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并发的预见性护理方式。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的7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随机分组,常规组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急性白血病化疗预见性护理干预组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开展急性白血病化疗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满意度;急性白血病化疗知识掌握度、治疗依从性;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生命质量;化疗并发的发生率。结果急性白血病化疗预见性护理干预组满意度、焦虑、抑郁情绪、生命质量、急性白血病化疗知识掌握度、化疗并发的发生率对比常规组有优势,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实施急性白血病化疗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确切。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化疗并发症 预见性护理方式
  • 简介:简要介绍了近期由于电阻检测法、光学检测法、联合检测法等新技术在作为临床血常规检测仪器的血球计数仪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血液中的白细胞这一重要的临床参数在分类、计数等方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还着重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的电阻检测法及光学检测法的基本原理,实用仪器中的典型结构作了简要阐述.对血液分析仪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血球计数仪 血球计数 白细胞 电阻检测法 光学检测法 联合检测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泌尿系结石是输尿管、肾、膀胱、尿道结石的总称,其中,肾与输尿管结石最为常见。结石部位不同,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血尿、排尿困难、突发剧烈腰痛、尿频、尿急是较为常见的典型症状。及时的治疗干预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及预后改善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目前,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虽属于微创治疗,但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创伤,并且容易引发术后并发。因此,对泌尿系结石术后患者及时进行积极高效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将对泌尿系结石术患者实施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并探究其效果及并发发生率。

  • 标签: 自我护理 泌尿结石
  • 简介:【摘要】总结分析1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低蛋白血患者的护理经验。其护理要点包括:积极进行的评估与监测;急救护理和胎儿监护;视物模糊的眼部护理;纠正低蛋白血的护理;其他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合并低蛋白血的患者,有指征地降压、利尿、纠正低蛋白血,积极预防抽搐,预后较好。

  • 标签: 重度子痫前期 低蛋白血症 视物模糊 护理
  • 简介:【摘 要】:中心静脉置管(PICC),经肘部浅静脉穿刺置入,头端至上腔静脉下1/3处,邻近右心房、上腔静脉,导致化疗药物无法与静脉直接接触。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极易引起相关并发发生,如:穿刺点出血等,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本文就白血病PICC置管相关并发的护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白血病 PICC置管 并发症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儿科静脉留置针患儿在治疗期间展开对应护理干预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按照对比护理的模式展开本次护理研究,所选入患儿为 1100例,在本院 2019年 10月至 11月所收治患儿中随机选择,按照计算机系统抽样的方式,取组中 550例,在治疗期间展开常规护理,即对照组,余下 550例则需要将护理干预加以运用,即观察组。分析两组并发情况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结合对两组患儿并发以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均存在优势, P<0.05。结论 将护理干预运用到儿科静脉留置针患儿护理中,可实现对常见并发的有效预防,有助于患儿恢复。

  • 标签: 护理干预 静脉留置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感染伴血小板减少临床特点,总结治疗方法与预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治疗的重症感染伴血小板减少患者,总计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完成治疗患者分组,即40例的对照组、40例的观察组,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对照组采取器官功能维护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辅助八珍颗粒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组间治疗后5、7、10d血小板计数比较,观察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重症感染 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工作 八珍颗粒 血小板提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预警性护理干预对减少胃肠外科术后并发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胃肠外科手术的患者60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预警性护理干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肠内营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胃肠外科 预警性护理干预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相关并发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某院收治的11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了解11例患者移植过程中并发发生情况,并针对发发生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护理前,感染患者10 例(90.90)、消化道反应患者10例(90.90)、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8例(72.72)、肝静脉闭塞综合征患者4例(36.36)、出血性膀胱炎患者2例(18.18)。护理后,感染患者2例(18.18)、消化道反应患者2例(18.18)、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1例(9.0)、肝静脉闭塞综合征患者0例(0.00)、出血性膀胱炎患者0例(0.00)。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出现并发多,护理工作量大,经有效护理及治疗,并发可治愈,移植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 标签: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实施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70例,比对组:应用白介素-11治疗;测试组:在比对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升血小板胶囊。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指标互比,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测试组血小板指标高于比对组,(P<0.05)。测试组治疗有效性97.14%高于比对组的74.29%,(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利妥昔单抗(100mg/次)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探讨治疗儿童ITP的有效方案。方法 选择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及部分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病情反复的住院的22例患儿进行利妥昔单抗治疗。在父母同意后予利妥昔单抗100mg/次,每周1次,共2-4次(d1,8,15,21),甲泼尼龙1-2mg/kg,每周1次,共2-4次,另一通道利妥昔单抗前半小时开始使用,与利妥昔单抗同时结束。关注患儿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监测外周血小板计数变化,CD20+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结果 22例患儿中男13例,女9例,年龄1-11.8岁,病程2月-76月,随访时间12-23个月。治疗中有9例达初始反应(40.9%),12例持续反应(54.5%),10例完全缓解(45.5%),10例无效(45.5%),总有效率54.5%;1级出血3人,2级出血7人,3级出血5人,经止血对症处理均临床缓解,4级出血1人,并发颅内出血死亡。治疗后CD20+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比例65-82%,治疗中共有7位(31.8%)患儿出现不良反应,4例发热患儿中2例确诊为感染,3例出现皮疹,经过治疗症状均缓解。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儿童ITP有部分可获得长期缓解,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难治性ITP患儿的一种治疗选择。

  • 标签: []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利妥昔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