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食道癌开胸治疗时应用小切口和后胸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入选的60名患者,是我院普胸外科在2016年12月到2021年12月之间收治的。将以上研究患者进行分组(应用随机抽取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30人,两组之间区别为手术切口不同,通过分析手术期间各项指标情况,对比实践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情况相比较,数据对比可知研究组各项手术指标情况更加优异,经统计学分析可得P值<0.05。结论:新型的小切口与传统后胸切口相比,优势更明显,适合在临床治疗中积极应用。

  • 标签: 小切口 标准后胸切口 开胸治疗 食道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不同切口位置对切口愈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妇86例,随机分组,观察组43例采用瘢痕组织上2cm取切口,对照组43例采用原瘢痕处切口,对两组手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采用瘢痕组织上2cm取切口有助于术后切口愈合,也能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瘢痕子宫 再次剖宫产 不同切口位置 切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治疗小儿疝气中应用小切口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于2020.01-2021.05期间收治的102例小儿疝气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51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51例)(小切口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观察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总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为96.15%高于对照组80.77%,效果明显,对比差异有价值(P

  • 标签: 小切口 小儿疝气 患儿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环乳晕切口与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本院及本人进修时所在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环乳晕切口的治疗方式,对比和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理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实施环乳晕切口的方式治疗乳腺纤维瘤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方式相比更具适用性,值得在临床上大力地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环乳晕切口 传统放射状切口 乳腺纤维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小切口TILF与常规切口P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入组对象为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接诊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37例,B组37例,A组患者应用小切口TILF,B组则应用常规切口PILF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另外,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时间较B组肠,但术中出血量、术后VAS少于B组(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临床护理应用于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治疗中的干预价值。方法:研究病例选于2015.01-2021.10时间内,于我科行腹部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36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2组,在治疗期间分别辅以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及优质护理模式(观察组),统计组间施护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t1=6.912,t2=5.650,)。结论:通过以优质护理实施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同时,还能够增加患者满意度,对改善其预后起着积极意义,适宜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 标签: 切口脂肪液化 腹部手术 优质护理 住院时间 切口愈合时间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后路小切口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运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后拟行THA的老年患者76例,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意愿进行分组,A组36例行外侧小切口THA,B组40例行后路小切口THA。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假体情况及临床疗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累积引流量[(478.44±65.43)、(254.88±38.77)ml]少于A组[(557.73±75.44)、(297.44±42.19)ml],P<0.05。术后3 d及出院后1个月,B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A组(P均<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THA远期临床效果相似,但后入路小切口THA术后早期疼痛较轻、术后引流量少。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外侧 后入路 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普外科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总结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普外科临床经验,同时查阅有关文献,对普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 本研究择取普外科患者200例,发现患者本身存在糖尿病、严重贫血、营养不良、手术时间较长等情况下,或是医护人员操作不当等,都会使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升高,不但会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要想预防普外科切口感染情况的发生,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1)详细了解患者情况,筛查感染重点人群,加强护理;(2)对患者和家属加强健康教育;(3)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提升医护人员专业素质。结论 导致普外科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多,通过明确这些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能够使患者感染风险有效降低。

  • 标签: 普外科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剖宫产产妇提供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此次研究对本科室2020.12—2021.12接收的54例剖宫产产妇展开临床分析。经平均分组,27例接受常规护理的产妇选为常规组,27例接受优质护理的产妇选为研究组。对上述产妇的VAS疼痛评分、GQOLI-74评分有关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关注2组差异,研究组VAS疼痛评分、GQOLI-74评分,可见组间明显差异,P

  • 标签: 剖宫产产妇 切口愈合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应用超声诊断的方法和成效。方法:以2020年2月-2022年2月间在我院诊治的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所有患者行临床超声诊断,了解该手段对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结果:经超声诊断显示,以上40例患者中38例确诊为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准确率达95%(38/40),其中7例为妊娠囊部分向宫腔生长者,15例为妊娠囊完全嵌入瘢痕者,18例为瘢痕处混合型团块者;误诊率为5%(2/40)。结论:临床上对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采用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同时误诊率较低,因此可推广应用。

  • 标签: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 超声诊断 准确率 误诊率
  • 简介:摘要:子宫切口憩室也叫子宫瘢痕缺损,集中在剖宫产、子宫肌瘤剜除术中高发,为宫腔手术远期并发症的一种。近几年,伴随着剖宫产临床发生率的提升,被诊断为子宫憩室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因而,子宫憩室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也成为了临床重点的研究课题。

  • 标签: 剖宫产 子宫切口憩室 诊治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腮腺美容切口治療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6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例)和对照组(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切口入路切除术,观察组采用V形切口入路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效果、美学效果、面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腮腺美容切口 治疗腮腺肿瘤 临床效果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腋窝皱襞单切口治疗腋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进入我科接受治疗的26名患者加入本次研究,以腋窝中央皱襞为手术切口,局部肿胀麻醉后切开皮肤筋膜组织,皮下潜行分离,直视下修剪毛囊、大汗腺,术后仔细加压包扎。结果 所有患者腋窝异味基本消失,其中25例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另1例患者因自身原因导致腋窝皮发生血肿症状,后通过对症处理后完全好转。结论 应用腋窝皱襞单切口治疗腋臭疗效显著,不仅造成的切口较小,且术后外观好,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 腋臭 腋窝皱襞 单切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8例(139足)经外侧扩大“L”形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123足),女15例(16足);年龄24~79岁[(48.2±10.8)岁]。单侧117例,双侧11例。根据骨折线Sanders分型:Ⅰ型3足,Ⅱ型92足,Ⅲ型40足,Ⅳ型4足。根据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33足)和对照组(106足)。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合并骨折、糖尿病史、吸烟史、局部水疱、术前等待时间、植骨、引流、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数、术后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前及术后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数、术后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后白蛋白、术后血红蛋白与术后切口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P均<0.05);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合并骨折、局部水疱、术前等待时间、植骨、引流、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术后白细胞计数与术后切口并发症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史(OR=3.51,95%CI 1.29~9.50,P<0.05)、吸烟史(OR=3.53,95%CI 1.34~9.30,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OR=2.52,95%CI 1.04~6.10,P<0.05)及术后未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OR=2.97,95%CI 1.79~12.45,P<0.05)与术后切口并发症显著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史、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术后未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是闭合性跟骨骨折行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跟骨 骨折,闭合性 手术后并发症 外科伤口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髋关节外侧小直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患者(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分组方式为抽签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分别应用常规后外侧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与外侧小直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总时间更短、Harris、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

  • 标签: 小直切口 髋关节置换术 外侧入路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