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轴向叩击联合固定治疗指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我科治疗指骨骨不连患者22例,其中18例为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4例为骨折固定治疗术后骨不连。18例内固定患者,拔除内固定物,骨折段予节段固定,并予规律轴向叩击治疗,刺激骨折端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4例固定治疗患者,改用节段固定,规律轴向叩击。结果2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以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骨折段髓腔内骨质吸收为标准。愈合时间为9~12周,平均10周。愈合后随访2~5个月,平均3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后骨折部位未再发骨折。结论轴向叩击联合固定治疗指骨骨不连,经济、有效,早期进行干预效果更佳。

  • 标签: 指骨 治疗结果 骨不连 轴向叩击 支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固定预防腕部腱鞘囊肿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40例腕部腱鞘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年龄19~63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单纯予以囊肿完整切除及韧带关节囊修复;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以固定于腕背伸20°~30°的腕关节功能位,远端固定至2~5掌骨远端、近端固定至前臂中段,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需每日主动屈伸活动。随访观察患者手术后的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腕关节功能及术后3年腱鞘囊肿的复发情况。采用Cooney腕关节评估量表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结果术中发现,本组40例患者中,14例腱鞘囊肿的蒂部起源于伸指肌腱腱膜下方的破损处,26例蒂部起源于腕关节韧带或者关节囊的破损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囊肿位置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观察组=-3.755、Z对照组=-2.449, P值均<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678, P<0.01)。术后随访3年,观察组无复发病例,而对照组有6例腱鞘囊肿复发。结论腕部腱鞘囊肿患者在完整切除囊肿和腕部韧带修复的基础上,采用固定处理,能有效地预防腱鞘囊肿的复发,短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骨囊肿 腱鞘囊肿 腕关节 外固定器 外科手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应用传统固定器材和改良型固定救治院前急性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为院前创伤急救探求一种新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石家庄市急救中心自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救治的195例急性创伤患者,将其分为传统固定器材组(n=98)和改良型固定组(n=97),分别在救治现场和转运途中,对两组的一般资料、现场外固定所需时间、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和固定牢靠度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结果改良型固定组的现场外固定所需时间[(143±27)s]、疼痛评分[(1.8±0.4)分]、患者满意度(100%)、固定牢靠度(100%)均优于传统固定器材组[(301±32)s、(2.8±0.8)分、57%、80.6%,均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急性创伤患者时,选用改良型固定可明显缩短现场外固定操作所需时间,有效缓解疼痛,固定牢靠,确保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伤情无加重,切实避免了因操作不当所致的人为伤害或二次损伤,从而提高急性创伤患者在院前救治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为后续院内救治赢得时间和奠定基础,同时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在院前急救急性创伤患者的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外固定支具 院前急救 创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矫形是小儿鸡胸的一种无创治疗方法。为探讨矫形的优越性、治疗体会及应用经验,回顾分析自2010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矫形治疗的鸡胸患儿817例,男616例,女201例,中位年龄8岁9个月(2岁2个月至17岁)。所有患儿治疗前采用3D扫描胸廓重建技术或CT扫描重建胸廓外形,量体定制矫形。治疗过程中,每天佩戴矫形12 h以上,矫形时间3个月至1年。所有患儿均完成矫形治疗,其中694例(84.9%)获得满意的胸壁外观;97例矫形效果不满意;26例矫正后不久鸡胸复发。将患儿按年龄分组统计分析:低龄患儿矫形效果良好;随着年龄增大,患儿矫形失败率有上升的趋势。矫形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无创鸡胸治疗方法,具有无创伤、并发症少、不影响生长发育、经济有效等优点。低龄患儿可将矫形作为首选治疗方式;但大龄患儿矫形时间长、失败率高,效果不甚满意。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小儿烧伤的整个救治过程中,体位保持及抗挛缩治疗是综合性烧伤康复的重点。国内烧伤学科专家制订了烧伤康复治疗指南,但小儿烧伤抗瘢痕挛缩的体位保持和设计、制作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笔者团队从关注小儿烧伤的康复问题入手,特别考虑发育中患儿的解剖、心理、社会行为学等特点,有效地应用,最大限度预防患儿挛缩,保持及改善其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小儿烧伤挛缩的设计要适合小儿较小的肢体结构,并满足预期的康复目标。在制作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评估和考虑患儿的瘢痕特征、生长发育状况、活动水平及依从性,的适配、固定方法等,选择合适的类型并制订佩戴计划。

  • 标签: 烧伤 康复 儿童 挛缩 支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外翻矫形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58例单侧肘内翻畸形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截骨克氏针组28例,肘外翻组30例。根据Bellemore功能评定标准和影像学评定肘关节功能,比较术后提携角、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肘关节屈伸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5~49个月,平均(29.7±4.8)个月,肘外翻矫形组的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并发症均明显少于截骨克氏针组(P<0.05)。两组患儿末次随访时患肢提携角、最大屈伸角度及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照评定标准:截骨克氏针组97.5%,肘外翻矫形组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外翻和截骨克氏针两种方式均可有效地矫正儿童肘内翻畸形,但肘外翻联合手法按摩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肘关节 治疗结果 肘内翻 外翻支具 手法按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动力型防治手指屈肌腱松解术后肌腱粘连改善手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屈肌腱松解术后1周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例。对照组进行手法牵伸、超声波、肌肉力量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进行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后,采用动力型进行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对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指TA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手指TAM较治疗前均有进步。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TAM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试验组患者的手部肌腱滑动范围、手部力量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屈肌腱松解术后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动力型可以改善手部肌腱滑动性,提高手功能,临床疗效较好。

  • 标签: 康复 治疗结果 肌腱松解术 动力型支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微型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微型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型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96.77%,30/31)高于对照组(74.19%,23/31),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与微型固定支架联合治疗可缩短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克氏针固定 Lisfranc关节损伤 微型外固定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骨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行固定支架患者(n=300)的资料,以术后病例记录中是否发生针孔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同时采用赋值法构建风险预测等级分级。结果300例骨固定支架患者中,发生针孔感染者103例(34.33%),未发生感染者197例(65.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OR=4.726(糖尿病、肺部感染之一)、17.053(糖尿病、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之二)]、术后白蛋白水平[OR=0.082(<25 g/L)]、术后血红蛋白水平[OR=3.715(>90~120 g/L)、9.720(>60~90 g/L)、7.338(30~60 g/L)]、术中出血量[OR=2.196(200~400 ml)、OR=3.256(>400 ml)]及消毒液类别[OR=3.897(氯己定)、3.625(碘伏+氯己定)]是骨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出模型≥7分为高风险组,5~6分为较高风险组,4分为中风险组,3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为较低风险组。结论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骨科固定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为医护人员及时识别固定感染风险提供参考,尽早预防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骨科 外固定器 针孔感染 等级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固定股骨近端接骨板(PFP)及锁定加压接骨板(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及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且完整随访的2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2.3岁(27~65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8例,缺血型3例。患者骨不连手术与骨折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3个月(9~13个月),骨折手术均采用髓内固定(PFNA):闭合复位10例,切开复位11例(其中钢丝捆扎8例)。骨不连均采用髓固定(PFP+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4个月(10~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骨不连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2个月(4~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再次行清创术。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5.7分(84~92分)。结论PFP接骨板能够有效纠正内翻畸形并坚强固定,LCP接骨板+皮质骨结构植骨能够提供内侧力学支撑,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能够有效增加头钉孔道内骨量,增加近端螺钉的把持力。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髋关节 骨折,不愈合 骨折固定术,髓内 髓外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O埋头螺钉结合动力在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中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我们对12例手指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的患者,采取AO埋头螺钉固定,术后佩戴手指动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随访采用手指Ishida-Ikuta评分标准,在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畸形、稳定性、日常活动受干扰程度、影像评价六个方面评分。结果术后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Ishida-Ikuta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AO埋头螺钉固定结合动力早期功能锻炼应用于近指间关节关节面骨折治疗中,方法简单,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 标签: 指关节 骨折 埋头螺钉 动力支具
  • 作者: 朱跃良 蔡明 徐永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昆明 65003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杭州 310009,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诸暨医院)骨科 311800,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昆明 65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固定减张牵引对肢体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皮瓣难以覆盖的肢体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1~56岁[(37.8 ± 11.2)岁]。创面部位:下肢15例,上肢6例。缺损面积:1.2 cm×1.0 cm~22.0 cm×17.1 cm。肢体创面清创后,根据创面形状和部位,使用Ilizarov骨固定减张牵引装置。术后第1天开始,以1 mm/d的速度缓慢牵张,并根据创面的皮肤闭合角度调整牵引方向。观察创面减张牵引、创面愈合时间。采用伤口临床愈合评分评估术后5,30 d伤口愈合情况。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绘制创面愈合生存曲线,观察创面减张牵引中位时间、愈合中位时间及最终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9个月[(4.5 ± 1.7)个月]。创面经过装置减张牵引后均得到明显缩小,减张牵引时间为6~23 d[(7.8 ± 2.3)d],创面愈合时间15~47 d[(23.0 ± 3.3)d]。临床愈合评分术后5 d为(3.2 ± 0.9)分,30 d为(0.7 ± 0.2)分(P < 0.05)。Paley分类并发症出现15个问题,0个障碍,0个后遗症。创面生存曲线显示减张牵引中位时间为16 d,创面愈合中位时间34 d。最终创面直接关闭愈合10例,植皮愈合8例,缝合愈合3例。所有创面愈合后无复发。结论对于皮瓣难以覆盖肢体创面,骨固定减张牵引装置可有效闭合,促进创面愈合,且疗程短,并发症少,创面复发率低。

  • 标签: 伤口闭合技术 伊利扎罗夫技术 减张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Orthofix固定支架在治疗累及关节的闭合掌指骨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8年4月我们应用微型Orthofix固定支架治疗累及关节的闭合掌指骨骨折患者24例,术中透视下闭合复位固定支架跨关节固定于功能位,术后4周松开外固定支架于关节轴线固定装置(以便关节可以沿轴线方向行适度主动屈伸活动)。术后6~8周复查X线片,视骨折愈合情况取出外固定支架并测量患者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评分及手指捏握力量,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固定支架拆除8周后随访时复查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及测量关节活动功能。结果术后6~8周复查X线片结果显示21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1例因固定支架松动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固定拆除8周后复查,22例患者掌指关节平均主动屈伸活动范围为86.9°,近指间关节84.8°,VAS评分1.4分。手指捏握力量恢复至健侧的92%。结论微型Orthofix固定支架治疗累及关节的闭合掌指骨骨折,对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小,骨折愈合良好。术后早期即可进行功能锻炼,后期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掌骨 指骨 骨折 微型Orthofix外固定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构型的环形固定架对长骨斜形骨折断端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5根同一批次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塑料棒制作长骨中段斜形骨折模型,根据PE棒与固定架之间的连接方式随机分为五组,即单纯使用克氏针拉张固定组(克氏针组)、单纯使用橄榄针拉张固定组(橄榄针组)、单纯使用半针固定组(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半针单皮质固定骨折断端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橄榄针拉张固定骨折断端组(橄榄针+橄榄针组)。对各组模型进行轴向压缩试验,测定200 N、400 N、600 N、800 N轴向负荷下的断端位移并计算出断端的轴向刚度,再对各组模型进行扭转试验,测定4 N·m、7 N·m、10 N·m扭转负荷下的断端扭转角度,计算断端的扭转刚度。结果随着轴向负荷由200 N逐渐增至800 N,各组构型PE棒断端的位移均逐渐增加,各组断端轴向位移由小到大均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800 N轴向负荷下各组构型的轴向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863.93(824.32,875.87)N/mm]、橄榄针+半针组[119.92(113.16,123.58)N/mm]、半针组[81.92(79.42,82.40)N/mm]、橄榄针组[76.83(72.45,79.47)N/mm]、克氏针组[70.80(67.49,71.59)N/m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扭转负荷由4 N·m逐渐增至10 N·m,各组PE棒断端的扭转角度均逐渐增加,各组断端扭转角度由小到大均依次为:半针组、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10 N·m扭转负荷下各组构型扭转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半针组[1.80(1.63,1.85)N·m/°]、橄榄针+橄榄针组[1.05(1.02,1.07)N·m/°]、橄榄针+半针组[0.99(0.98,1.03)N·m/°]、橄榄针组[0.81(0.78,0.82)N·m/°]、克氏针组[0.75(0.74,0.76)N·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橄榄针或半针固定斜形骨折断端均可以增加固定架的轴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由于斜形骨折断端之间无法提供足够的相互支撑,使用半针固定骨折断端时轴向位移和扭转角度仍较大;通过橄榄针对斜形骨折远、近端及骨折断端行拉张固定,可有效控制断端之间的剪切及位移,为骨折愈合提供理想的力学环境。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外固定器 骨折 生物力学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踝前终末穿蒂岛状皮瓣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腓动脉踝前终末穿蒂岛状皮瓣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5例。应用腓动脉踝前终末穿的降与踝关节及跗骨窦周围血管网的吻合,皮瓣旋转点可低至跗骨窦附近,设计皮瓣逆行旋转后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其中皮瓣切取面积15 cm×12 cm~8 cm×6 cm。术后采用门诊及微信随访所有患者,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受区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无需二次手术。术后随访6~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无臃肿,患肢踝关节活动度平均背屈15°,跖屈25°。结论以腓动脉踝前终末穿的降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血运可靠,是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腓动脉 终末穿支 岛状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5年固定护理研究热点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我国外固定护理实践和研究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2015年8月—2020年7月发表的固定护理相关文献,利用书目信息数据挖掘系统软件和图形聚类工具包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20篇,其中英文文献318篇,中文文献402篇。提取频次≥23次的英文高频词25个,频次≥25次的中文高频词17个。聚类分析后获得2个英文研究热点,分别为护理研究中的信息获取与应用、固定术后功能恢复;获得5个中文研究热点,分别为针道感染的预防、系统化护理对外固定患者的护理效果、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骨缺损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不同部位骨折的康复护理。结论可借助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对外固定护理的风险因素进行预防,并通过标准化流程和出台针对不同部位固定的护理指南,规范固定护理流程。同时,需注重固定患者在术后的功能恢复,以提高固定的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 骨科 外固定 文献计量学 聚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在基层医院应用肋骨固定板治疗肋骨骨折(R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150例肋骨骨折患者,随机对照试验(RCT)分为观察组(n=78)及对照组(n=72)。观察组给予记忆合金胸部护板做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胸带固定治疗,观察两组骨折开始治疗后1 h、12 h、24 h及48 h,咳嗽时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RS)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 h、12 h、24 h、48 h咳嗽时的疼痛程度分别为(7.13±1.09)分、(5.15±1.18)分、(3.05±0.68)分、(2.01±0.52)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疼痛时间、布洛芬用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肺部并发症分别为(8.19±3.27)d、(6 000.00±83.00)mg、(4.59±0.54)d、(14.63±3.52)d、11.54%(9/78),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应用肋骨固定板治疗肋骨骨折(RF)患者可以更简便、快捷、固定可靠、安全、有效的固定各种类型的肋骨骨折,组织相容性好,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有效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大大的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是治疗肋骨骨折简单而有效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肋骨骨折 胸外科 胸部护板外固定 胸带外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固定支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7年9月,我们采用Orthofix固定支架(部分结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患者30例30指。术后第1天、1周、2周分别摄X线片复查,必要时可根据X线片结果再次调节固定支架使骨折达到更好复位。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72个月,平均22个月。1例失访于固定支架拆除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平均7周。术后1例出现固定针松动,1例出现严重疼痛,4例发生关节僵硬,1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关节面缺损破坏、关节间隙明显狭窄,4例寒冷刺激耐受不良。末次随访采用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法评定功能:优15例,良5例,中7例,差2例,优良率为69%。DASH评分平均4.2分,术后平均6周可回归工作和日常生活。结论固定支架(部分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有效、安全的方法。

  • 标签: 掌骨 指骨 关节内骨折 外固定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