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找到与尿路癌抗原1(UCA1)表达强度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为该基因在膀胱癌发生或进展中的功能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逆转录PCR检测83例尿路癌(膀胱癌48例.肾盂癌23例,输尿管癌12例)组织中UCA1的表达强度,同时用Northern印迹法分别检测3例尿路癌(3种癌各1例)的UCAI表达。用Svearman’s非参数分析研究UCA1表达强度与4个临床病理学参数(患者性别。肿瘤分期、分级及数量)的相关性。按照4个临床病理学参数将尿路癌分为不同亚组。用Mann—Whitney检验来比较UCA1在不同亚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UCA1在83例尿路癌中总体表达率达84.3%(70/83),在3种尿路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4%(41/48)、83.3%(10/12)、82.6%(19/23)。UCA1表达强度与肿瘤分级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269(P=0.014),且高级别肿瘤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低级别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而患者性别、分期及肿瘤数量与UCA1表达强度均无相关性。结论UCA1与尿路癌分级的显著相关性说明该基因可能与尿路癌的进展有关,对此需要更深入的功能学研究加以证实。

  • 标签: 尿路上皮癌抗原1 尿路上皮癌 癌分级
  • 简介:摘要上尿路尿路癌(UTUC)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国内外研究相对较少,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临床诊疗、预后因素等方面具有中国特色,有较多有待明确的地方。近年来我们针对该疾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此简单介绍我们选择UTUC这一"小题目"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科学问题的寻找、研究过程的开展、临床与基础转化等方面的经验。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患者特点和预后、中国人群特征性、治疗方式的改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国内外多中心研究5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做科学"大文章"的目的。期待这一系列研究能够为全国同道提供思路和参考,共同提高我国泌尿外科学界对UTUC的诊疗水平。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马兜铃酸 机制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上尿路癌(UTUC)患者手术后复发率高且预后差。既往临床研究结果多数基于回顾性研究,对于术后辅助化疗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生存尚有争论。近期临床试验结果支持辅助化疗可改善局部晚期UTUC患者的无瘤生存,含铂类药物方案是术后辅助化疗的标准方案。目前尚缺乏术前新辅助化疗与术后辅助化疗对照的临床研究结果,随着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进展,新药联合辅助治疗方案可能会进一步改善UTUC患者生存。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化学疗法,辅助
  • 简介:一、概述肾盂输尿管尿路肿瘤相对少见,占泌尿系上皮肿瘤的5%~6%。尿路肿瘤标准手术方法为患侧肾输尿管全切术和膀胱袖套状切除。由于尿路肿瘤发病呈多灶性的特点,双侧上尿路可同时或相继出现多个病灶,因此部分学者提出对部分早期肾盂输尿管上皮肿瘤行保留患侧肾脏和输尿管的肿瘤腔内切除术,尤其对于孤立肾、双侧上尿路肿瘤及部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内镜下行肿瘤切除术往往是较好的选择。

  • 标签: 上尿路上皮肿瘤 腔内治疗 肾盂输尿管 肾输尿管全切术 腔内切除术 肾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尿路尿液细胞学诊断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尿检阳性率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近20年来收治的经病理诊断为尿路癌,并做尿细胞学检查的50份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与留尿方法、次数的关系。结果尿路癌的阳性率为70%(35/50)。此分析表明尿路细胞癌细胞学阳性率与尿路细胞癌组织学分级、查尿次数及留尿方法有关。连续查尿4次后,阳性率不再升高。结论尿液细胞学阳性率与查尿次数、病理组织学分级及留尿方法有关。正确有效的留尿方法可以提高病理诊断阳性率。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22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研讨会(ASCO-GU)报道了尿路癌诊疗的最新进展。围手术期治疗方面报道了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和上尿路尿路癌(UTUC)新辅助化疗效果预测的探索;保膀胱的匹配队列研究显示三联疗法(TMT)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在肿瘤控制方面效果相当;免疫治疗在晚期尿路癌、MIBC新辅助治疗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治疗方面均显示较有前景的效果;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和抗体偶联药物(ADC)在晚期尿路癌治疗中显现抗肿瘤活性;会议还报道了尿路癌疗效预测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系列进展。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尿路上皮癌 膀胱癌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列腺尿路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前列腺尿路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3.4±11.2)(39~85)岁。就诊原因:肉眼血尿13例,排尿困难9例,膀胱刺激征3例。25例PSA均<4 ng/ml。17例MRI检查提示膀胱及前列腺区异常信号,膀胱与前列腺分界不清;其中3例提示为前列腺癌侵犯膀胱,前列腺区呈团块状异常信号;14例提示为膀胱区菜花状异常信号,考虑膀胱癌侵犯前列腺,此14例中6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考虑为膀胱癌复发并侵犯前列腺,复查胸+全腹CT(平扫加增强)发现2例全身多发转移。余8例MRI检查提示前列腺区团块状异常信号。11例术前行膀胱镜检,均发现滤泡样病变并取活检,其中10例病理诊断为膀胱尿路癌,1例为前列腺尿路癌。25例均行手术治疗,14例先行经尿道诊断性电切术,其中6例分别于术后10、17、31、45、60、65 d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1例术后15 d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9例直接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2例因术前诊断全身多发转移行经尿道姑息性电切术。结果25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前列腺尿路癌,其中12例为原发性前列腺尿路癌;13例伴膀胱尿路癌,为继发性前列腺尿路癌。术后13例进一步治疗。继发性前列腺尿路癌患者中7例行膀胱灌注治疗,2例行吉西他滨+顺铂(GC)方案化疗,1例行盆腔局部放疗;原发性前列腺尿路癌患者中3例行内分泌治疗。共17例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中术前发现7例,术后病理诊断1例,术后定期复查盆腔MRI发现9例;17例中10例为区域淋巴结多发转移,7例为腹股沟区及腹膜后多发转移。共16例发现远处转移,术前发现2例;术后随访发现14例,其中全身多发转移灶4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者4例。25例平均随访(21.5±10.1)(2~36)个月,1年生存率为88%(22/25),2年生存率为40%(10/25),3年生存率为28%(7/25);7例生存期满3年者未观察到生存终点。结论盆腔MRI、膀胱镜检并取活检及定期前列腺尿道部随机活检有助于前列腺尿路癌的明确诊断,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早期诊断有助于改善预后,治疗首选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标签: 前列腺 尿路上皮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尿路是分布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近膀胱部的一类移行上皮。在尿路发育或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基底层干细胞中一系列转录因子的分级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形成分化成熟的移行上皮细胞并表达尿路特异性标志蛋白。正确理解正常尿路分化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了解尿路癌的发生和分期规律,寻找相应的治疗靶点并提供可能的治疗方案,而且能完善尿路损伤修复过程的研究。此外,干细胞分化微环境的研究也为组织工程和组织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在本文中,我们对尿路细胞分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介绍这一领域研究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泌尿道 细胞分化 转录因子
  • 作者: 郑铎 刘隽垚 岳中瑾 尚攀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 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730030(工作单位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73000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 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730030
  • 简介:摘要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联合膀胱袖状切除术是高级别上尿路尿路癌的治疗金标准。由于尿路癌具有多中心的特点,有22%~47%的患者术后会出现膀胱肿瘤复发。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可有效降低术后膀胱内复发率。目前,上尿路尿路癌的术后膀胱灌注治疗方案及药物仍参考膀胱尿路癌,还未形成标准的治疗方案。本文对近年来灌注治疗形式及药物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上尿路 尿路上皮癌 膀胱内复发 膀胱灌注化疗
  • 简介:摘要尿路癌是泌尿生殖系肿瘤中排名第2位的恶性肿瘤,其中上尿路尿路癌(UTUC)占比约5%,亚洲地区可能更多,且78%的UTUC在诊断时存在侵袭性,包括膀胱袖口状切除术在内的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UTUC的标准术式。近年来,得益于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术后辅助放疗也逐步用于UTUC的治疗,但其疗效目前是一个争议话题,本文就UTUC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疗效问题作此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

  • 标签: 放射疗法 辅助放疗 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 简介:摘要局部进展期上尿路尿路癌(UTUC)发病率低,诊断困难,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差,相关回顾性研究较少,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基本空白。本文对局部进展期UTUC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及病理诊断、手术治疗、系统化疗(包括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上尿路上皮癌 手术治疗 新辅助化疗 辅助化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镜在诊断脐尿管腺癌并发尿路癌的价值及局限性。方法根据一例脐尿管腺癌并发尿路癌病例的诊治探讨脐尿管腺癌并发尿路癌诊断治疗方法及膀胱镜检诊断该病的价值及局限性。结果非肌层膀胱尿路癌一般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脐尿管腺癌一般采取膀胱扩大部分切除术。结论单纯依据膀胱镜检查而不重视增强CT会盲目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而误诊误治脐尿管腺癌并发尿路癌。

  • 标签: 膀胱癌 脐尿管腺癌 尿路上皮癌 膀胱镜检
  • 简介:尿路癌包括输尿管尿路癌和肾盂尿路癌,占整个泌尿上皮肿瘤的5%-10%。自从1934年Kimball等报道采用患侧肾输尿管+膀胱袖套状切除治疗上尿路肿瘤后,以及对尿路癌的患侧尿路多中心易复发、对侧较少累及的生物学特性的认知,患侧肾输尿管+膀胱袖套状切除一直都是治疗上尿路肿瘤的金标准。

  • 标签: 上尿路上皮癌 局部治疗 上尿路肿瘤 肾输尿管 生物学特性 上皮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上尿路尿路癌(UTUC)患者根治术后膀胱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59例确诊UTUC并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19例,女340例。平均年龄(66.5±9.6)(26~93)岁。有吸烟史283例。伴肉眼血尿664例。肾盂癌396例,输尿管癌463例。术前合并肾积水675例。术前行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查323例,初次诊断时合并膀胱肿瘤48例。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UTUC根治术后膀胱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859例中,低分期肿瘤(Tis/Ta/T1期)407例(47.4%),高分期肿瘤(T2~T4期)452例(52.6%);低分级肿瘤(G1/G2级)110例(12.8%),高分级肿瘤(G3级)749例(87.2%)。平均随访17个月,126例(17.2%)出现复发,复发中位时间12个月,其中101例(80.1%)为术后2年内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期(P=0.047)、肿瘤高分级(P=0.043)、术前血尿症状(P=0.023)和术前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查(P=0.002)与膀胱内复发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期(B=-0.476, P=0.019)、肿瘤高分级(B=0.848,P=0.024)、术前血尿症状(B=0.521,P=0.048)、术前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查(B=0.521,P=0.002)是术后膀胱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低分期、肿瘤高分级、术前血尿症状和术前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查是UTUC患者根治术后膀胱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膀胱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冷冻消融(ECA)治疗上尿路尿路癌(UTU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用ECA治疗的9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6例;中位年龄76(50~88)岁。输尿管肿瘤6例,肾盂肿瘤1例,输尿管合并肾盂肿瘤2例;7例为单侧UTUC,2例为双侧UTUC;6例为单发病灶,3例为多发病灶;无孤立肾患者。肿瘤直径(1.53±0.91)cm,临床分期均≤T2期,无原位癌,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有强烈保肾意愿。全麻,患者在内镜下同期完成病灶活检、管腔内肿瘤激光切除和肿瘤基底的液氮冷冻消融术。9例中8例行输尿管镜下肿瘤冷冻消融术,1例行经皮通道(F12)肾镜下肿瘤冷冻消融术。术后3个月随访行输尿管镜检查,后续根据患者情况复查CT尿路造影或输尿管镜。记录围术期并发症、随访结果等。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冷冻消融中位时间为6(4~16)min。中位随访16(4~24)个月,所有患者原发灶处均未出现复发。2例多发肿瘤患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复查输尿管镜时发现原发灶外的新发肿瘤,并同期行冷冻消融治疗;1例术后4个月因心血管意外死亡;1例术后6个月出现输尿管狭窄,予输尿管镜直视下球囊扩张治疗,扩张治疗后随访16个月未出现二次狭窄;其余5例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输尿管狭窄。结论ECA治疗局限性UTUC,术后未出现原位复发,输尿管狭窄发生率低,是值得探索的新方法,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大样本研究验证。

  • 标签: 上尿路 内镜下冷冻消融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尿路尿路癌(UTUC)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RNU)术后病理显示淋巴血管侵犯(LVI)阳性的患者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GC)化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95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0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为63岁,范围为36~81岁。根据LVI情况将其分为LVI阳性组(n=25)和LVI阴性组(n=70)。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OS)时间和无复发生存(RFS)时间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OS和RF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范围为2~82个月。95例UTUC患者中,共死亡20例(21.1%),复发36例(37.9%)。LVI阳性组和LVI阴性组患者在T分期(P=0.046)、淋巴结转移(P=0.032)、肿瘤位置(P=0.019)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肾积水(P=0.026)、淋巴结转移(P=0.001)、LVI(P=0.001)、化疗周期(P=0.045)与OS相关;肾积水(P=0.031)、肿瘤T分期(P=0.013)、淋巴结转移(P=0.004)、LVI(P=0.001)与RFS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肾积水(P=0.016)、淋巴结转移(P=0.016)、LVI(P=0.003)与OS明显相关。淋巴结转移(P=0.018)、LVI(P=0.003)和RFS明显相关。由此可见,LVI是OS、RFS的独立危险因素。UTUC患者术后病理LVI阳性组患者行GC方案化疗的OS[LVI阳性组患者平均OS为(40.7±6.5)个月,LVI阴性组患者平均OS为(68.5±3.2)个月,χ2=15.750,P<0.001]、RFS[LVI阳性组患者中位RFS为(31.0±5.7)个月,LVI阴性组患者中位RFS为(58.0±8.8)个月,χ2=10.986,P=0.001]均差于LVI阴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VI阳性更容易出现在高T分期、淋巴结转移、单发肾盂的患者中,为UTUC患者危险分层提供一定依据。LVI阳性的UTUC患者根治切除联合辅助化疗后在OS和RFS上的受益明显差于LVI阴性患者。

  • 标签: 淋巴血管侵犯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辅助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膀胱灌注化疗对上尿路尿路癌术后膀胱癌发生的作用。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3例上尿路尿路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35例UTUC术后未采用膀胱灌注化疗,肾盂癌19例,输尿管癌16例,尿脱落细胞阳性14例。Ta、T1、T2、T3期分别为4、11、15、5例;G111例、G2及G324例。自2012年1月后有48例UTUC术后采用膀胱灌注化疗,肾盂癌18例,输尿管癌30例,尿脱落细胞阳性19例,Ta、T1、T2、T3分别为6、15、20、7例,G117例、G2及G331例,分析膀胱灌注化疗对两组病人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影响。结果本组研究83例均获得随访,未灌注组有11例(31.4%)膀胱癌复发,灌注有6例(12.5%)膀胱癌复发,未灌注组明显高于灌注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脱落细胞阳性未灌注组有9例膀胱癌复发,灌注组有5例。T分期未灌注组T2期6例膀胱癌复发,T3期5例;灌注组T2期3例膀胱癌复发,T3期3例。肿瘤细胞分级未灌注组G2及G3共11例发生膀胱癌,灌注组G2及G3共6例。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前尿脱落细胞阳、G2、G3及T2期以上的UTUC根治术后即刻开始为期2个月共8次膀胱灌注化疗能够有效降低膀胱癌的发生率。

  • 标签: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膀胱灌注化疗 膀胱癌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乳头样尿路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膀胱微乳头样尿路癌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利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其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微乳头尿路癌肿瘤生长方式呈微乳头状,通过光镜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和巢状,细胞质透明或嗜酸性,细胞核具异型性,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CK20、CK7阳性,p53高表达,p63、EMA、E-cadherin阳性。结论膀胱微乳头样尿路癌是一种低分化癌,易发生血道和淋巴道转移,预后差,其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膀胱肿瘤 微乳头样尿路上皮癌 病理特点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