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急诊晕厥患者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方法:从我院2020年8月到2022年6月急诊中收治的晕厥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按照年龄段分成3组,其中35岁以下的为青年组,该组有26例患者;36-55岁的为中年组,该组有28例患者,56岁以上的为老年组,该组有36例患者,回顾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总结分析晕厥原因。结果:三组基础疾病数据没有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中神经介导性晕厥、心源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以及其他晕厥的比例分别为34.00%、29.00%、13.00%、9.00%、5.00%,其中神经介导性晕厥中青年组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组,心源性晕厥中多发于老年组。结论:急诊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症以及相关指标分析晕厥的原因,并根据晕厥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促使患者能够更快地康复。

  • 标签: 晕厥 急诊 原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基于住院患者心电图及临床特征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诊断反射性晕厥。方法入选2018年6月20日至2022年5月11日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治疗的晕厥患者,经过临床评估和调查研究获得相关基线资料。确定了晕厥患者的15个特征,并进行特征排序。采用不同的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反射性晕厥的诊断模型,如Logistic回归分析、感知机、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和K最近邻算法等方法。结果最终入选410例患者,首次晕厥事件的年龄(64.5±14.6)岁,其中男236例(236/410,57.6%),65例患者确诊为反射性晕厥。纳入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位于前4位的特征构建模型,随机森林模型诊断反射性晕厥的性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644,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F1得分(F1 score)分别为0.794、0.849和0.791。结论人工智能算法能够识别反射性晕厥,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筛查工具。

  • 标签: 晕厥 人工智能 诊断 心电图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头部CT扫描对急诊晕厥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急诊收治的晕厥患者共80例,80例患者均接受头部CT扫描。总结分析头部CT扫描的诊断结果。结果 脑源性晕厥患者的CT异常率84.44%,高于非脑源性患者的57.14%,差异明显(P<0.05)。结论 头部CT扫描可以在急诊晕厥患者的诊断中发挥一定作用,但临床要结合多种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综合诊断,以明确患者病因。

  • 标签: 头部CT 急诊 晕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成人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连续纳入2018年6月25日至2021年3月1日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37家三甲医院急诊、老年科、心内科门诊或晕厥单元就诊且初步诊断为晕厥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4 950例,年龄(56.3±16.8)岁,男性2 604例(52.6%)。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为神经介导性晕厥[2 345(47.4%)],其次为心原性晕厥[1 085(21.9%)],而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则相对少见[311(6.3%)],此外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有1 155例(23.3%)。与≥65岁的患者比较,<65岁的患者中有诱因者更为多见[2 066(72.4%)比786(27.6%),χ2=136.5,P<0.001]。与其他类型晕厥患者比较,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中有晕厥先兆者占比较高[1 972(79.0%)比1 908(73.9%),χ2=17.523,P<0.001]。女性患者中有先兆者占比高于男性[1 837(80.0%)比1 863(73.0%),χ2=33.432,P<0.001]。<65岁的患者中有先兆者占比高于≥65岁者[2 482(77.8%)比1 218(73.4%),χ2=11.756,P=0.001]。与<65岁的患者比较,≥65岁者伴紫绀的比例较高[271(18.2%)比369(12.7%),χ2=23.235,P<0.001],伴大小便失禁的比例亦较高[252(15.2%)比345(10.8%),χ2=19.313,P<0.001]。与其他类型晕厥患者比较,心原性晕厥患者有家族史者更为多见[264(24.3%)比754(19.5%),χ2=11.899, P=0.001]。晕厥患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依次为高血压[1 480(30.5%)]、冠心病[1 057(21.4%)]、心房扑动/颤动[359(7.2%)]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36(4.8%)]。心原性晕厥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晕厥患者[417(38.4%)比640(16.6%),χ2=241.376,P<0.001]。此外,合并症还包括脑血管病[551(11.1%)]和糖尿病[632(12.8%)]。结论中国成人晕厥以神经介导性晕厥最为常见,有诱因、先兆的患者较为年轻,女性有晕厥先兆者占比较高,心原性晕厥患者中有家族史、合并冠心病的比例较高。

  • 标签: 晕厥 成年人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现代经济收入的稳步提升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好的改善,但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也产生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尤其饮食习惯以及作息时间的不规律较为严重,这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导致很多例晕厥现象,特别是随着各类急症、外伤或感染等疾病的增多,常会遇到一些发生晕厥患者,尤其其发病速度较快、病因复杂,如没有及时予以救治和狐狸,就会因耽误诊治而危及生命安全。这就需要加强对常见晕厥的预防,并掌握一些急救护理知识,在遇到突发晕厥事件时可以从容应对,降低患者生命威胁。本文首先阐述常见晕厥的诊断,再简单介绍常见晕厥的临床表现,最后提出如何进行常见晕厥预防及护理的方法,以期能够为临床救助晕厥患者相关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 标签: 常见晕厥 预防方法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合并晕厥与不良预后的关系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740例首发APE患者。由住院病历获取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临床相关情况(包括临床表现、合并症、辅助检查情况、治疗和预后情况等)。按照是否合并晕厥分为晕厥组和非晕厥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临床相关情况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PE患者合并晕厥的相关因素。结果APE患者中合并晕厥的比例为12.6%(93/740)。晕厥组(93例)和非晕厥组(647例)年龄分别为(59±16)和(59±17)岁,男性分别占57.0%(53/93)和60.4%(391/647)。晕厥组体质指数、住院期间病死率、高危肺栓塞比例和机械通气比例高于非晕厥组[分别为(24.5±4.0)kg/m2比(23.3±3.8)kg/m2)、16.1%比7.7%、4.4%比1.3%和9.7%比2.5%],住院时间[M(Q1,Q3)]长于非晕厥组[(15(10,22)d比14(9,22)d)],合并胸痛和咯血症状比例低于非晕厥组(分别为19.4%比36.8%和14.0%比27.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右心扩大[OR(95%CI):2.46(1.07~5.64)]是APE合并晕厥的相关因素。结论APE患者合并晕厥比例较高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右心扩大与APE患者合并晕厥相关。

  • 标签: 肺栓塞 晕厥 预后 相关因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门诊换药室患者晕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从2020年7月开始,至2021年8月为止,通过电脑随机抽选的方式选择上述时间段内我院门诊换药室进行治疗的患者146例作为入组成员,将其进行了两个组别的区分,分别为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共73例,以及使用预见性护理模式的观察组共73例,对比两组患者晕厥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所产生的晕厥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所获得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P<0.05)。结论:通过使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对在门诊换药室进行换药的患者进行干预,能够减少患者出现晕厥的情况,患者获得了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应该将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并进行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门诊换药室 晕厥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晕厥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晕厥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延续性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30例。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晕厥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使其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

  • 标签: 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晕厥 延续性护理 心理状态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穴位按摩在突发性短暂性晕厥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丽江市永胜县中医医院2020年7月-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符合实验要求的突发性短暂性晕厥患者,共抽取80例患者,通过完全随机的形式,产生两个不同组别,不同组别采取的治疗措施不同,对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的组别设定为常规对照组,对增加采取穴位按摩治疗的组别设定为实验对照组,排除可能干扰的可观因素,综合比对最终治疗效果。结果:有效排除干扰因素,保障实验真实有效开展后,增加采取穴位按摩治疗的实验对照组,所得到的治疗有效率和患者对各自治疗方案认可度等数据,均表现的优于常规对照组,统计学表现为P<0.05。结论:综上,突发性短暂性晕厥患者,增加采取穴位按摩治疗干预,可以收获到比常规治疗措施更为优秀的效果,更可以促进患者对医疗工作的认可度,故而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治疗效果 穴位按摩 突发性短暂性晕厥
  • 简介:摘要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主要是指反复发作且伴有发作时持续3 s以上心脏停搏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然而,目前对其诊断与治疗认识不足。本文强调重视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诱发因素与临床表现,正确识别儿童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综述其治疗现状、争议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反射性晕厥,易反复发生,虽然没有直接的生命危险,却对患儿造成不同程度的躯体损伤及心理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也引起家长的焦虑。目前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确诊主要靠直立倾斜试验,随着转化医学的开展,通过其他方法鉴别血管迷走性晕厥与其他类型晕厥已取得了重要的临床价值,这对于基层医院开展晕厥诊治的相关工作将更加方便。该文将对血管迷走性晕厥鉴别诊断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童 血管迷走性晕厥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其机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目前尚未完全阐明。VVS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和潜在机制,仍然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旨在对VV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作简要综述。

  • 标签: 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心脏起搏 直立倾斜试验 心脏神经消融
  • 简介:摘要晕厥是临床常见的问题,病因纷杂,常涉及多个学科。晕厥患者的预后也因病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如何优化晕厥的诊断流程和危险分层非常重要。另外,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可以提高晕厥诊断率,ICM指导下的起搏治疗可降低晕厥复发率,使患者获益,但在我国存在严重应用不足的问题。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制探讨涉及Bezold-Jarish反射学说、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基因多态性等,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率高,主要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切,而起搏治疗人群受限。因此,未来仍需开展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晕厥的整体诊断和治疗水平。

  • 标签: 晕厥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 血管迷走性晕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对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诊断价值,为ICM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的患者168例。植入ICM患者76例(ICM植入组),其中男40例(52.6%,40/76),年龄(62.1±14.4)岁;同期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经晕厥相关的系统性检查且未植入ICM患者92例(ICM未植入组),其中男60例(65.2%,60/92),年龄(63.8±11.9)岁。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22年7月,记录晕厥事件并分析病因,采取相应治疗。结果ICM未植入组发生晕厥晕厥前兆事件并明确病因者1例,确诊率为1.1%(1/92);ICM植入组发生晕厥晕厥前兆事件并明确病因者共30例,确诊率为39.5%(30/76),明显高于ICM未植入组患者(39.5%对1.1%,P<0.001)。22例(28.9%,22/76)患者因ICM监测结果而改变了治疗策略:13例(17.1%,13/76)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2.6%,2/76)患者接受射频消融,分别有2例(2.6%,2/76)和4例(5.3%,4/76)患者开始抗凝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例(1.3%,1/76)非心律失常病因患者接受抗癫痫治疗。结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植入ICM后可以显著提高晕厥病因的诊断率,尤其对反复晕厥患者有助于排除心脏性晕厥,因此对于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建议尽早植入ICM,及时得到精准治疗。

  • 标签: 晕厥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 不明原因
  • 简介:【摘 要】目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生晕厥症状预示着患者栓塞面积增大,病情转危,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升高,本文对以晕厥为首发表现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作进一步分析,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研究筛选出共9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进入本院就诊治疗,在急诊救治时以晕厥为首发表现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30例)入晕厥组,无晕厥症状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60例)入无晕厥组,分析以晕厥为首发表现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晕厥为首发表现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以晕厥为首发表现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发病率33.33%,年龄≥65岁63.00%。两组在呼吸困难、1个月内手术或骨折史、D-二聚体、肌钙蛋白I、肺动脉主干栓塞、右心室功能不全、肺动脉压力、心电图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等方面数据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晕厥患者更易发生呼吸困难,1个月内骨折或手术史、肺动脉主干栓塞、心电图ST-T改变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生晕厥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晕厥为首发表现的筛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包括1个月内手术或骨折史、肺动脉主干栓塞、心电图ST-T,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

  • 标签: 晕厥 首发表现 肺血栓栓塞症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患者女,25岁,因反复晕厥8年,再发2个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以反复晕厥起病,近1年感双下肢乏力、易疲劳,近3个月感腰部及四肢关节疼痛,双上肢掌指关节活动度增大,皮肤弹性增加。卧立位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示卧位平均心率79 次/min;立位平均心率126 次/min;卧立位血压正常;大脑中动脉卧位平均脑血流速度62 cm/s;立位平均脑血流速度47 cm/s。基因检测提示LDB3基因突变。最终诊断: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关节过度活动型),Ehlers-Danlos综合征,予以补液、康复治疗后好转。

  • 标签: 晕厥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关节过度活动 Ehlers-Danlos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的身体健康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运动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频繁,但是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却会经常出现运动性晕厥的问题,只有根据造成运动性晕厥的原因尽可能的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运动人员的绝对安全。因此本文将通过对运动性晕厥概述、运动性晕厥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人们更好的运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和学习,引起家长的焦虑,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提出,显著提高了治疗的疗效。该文就儿童VVS治疗方法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治疗 儿童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