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画史中,一直存在着文人与院体之争。也就是所谓的“戾家”与“行家”的对峙。一种是“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豁达放逸。另外一种则是严格遵守程式与格法的严谨工整。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碰撞自宋朝开始出现了雏形,元朝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使该二种风格“分离”的愈加明显。到了明朝开始出现了由于“风格”问题而互不相容的画派——即江南地区偏安一隅的吴门画派与宫廷艺术中心浙派的对立。而到了晚期随着“南北分宗的”的提出使两种不同的风格正式确立。

  • 标签: 文人画 院体画 风格 南北分宗
  • 简介:文人思想萌芽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由于南宋时期大批文人家的出现,这时期他们将文人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直接决定了元代文人理论的形成以及成熟。文人发展到元代已经经历了宋朝的大发展,同时也是由于在宋朝的发展,才促进了文人发展到元代文人的写意精神的觉醒。宋代绘画以写实为主,富丽堂皇的表现形式使得院体画在宋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 标签: 元代文人画 写意精神 文人画家
  • 简介: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作为一位精通诗文书画的著名文人,苏轼(1037—1101)曾为韩、李思训、吴道子、徐熙、文同、郭熙、王诜、李公麟、惠崇等多位唐宋著名画家写过题画诗。其中的《李思训〈长江绝岛图〉》和《惠崇〈春江晚景〉》,尤为脍炙人口。

  • 标签: 吴道子 文人画观
  • 简介:敦贵先生的,论功底当然是实力派。他学的是中国画,所以山水、人物、花鸟绘画的线条、色彩、造型等基本功当然不在话下,若说他的和别的画家有什么不同,还是体现在他意境的营造上。深厚的文学素养使他的总是显现出一种强烈的文人气息来。这种文人气,与一些似曾相识的文人不同。

  • 标签: “文人画” 文学素养 艺术 画作 文人气息 中国画
  • 简介:在"士人"理论的指导下,苏东坡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文人观点。这些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代皆影响至远。绘画统于"道"与"德"与"占色而,之陋也"是苏东坡文人思想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是我们全面完整地认识苏东坡文人思想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 标签: 苏东坡 文人画思想 于“道”与“德” “占色而画 画之陋也”
  • 简介:苏轼认为士人是取其“意气”,后世对于文人的概念的界定与论述也多与其相通,都强调了“文人”这一群体自身的特质。但是对文人的界定尚存不完善之处。文章认为,在探讨文人时,不必拘泥于者的身份,而是要看作品本身所含的特质,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其属性。只要是具有“意气”,就可以判定其为文人,但是也不能因强调“意气”而忽视了笔墨技巧,此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在绘画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寻找真正的精神寄托与精神追求,这正是辨析文人界定的价值体现。

  • 标签: 文人 文人画 文人特质 意气 形意关系
  • 简介:在前面论杜甫题画诗的一章中.我们已说到在专业画家身上有时也会出现某种文人所欣赏的意趣:而本章所要阐述的.则是宋代院体画中的文人因素。中国的皇家画院的设立.从历史记载上看.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到了五代.皇家翰林图画院已成为一种别有特色的帝王文化生活的点缀。南唐时期流传的民谚“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说明当时皇家画院画师与民间文人师在画风上的迥然不同。到了北宋,宋徽宗赵佶(1082—1135)在政治上虽是个昏庸君主.他却同时也是个出色的画家,擅花鸟、山水和人物。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他所画的《桃鸠图》《听琴图》和所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可以看出.他在绘画上已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与很高的水平。而北宋的翰林图画院在他的直接关心、指导之下.更是出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画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标签: 文人画 院体画 宋代 《虢国夫人游春图》 翰林图画院 《听琴图》
  • 简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也好,也好,似乎都是在找一种皈依,就是让我跟这个时代、跟这个社会、跟这个土地有关系”中国的文人,发端于王维,经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发展,到南宋画院成熟,到元代达到高峰状态,其中集大成者当推“元四大家”,即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元四大家笔下的山水意境,无论在技法或精神上,都为传统的山水奠定了最高的境界。

  • 标签: 文人画 逸品 集大成者 山水意境 黄公望 山水画
  • 简介:摘要中国文人在中国画界和文化界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文人是作为区别院体而出现,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多种因素交流下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文人凭借它专有的内在美和审美价值取向在中国画坛上有着深入透彻的影响力。文人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产生、发展、消长的历史轨迹。

  • 标签: 文人画 笔墨情趣 发展 演变
  • 简介:宋代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关键的时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宋代逐渐形成了一个由文人士大夫所组成的新兴绘画群体,这个群体以独到的视角解析绘画美学思想。宋代文人的出现一改往日院体多年来形成的审美思想、审美概念和标准,从而使文人成为时代的主流,在增加绘画形式多样性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绘画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 标签: 宋代 文人画 苏轼
  • 简介:通过文献来解读文人的审美趣味,观照者内心的情感体验,作为审美趣味重要组成部分的"率性""真性""心性"是无法回避的内容。因此,文章在选取述评对象时,侧重以上三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对文人笔墨语言形态研究的基础上,来探讨支撑文人家艺术创作的精神动力、个体生命的价值省思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

  • 标签: 文人画 审美趣味 率性 真性 心性
  • 简介:文人是当代中国画艺术中一种新的思想浪潮和艺术实践,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被反复讨论,成为当代画坛上的一个热点现象。其价值并非在于画面效果的尝试表现,而是其对文人精神的延续和探索。本文通过分析新文人的由来,比较其与传统文人的不同,从而明确新文人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新文人画 文人精神 独立 自由
  • 简介:化方是个词人,相识前因其诸多歌曲作品广泛传唱而早有耳闻。直至相见,于觥筹交错间偶然领略其画作,顿觉惊艳。化方的书画作品,很难让人在第一时间给其一个明确的风格或流派的定义,有中有西,非古非今。既有传统中国画的写意,大片的留白中,看似不经意的轻抹和点染,便是远山、人影,大风、旷野。

  • 标签: 书画艺术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董其昌顺应时代审美潮流,追随苏东坡等人尚“淡”的脚步,继续发展、深化这一绘画程式,给予文人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持,极大地构建出中国古代文人尚“淡”的审美风尚,并最终奠定了文人崇高的历史地位。尚“淡”的美学思想贯穿于董其昌的人生观、哲学观和书画文艺观,在文人的审美思想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他在理论上揭示文人“淡”的审美实质、在创作上归纳文人“淡”的实现途径,并对晚明以后乃至当今画坛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董其昌 绘画 “淡” 审美
  • 简介: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文人,喜欢在画作上题诗。作为一种艺术传统,中国文人一直追求与诗的完美结合。这样,在同一张画纸上,诗与便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中国画和中国诗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分开来看,二者都很难阐释或者翻译。中国传统文人则不然,它不但为画家提供了阐释自己作品的舞台,也给鉴赏者提供了理解画家创作意图的可能。文人中这种诗一相互阐释、互为翻译的现象被罗曼·雅各布森定义为"符际翻译"。翁贝托·艾柯在他的翻译理论中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现象,他的理论也被视作对雅各布森符际翻译论的发展和补充。基于对阐释的拓扑学分类,艾柯详细阐述了符际翻译中存在的五个显著特点。本文旨在阐明这五个特点如何在中国传统文人的诗-互译中体现出来,同时指出诗-互译这种独特的符际翻译现象中存在的其他特性。

  • 标签: 符际翻译 传统文人画 诗-画互译 阐释
  • 简介: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道德本体论的建构。无论是“理本体”还是“心本体”都将儒家伦理精神涵泳其中而获得了一种统摄世间万物的意义。伦理与艺理相通,道德本体论的建构对当时文人的体例与风格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并塑成了相应的审美旨趣。

  • 标签: 宋明理学 道德本体论 文人画
  • 简介:在清初特定的政治环境中,那些经历“失节”之痛后,又徘徊复归的士人言行,在文人士大夫画家群体中体现得亦别有况味,尤其是在江南,以王鑑、王时敏所代表的士人群体,则是考察这种常态的绝佳范本。他们的社会网络,鲜明地折射出清初江南社会“两截人”士人群体的生活与心理世界,他们与这个网络的互动,塑造了其人的人格、个性与文化身份。

  • 标签: 清初 王鑑 王时敏 丧乱遣怀
  • 简介:元代成熟的美学思想下,花鸟画中的逸笔审美演变为自我情思精神价值的追逐,它与当代工笔花鸟绘事者胸无成竹,得的"无立意"状态形成鲜明对比。而当代大多数工笔花鸟画作品写意性的缺失,其实就是工笔花鸟审美思想和评品原则错位缺失的直接体现。文章旨在探讨元代花鸟对当代工笔花鸟写意性缺失的启鉴,从而建立和完善属于当代工笔花鸟的评品体系。

  • 标签: 逸笔审美 写意性缺失 语汇 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