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弥漫肝癌患者的B超诊断结果进行探讨。方法针对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B超诊断的18例弥漫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给予所有患者超声诊断,让病患空腹7至9小时后,为其进行上腹部的基本检查,密切观察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实质回声、门静脉、肝内血管、肝门部等。结果18例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肝脏肿大、肝脏轮廓不规则并可见有高低不规整现象。其中8例患者的肝组织呈现不规则斑片状强回声,并夹杂着细小的低回声结节,6例全肝呈小结节状回声,直径从数毫米到1cm,4例肝组织的回声强弱不等,或呈粗点状,或同时存在短小粗线状回声,分布不均匀。给予B超诊断后,13例确诊为弥漫性的肝癌,5例误诊成结节性的肝硬化,经二次复诊后,确诊后弥漫性的肝癌。本次所有患者经过AFP检查后,有14例显示阳性,4例阴性。结论给予有效的B超诊断后,能清晰发现患者的病情,从而提高其的诊断正确率。

  • 标签: 弥漫型肝癌 B 超诊断 讨论分析
  • 简介:目的总结弥漫蔓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经手术治疗并病理检查确诊为弥漫蔓状血管瘤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23例完全切除者术后均无复发,6例不能完全切除者,术后残余病灶继续生长。结论手术完整切除瘤体是弥漫蔓状血管瘤的最佳治疗选择,手术切除前行经导管动脉介入栓塞术和/或经皮穿刺瘤腔内注射术可以增加血管瘤完整切除机会,减少出血量,减少复发及致残、致死可能。

  • 标签: 蔓状血管瘤 动静脉畸形 治疗
  • 简介:摘要:青少年牙周旋由于患病要素非常繁杂,病情演变速度较快,因此使得诊治存在一定的难题,其中弥漫性的非常危重。

  • 标签: 系统治疗 弥漫型 牙周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发生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的弥漫巨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发生于TMJ区的弥漫巨细胞瘤的CT图像。结果:8例中,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45.1岁,所有8例病变都表现为膨胀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且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6例肿块密度增高,关节间隙增宽。髁突骨质改变7例,另外6例颞骨关节面骨质破坏并侵犯颅内。结论:发生于TMJ的弥漫巨细胞瘤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较高密度的软组织肿块,伴强化,髁突及颅底骨质破坏并侵犯颅内。

  • 标签: 弥漫型巨细胞肿瘤 颞下颌关节 CT表现
  • 简介:1病例简介患者,57岁,因"乏力食欲减退半年,腹胀进行性加重半月"入院。患者为绝经期妇女,半年来食欲减退,厌油腻,伴有乏力,纳差,无恶心、呕吐、大便异常。10余天前开始自觉腹围渐增大、腹胀,呈进行性加重,1周前开始出现足部、踝部水肿,以及憋气、气短,伴发热、腹痛、盗汗。查体示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部扪及实性包块15cm大小,上界达剑突下,质硬,边界不清,移动性浊音(+)。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生殖器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弥漫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是肺腺癌的一个亚型,对化疗不敏感,一般预后较差。本文探索观察弥漫BAC对化疗的有效性。方法一例经病理确诊的弥漫BAC患者,给予长春瑞滨(盖诺)联合顺铂;多西他赛(艾素)联合顺铂方案化疗。结果长春瑞滨(盖诺)联合顺铂化疗后,患者咳嗽、胸闷等症状加重,病情进展。多西他赛(艾素)单药或联合顺铂方案化疗后,患者咳嗽、胸闷、发烧等症状减轻缓解,肺部病灶稳定。结论弥漫BAC对多西他赛(艾素)联合顺铂化疗有效,能改善缓解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弥漫型BAC 化疗 多西他赛 有效 EGFR-TKI
  • 简介:摘要弥漫胃癌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方式,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预后极差。放疗是弥漫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前可降低肿瘤分期,术后可防止复发转移,有效的新辅助放疗是提高弥漫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率的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弥漫胃癌的放疗临床应用进展,包括选择合理的放疗体系、精确定位、设定剂量、增敏技术的运用以及增敏的机制。此外,介绍了新辅助放疗以及放疗并发症的防治。

  • 标签: 放射疗法 综合疗法 外科手术 弥漫型胃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结节的良恶性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66例弥漫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检查。结果66例超声诊断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良恶性结节的患者,病理结果24例乳头状癌,9例滤泡状癌,1例未分化癌,1例髓样癌,1例恶性淋巴瘤,6例腺瘤,2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炎性结节。超声检查的敏感性83.3%、特异性76.6%及准确性80.3%。结论超声诊断可有效鉴别HT合并结节的良恶性,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 标签: 桥本氏甲状腺炎 甲状腺结节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遗传性弥漫胃癌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胃弥漫印戒细胞癌和乳腺小叶癌为特征。该综合征的遗传基础是编码E-钙黏蛋白的钙黏蛋白1(CDH1)基因的胚系突变。该患者为年轻女性,胃体后壁、胃体前壁见印戒细胞癌,外周血行基因二代测序检测显示CDH1基因第10外显子存在杂合性突变,经多学科协作讨论后,行全胃切除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同时指导肿瘤监测和一级亲属的基因检测。

  • 标签: 遗传性弥漫型胃癌 癌,印戒细胞 CDH1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颞下颌关节弥漫腱鞘巨细胞瘤其CT影像的表现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所收治的50例符合本次实验标准的患有颞下颌关节D-TSGCT(弥漫腱鞘巨细胞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CT特征表现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后发现,50例患者均有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并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5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表现为颅底骨质遭到破坏;50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表现为髁突骨质遭到破坏或吸收;5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均表现为增强扫描影像有明显的强化。结论患有颞下颌关节D-TSGCT的患者,其CT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密度软组织肿块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明显强化的症状,同时可能会伴有颅底骨质和髁突骨质出现破坏或吸收情况。

  • 标签: 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 CT影像 颞下颌关节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弥漫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结节的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弥漫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患者63例,均在治疗前给予超声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超声诊断准确情况。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经计算,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83.7%、准确率80.2%、特异性76.5%。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3例患者中,结节内部血流信号0级17例,1级13例,2级24例,3级9例。结论临床诊断弥漫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结节的良恶性时,超声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弥漫型桥本氏甲状腺炎 甲状腺结节 良恶性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冠脉内膜剥脱术治疗严重弥漫冠心病围手术期护理。 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至我院执行冠脉内剥脱术治疗的 40例严重弥漫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均针对手术开展围手术期护理,护理前后评价生活质量,记录术后异常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术后,数据差异显著( P< 0.05),仅 3例患者出现术后异常事件。 结论:在严重弥漫冠心病患者执行冠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采取针对性护理,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异常事件,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弥漫型冠心病 冠脉内膜剥脱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单纯黄斑格栅激光光凝及二者联合治疗对弥漫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将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弥漫DME 74例(82眼)分为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组(A组,31眼)、单纯黄斑格栅激光光凝组(B组,24眼)和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凝组(C组,27眼)。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FFA及注射次数。结果治疗后A组和C组BCVA及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B组治疗后BCVA无改善;B组CMT治疗后1个月无改善,治疗后3及6个月CMT下降(P<0.05)。治疗后BCVA及CMT的改善程度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优于B组(P<0.05)。治疗后6个月FFA改善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内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C组少于A组(P=0.001)。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激光光凝与单纯康柏西普注射治疗弥漫DME效果相近,均优于单纯黄斑格栅激光光凝;黄斑格栅激光光凝可减少康柏西普注射次数。

  • 标签: 水肿,黄斑,糖尿病性,弥漫型 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 光凝,激光,格栅样,黄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弥漫肝胆管结石病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9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51岁,年龄范围为21~82岁。所有病人行围肝门切除术显露高位胆管后,行1~3级胆管切开;通过胆管拼合整形、内吻合解除狭窄后,直视下多种方法结合取尽结石;沿肝脏萎缩或胆管狭窄平面切除严重萎缩肝脏后,行T管或肝胆管盆式内引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狭窄解除及结石清除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微信、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肝功能及腹部B超检查。随后每年复查1次肝功能和腹部B超。怀疑胆管炎或结石复发时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CT检查,了解结石复发情况和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122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53±71)min、肝门阻断时间为15 min(14~38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mL(100~1 1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5)d。122例病人中,4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9例、胆汁漏8例(肝断面胆汁漏5例和胆肠吻合口漏3例)、败血症8例、胸腔积液7例、腹腔脓肿5例、肝衰竭3例、胆道出血1例(部分病人合并多种并发症)。122例病人中,术后死亡2例,其中1例为术后肝衰竭、1例为胆肠吻合口漏并发脓毒血症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胆汁漏及腹腔脓肿病人经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后好转;胆道出血病人为胆肠吻合口出血,经肝右动脉介入栓塞止血;其余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狭窄解除及结石清除情况:88例合并胆管狭窄病人中,85例狭窄解除,狭窄解除率为96.59%(85/88)。122例病人中,103例结石彻底清除,19例残留结石,术后即刻结石清除率为84.43%(103/122)。19例残留结石病人中,3例拒绝行胆道镜取石,16例行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碎石术(7例结石清除、9例仍残留结石)。122例病人中,110例最终结石清除,12例最终残留结石,最终结石清除率为90.16%(110/122)。(3)随访情况:122例病人中,120例获得随访(110例最终结石清除、10例残留结石),随访时间为(78±14)个月。120例获得随访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83%(1/120)、6.67%(8/120)、9.17%(11/120)。110例最终结石清除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5.45%(6/110)、5.45%(6/110)。10例残留结石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例数分别为1、2、5例。120例获得随访的病人中,1例因终末期肝病死亡,其余病人生存状态良好。结论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肝胆管结石病安全、有效。

  • 标签: 胆道疾病 胆石症 肝胆管结石病 弥漫型 围肝门切除 高位胆管切开 胆管整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尝试对肝血管瘤进行进一步分类,以探讨多发型和弥漫肝血管瘤间是否存在连续性。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诊的43例多发型或弥漫肝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影像学特征将患儿分为多发型组(34例)及弥漫组(9例),再依据病灶数是否可数将多发型组分为可计数(multifocal-type with countable lesions,MC)组(6例)和难以计数(multifocal-type with uncountable lesions,MU)组(28例),比较各组间临床特征差异。结果MC组、MU组及弥漫组皮肤血管瘤伴发率分别为66.7%(4/6)、50.0%(14/28)和44.4%(4/9),肝肿大发生率分别为0、46.4%(13/28)和100%(9/9),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0、28.6%(8/28)和44.4%(4/9),呼吸困难发生率分别为0、25.0%(7/28)和66.7%(6/9),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分别为0、21.4%(6/28)和77.8%(7/9)。其中,弥漫组肝肿大、呼吸困难、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较MC组和MU组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7、0.006和P=0.004、0.032、0.004)。而MU组较MC组肝肿大发生率明显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多发型组34例中,有16例(47.1%)仅观察随访,18例(52.9%)采用药物或药物联合介入治疗。其中,MC组6例(100%)均仅观察随访;MU组28例中,10例(35.7%)仅观察随访,18例(64.3%)患儿采用药物或药物联合介入治疗。弥漫组9例(100%)均采用药物治疗,其中3例(33.3%)联合介入治疗。弥漫组药物或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率较多发性组、MU组和MC组均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38和<0.001);MU组与MC组药物或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6)。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多发性组患儿均存活且病情好转;弥漫组患儿死亡2例(22.2%),均采用药物联合肝动静脉瘘栓塞术治疗,均因并发严重心力衰竭死亡。MC组、MU组和弥漫组分别有5例(83.3%)、14例(50.0%)和3例(33.3%)患儿病变完全消退,三组消退率逐渐降低。结论多发型肝血管瘤中部分病例CT或MRI横断面上病灶数量过多以至于难以准确计数,其临床特征与弥漫肝血管瘤相似,提示其可能是多发性病变和弥漫病变的中间连续体,需加以区分以得到及时治疗。

  • 标签: 婴儿 肝血管瘤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