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甲状腺癌临床比较少见[1],病理类型以乳头状癌及滤泡状癌多见。本文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外科治疗的43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总结。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患者4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4例;年龄19~80岁,平均50.3岁;病程1d~20年,平均17.7个月。

  • 标签: 双侧甲状腺癌 滤泡状癌 外科治疗体会 乳头状癌 颈淋巴结清扫 甲状腺全切除
  • 简介:目的比较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患与对眼视网膜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应用频域OCT对30例(60眼)单眼发病急性CSC患者患和对眼的黄斑部视网膜显微结构进行检测,比较患组与对组黄斑中心凹外核层厚度、光感受器层(IS/OS层)、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形态差异。结果所有30例患者患眼均有不同程度黄斑部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对眼中有4眼(13.3%)存在轻度视网膜浆液性脱离;患组黄斑中心凹外核层厚度均值为(95.32±24.87)μm,对组为(98.80±14.36)μ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7,P=0.110)。患组中IS/OS层厚度均匀一致者12眼(40.0%),对组20眼(66.7%);患组IS/OS层厚度均匀一致伴内外节缺损、不均、凸起增厚者共18眼(60.O%),对组共10眼(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P=0.038)。患组中出现RPE异常者有24眼(80.0%),对组中有8眼(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7.143,P=0.000)。结论频域OCT能清晰显示急性CSC患者的细微病理结构改变,单眼发病CSC患者中一部分对眼存在IS/OS层和RPE异常,但是其发生率较患眼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65—167)

  • 标签: 相干光断层扫描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急性 浆液性 对侧眼
  • 简介:1手术类型颅底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居多。颞骨任何部位发生的鳞状细胞癌在手术治疗前,均应先作放疗。颞骨切除的手术有2种方式,一种是整块颞骨连同肿瘤切除,另一种是分块切除,以保存神经血管结构。历史上曾仅靠作乳突根治术来治疗颞骨恶性肿瘤,因疗效差已被扩大的颞骨切除手术替代。颞骨切除术经数十年努力改进,不断扩大切除范围,疗效有所提高,但结果仍不够理想。其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

  • 标签: 侧颅底恶性肿瘤 耳显微外科 切除术 鳞状细胞癌 分块切除 肿瘤切除
  • 简介:目的提高对单声带麻痹病因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对61例以单声带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最终诊断为喉外恶性肿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肿瘤中依次为肺癌29例(47.54%)、食管癌17例(27.87%)、甲状腺癌8例(13.11%)最常见.结论部分喉外恶性肿瘤以单声带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对单声带麻痹患者应作全面而详细的检查,以防漏诊、误诊.

  • 标签: 单侧声带麻痹 主要临床表现 恶性肿瘤 回顾性分析 甲状腺癌
  • 简介: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颞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27例(36眼)青比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并采用颞上象限或颞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情入术,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34眼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2眼视力不变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眼压(13.26±3.48)mmHg。功能性滤过泡保留完整,未见瘢痕化及渗漏。结论颞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操作简单,视力提高明显,术后并发症少,眼压控制稳定。

  • 标签: 青光眼 白内障 人工晶体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单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01/2013-0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行单内直肌截除术治疗的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连续性病例48例48眼,观察术后第Id,6wk以及末次随访(术后6~32mo)时患儿眼位、眼位非共同性、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术后第Id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2/48),过矫率为13%(6/48);术后第6wk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1例过矫。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和不同外斜视类型患儿末次随访时手术正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0.50)。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眼球运动非共同性和眼球外转受限。结论:单内直肌截除术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安全有效术式,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疗效无差异。

  • 标签: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 外斜视 复发性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颞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54例(72眼)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采用颞上象限或颞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65眼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7眼视力不变。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眼压(13.40±3.56)mmHg。功能性滤过泡保留完整,未见瘢痕化及渗漏。结论颞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操作简单,视力提高明显,术后并发症少,眼压控制稳定。

  • 标签: 青光眼 白内障 人工晶体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单切口与切口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52例(5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切口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小梁切除术经同一切口完成)和切口组(上方巩膜切口行小梁切除术和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每组各26例(26眼)。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及视力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随、访资料47例,其中单切口组23例和切口组24例纳入分析。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眼压下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38和0.47)。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9,x2=0.374;x2=0.007,x2=0.932;x2=0.537,P=0.464)。结论单切口与切口青白联合术均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两种术式具有相似疗效。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切口 小梁切除超声乳化联合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七叶洋地黄苷滴眼液治疗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ff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例400眼近视患者行LASIK手术,随机分成两组。100例为试验组应用七叶洋地黄苷滴眼液,另100例为对照组应用潇莱威滴眼液。分别于手术前、用药后1,2,4wk评估患者术后视疲劳的症状和体征,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试验组和对照组近视患者视疲劳症状逐渐缓解,在术后1,2wk时,试验组的视疲劳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0,P=0.001;t=2.727,P=0.0025);术后4wk时,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3,P=0.10)。结论: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ASIK术后患者视疲劳症状可逐渐得到恢复和改善,七叶洋地黄苷滴眼液对改善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症状有效。

  • 标签: LASIK 七叶洋地黄双苷 视疲劳
  • 简介:腺样体切除术是儿童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手术,但术后出血仍是腺样体切除术最主要的并发症。出血不但有损于患儿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2年来,我科应用改制极电凝在腺样体切除术中止血,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腺样体切除术 术中止血 双极电凝 应用 改制 术后出血
  • 简介:目的:观察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31例52眼2月龄~12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实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Ⅰ期或Ⅱ期IOL植入,平均随访16mo。结果:31例患儿之中有27例44眼术后能检查视力,最佳矫正视力〉0.5者23眼,〉0.3者12眼,〈0.3者9眼,另外,〈2岁的患儿4例8眼无法进行视力表检查,但相对术前跟随光亮或有注视目标的能力有所提高。术后并发症:后发性白内障3眼、葡萄膜炎7眼、角膜水肿5眼,人工晶状体偏位、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尚未出现。结论: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IOL植入能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先天性白内障 双撕囊 前部玻璃体切除 后发性白内障
  • 简介:目的观察针劈核法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采用针劈核法劈开晶状体核,小切口囊外摘除,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术后视力第一天、第三天裸眼视力≥0.5分别为39眼(41.5%)和68眼(72.3%)。术后第一天角膜水肿14眼(14.8%),前房出血5眼(5.3%),8眼(8.5%)前房渗出。经治疗后,均好转恢复。结论把针劈核法应用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安全,并发症少,易于掌握且手术成本低。适于在基层医院和大规模防盲行动中开展。

  • 标签: 白内障 劈核 小切口
  • 简介:目的:利用DNA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显色探针技术建立一种新型、高灵敏的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早期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方法:选取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患者14例,取静脉血并提取mRNA,建立CRYAB的捕获探针及显色探针。利用DNA探针,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形成三明治结构(捕获探针-DNA探针-显色探针)检测入选者的血样。1家系6例患者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琢B-晶状体蛋白。结果:最佳条件下,特异探针技术可检测到最低浓度的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的突变基因,各突变位点检测率为99.5%~99.7%;ELISA法检测样本琢B-晶状体蛋白上调,阳性率为85.9%。特异探针技术敏感性更高,检测位点更多,ELISA法仅局限于蛋白检测水平,精确性不高。结论:特异探针检测技术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重复性高,经济实惠,在临床上用于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双特异探针技术 先天性白内障 晶状体蛋白基因
  • 简介:目的评价庆大霉素氯芬酸钠控制白内障和青光眼术后炎症反应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临床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滴用庆大霉素氯芬酸钠和复美新,每日4次,观察2wk。结果内眼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中有效率分别是71.43%和65.52%,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庆大霉素氯芬酸钠是控制内眼术后(白内障手术和青光眼手术)有效和安全的药物。(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223~225)

  • 标签: 庆大霉素双氯芬酸钠 复美新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小梁切除术
  • 简介: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出血部位大多位于鼻腔前段,其中鼻中隔利氏区最为常见,治疗比较容易。而难治性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难治病症之一。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为比较常见的难治性鼻出血,多系动脉破裂出血,出血较凶猛,量大。因该出血部位隐匿、深在,鼻腔止血、填塞较困难。本科对明确诊断为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的难治性鼻出血30例(2008年1月~2010年1月)患者行下鼻道局部出血点烧灼和21例(2010年1月~2012年1月)患者行下鼻道局部出血点烧灼+鼻后外侧动脉区烧灼的止血效果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难治性鼻出血 双极电凝治疗 下鼻道 疗效分析 穹隆 鼻内镜下
  • 简介:目的观察七叶洋地黄苷滴眼液(施图伦)对青少年低度数近视及视疲劳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于2015年6月至9月就诊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眼科门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根据用药情况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托吡卡胺组,施图伦组,每组40例80眼,分别比较三组用药前与用药后一月的裸眼视力与屈光状态,根据视疲劳问卷调查表评估用药前后的视疲劳症状变化。结果(1)裸眼视力:施图伦组及托吡卡胺组较治疗前裸眼视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近视度数:施图伦组较治疗前矫正度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吡卡胺组矫正度数较治疗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矫正度数较治疗前对比无差异。(3)视疲劳症状:施图伦组视疲劳症状改善37例,总改善率达92.5%。对照组及托吡卡胺组对比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施图伦滴眼液能显著改善近视患者的视疲劳症状,对于低度数近视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标签: 七叶洋地黄双苷 近视 视疲劳
  • 简介:AIM:Toevaluatetheaccuracyofsphericalequivalent(SE)estimatesofadouble-passsystemandtocompareitwithretinoscopy,subjectiverefractionandatablemountedautorefractor.METHODS:Non-cycloplegicrefractionwasperformedon125eyesof65healthyadults(age23.5±3.0years)fromOctober2010toJanuary2011usingretinoscopy,subjectiverefraction,autorefraction(AutokeratorefractometerTOPCONKR-8100,Japan)andadoublepasssystem(OpticalQualityAnalysisSystem,OQAS,VisiometricsS.L.,Spain).Nineconsecutivemeasurementswiththedouble-passsystemwereperformedonasubgroupof22eyestoassessrepeatability.ToevaluatethetruenessoftheOQASinstrument,theSElaboratorybiasbetweenthedoublepasssystemandtheothertechniqueswascalculated.RESULTS:TheSEmeancoefficientofrepeatabilityobtainedwas0.22D.SignificantcorrelationscouldbeestablishedbetweentheOQASandtheSEobtainedwithretinoscopy(r=0.956,P<0.001),subjectiverefraction(r=0.955,P<0.001)andautorefraction(r=0.957,P<0.001).ThedifferencesinSEbetweenthedouble-passsystemandtheothertechniquesweresignificant(P<0.001),butlackedclinicalrelevanceexceptforretinoscopy;Retinoscopygavemorehyperopicvaluesthanthedouble-passsystem-0.51±0.50Daswellasthesubjectiverefraction-0.23±0.50D;Moremyopicvalueswereachievedbymeansofautorefraction0.24±0.49D.CONCLUSION:Thedouble-passsystemprovidesaccurateandreliableestimatesoftheSEthatcanbeusedforclinicalstudies.Thistechniquecandeterminethecorrectfocuspositiontoassesstheocularopticalquality.However,ithasarelativelysmallmeasuringrangeincomparisonwithautorefractors(-8.00to+5.00D),andrequirespriorinformationontherefractivestateofthepatient.

  • 标签: DOUBLE-PASS system optical quality RETINOSCOPY autorefr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