配方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4 h泵注持续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儿(VLBWI)胃肠功能紊乱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需管饲喂养的VLBWI 80例,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胎龄28+2~33+5周,出生体质1.04 ~1.47 kg;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胎龄28+1~33+5周,出生体质1.05~1.47 kg。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护理、非营养性吸吮并予以间断管饲输注配方奶,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非营养性吸吮基础上予24 h泵注持续微量喂养,比较2组早产儿一般情况、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每日奶量、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情况、出生体质增长情况及矫正胎龄40周时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情况。结果1.2组早产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头围、身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日均增加奶量增加[(12.95±2.34) g/d比(10.08±2.08) g/d]、胎粪排尽时间缩短[(3.90±0.84) d比(5.02±0.86) d]、每日大便次数增多[(3.85±1.07)次/d比(3.00±0.81)次/d]、拔除胃管时间缩短[(14.75±3.20) d比(16.80±3.08) d]、体质下降最低日龄缩短[(3.38±0.86) d比(4.22±0.89) d]、日均体质增长速度增快[(15.25±2.29) g/(kg·d)比(11.55±1.56) g/(kg·d)]、平均住院时间缩短[(40.58±8.03) d比(44.30±8.13) d]、头围增长速度增快[(35.23±2.40) cm比(33.74±1.63)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05、-5.907、3.981、-2.918、-2.825、3.890、-2.060、3.233,均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呕吐、腹胀、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16.050、5.165、14.528,均P<0.05)。4.观察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呼吸暂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8、10.251,均P>0.05);观察组患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评估及NBNA总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6、3.207、3.000、2.421,3.150、6.141,均P<0.05)。结论24 h泵注持续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够显著减少VLBWI胃肠功能紊乱,能够促进其胃肠功能发育成熟、改善营养状况、加快体格生长,从而促进其行为神经的发育。

  • 标签: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持续喂养 非营养性吸吮 生长发育 行为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儿气管插管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和不良预后。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出生24 h内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儿,根据初次拔管后72 h内是否需要再次插管分为拔管失败组和拔管成功组。采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拔管失败及不良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26例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儿,拔管失败组25例,拔管成功组101例,拔管失败率为19.8%。拔管失败组出生胎龄和出生体质均低于拔管成功组[胎龄(27.9±2.1)周比(28.9±1.6)周;体质990(847~1 200) g比1 170(1 060~1 350)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胎龄越小,拔管失败率越高(OR=0.92,95%CI:0.86~0.99,P<0.05)。预后分析,胎龄矫正后主要结局指标在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死亡方面拔管失败组均高于拔管成功组(OR=3.33,95%CI:1.28~8.63,P<0.05);次要结局指标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异常方面拔管失败组高于拔管成功组(OR=3.93,95%CI:1.22~12.60,P<0.05);在总机械通气天数方面拔管失败组高于拔管成功组[10.1 d (6.9 d,20.9 d)比3.6 d(1.1 d,8.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结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儿拔管失败率较高,出生胎龄为主要危险因素;拔管失败可能增加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死亡发生风险。

  • 标签: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气管插管 拔管失败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护理的方法,逐渐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方法 选择本院 2017 年 11 月份至 2019 年 11 月份收治的 32 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结合早产儿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与营养支持,重视通过临床护理提高这些早产儿的存活率。结果 所有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过临床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现象,在护理过程中肝肾功能与水电解质处于正常的范围,出现生理性黄疸的早产儿经过综合治疗后治愈。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到营养支持的重要价值,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能保障早产儿的身体健康,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的体重。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儿 临床护理 营养支持 体重情况 存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新生儿ICU极低出生体质儿母亲心理状态和照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极低出生体质儿按出院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取出院常规宣教,干预组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患儿出院当天、出院后1周、出院后1个月收集2组患儿母亲心理状态和居家照护能力测评得分。结果出院当天2组患儿母亲心理状态和居家照护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周、1个月干预组焦虑、抑郁、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出院后1周t值为2.138、2.068、2.532,出院后1个月t值为2.273、3.564、4.417,P<0.05),积极得分和居家照护能力高于对照组(出院后1周t值为-1.680、-2.970,P<0.05;出院后1个月t值为-3.937、-7.156,P<0.01)。干预模式和干预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值为8.46~64.38,P<0.01),2组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效应F值为166.46~269.55,P<0.01;组间效应F值为5.26~13.55,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质儿母亲的负性情绪,提高其照护早产儿的能力,为早产儿出院后提供了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

  • 标签: 婴儿,早产 延续护理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母婴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行常规护理的极低出生体重儿43例纳入对照组,另取同期行早期护理干预的患儿40例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提高患儿存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儿 早期护理干预 存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输血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胎龄<37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的新生儿,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及未输血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住院期间疾病发生情况及治疗措施,并分析影响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VLBWI,69例需输血治疗(输血组),31例未输血(非输血组)。首次输血多在生后1~4周,平均输注次数为6次。两组患儿分别在母孕期贫血、出生体重、胎龄、出生时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压积、生后2周内采血量、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分娩方式、出生后是否需气管插管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OR=0.386,95%CI 0.212~0.704,P=0.002)越小、住院时间(OR=2.177,95%CI 1.170~4.049,P=0.014)及肠外营养时间(OR=1.195,95%CI 1.083~1.319,P<0.001)越长、生后2周内采血量越大(OR=1.269,95%CI 1.083~1.487,P=0.003)、剖宫产(OR=5.513,95%CI 1.056~28.770,P=0.043)的VLBWI输血率越高。结论VLBWI的胎龄、住院时间、生后2周内采血量、肠外营养时间及分娩方式均对输血风险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儿 贫血 输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早产儿(EPI)和超低出生体质儿(ELBWI)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转归。方法对陕西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168例EPI和E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儿一般资料及产前、住院并发症和转归情况,按照出生体质、胎龄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间转归情况。结果共收集168例EPI和ELBWI,三级医院分娩率为86.9%(146/165例),86例(57.7%)产前使用了地塞米松。168例EPI和ELBWI胎龄(27.9±1.7)周,出生体质(951.6±148.9) g。产妇孕产期并发症发生率前3位依次为妊娠高血压病(44/149例,29.5%)、胎膜早破(43/149例,28.9%)和妊娠期糖尿病(16/149例,10.7%)。新生儿主要并发症前3位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6/168例,95.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73/110例,66.4%)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65/110例,59.1%)。168例EP和ELBWI救治存活率为61.9% (104/168例),放弃治疗率为27.4%(46/168例),住院病死率为10.7% (18/168例)。按照出生体质、胎龄进行分组,不同出生体质存活、放弃及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361、5.104、1.630,均P>0.05),不同胎龄组患儿存活、放弃及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50、8.164、13.490,均P<0.05)。结论ELBWI和EPI的并发症多,转归与出生胎龄密切相关,提高围生管理水平及新生儿科专业诊疗水平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改善整体预后。

  • 标签: 超早产儿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并发症 存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温质量改进项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转运时入室体温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绍兴市妇幼保健院预防低体温质量改进项目实施前后,即2016年1~12月(改进前)与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改进后)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时的体温、血气pH、血糖,以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出血、晚发型败血症等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进前组113例,改进后组87例,两组胎龄分别为(29.8±2.2)周和(29.5±2.6)周,出生体重分别为(1 244±194)g和(1 195±236)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组入室体温和入室血糖均高于改进前组[(36.2±0.3)℃比(35.6±2.6)℃,(3.5±1.4)mmol/L比(3.0±1.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室血气pH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温质量改进项目可有效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转运时的体温和血糖。

  • 标签: 体温 质量管理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院内转运
  • 简介:摘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个案管理的应用模式、人员选择、实施过程、效果评价以及关键环节进行综述,综合国外相关报道和国内相关的慢病个案管理经验。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儿 个案管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乳和配方奶两种喂养方案下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胃电图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喂养方案分为母乳组和配方奶组,在出生时(第1天)、1周(第7天)、2周(第14天)、3周(第21天)分别进行餐前、餐后胃电图监测,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电图特点,并比较两组患儿胃电图差异。结果共纳入7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组40例,配方奶组38例,两组患儿生后2周、3周餐后胃电图平均幅值高于餐前,并且随着日龄增加平均幅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随着生后日龄增加而增加,母乳组生后1~3周餐后胃电图正常慢波百分比高于配方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胃电图主频均较低,且两组不同时间餐前、餐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餐后主频均会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生后早期肠内喂养可能会增强极低出生体重儿胃主动收缩能力,故提倡生后尽早开奶;母乳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电成熟的作用优于配方奶,故提倡极低出生体重儿开奶尽量选择母乳。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母乳喂养 胃电图 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nHFOV)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85例胎龄27~32周患NRDS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儿,按出生胎龄(>27~29周、>29~30周、>30~31周、>31~32周)进行分层,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LISA组(4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组(INSURE组)(45例)。LISA组再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PAP)组(25例)及nHFOV组(15例)。INSURE组患儿在正压通气下,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拔出气管插管,予CPAP辅助通气。LISA组患儿在CPAP下,经胃管注入PS,后拔除胃管,CPAP组患儿继续予CPAP辅助通气;nHFOV组患儿予nHFOV辅助通气。如无创辅助通气失败,给予机械通气。观察LISA技术及nHFOV的可行性,比较各组不良反应、机械通气、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及NRD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机械通气率(5.0%比22.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20.0%比42.2%)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12.5%比42.2%)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LISA组与INSURE组置管操作的不良反应比较,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无创通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生胎龄越小,NRDS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同一胎龄LIS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INSURE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机械通气率、BPD、IVH、PVL、ROP及NEC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胎龄27~32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儿NRDS的治疗中,LISA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S给药方法,在降低机械通气率、BPD及PVL的发生率方面有优势。nHFOV可作为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NRDS患儿呼吸支持的初始模式。LISA联合nHFOV可用于NRDS的治疗。

  • 标签: 婴儿,早产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 无创高频辅助通气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院内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制定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抽取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3 196例中院内感染败血症VLBWI 39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无院内感染败血症VLBWI 81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院内感染败血症VLBWI占比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感染败血症危险因素。结果院内感染败血症VLBWI约占同期住院患儿的1.22%(39/3 196),占新生儿败血症的19.90%(39/196);LBWI院内感染败血症发病时间为入院后3~36 d,主要表现为体重降低、拒乳、发热、反应迟钝、黄疸、消化系统症状等;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8.89%)、大肠埃希菌(17.78%)、葡萄球菌(17.78%);两组出生体重、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全肠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系数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 000g、PICC留置时间长、机械通气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是VLBWI院内感染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05、5.101、1.094、1.590,P=0.001、0.001、0.018、0.001)。结论VLBWI院内感染败血症与出生体重、PICC留置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对降低其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败血症 极低出生体重儿 院内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 大肠埃希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联益生菌制剂及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对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17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56例、B组59例和C组58例。A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给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母乳微量喂养;B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二联益生菌制剂;C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干预7 d后观察喂养不耐受改善情况,比较干预3、5、7 d时3组喂养不耐受率。比较肠道菌群、并发症发生率、NICU住院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速度。结果B组和C组患儿的摄入奶量均多于A组患儿,潴留奶量、潴留次数和腹胀持续时间均短于A组患儿,C组患儿的潴留次数和腹胀持续时间短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5、7 d时,3组喂养不耐受率均持续下降,B组和C组喂养不耐受率均低于A组,且干预3 d时C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屎肠球菌数量、枯草杆菌数量以及双歧杆菌数量对数值与大肠杆菌数量对数值的比值(B/E值)均高于A组,B组和C组的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CU住院时间由长到短为A组、B组、C组,恢复出生体重速度由慢到快为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可以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减少早产相关并发症,促进患儿生长发育,缩短NICU住院时间,临床效果比益生菌制剂略佳。

  • 标签: 婴儿,新生 极低出生体重儿 喂养不耐受 初乳口腔免疫疗法 肠道益生菌 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7年至2019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复苏质量改进情况及其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VLBWI 318例。按照具体复苏策略实施情况分为3组:2017年为复苏质量改进前(n=83),2018年为改进中(n=102),2019年为改进后(n=133)。分析比较各年复苏策略,包括体温管理、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 DCC)、呼吸支持[产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使用]和氧疗[复苏初始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FiO2)、复苏最高FiO2以及纯氧复苏]实施情况、复苏效果及转归。采用趋势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Wilcoxon轶和检验、方差分析及LSD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母亲产前足疗程糖皮质激素使用比例在2017年至2019年逐年上升[44.6%(37/83)、47.1%(48/102)与72.2%(96/133),χ2趋势=18.218,P<0.001]。(2)入院时低体温比例逐年下降[100.0%(83/83)、90.2%(92/102)与33.8%(45/133),χ2趋势=136.042,P<0.001],且并未增加体温过高比例[0.0%(0/83)、1.0%(1/102)与0.0%(0/133),χ2趋势=2.124,P=0.346]。(3)DCC比例逐年增加[0.0%(0/83)、29.4%(30/102)与90.2%(120/133),χ2趋势=178.659,P<0.001],生后12~24 h毛细血管血血红蛋白含量逐年上升[(190.1±34.8)、(202.0±29.7)与(213.6±32.3)g/L,LSD检验,P值均<0.05]。疑似红细胞增多症(毛细血管血红细胞压积>68%)发生率逐年增加[7.2%(6/83)、7.8%(8/102)与17.3(23/133),χ2趋势=5.825,P=0.016];除外没有检测静脉血红细胞压积的病例,2017、2018和2019年VLBWI红细胞增多症确诊(静脉血红细胞压积>65%)率并未增加[1.3%(1/80)、2.0%(2/100)与4.8%(6/126),χ2趋势=2.333,P=0.127]。(4)产房CPAP使用比例逐年增加[0.0%(0/83)、28.4%(29/102)与87.2%(116/133),χ2趋势=167.721,P<0.001];产房内正压通气比例[44.6%(37/83)、31.9%(32/102)与28.6%(38/133),χ2趋势=5.371]、生后1 min内气管插管比例[100.0%(31/31)、45.0%(9/20)与35.0%(7/20),χ2趋势=37.467]和总气管插管比例[37.3%(31/83)、19.6%(20/102)与15.0%(20/133),χ2趋势=13.566]均逐年下降(P值均<0.05);但胸外按压、肾上腺素使用以及低Apgar评分比例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与2017年相比,2018年和2019年复苏初始FiO2[30%(21%~100%),30%(21%~100%)与40%(25%~100%)]、最高FiO2[40%(21%~100%),30%(21%~100%)与40%(25%~100%)]均明显降低(P值均<0.017),纯氧复苏比例逐年下降[13.3%(11/83)、1.0%(1/102)与0.8%(1/133),χ2趋势=17.719,P<0.001]。各年桡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住院期间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应用比例、最高经皮胆红素值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随着复苏质量改进措施的陆续应用,降低了VLBWI入院低体温的发生,提高了生后血红蛋白值,减少了正压通气和气管插管的比例,且对复苏效果无影响,也不增加短期不良结局。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复苏术 质量改进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婴儿校正胎龄足月时潮气呼吸肺功能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VLBW婴儿,依据生后是否持续用氧≥28 d分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组和非BPD组,选取同期无呼吸系统疾病的足月新生儿作为足月儿组,均除外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膈疝及咽喉部先天性畸形等影响肺功能的疾病。VLBW婴儿在校正胎龄40~44周、足月儿在生后1~4周内采用超声流量仪测定肺功能。结果共纳入VLBW婴儿64例,其中BPD组34例,非BPD组30例,足月儿组纳入35例。BPD组达峰时间比率和达峰容积比率均低于非BPD组和足月儿组[(25.2±10.4)%比(42.9±9.1)%、(58.5±5.1)%,(27.9±7.8)%比(42.7±9.1)%、(56.4±10.1)%],呼气时间长于非BPD组和足月儿组[(0.6±0.2)s比(0.5±0.2)s、(0.5±0.1)s],非BPD组达峰时间比率和达峰容积比率低于足月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潮气量/体重比值较非BPD组和足月儿组降低,呼吸频率较非BPD组和足月儿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LBW婴儿校正胎龄足月时存在小气道梗阻,BPD患儿梗阻情况更严重。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潮气量 呼吸功能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新式护理模式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我科收治住院的 5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时间为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实施常规鸟巢式护理干预)和实验组(实施新式护理模式干预)各 29例。对比统计分析 2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各项临床指标水平和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胎便转黄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出暖箱时间、首次胎便时间、血氧饱和度、体温波动等统计学分析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性显著( p< 0.05)。实验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效果为 96.55%( 28/29)明显高于参照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效果为 68.97%( 20/29),组间差异性显著( p< 0.05)。结论:新生儿科在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工作中实施新式护理模式疗效显著,可使早产儿的相关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儿 新式护理模式 长颈鹿暖箱 自制卧位垫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经历母乳喂养延迟的真实体验。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2月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出院1个月内的17名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采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归纳,最终凝练出以下4个主题,分别为错失早期建立母乳喂养时间、母乳喂养历程曲折、担负母乳喂养压力、母乳哺育支持体系不完善。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延迟现象较为普遍,母乳喂养历程十分艰难。未来可从NICU制度、延续护理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加以完善,给予多角度多层次的护理支持,以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早期成功实施母乳喂养,维护其身心健康发展。

  • 标签: 母乳喂养 极低出生体重儿 母亲 延迟 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