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例1为24岁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和普通肝素10000U静脉推注,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为228.0×10^9/L,术后1h降至36.2×10^9/L。考虑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遂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2μg·kg-1·min-1静脉滴注。第3天患者血小板升至101×10^9/L,第4天恢复正常。例2为69岁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静脉推注普通肝素3000U。之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连续7d给予低分子肝素(1mg·k-1·12h-1)皮下注射,术中给予普通肝素7000U静脉滴注。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197.0×10^9/L,术后降至19.2×10^9/L。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1.5μg·kg-1·min-1静脉滴注,血小板计数升至146.0×10^9/L。

  • 标签: 肝素 血小板减少症 肺栓塞
  • 简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群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骨骼肌减少(Sarcopenia)是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及力量降低,机体活动功能下降引起相关跌倒、残疾等不良事件为特征的疾病。少肌在老年人群发病率为10%~20%,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是目前全球老年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 标签: 骨骼肌减少症 老年人群 人口老龄化 健康问题 活动功能 不良事件
  • 简介:患者男性,69岁,因舌痛发现舌部包块半年入院,查体发现右颌下淋巴结长大及舌部与口底包块,心肺肝脾未见异常。口腔包块活检示高—低分化鳞癌。血常规示Hb127g/L,WBC5.8×10~9/L,分类正常,血小板203×10~9/L。给予平阳霉素8mgq.d,氨甲喋呤(MTX)10mgq.d,强的松15mgTid化疗,口底肿块有所减小。化疗第8天,WBC3.4×10~9/L,血小板125×10~9/L,

  • 标签: 类白血病反应 血小板减少 平阳霉素 舌癌 骨髓抑制 外周血
  • 简介:血小板减少是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女性多于男性,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并不罕见。如血小板极度减少可以引起严重的出血危及母婴生命,本病一经诊断需严密监护治疗。近年来诊断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严重出血及婴儿死亡明显地减少。现将我院1994年至2003年收治的20例患者临产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临床上,很多疾病可引起高丙种球蛋白血(HGG)。因丙种球蛋白大多发球免疫球蛋白(lg),具有抗体活性,因此,又称为高免疫球蛋白血(HIG)。此球蛋白分为两各:多克隆HGG或(HIG),呈现多种lg增高,如lgG、lgA和lgM;单克隆HGG或(HIG);只呈现某一种lg增高,可为lgG,或lgM或lgA。后者在消化、

  • 标签: 单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发病机制 鉴别诊断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发性骨髓瘤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PAT)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7例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孕妇(研究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5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率:56.1%vs40.0%;早产率:10.5%vs8.0%;产后出血率:7.0%vs4.0%;新生儿窒息率1.8%V82.0%,均P〉0.05)。结论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多数预后良好,不需特殊处理,但要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对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酌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或输血小板制剂等治疗,从而降低母婴并发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减少 妊娠结局
  • 简介:众所周知.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尤其是微血管并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年的许多研究还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血糖整体水平升高有关.而且与血糖的波动性也有密切关系.血糖波动性越高.慢性并发的危险性越大。控制波动性高血糖.可以降低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血糖波动 微血管并发症 波动性 危险因素 高血糖
  • 简介:现代医学证实,血浆总胆固醇(TC)升高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与冠心病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与冠心病呈负相关[1]。因此,降低LDL-C和提高HDL-C对防治冠心病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观察甘糖酯的降脂疗效。

  • 标签: 甘糖酯 高脂血症 治疗 高脂蛋白血症 疗效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口服复方支链氨基酸颗粒剂(商品名力维特,Livact)对肝硬化低蛋白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有低蛋白血的肝硬化患者66例,其中试验组44例,对照组22例,分别给予复方支链氨基酸颗粒剂和对照药物复合氨基酸胶囊,治疗4周和9周后观察其临床症状、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比值的变化,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复方支链氨基酸颗粒剂治疗组和对照组各项症状在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其中复方支链氨基酸颗粒剂对乏力、腹胀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复方支链氨基酸颗粒剂组在治疗4周和9周后,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均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治疗过程中,复方支链氨基酸颗粒荆组基本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支链氨基酸颗粒剂是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力维特 LIVACT 肝硬化 低蛋白血症 氨基酸制剂
  • 简介:1例62岁女性患者,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2d入院,诊断为脑梗死。因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暂予降血压、改善循环治疗。患者所用药物中,马来酸桂哌齐特及酒石酸美托洛尔说明书中标注有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建议更换同类药物,避免加重血小板减少症状、增加出血风险。患者所用静脉液体中,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及前列地尔注射液发生静脉炎的不良反应报告较多,临床药师每日询问患者输液时及输液后有无血管输注部位肿胀、疼痛等反应,及时发现了患者静脉炎的不良反应并建议停药处理。经过治疗,患者肢体麻木、无力情况改善,好转出院。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活动性出血,血常规检查与既往相比未出现明显变化。

  • 标签: 脑梗死 血小板减少 药学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分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20例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分娩产妇,将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60例,使用糖皮素激素进行治疗)和观察组(60例,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效果优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AL患者52例,其中27例在化疗结束后血小板计数(BPC)<30×109/L时开始用rhIL-11治疗.ELISA法检测化疗前及BPC<30×109/L后7、14d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网织血小板百分率(RP%)及其绝对值(RPC).25例未用rhIL-11治疗者为非用药组,从化疗后BPC<30×109/L开始观察14d.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①rhIL-11用药组第7、14天血小板计数较非用药组明显增高;用药患者组23例需要输注血小板,平均为4~10U;对照组27例,平均为10~15U.②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Tpo水平较对照降低,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P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③非用药组第7天患者血浆Tpo水平,RP%及RPC均较对照及化疗前明显降低,第14天Tpo水平,RP%、RPC有所升高但仍较对照低.④用药组第7天血浆Tpo水平,RP%及RPC均较非用药组高;Tpo水平,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PC较对照低,第14天均高于对照.结论rhIL-11治疗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效;IL-11可能有利于骨髓基质的恢复,具有促进Tpo合成或释放作用,使巨核细胞的血小板生成能力增强从而血小板生成增多.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1 白血病 血小板减少 药物疗法
  • 简介:目的评价强力升白片治疗化、放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效果。方法治疗组:采用强力升白片口服2-4片/次,3次/日,直至白细胞恢复正常。对照组:采用利血生,口服20-40mg/次,3次/日,直至白细胞恢复正常。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占24.24%,有效42例,占63.64%,无效8例,占12.12%,总有效率87.88%。对照组:显效9例,占14.52%.有效32例.占51.61%,无效21例,占33.87%,总有效率66.13%,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强力升白片对化、放疗后白细胞减少有效。

  • 标签: 强力升白片 治疗 白细胞减少症 放疗后 总有效率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芪胶升白胶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白细胞减少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10例甲亢患者白细胞减少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5例)和芪胶升白组(105例)。对照组采用甲硫咪唑+碳酸锂片治疗,芪胶升白组采用芪胶升白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白细胞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芪胶升白组总有效率(94.29%,99/105)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87/105)(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应用 PICC留管术治疗血癌病人的合并。方法:该研究选取了本院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8名血液肿瘤病人,以随机的方式将病人分为两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4人,观察组44人,采用了护理介入,并比较两组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该试验中,观察组患者的合并,包括静脉炎和穿刺点渗血的发病率都要比对照的发病率要低,并且SF-36得分也要高于对照,有非常显著的差别。结论: PICC置管经护士介入后,能有效减少病人的合并发生,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减少 血液肿瘤 患者 PICC置管 并发症 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