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超声与CT对膀胱尿路癌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5例膀胱尿路癌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9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62.7岁。术前行超声和CT检查,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45例膀胱尿路癌中,超声检查发现43例,多表现为中等回声结节,回声较均匀,形态较规则,边缘较平滑,血液供应较丰富,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5.6%。45例膀胱尿路癌行CT检查均发现病灶,多表现为膀胱壁较规则的乳头状突起,边缘较规整,36例行增强扫描均见较明显强化,CT诊断符合率为91.1%。结论超声和CT均为诊断膀胱癌的重要影像方法,而超声检查操作方便,无辐射,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超声检查 CT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发生在膀胱非尿路起源的癌(以下简称非尿路癌,non-urothelial carcinomas,N-UC)相对少见,可具有鳞状、腺样或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的分化特征。伴有鳞状分化的膀胱癌主要包括传统型鳞状细胞癌、疣状癌、伴广泛鳞状分化的尿路癌及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伴有腺样分化特征的膀胱癌主要包括原发性膀胱腺癌、脐尿管腺癌、苗勒管型肿瘤和肝样腺癌。膀胱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包括小细胞NEC、大细胞NEC、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和副神经节瘤。在诊断膀胱原发性N-UC之前,首先要排除其他部位的癌直接蔓延或转移到膀胱的可能性,因此重点了解患者的临床病史十分有必要。该文重点阐述了这三组肿瘤中不同类型之间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因素等,避免一些实际诊断工作中的陷阱问题。

  • 标签:
  • 简介:%0JournalArticle原发输尿管尿路癌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尿路恶性肿瘤,约占整个尿路肿瘤的5%,其中以移行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原发性输尿管癌的95%以上。由于输尿管尿路肿瘤不易直接观察,不易进行局部治疗,发现时较膀胱尿路肿瘤有更高的肿瘤分期,且输尿管肌层薄,而淋巴丰富,故输尿管尿路癌更早出现转移或更易穿透至输尿管周围,最为常见的远处转移是肝脏、骨骼及肺Ⅲ,预后差,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原发输尿管尿路癌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诊断与治疗 预后
  • 简介:尿路癌(urothelialcellcarcinoma,UCC)具有多中心、多发、复发的特点,可以发生在被覆尿路的肾集合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UCC可分为上尿路癌(uppertracturothelialcarcinoma,UTUC)和下尿路癌,前者主要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MICRORNA 肾盂癌 肾集合管 miRNAs 浸润性膀胱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尿路癌的病理浸润程度及复发转移等的关系,探讨CTC检测在膀胱癌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就诊的142例尿路癌患者作为病例组,按肿瘤浸润程度将膀胱癌组分为非肌层浸润组(49例)和肌层浸润组(93例)。另选取同期入院的52例泌尿系统良性病变患者设为良性组以及56例非泌尿系统疾病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了静脉抗凝血3.2 ml,采用阴性富集法,即单抗CD45包裹的磁珠捕获去除白细胞而获得CTC,再用染色体8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和计数CTC,CD45-/DAPI+/CEP8>2的细胞为CTC。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CTC≥2个/3.2 ml为阈值,膀胱癌组、良性组及对照组的CTC阳性率分别为70.42%(100/142)、28.85%(15/52)和8.9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96,P<0.001)。非肌层浸润组和肌层浸润组CTC个数(2个/3.2 ml,4个/3.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 863.5,P=0.011),在肌层浸润组中CTC≥5个/3.2 ml的比例为40.86%(38/93),明显高于非肌层浸润组的18.37%(9/49)(χ2=7.330,P=0.007)。65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患者膀胱镜随访,发现CTC≥5个/3.2 ml的患者复发转移率高达47.62%(10/21),显著高于CTC<5个/3.2 ml的患者的11.36%(5/44)(χ2=10.530,P=0.001)。在59例膀胱根治术患者中,按CTC阴性、阳性或是CTC个数≥5个/3.2 ml分组,肿瘤直径>3 cm比率、切缘阳性率及淋巴结阳性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TC≥5个/3.2 ml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59.10%(13/22)明显高于CTC<5个/3.2 ml的患者[20.0%(6/30),χ2=8.364,P=0.004]。结论随着肿瘤浸润程度的加深,CTC计数也增加;当CTC计数≥5个/3.2 ml时,肿瘤的复发转移明显增多。

  • 标签: 膀胱肿瘤 肿瘤细胞,循环
  • 简介:目的探索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膀胱尿路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将我院已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共72例膀胱疾病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膀胱良性疾病组(n=23)和膀胱尿路癌组(n=49),比较膀胱良性疾病组和膀胱尿路癌组术前的肿瘤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受试运算特性(ROC)方法确定最佳诊断Cut-off值.结果膀胱良性疾病组和膀胱尿路癌术前ADC值分别为(1.86±0.40)×10-3mm2/s和(0.93±0.11)×10-3mm2/s,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在肿瘤分级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DC值诊断膀胱尿路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ADC值诊断膀胱尿路癌时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佳Cut-off值为1.32×10-3mm2/s,此Cut-off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2%和82.9%.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膀胱尿路癌的客观指标.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诊断 MR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前列腺尿路癌的诊断与治疗原则.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前列腺尿路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结论原发性前列腺尿路癌是恶性度较高的疾病,确诊主要依赖前列腺穿刺活检及术后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加膀胱灌注化疗为主,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不能改善其预后,其预后较其他前列腺癌差.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尿路上皮癌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 简介:目的总结输尿管镜结合钬激光技术治疗孤立肾上尿路尿路癌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孤立肾上尿路尿路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3例均为女性,1例输尿管癌,其对侧肾萎缩无功能;1例肾盂癌,曾因对侧输尿管癌接受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1例为移植肾肾盂癌。3例患者均接受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3例患者均存活,其中1例无复发,1例因对侧萎缩肾一侧发生输尿管癌而再次接受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术后无复发,1例因移植肾肾盂癌伴膀胱癌复发接受肾输尿管及膀胱切除术。结论对于解剖性或功能性孤立肾上尿路尿路癌,输尿管镜结合钬激光技术是一种可选择方法,但术后应密切随访。

  • 标签: 输尿管镜 激光 尿路上皮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与白蛋白比值(PAR)对上尿路尿路癌(UTUC)患者总生存期(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69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7例(63.3%),女62例(36.7%)。平均年龄65(36~87)岁,其中<65岁73例(43.2%),≥65岁96例(56.8%)。38例(22.5%)有吸烟史。15例(8.9%)有膀胱癌病史。肿瘤单发159例(94.1%),多发10例(5.9%)。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评分0分159例(94.1%),≥1分10例(5.9%)。血小板计数217.0(68.0~772.0)×109/L,血清白蛋白42.0(27.3~52.7)g/L,PAR为5.40(0~17.31)×109。手术方式: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147例(87.0%),节段性输尿管切除术22例(13.0%)。术后辅助放化疗155例(91.7%)。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AR最佳截断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PAR组和高PAR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前PAR与UTU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ROC曲线显示PAR最佳截断值为6.67×109,将患者分为低PAR组(<6.67×109)133例(78.7%)和高PAR组(≥6.67×109)36例(21.3%)。高PAR组和低PAR组的3年总生存率为50.0%和77.6%,5年总生存率为46.2%和6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级(G1~2或G3)、病理T分期(pTa/T1或pT2~4)和术前PAR与OS和CSS呈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AR与OS(HR=1.850,95%CI 1.095~3.127,P=0.022)和CSS(HR=2.154,95%CI 1.242~3.736,P=0.006)均呈显著相关性,PAR是预测UTU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AR对于UTUC患者的OS和CSS均具有预测作用,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对高危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意义。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血小板与白蛋白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大体形态对上尿路尿路癌(UTUC)患者根治手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56例)和上海仁济医院(802例)收治的958例行根治手术的UTUC患者的临床和预后资料,男630例,女328例。中位年龄67(30~89)岁。合并糖尿病120例,高血压病370例。252例有吸烟史。499例术前伴肾积水。119例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肿瘤位于肾盂489例,输尿管394例,同时位于肾盂和输尿管75例。543例行腹腔镜手术,415例行开放手术。分析肿瘤大体形态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肿瘤大体形态和临床病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958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516例(53.9%)肿瘤呈乳头状(A组),442例(46.1%)呈平坦状(B组);肿瘤直径≤3 cm 543例,>3cm 415例;病理分级低级别275例,高级别683例;病理分期Ta~1期441例,T2期180例,T3期308例,T4期29例;227例行淋巴结清扫,其中62例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48例伴有鳞状或腺样分化;150例存在淋巴血管侵犯(LVI);134例为多灶性生长;43例切缘阳性。中位随访39(2~206)个月,304例死亡,其中236例因UTUC死亡。A组5年总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分别为76.6%和81.8%,均明显高于B组的54.4%和60.5%(P均<0.001)。B组与A组在女性[38.9%(172/442)与30.3%(156/516),P=0.005]、输尿管占位[47.1%(208/442)与36.1%(186/516),P=0.002]、肾盂积水[55.9%(247/442)与48.8%(252/516),P=0.030]、术后辅助化疗[27.1%(120/442)与14.7%(76/516),P<0.001]、病理分级高级别[89.6%(396/442)与55.6%(287/516),P<0.001]、病理分期≥T2期[79.4%(350 /442)与32.4%(167/516),P<0.001]、淋巴结转移[12.0%(53/442)与1.7%(9/516),P<0.001]、伴鳞状或腺样分化[9.5%(42/442)与1.2%(6/516),P<0.001]和LVI[24.4%(108/442)与8.1%(42/516),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平坦状生长(HR=1.374,95%CI 1.048~1.803,P=0.022)、年龄≥65岁(HR=2.018,95%CI 1.555~2.618,P<0.001)、糖尿病史(HR=1.475,95%CI 1.105~1.968,P=0.008)、伴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HR=1.710,95%CI 1.267~2.306,P<0.001)、病理分级高级别(HR=1.636,95%CI 1.196~2.236,P=0.002)、肿瘤分期≥pT2期(HR=1.526,95%CI 1.155~2.017,P=0.003)、淋巴结转移(HR=1.795,95%CI 1.220~2.639,P=0.003)、伴鳞状或腺样分化(HR=1.751,95%CI 1.154~2.658,P=0.008)和切缘阳性(HR=1.978,95%CI 1.259~3.109,P=0.003)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平坦状生长(HR=1.374,95%CI 1.048~1.803,P=0.028)、年龄≥65岁(HR=1.800,95%CI 1.339~2.422,P<0.001)、糖尿病史(HR=1.408,95%CI 1.010~1.963,P=0.043)、伴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HR=1.810,95%CI 1.297~2.524,P<0.001)、病理分级高级别(HR=2.176,95%CI 1.470~3.220,P<0.001)、肿瘤分期≥pT2期(HR=1.596,95%CI 1.150~2.214,P=0.005)、淋巴结转移(HR=1.489,95%CI 0.964~2.294,P=0.044)、伴鳞状或腺样分化(HR=1.658,95%CI 1.059~2.594,P=0.027)、切缘阳性(HR=1.937,95%CI 1.173~3.198,P=0.010)、肿瘤直径>3 cm(HR=1.407,95%CI 1.076~1.841,P=0.013)和LVI(HR=1.388,95%CI 1.008~1.911,P=0.045)是C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体形态是影响UTUC患者OS和CSS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平坦状肿瘤恶性程度更高、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肿瘤形态 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轻上尿路尿路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肾-输尿管根治术治疗的839例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年龄55岁为界分为年轻组(<55岁,107例)和中老年组(≥55岁,732例)。经倾向评分匹配校正组间资料平衡后,按1∶1比例对患者进行匹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年轻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P=0.047),多有吸烟史(P=0.042),年轻组有肾移植病史的患者显著多于中老年组(P<0.01),年轻组以血尿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少于中老年组(P=0.048),更容易因腰部疼痛或常规体检发现占位。年轻组和中老年组患者术后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77.9%、62.2%、60.2%和85.7%、70.3%、65.0%。无论是组间分析还是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年轻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比中老年组患者短,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组的女性UTUC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期(P=0.034)和无病生存期(P=0.046)显著少于中老年组的女性患者。神经侵犯(肿瘤特异性生存率P=0.002,无病生存率P<0.01)和伴大片坏死(肿瘤特异性生存率P=0.041,无病生存率P=0.001)是年轻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年轻组与中老年组UTUC在性别、有无吸烟史、有无肾移植病史及首发症状上存在较大差异。年轻组的女性UTUC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中老年组的女性患者差。临床医师可参考肿瘤有无神经侵犯和伴大片坏死来评估年轻UTUC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肾肿瘤 输尿管肿瘤 预后 年龄组
  • 简介: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的患者63例,统计相关手术及术后随访数据,评价此术式治疗上尿路尿路癌的临床效果。结果6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尿路癌,手术时间平均[110(90~180)]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70(30~150)]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3(2~4)]天,导尿管留置时间平均[7(4~15)]天,住院时间平均[5(4~7)]天,术后59例患者接受随访(失访4例),随访时间平均[8(3~24)]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发热、漏尿等明显并发症发生,接受随访患者在随访期3例患者术后3~6月内出现膀胱肿瘤,并行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患者死亡,死于脑血管病,余患者在随访期无肿瘤复发。结论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上尿路癌临床效果确切,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易行,可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输尿管肿瘤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膀胱尿路癌(BU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8例膀胱病变患者(BUC 123例,良性病变1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EUS检查并绘制感兴趣区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138例膀胱病变患者中单发病灶98例,多发病灶40例;二维超声检查发现单发病例95例,漏诊3例,CEUS均可显示;二维超声发现多发病例24例,漏诊16例,CEUS均可发现。CEUS对膀胱多发病灶的诊断敏感性高于二维超声(P<0.05)。BUC与良性病变在彩色血流分布强度以及CEUS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UC多为少量至丰富血流信号,良性病变以少量至无血流信号为主,CEUS检查BUC 83.7%(103/123)为高增强,良性病变仅33.3%(5/15)表现为高增强。CEUS对BUC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89.9%,46.7%,53.8%)均显著高于二维超声(67.4%,13.3%,13.3%);BUC曲线下面积、上升斜率以及峰值强度大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不是BU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EUS能够明显提高膀胱多发病灶的诊断敏感性,可帮助提高对BUC诊断的准确性,但TIC的曲线下面积、上升斜率以及峰值强度均不是诊断BUC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膀胱肿瘤 膀胱尿路上皮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膀胱尿路癌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的表达,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膀胱癌和6例膀胱癌术后膀胱组织中CD147的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膀胱癌患者中CD147阳性率为71.2%。6例膀胱癌术后膀胱组织CD147阳性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147在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研究,对于判断膀胱尿路癌恶性程度及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膀胱癌 CD147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研究尿纤维连接蛋白试纸(FN试纸)诊断膀胱尿路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探讨其与膀胱尿路癌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无创性地诊断、随访膀胱尿路癌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主研制的FN试纸测定膀胱尿路癌患者、良性泌尿系疾病患者、正常体检人群尿液纤维连接蛋白.结果FN试纸诊断膀胱尿路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94%和79.03%,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67%和68.06%;尿液细胞学诊断膀胱尿路癌的特异度较高(100%),但其敏感度仅为47.06%.结论FN试纸检测对不同分化及浸润深度的膀胱尿路癌有着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诊断价值高于尿液液基细胞学检查,但不能对膀胱肿瘤的分级以及病灶数量进行检测.

  • 标签: 膀胱肿瘤 尿路上皮癌 纤维连接蛋白 试纸 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尿液脱落细胞对诊断上尿路癌(upperurinarytracturothelialcarcinoma,UUT—UC)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可疑uuT—UC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尿液标本行FISH检测和尿脱落细胞学分析,再将22例临床病理确诊为UuT—UC患者的结果与4例临床病理为良性泌尿系疾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结果进行比较。FIsH检测使用荧光标记DNA探针混合物与细胞核上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和p16基因(9p21)位点进行杂交,并分别计算其在UUT—UC患者尿脱落细胞中的畸变率。结果FISH和细胞学检测UUT—UC总的敏感度分别为90.9%(20/22)和59.1%(13/22),FISH敏感度较高(P〈0.05);特异度分别为100%(24/24)和95.8%(23/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uT—UC的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和p16基因(9p21)位点的畸变率分别为90.9%(20/22)、86.4%(19/22)、63.6%(14/22)和68.2V00(15/22)。结论FISH技术对诊断uuT~UC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敏感度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形态学检测,而特异度则与之相近。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方法,该技术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上尿路 荧光原位杂交 细胞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尿路癌伴肉瘤样变的病理和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至2010年收治的5例膀胱尿路癌伴肉瘤样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病理和诊疗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0-63岁,4例因间歇性无痛全程肉眼血尿入院,1例因间歇性无痛终末肉眼血尿入院,膀胱镜均提示菜花样肿物,呈浸润性生长。3例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膀胱全切加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术中所见与膀胱癌基本相同。术后病理肿瘤均由癌细胞和似肉瘤构象的肿瘤细胞2种结构组成,病理均诊为膀胱尿路癌伴肉瘤样变,免疫组化有该病较特异性的表现。术后予以不同的化疗等。结论膀胱尿路癌伴肉瘤样变在膀胱恶性肿瘤中罕见,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治疗方法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效佳,但其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诊断和治疗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 标签: 膀胱肿瘤 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 临床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尿路癌的筛查效率和准确性,基于人工智能和病理学理论,提出基于自监督学习的尿路癌辅助筛查系统。方法: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细胞学图片,设计基于高敏薄层的尿脱落细胞学检测方法。以该方法为基础,提出基于多重掩码的细胞图像表征学习算法。以高质量的细胞图像表征为基础,设计基于上下文的尿路癌目标检测算法。利用无标签数据进行预训练,有效提取与尿路癌相关的图像特征。在有限的有标签数据上微调,精准检测尿路癌细胞。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尿路癌辅助筛查任务中表现出显著的性能提升,为临床病理医生提供有力的辅助工具。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自监督学习 尿脱落细胞学 多重掩码 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