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我院5年来药物引起的47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2008年收集的47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引发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涉及201个品种,抗感染药居首位(218例,占46.28%),其次是中药制剂(88例,占18.68%);55岁以上的患者居多(占36.94%);口服给药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为257例(占54.57%)。结论临床应重视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报告和致病原因,从而加强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预防及监测,以减少和避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 标签: 胃肠道系统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有人把植物纤维素称为“肠道里的拖把”,细细一想,还挺有道理。植物纤维素本身并不产生热量,营养价值也不高,因而有人视它为“无用之物”。然而,正是这“无用之物”进入人体后却大显身手:在口腔,它耐嚼,可以锻炼牙齿,清洁牙缝污垢,增加唾液分泌,有助于食物消化:在胃里,它填充空间,使人减少饥饿感,有利于减肥:在肠道,它增强对肠壁的刺激,加快肠道蠕动,缩短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使大便通畅,及时把“垃圾”扫地出门。这位“扫把大师”,几乎成了人体中不可缺少的清道夫。

  • 标签: 肠道蠕动 拖把 植物纤维素 营养价值 唾液分泌 食物消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小夏是个体格强壮爱运动的阳光男孩,平时游泳健身、跑步锻炼,一个不落,然而最近小夏却连着请了好几天的假,原来这身体倍儿棒的年轻人也抵抗不了肠道的“小折腾”。

  • 标签: 肠道 体格强壮 跑步锻炼
  • 简介: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vivo)、在体法(insitu)、体外法(invitro)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肠吸收 在体肠灌流法 外翻肠囊法 Ussing CHAMBER 细胞培养模型法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是一种混合的微生物,它在肠道内与宿主共生,因为不同的身体部位,不同的环境因素以及时间转变等原因,它会存在差别。当然,由于肠道微生物与消化系统息息相关,一旦肠道细菌失调或受损会导致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产生,如炎症肠炎,肠道肿瘤,肥胖等。因此,通过观察肠道微生物与消化系统之间相关研究,两者存在关联肠道细菌失调会发生消化系统疾病,从而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 标签: 肠道微生物 消化系统疾病 相关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及其与相关类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 60例炎症肠病为研究对象,其中 40例患者临床诊断为溃疡结肠炎本文设定为 UC组, 20例患者被临床诊断为克罗恩病,本文设定为 CD组,另外可选择 30名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采集三组患者的新鲜粪便进行检测,主要对比 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外周血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炎指标和菌群结构变化的相关。 结果:UC组和 CD组均与对照组相比 UC组除真杆菌下降较为明显外,其余菌群数量均显著增加;而 CD组除真杆菌和小梭菌下降外,其余菌群数量明显增加,, UC组中的高炎指标中酵母菌数量最高,其余菌群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而 CD中高炎指标中肠球菌数量最高,其余菌群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结论:菌群结构发生变化会增加肠道内部的通透,对肠道黏膜造成一定损伤,因此,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直接影响了机体免疫功能的能量代谢。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炎性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对IBD(炎症肠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其和CRP(C反应蛋白)、ESR(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PLT)、WBC(白细胞)之间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接收的IBD患者100例,对例患者的粪便便标本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10种细菌的数量和PLT计数、WBC计数,血清CRP水平,以及ES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组和CD组的SB、EC、EMB、均明显较高(P

  • 标签: 肠道菌群IBD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CRPESR
  • 简介:临床工作中,胃肠道疾病引起的贫血十分常见。因为各种与造血有关物质(造血因子)的摄取、生成、转化和吸收,都有赖于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贫血症状往往提示着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 标签: 胃肠道疾病 贫血 造血因子 临床工作 生理功能
  • 简介:口服药物肠道吸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法、体内法和在体法,对这3种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鉴于在体肠灌流法操作简便、技术成熟、可控强,同时又保证了神经内分泌调节与淋巴液血液供应的完整等特点,更能反映药物吸收的真实情况,因此重点介绍了在体肠灌流法,并对在体肠灌流法中使用的循环灌流法和单向灌流法常用的几种灌流液体积校正方法等进行综述,为研究口服药物肠道吸收试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保证试验的可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准确,认为应根据所研究药品的性质、实验要求、试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试验方法,进而为药物剂型的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肠道吸收 药物评价 在体法 肠灌流法 循环灌流法 单向灌流法
  • 简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gastrointestinallymphoma,PGIL)是最常见的来源于结外淋巴组织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NHL的4%-20%。发病部位以胃部多见,其次为小肠、回盲部,结肠和直肠较为少见。我院收治1例PGIL致梗阻黄疸,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瘤 非霍奇金 黄疸
  • 简介:【摘要】目的:腹部手术是临床针对胃肠道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但也会出现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主要是肠内容物无法在肠道中保证通畅,会为患者带来排便障碍,因此而产生呕吐、恶心、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现探析胃肠道术后粘连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7月初-2022年6月底期间接收的60例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粘连肠梗阻发生率。结果:常规组术后粘连肠梗阻发生率23.33%明显高于研究组的6.67%,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胃肠道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粘连肠梗阻的发生,说明该护理措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粘连性肠梗阻 胃肠道 术后 护理干预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腹部手术是临床针对胃肠道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但也会出现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主要是肠内容物无法在肠道中保证通畅,会为患者带来排便障碍,因此而产生呕吐、恶心、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现探析胃肠道术后粘连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7月初-2022年6月底期间接收的60例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粘连肠梗阻发生率。结果:常规组术后粘连肠梗阻发生率23.33%明显高于研究组的6.67%,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胃肠道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粘连肠梗阻的发生,说明该护理措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粘连性肠梗阻 胃肠道 术后 护理干预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实施美沙拉嗪治疗的基础上,对溃疡结肠炎患者联合实施肠道益生菌的治疗价值。方法:对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溃疡结肠炎患者予以选取,纳入起始时间为2018年5月,终止时间为2022年5月,样本共计6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处理,参照组(31例)施以美沙拉嗪治疗,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研究组(31例)予以本组所纳入对象美沙拉嗪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观察和比较组间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炎症相关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6.77%)相较于参照组(77.42%)要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IL-17(257.01±30.62)pg/ml、CRP(5.17±1.32)mg/L、IL-23水平(407.22±90.27)pg/ml均比参照组要低(P

  • 标签: 美沙拉嗪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实施美沙拉嗪治疗的基础上,对溃疡结肠炎患者联合实施肠道益生菌的治疗价值。方法:对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溃疡结肠炎患者予以选取,纳入起始时间为2018年5月,终止时间为2022年5月,样本共计6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处理,参照组(31例)施以美沙拉嗪治疗,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研究组(31例)予以本组所纳入对象美沙拉嗪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观察和比较组间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炎症相关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6.77%)相较于参照组(77.42%)要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IL-17(257.01±30.62)pg/ml、CRP(5.17±1.32)mg/L、IL-23水平(407.22±90.27)pg/ml均比参照组要低(P

  • 标签: 美沙拉嗪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益生菌
  • 简介:1.在控制食物总能量的基础上,少食多餐.不要错过早餐,深夜不大量进食。2.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天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经常进食全谷物和豆类。3.每周吃鱼3到5次。4.减少摄入脂肪含量高、盐多油腻和煎炸的食物。

  • 标签: 肠道健康 含膳食纤维 少食多餐 脂肪含量 食物 进食
  • 作者: 王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王莉由于肠道组织内存在大量气体,并且与组织密度之间关系密切,声能会因为肠道的气体而散射掉,由此会直接影响到超声医师对检查器官的成像结果,超声技术的发展,高频超声的应用可降低气体对检查部位的影响,腹部超声检查在胃肠道疾病中得以广泛应用,针对含有气体的器官疾病认识也更加深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对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炎因子的影响,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在调节肠道菌群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2只。A组喂养普通饲料,B组喂养高脂饲料,C组喂养高脂饲料,并予布拉氏酵母菌干预。实验初始、第10周末检测血清脂多糖(LP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结果3组初始时LPS、TNF-α、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末时B、C组LPS、TNF-α较初始时明显升高(P〈0.05、0.01),A组无改变(P〉0.05);B组IL-6较初始时升高(P〈0.01),A、C组无改变(P〉0.05);10周末时B组LPS、TNF-α、IL-6均高于A、C组(P〈0.01),C组TNF-α高于A组(P〈0.01)。3组初始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大肠杆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末时B、C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较初始时升高(P〈0.01),A组无改变(P〉0.05),B组低于A组及C组(P〈0.01),C组低于A组(P〈0.05);10周末时B组拟杆菌较初始时降低(P〈0.01),A、C组无改变(P〉0.05),B组低于A、C组(P〈0.01);10周末时B组大肠杆菌较初始时升高(P〈0.01),A组无改变(P〉0.05),C组降低(P〈0.05),B组高于A、C组(P〈0.01),A组高于C组(P〈0.05)。结论高脂饮食喂养会增加大鼠血清炎因子释放,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布拉氏酵母菌可稳定肠道菌群结构,减少炎因子释放。

  • 标签: 布拉氏酵母菌 高脂饮食 肠道菌群 炎性细胞因子 大鼠 Sprague-Daw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