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甲状腺弥漫性病变(TDL)合并甲状腺癌采用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接受的79例TDL合并可疑性结节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范围,所有患者均开展超声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差异。结果 超声诊断准确率与病理诊断接近,P>0.05。结论 TDL合并甲状腺癌患者以超声进行疾病诊断的准确率较高,能够减少疾病误诊或漏诊,达到了理想的应用效果。

  • 标签: 超声诊断 TDL 甲状腺癌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护理干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盲选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给予全面优质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然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患者术后采取全面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提高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速度及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在本院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抽取 60 例,以随机抽签法实施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均为 30 例,对照组患者予以 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化疗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3 年生存情况 。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观察组患者 1 年、 2 年、 3 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 结论: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明显,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可在 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予以应用 。

  • 标签: 复方斑蝥胶囊 联合 化疗 治疗 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 临床 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DBI)后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2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DBI组(n=72)、阻滞剂组(n=72)、对照组(n=72),后三组按动物处死时间分为30min、3h、24h、48h、72h和7d六个亚组,每亚组12只。参照Mamarou自由落体方法制作重型DBI模型。阻滞剂组损伤后尾静脉注射ERK1/2特异性阻滞剂U0126(0.05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溶剂二甲基亚砜。免疫印迹法法检测脑组织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伤后30min,脑组织pERK1/2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并持续高水平表达至72h,伤后7d与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3h,脑组织Caspase-3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高,72h达到高峰,伤后7d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伤后30min、3h、24h、48h、72h和7d,阻滞剂组脑组织Caspase-3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DBI组和对照组(P<0.05),而DBI组和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阻滞ERK1/2通路,可显著抑制DBI大鼠脑组织Caspase-3的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

  • 标签: 弥漫性脑损伤 ERK1/2 CASPASE-3 细胞凋亡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来那度胺联合二线免疫化疗作为挽救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7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或不符合移植条件或无移植意愿、接受来那度胺联合二线免疫化疗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例为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评估治疗结束后的近期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亚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37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0.4个月(2.7~37.0个月)。治疗结束时,所有患者的总有效率(ORR)为64.9%(24/37),完全缓解(CR)率为45.9% (17/37),24例对治疗有反应患者的中位反应持续时间(DOR)为17.7个月(3.6~33.6个月)。所有患者的中位PFS时间为11.2个月,1年PFS率为48.6%(95% CI 32.5%~64.7%)。所有患者的中位OS时间未达到,1年OS率为67.6%(95% CI 52.5%~82.7%)。在24例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与7例缓解后未接受来那度胺维持治疗的患者相比,17例缓解后来那度胺维持治疗患者OS和PFS差异虽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有更好的改善趋势。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嗜中性粒细胞降低,发生率为81.1%(30/37)。结论来那度胺联合二线免疫化疗可能是复发难治DLBCL、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的有效挽救疗法。经挽救治疗达缓解的患者继续接受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挽救疗法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治疗结果 来那度胺
  • 简介:摘要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DLBCL-NOS)是一种与慢性EBV感染相关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其细胞的胞核中表达EBV编码RNA(EBER),在2016年版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瘤分类中将其列为单独实体。该淋巴瘤发病以老年人居多,免疫化疗效果差,总生存时间短,这种较差的预后与国际预后指数(IPI)分层不一致。CD30、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1有望成为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文章对EBV+ DLBCL-NOS与EBV感染的关系、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评估因素及新药时代的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海绵窦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2020年12月收治的1例原发海绵窦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3岁女性,行海绵窦病损切除术,病理诊断为DLBCL。行6个疗程R-CHOP方案化疗,并行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再次追加2次利妥昔单抗免疫化疗,脑脊液脱落细胞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结果未见肿瘤细胞。术后2次复查磁共振成像(MRI)肿瘤未见复发及邻近转移。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未遗留神经功能后遗症。结论原发海绵窦区DLBCL临床罕见,早期明确诊断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不同蛋白表达情况可能提示预后。手术活组织检查、保留重要解剖结构及功能前提下肿瘤全切除并规范化疗及联合鞘内注射局部化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海绵窦区 手术切除 化疗 预后
  • 作者: 王诗尧 李振玲 富丽萍 钟定荣 陈文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科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实体器官移植后发生淋巴瘤属于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的一种。本文报道1例双肺移植后10个月余、以间断发热为首要表现的EB病毒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同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依托泊苷化疗后,实现完全缓解。

  • 标签: 肺移植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淋巴瘤
  • 简介:摘要30年来,我国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DPLD)的诊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疾病的认识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典型HRCT得以诊断。同时,多学科讨论诊断模式开展,提高了诊断率,外科肺活检数量呈下降趋势。一些DPLD疾病仍然需要肺活检,不同疾病要求肺活检方式不同,一些有特征性病理特点的疾病可以经小活检标本诊断,临床影像不典型及复杂疾病仍然需要外科肺活检。冷冻肺活检比传统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有更高诊断率。我国总体DPLD肺活检偏低,非肿瘤专科呼吸病理发展相对滞后,临床仍然存在激素经验性治疗的现象,其诊断及规范治疗都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努力。

  • 标签: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逐年增多。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尚不统一。针对DLBCL合并HBV感染患者DLBCL的首选治疗方案为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但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HBV再激活,严重者甚至可导致肝功能衰竭或者患者死亡。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已取得显著疗效,但仍存在争议。对于DLBCL合并HBV感染患者,化疗前应实施预防性抗HBV治疗,从而避免HBV再激活,使患者可完成多个疗程化疗,改善患者预后。为了进一步探索DLBCL与HBV之间的关系,笔者拟就DLBCL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疗法,过继 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2013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例弥漫性CTD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9例患者中急性脊髓炎7例,视神经炎3例;合并SS 5例,SLE 2例,RA 1例,未分化CTD 1例。9例患者均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SLE患者给予血浆置换治疗,病情均缓解。弥漫性CTD与NMOSD相关,明确诊断后尽早进行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发展,防止疾病复发。对于NMOSD激素耐受的患者,可采用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治疗。

  • 标签: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高龄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至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46例超高龄(年龄≥80岁)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超高龄老年DLBCL患者占本中心老年DLBCL患者的15.7%(46/293),患者中位年龄83岁,Ⅲ/Ⅳ期患者占78.3%(36/46),63%(29/46)的患者存在≥2个淋巴结外器官受累;53.7%(22/41)患者增殖指数Ki-67≥80%,27例患者经免疫组化及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除外双打击/三打击后显示双表达患者占37.0%。初始治疗总有效率(ORR)为63.0%,完全缓解(CR)率为36.4%,2和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49.9%和41.7%,2和3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54.6%和43.6%。含蒽环类药物化疗组ORR为81.8%,不含蒽环类药物化疗ORR为55.0%,3年OS率分别为50.0%和39.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5%的患者出现了Ⅲ级及以上的血液学毒性,56.8%的患者出现了感染;死亡的患者中,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高评分组的治疗相关死亡率高(43.8%比16.7%, P=0.0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评分,受累淋巴结区域≥3个,化疗周期是否满足6个周期,CCI评分,近期疗效及是否为难治复发状态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CCI评分(HR=6.463, P=0.008)和近期疗效(HR=0.086,P=0.001)为预后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超高龄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生物学及病理均呈现高度侵袭性,化疗耐受性差,不良反应率高,未观察到蒽环类药物的应用可以改善患者预后。CCI高的患者治疗相关死亡率高,低CCI评分可能有助于识别适合较强化疗剂量的超高龄患者。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 超高龄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原发性胸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手术在原发性胸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5年03月—2012年0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胸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为分析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给予联合放化疗治疗模式,观察组(n=30)给予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模式,观察两种治疗模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年随访生存率为83.33%,5年随访生存率为56.67%;对照组3年随访生存率为43.33%,5年随访生存率为20.00%,观察组患者3年、5年随访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原发性胸腺淋巴瘤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属于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放化疗 手术 原发性胸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 简介: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南联盟地区的战火,已为20世纪的人类历史抹上了最后一道丑陋悲惨的色彩。而巴尔干这个曾经点燃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地区,也因为这次绝对称得上“灾难”的局势,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与以前战争有所不同的是,在这次战争中除了广大传统媒体的竞相报道,从而使得世界人们及时了解到战争的动向外,作为正迅猛发展的网络则成为战事的即时映像,令万里之外的人们也能对战局洞若观火。

  • 标签: 互联网 信息战 科索沃危机 空袭南联盟 巴尔干 传统媒体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异质性较高的恶性肿瘤。目前,多种指标被用于预测DLBCL的预后。然而,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药及新型治疗手段使得现有的风险预测模型预后价值有限,无法精确指导治疗。随着高通量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DLBCL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种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出现为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治疗优化及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对近年来DLBCL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进行综述,主要涵盖血清及血浆、分子遗传学、肿瘤微环境等方面,旨在为DLBCL的精准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分子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应用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在既往7年内接诊的23例经临床、病理诊断证实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各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提高CT在该种疾病诊断中的鉴别、诊断能力。结果23例患者行CT检查,患者的CT表现主要分为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小支气管扩张、炎性斑片状实变影、肺间质纤维化以及小空洞。行鼻窦CT检查,多数患者伴有副鼻窦炎表现。结论胸部CT是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时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在实际操作中应用鼻窦CT进行佐证,可以及早明确诊断。

  • 标签: CT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