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总结1例极低出生体质儿行骨髓内输液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做好物品及患儿准备,准确选择穿刺部位,确保穿刺成功;妥善固定,以防穿刺针滑脱;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保证复苏药物的及时应用;加强穿刺部位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本例患儿经骨髓内输液,为抢救赢得了时间,患儿抢救成功后转入NICU,3个月后痊愈出院,出院随访3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无骨髓内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婴儿 早产 骨髓内输液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给予极低出生体质儿模拟胎儿在宫内姿势为主要措施的鸟巢式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极低出生体质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鸟巢式护理,对照组仅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体质恢复到出生体质天数、住院期间发生呼吸暂停次数、出暖箱天数、住院天数、黄疸消退天数等临床数据资料。结果采用鸟巢式护理的患儿多项观察指标均显示出较好的结果,前者体质增长速度明显加快(P〈0.01),呼吸暂停发生次数明显减少(P〈0.01),出暖箱时间、住院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结论鸟巢式护理可使极低出生体质体质恢复时间缩短,提高了营养摄入量,同时可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促进黄疸消退,有利于缩短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鸟巢式护理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极低出生体质儿(VLBWI)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防治BPD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接收的住院时间≥28天的318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BPD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借助SPSS20.0统计软件予以分析。结果318例住院时间≥28天患儿中,出现BPD的患儿有90例(28.3%),重度和中度占33.3%、轻度66.7%;胎龄、机械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是发生BPD的高危因素;NEC和NRDS是BPD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结论BPD发病的高危因素为胎龄、机械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BPD病重程度高危因素为NEC和NRDS,应相应做好防范和治疗,降低BPD的发生率和恶化率。

  • 标签: BPD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极低出生体质儿(VLBWI)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防治BPD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接收的住院时间≥28天的318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BPD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借助SPSS20.0统计软件予以分析。结果318例住院时间≥28天患儿中,出现BPD的患儿有90例(28.3%),重度和中度占33.3%、轻度66.7%;胎龄、机械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是发生BPD的高危因素;NEC和NRDS是BPD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结论BPD发病的高危因素为胎龄、机械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BPD病重程度高危因素为NEC和NRDS,应相应做好防范和治疗,降低BPD的发生率和恶化率。

  • 标签: BPD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早产儿合并贫血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极低出生体质早产儿共200例。记录母体和早产儿的人口统计学、临床数据等。根据早产儿是否合并贫血,将极低出生体质早产儿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比较2组母体及早产儿的所有变量,并做住院期间早产儿出现全因死亡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做极低出生体质合并贫血亚组的各个变量对死亡的影响。结果贫血组64例,非贫血组136例。贫血组早产儿出生时平均孕周、入院后血细胞比容平均值、入院时血红蛋白平均值分别为(26.45 ± 2.32)周,(37.72 ± 3.81)%、(12.81 ± 1.51)g/L,非贫血组分别为(27.21 ± 2.21)周、(48.42 ± 5.61)%、(16.89 ± 2.12)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23、12.23、8.51,P<0.05或0.01)。贫血组1 minApgar评分<5分为67.19%(43/64),非贫血组为38.24%(52/1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5.55,P<0.01)。贫血组在出生后前72 h血管加压药物例数、脑室周围出血例数、死亡例数分别为34、26、32例,非贫血组分别为41、23、5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80、13.23、8.01,P<0.01或0.05)。贫血组在从出生到第一次输血天数、输红细胞量的中位数分别为2 d、75 ml/kg,非贫血组分别为7 d、45 ml/k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为482.2、781.9,P<0.05)。出生后前72 h应用血管加压药物、脑室周围出血和贫血是极低出生体质早产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2.30、13.40、34.89,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早产儿如果合并贫血,同时出生后前72 h使用血管升压药物、脑室周围出血的死亡风险增高。

  • 标签: 婴儿,早产 贫血 极低出生体质量 脑室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极低出生体质儿下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使用双下肢同步消毒与单侧肢体消毒的研究,寻找更优、更安全的穿刺消毒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30例采用单侧肢体消毒法的患儿为对照组,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30例采用双下肢同步消毒法为试验组,采用非随机、非同时期对照研究。对2组操作耗时、出血量、铺无菌台的次数、留置部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双下肢同步消毒时操作耗时分别为(43.67 ± 28.04) min和(60.33 ± 35.40) min,出血量分别为(1.64 ± 0.90) ml和(2.34 ± 1.5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21、2.176,P<0.05)。对照组铺一次无菌操作台就完成PICC操作的比例为76%(21/30),试验组为96%(28/30)。对照组最终有5例经由股静脉留置成功,试验组2例经由股静脉留置成功。结论采用双下肢同步消毒的方法增加了外周静脉的选择,减少铺无菌台次数、出血量及操作耗时,减少经腹股沟静脉穿刺的次数,相对更为安全有效。

  • 标签: 消毒方法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下肢PICC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eHF)在极低出生体质儿喂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入院日龄<12 h、出生体质999~1 500 g、胎龄28~33周的极低出生体质儿。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根据母亲疾病状况和家长母乳喂养意愿分为母乳喂养组(HM组)和非母乳喂养组,非母乳喂养组患儿根据家长喂养意愿分为eHF组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PF组)。排除未达足量喂养前出院或死亡者、出生28 d内出院者、患先天性畸形(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严重感染者。采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比较3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胎便排空日龄、恢复出生体质日龄、达胃肠道全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胆汁淤积发生率、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出生4周内头围、身长、体质增长速度,出生2周及4周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最终纳入分析102例,eHF组35例,PF组37例,HM组30例。eHF组[22.0%(8/35例)]和HM组[16.7%(5/30例)]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低于PF组[54.0%(20/3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66、9.901,均P<0.05)。eHF组和HM组胎粪排尽时间[(7.2±1.8) d、(6.6±1.8) d比(8.7±2.1) d]、恢复出生体质时间[(8.9±1.8) d、(9.1±1.4) d比(10.8±2.9) d]、达全胃肠道喂养[(42.8±2.8) d、(42.3±3.3) d比(45.5±3.4) d]及住院时间[(52.9±1.1) d、(52.3±1.2) d比(54.1±1.2) d]均短于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HF组与H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NEC发生率、胆汁淤积发生率、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出生4周内头围增长速度、身长增长速度、体质增长速度,出生2周和4周血清清蛋白、肌酐、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HF组和HM组出生2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09.4±4.6) μmol/L、(110.2±1.0) μmol/L比(115.0±7.6) μmol/L]、4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79.3±9.7) μmol/L、(80.0±1.7) μmol/L比(81.5±8.4) μmol/L]均低于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HF组与H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HF可降低极低出生体质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排便,尽快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早产儿胆红素代谢,短期应用并不会影响生长发育。

  • 标签: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深度水解蛋配方白奶 早产儿配方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4 h泵注持续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儿(VLBWI)胃肠功能紊乱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需管饲喂养的VLBWI 80例,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胎龄28+2~33+5周,出生体质1.04 ~1.47 kg;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胎龄28+1~33+5周,出生体质1.05~1.47 kg。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护理、非营养性吸吮并予以间断管饲输注配方奶,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非营养性吸吮基础上予24 h泵注持续微量喂养,比较2组早产儿一般情况、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每日奶量、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情况、出生体质增长情况及矫正胎龄40周时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情况。结果1.2组早产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头围、身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日均增加奶量增加[(12.95±2.34) g/d比(10.08±2.08) g/d]、胎粪排尽时间缩短[(3.90±0.84) d比(5.02±0.86) d]、每日大便次数增多[(3.85±1.07)次/d比(3.00±0.81)次/d]、拔除胃管时间缩短[(14.75±3.20) d比(16.80±3.08) d]、体质下降最低日龄缩短[(3.38±0.86) d比(4.22±0.89) d]、日均体质增长速度增快[(15.25±2.29) g/(kg·d)比(11.55±1.56) g/(kg·d)]、平均住院时间缩短[(40.58±8.03) d比(44.30±8.13) d]、头围增长速度增快[(35.23±2.40) cm比(33.74±1.63)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05、-5.907、3.981、-2.918、-2.825、3.890、-2.060、3.233,均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呕吐、腹胀、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16.050、5.165、14.528,均P<0.05)。4.观察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呼吸暂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8、10.251,均P>0.05);观察组患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评估及NBNA总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6、3.207、3.000、2.421,3.150、6.141,均P<0.05)。结论24 h泵注持续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够显著减少VLBWI胃肠功能紊乱,能够促进其胃肠功能发育成熟、改善营养状况、加快体格生长,从而促进其行为神经的发育。

  • 标签: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持续喂养 非营养性吸吮 生长发育 行为状态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NICU极低出生体质新生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方法对140例在NICU住院的极低出生体质新生儿随机分为4组各35例,分别给予单独胃管喂养,胃管喂养并非营养性吸吮,胃管喂养并抚触,胃管喂养并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记录每次喂养前胃内残留奶量、每日排便次数、每日排便量、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出生体质、生后7d与14d体质的变化。结果每日胃残留奶量、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胃管喂养并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组少于其他3组;每日排便次数、日排便量、生后7d与14d体质大于其他3组。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可促进新生儿胃肠道发育。

  • 标签: 新生儿 胃肠道发育 喂养方式 非营养性吸吮 抚触
  • 简介: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儿(VLBWI)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4年5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胃肠外营养(PN)持续时间≥14d,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VLBWI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其按照接受持维PN后是否发生PNAC,分为PNAC组和非PNAC组。首先根据临床经验,确定导致PNAC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再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及专业知识,进一步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导致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最终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VLBWI共计172例,其中非PNAC组为143例,PNAC组为29例,PNAC发生率为16.9%。两组受试者性别构成比、胎龄及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根据临床经验,对可能导致PNAC的临床观察项目(27项)与营养因素项目(19项)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8项临床观察项目与5项营养因素项目为可能导致PNAC的影响因素,如出生体质轻,小于胎龄(SGA)儿,PN持续时间及禁食时间长,氨基酸热卡及脂肪乳热卡高,奶热卡低,感染性肺炎、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感染性休克率高,母乳喂养及口服益生菌均为可能导致PNAC发生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2=-3.306,4.424,1.790,1.231,3.193,2.815,2.519,4.615,3.949,3.920,3.861,5.656,5.535;P〈0.05)。③对可能导致PNAc的影响因素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感染(感染性肺炎、败血症、NEC及感染性休克),SGA儿,VLBWI,禁食时间长,PN持续时间长,氨基酸热卡比及脂肪乳热卡比高是导致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OR=8.785,3.851,7.134,4.728,6.746,7.113,3.

  • 标签: 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 危险因素 出生体质量 极低出生体质量 婴儿 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低体温极低出生体质早产儿(VLBWI)实施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复温结局的影响。方法:正式开展本次研究任务前将70例VLBWI参与至研究中,其符合临床上对VLBWI的诊断标准。同时按照随机性原则将其分为两个小组,以对照实验的形式展开实验,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观察组需加强对集束化护理措施的应用,对照组则继续使用常规护理措施。结果:经研究分析,对照组患儿在(2.7±0.8)h达到正常体温,观察组则仅用时(1.8±0.6)h,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在3h内达到正常体温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VLBWI实施集束化护理对提升复温结局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低体温极地出生体质量早产儿 集束化护理 复温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腋静脉留置针输液配合动脉留置针采血在极低出生体质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胎龄28~32周、阿氏评分均在8分以上的极低出生体质早产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予留置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动脉留置针以供采血;对照组予留置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需要留取血标本时即时予桡动脉采血。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期间静脉穿刺次数、早产儿体质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较长,入院第10天体质增加较多,住院期间静脉穿刺次数较少,静脉留置针发生外渗和静脉炎例数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减少住院期间静脉穿刺次数,配合动脉留置针持续留置可明显减少对早产儿疼痛刺激,使机体能量消耗减少,体质增长加快,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腋静脉 动脉留置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对极低出生体质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呼吸支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儿,胎龄28~32周,按无创呼吸支持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CPAP组)]和观察组(即NHFOV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联合CPAP辅助通气,观察组予常规治疗联合NHFOV,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共78例,NHFOV组38例,CPAP组40例。2组疗效比较: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PAP组比较,NHFOV组无创通气失败情况(4例比13例)、无创通气时间[(7.60±1.68) d比(10.75±2.38) d]、氧暴露时间[(12.34±2.66) d比(17.20±4.36) d]、呼吸暂停次数[(1.68±1.57)次/d比(4.80±2.60)次/d]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NHFOV组腹胀发生率较CPAP组降低[13例(34.2%)比25例(62.5%)],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时间明显延迟[(12.65±2.33) d比(7.87±2.70) d],但分泌物黏稠度低[稀薄31例(81.6%)比22例(55.0%);黏稠7例(18.4%)比18例(45.0%)],所致气道梗阻发生少[2例(5.2%)比15例(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鼻损伤发生较少(1例比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FOV在极低出生体质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应用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且有望用于治疗有频繁呼吸暂停、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且易梗阻的患儿。

  • 标签: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极低出生体质儿脐静脉置管与PICC联合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患儿共有66例,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将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出生2周、4周的体质相比常规组均明显较高,P

  • 标签: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无缝隙护理 PICC 脐静脉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出生的危险因素及存活的相关因素及减少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为提高其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将3年来收治的4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体重分为3组,即≤1000g,1001~1250g和1251~1500g,并对其出生的危险因素、转归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论加强对VLBWI围生期高危因素的认识,积极预防早产,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降低其病死率,提高VLBWI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极低出生体质儿实施新生儿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极低出生体质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患儿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新生儿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体质增长及头围增长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及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质儿开展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儿生长发育,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儿气管插管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和不良预后。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出生24 h内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儿,根据初次拔管后72 h内是否需要再次插管分为拔管失败组和拔管成功组。采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拔管失败及不良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26例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儿,拔管失败组25例,拔管成功组101例,拔管失败率为19.8%。拔管失败组出生胎龄和出生体质均低于拔管成功组[胎龄(27.9±2.1)周比(28.9±1.6)周;体质990(847~1 200) g比1 170(1 060~1 350)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胎龄越小,拔管失败率越高(OR=0.92,95%CI:0.86~0.99,P<0.05)。预后分析,胎龄矫正后主要结局指标在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死亡方面拔管失败组均高于拔管成功组(OR=3.33,95%CI:1.28~8.63,P<0.05);次要结局指标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异常方面拔管失败组高于拔管成功组(OR=3.93,95%CI:1.22~12.60,P<0.05);在总机械通气天数方面拔管失败组高于拔管成功组[10.1 d (6.9 d,20.9 d)比3.6 d(1.1 d,8.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结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儿拔管失败率较高,出生胎龄为主要危险因素;拔管失败可能增加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死亡发生风险。

  • 标签: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气管插管 拔管失败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