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切口感染常见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30
/ 2

普外科切口感染常见危险因素分析

高光玉

( 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贵州 盘州 553537 )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普外科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总结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普外科临床经验,同时查阅有关文献,对普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 本研究择取普外科患者200例,发现患者本身存在糖尿病、严重贫血、营养不良、手术时间较长等情况下,或是医护人员操作不当等,都会使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升高,不但会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要想预防普外科切口感染情况的发生,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1)详细了解患者情况,筛查感染重点人群,加强护理;(2)对患者和家属加强健康教育;(3)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提升医护人员专业素质。结论 导致普外科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多,通过明确这些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能够使患者感染风险有效降低。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来说,切口感染为常见并发症,其不但会使患者的痛苦增加,康复时间延长,还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应当加强对该病症的预防控制工作。本文主要对普外科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在本院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纳入研究,将这些患者的各项资料调取出来,实施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切口清洁情况,其中I类清洁切口共有58例(手术类型主要为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即乳腺包块切除术等),Ⅱ类可能性污染切口共有110例(手术类型主要有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手术、胆道探查术等),Ⅲ类污染切口共有32例,(手术类型主要有腹腔脓肿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手术等)。对以上患者按照切口清洁度进行分组,对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手术类型等资料实施比较。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与监测技术实用手册》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均填写《手术患者目标性监测调查表》,对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对患者的病史、检查资料等进行收集。对判断为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从切口处采集样本进行细菌学检测,最终诊断切口感染发生情况。若患者所接受手术类型具有较高的切口感染风险,需要加强随访,通过电话、微信等沟通形式,了解他们出院后切口愈合情况、感染发生情况等。结合以上各项资料,对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2.2细菌学检测

用琼脂培养皿采集患者切口处分泌物作为样本,送到细菌培养室,按照常规操作方法进行细菌培养、菌株的分离鉴定等,分析切口感染菌种,为筛查危险因素提供一定依据。

1.2.3感染因素分析

对不同切口清洁度的患者的性别、年龄、肥胖情况、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类型、术前抗生素使用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统计学数据处理工具进行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筛查。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软件作为处理各项数据的统计学工具,计量类型数据、计数类型数据表现形式分别为(62946d5b56a3e_html_e41418a869d966c2.gif ±s)、(%),并分别接受t值、χ2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分析,认为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发生主要与如下因素有关:(1)患者身体状况:研究显示,患有糖尿病、有营养不良情况、重度贫血、腹部型肥胖的患者,切口感染风险更高;(2)手术时间:切口感染患者中,平均手术时间显著比没有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更长(P<0.05);(3)另外,切口缝合技术不佳、高龄、引流放置不当、术后初期进食等,也会使得患者具有更高的切口感染发生风险。

3讨论

对于普外科患者,要想最大限度预防切口感染,使患者的安全获得较好保障,促进患者尽快康复,需要加强围手术期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3.1术前感染预防措施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对患者身体状况、病史有全面的了解,对于存在贫血、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前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使患者保持更好地身体状态。若患者有糖尿病,存在呼吸道感染等,要对手术方案、应急预案进行合理制定[2]。将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处理好之后,还要对医护人员加强管理,确保医护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工作规范、流程,专业操作技术熟练,并对手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排查,确保手术安全。

3.2术中感染预防措施

手术时间越长,患者切口暴露时间也越长,这会使患者具有更多发生感染的机会。为此,术中护理人员需要与医生进行密切配合,尽量使手术时间缩短,让患者切口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有效缩短。进行手术缝合操作时,操作者应当具有娴熟的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缝合技术、打结手法等均适宜。另外,在放置引流时应当操作得当,尽量降低感染风险。术中抗生素的使用应当合理,避免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发生。以防引发多重感染。

3.3术后感染预防措施

术后需要对患者和家属做好指导,提醒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不要触碰切口位置,保持切口清洁度。术后初期应当严格遵医嘱禁食,恢复饮食后要注意饮食原则,如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等。对患者的切口情况加强观察,及时更换被污染的敷料,对于有感染征象的患者,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3]。对于出院患者要做好随访,指导患者正确护理切口的方法,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使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尽量降低[4]

综上,导致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多,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对这些危险因素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在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出院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使感染风险有效降低,让患者健康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琴. 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8):170,172.

[2]袁洋洋. 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 临床研究,2019,27(10):14-15.

[3]李培林. 基层卫生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处理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9):67,70.

[4]木塔力甫·沙吾提,阿布都热合曼·买买提.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2):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