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单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单植骨、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22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ASIA分级明显提高,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4%。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单植骨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靠、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伤椎 经椎弓根植骨置钉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3月~2012年6月应用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8~62岁,平均43.5岁。结果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2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拔出及断裂,关节面无塌陷,下肢力线无偏移。根据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本组优19例,良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4.4%。结论应用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牢靠、能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双锁定钢板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
  • 简介:采用动脉夹夹闭大鼠颈总动脉,胃内放置水囊记录胃运动的方法,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对胃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夹闭30min过程中,最初2min内的胃运动指标(收缩频率、总收缩时程、总收缩幅度、胃运动指数)较夹闭前2min内抑制显著;夹闭第28-30min(即松开动脉夹前2min内)的胃运动各项指标较夹闭前2min均无显著差异。(2)松开动脉夹30min过程中,松开后最初2min内与松开前2min内相比,胃运动抑制显著;但松开后第28-30min的胃运动与松开前2min内的胃运动相比,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夹闭颈总动脉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初期,对胃运动有抑制作用,但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逐渐消除,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环起了代偿作用。

  • 标签: 大鼠 颈内动脉 WILLIS环 脑供血不足 胃运动
  • 简介:用动脉夹夹闭麻醉大鼠颈总动脉致脑供血不足,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后胃酸分泌量的变化。经食道插管向胃内输入生理盐水(37℃,pH=7.0),由幽门插管收集灌流液,每15min收集1个样品,用5mmol/LNaOH滴定灌流液中的H^+分泌量。比较夹闭颈总动脉前45min、夹闭45min期间以及恢复脑供血45min胃酸分泌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夹闭颈总动脉期间胃酸分泌量显著增多(由夹闭前的6.06μmol/15min,增加到夹闭期间的7.59μmol/15min,P〈0.01);恢复供血后与夹闭前相比胃酸分泌量无显著变化(夹闭前6.06μmol/15min,恢复供血后5.67μmol/15min,P〉0.05)。这些结果说明:夹闭颈总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可增加胃酸的分泌。

  • 标签: 大鼠 颈总动脉 脑供血不足 胃酸分泌 生理盐水灌流
  • 简介:目的建立正常成人股骨近端的三维模型,分析股骨近端形态并测量解剖形态的相关参数,研究股骨近端的对称性及解剖形态。方法选取50例正常成人股骨近端CT扫描数据,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4.52岁。扫描参数:扫描层厚0.625mm,扫描电压120kV,扫描电流100mA。扫描范围:自股骨头上10mm至小转子中点平面下50mm。将股骨近端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左侧股骨与右侧股骨镜像模型相配准,对配准后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并测量左右股骨近端的形态参数,使用SPSS1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近端形态和髓腔内部结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股骨近端形态及内部结构具有高度对称性。股骨头直径为(45.71±4.08)mm,股骨头高度为(53.61±5.43)mm,偏心距为(39.91±5.07)mm,股骨颈中央直径为(36.71±3.75)mm,颈干角为(127.88±6.28)°,股骨颈长度(46.61±4.74)mm,小粗隆中点所在平面的髓腔内径为(26.21±4.59)mm,其中偏心距、颈干角与白种人形态参数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供了一种验证股骨对称性的新方法。结论正常成人股骨内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对称性,变异较小,为股骨形态的测量提供理论依据;三维重建更利于对股骨近端形态参数的测量;新配准方法的提出对于临床中股骨近端骨折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股骨近端 三维重建 对称性 配准 假体设计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输尿管下段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经输尿管镜或膀胱镜检查、病理检查证实为输尿管下段息肉(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32.6岁;病程1个月~4年。左侧9例,右侧3例,合并输尿管结石4例,膀胱结石2例,肾结石1例,息肉自输尿管口部分脱入膀胱4例,随输尿管喷尿节律性脱入膀胱2例)的患者超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超声对输尿管下段息肉的诊断符合率为58.3%(7/12)。误诊为输尿管癌3例,膀胱肿瘤2例,误诊率为41.7%(5/12)。其中合并输尿管结石4例,膀胱结石2例,肾结石1例。病理诊断为炎性增生性息肉9例,纤维性息肉3例。结论超声是输尿管下段息肉的首选筛查方法,对合并阴性结石、逆行造影困难、碘过敏者更具有价值。

  • 标签: 超声诊断 息肉 输尿管
  • 简介:目的研究APA介入显影栓塞剂对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法制成单纯栓塞剂,包埋金属粉制成在X线下显影栓塞剂.将2种栓塞剂分别在X线下观察体外显影效果,注入兔股动脉观察体内显影效果,并对2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初步临床试验.结果与单纯栓塞剂相比,显影栓塞剂在X线下显影效果良好,将显影栓塞剂注入家兔股动脉后在X线下显影效果良好,临床试验表明不但显影效果良好,而且栓塞效果可靠.结论APA介入显影栓塞剂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有较好疗效.

  • 标签: 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 放射介入显影栓塞剂 脑动静脉畸形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子宫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已临床确诊的130例子宫畸形患者,年龄26~42岁,平均年龄33岁。单角和/或残角子宫均经过宫腔镜和/或腹腔镜检查确诊,双子宫、角子宫、鞍形子宫均经过MRI检查确诊,纵隔子宫经过宫腔镜检查确诊。回顾分析其经阴道二维和三维超声图像资料。结果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单角子宫和/或残角子宫11例,双子宫6例,角子宫7例,纵隔子宫80例,鞍形子宫25例。经阴道二维超声诊断单角子宫和/或残角子宫5例,双子宫6例,角子宫6例,纵隔子宫73例,鞍形子宫5例。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与宫腔镜结果符合率99.23%,显著高于二维超声诊断73.0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图像可以显示不同子宫畸形的宫腔结构及宫底的外观形态,是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无创性可靠方法之一。

  • 标签: 经阴道三维超声 经阴道二维超声 子宫畸形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掌扩大桡腕屈肌(FCR)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其中女41例,男11例,年龄19~68岁,平均(49.74±4.93)岁。应用掌扩大FCR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50例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所有骨折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Gartland-Weriey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6例,良2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9.00%,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手术后,患者桡骨茎突长度、尺偏角、掌倾角和掌成角均优于手术前[(11.13±2.27)mmvs(7.02±2.85)mm,(22.56±2.65)°vs(16.94±4.71)°,(10.33±6.68)°vs(-17.02±9.75)°,(1.68±2.33)°vs(20.42±6.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掌扩大FCR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扩大FCR入路 C3型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手术治疗的疗效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8年11月到2016年5月收治的31例(33)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8例,年龄10月-4岁,平均1.8岁。左侧10例,右侧23例,2例。按照Wassel分型,其中Ⅰ型1,Ⅱ型7,Ⅲ型1,Ⅳ型20,Ⅴ型1,Ⅶ型3,拇指多指畸形中,一Ⅱ型,一Ⅳ型2例。有一例患者一Ⅶ型,对是单纯三节拇畸形。入院后行个性化手术治疗,针对不同的分型采用相应的方法切除异常的骨和软组织,进行拇指外展功能重建。结果所有的患者术后伤口一期愈合,平均术后3-7天出院,没有出现伤口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6月-4年)。X线片复查,对于有截骨矫形的患者,平均术后6周骨性愈合。患者拇指外形比健略小,外展功能,对掌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Tad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26,良6,差1,优良率96.9%。结论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患者应根据具体的病理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手术方式,在矫正外形的同时,重建拇指的功能,手术时机在1岁左右为宜,在患儿开始发展拇示指捏持功能前进行,有利于拇指功能恢复。

  • 标签: 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 个性化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 手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截骨矫正后凸畸形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2具新鲜猪胸腰椎段脊柱标本,随机分成截骨组和对照组,每组6具,截骨组标本截骨两处并行椎弓根钉固定,在生理负荷下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顺逆时针轴向旋转6种运动范围的测试,记录载荷值大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理负荷下截骨组屈伸、屈和轴向旋转运动稳定性与对照组无差异性。结论脊柱截骨后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后的稳定性能够达到对照组水平。

  • 标签: 脊柱后凸 手术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SAVM)的血管构筑从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治疗的120例SAVM病人的临床资料、血管造影影像资料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 根据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团的形状,将AVM分成两种类型:团块型和幼稚型。血管构筑学分析包括供血动脉、供血方式、伴随病变。其供血动脉为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或软膜动脉。经超选择脊髓血管造影可见畸型团有5种构筑方式:(1)终末供血形式,本组104例行栓塞治疗,其中85例单纯栓塞,70例神经功能恢复与改善;19例行术前栓塞、减少术中出血;(2)穿支供血形式本组16例,少量部分的用颗粒栓塞,栓塞后症状均改善;(3)动静脉直接交通1例;(4)AVM伴有动脉瘤13例,首先行动脉瘤栓塞;(5)AVM含有静脉动脉瘤样扩张2例。结论 脊髓髓内AVM的血管构筑学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终末型供血可行胶栓塞。穿支供血只能少量部分的用颗粒栓塞。AVM内的动脉瘤应首先栓塞,可明显减少再出血的危险。团块型AVM术前栓塞有利于手术切除。幼稚型AVM只能栓塞治疗。

  • 标签: 脊髓动静脉畸形 治疗 血管构筑学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单MIS-TLIF(Minimallylnvasivetransforminallumbarinterbodyfosion)联合对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percutaneouspediclescrewfixation,PPSF)治疗单节段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latemllumbardischemiation,FLLDH)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0例,均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单MIS-TLIF联合对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X线暴露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JOA功能评分;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根据Bridwell法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0人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5mL;平均X线暴露次数26.6次。末次随访时VAS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6.7%。按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本组融合率为100%,平均椎间融合时间为8.6个月。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单MIS-TLIF联合对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能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等优点,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宄。

  • 标签: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MAST QUADRANT系统 Wiltse入路 MI-TLI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评价经皮人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LLD)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4月-2010年5月对163例腰椎间盘突出(L3-5)患者行PLLD。其中,男性92例,女性71例;年龄22-65岁,中位年龄46岁;病程6个月至2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腰椎功能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6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LLD,手术成功率100%,无血管、肠管、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VAS评分由术前(6.75±2.32)降到术后(3.10±1.34)(P〈0.05).JOA评分由术前(11.84±2.42)提高到术后(25.36±3.24)(P〈0.05)。术后随访1-5年,优良率达94.5%。结论PLLD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好,适用于纤维环受损的L3-5腰椎间盘突出。

  • 标签: 腰椎 经皮椎间盘切除术 侧入路 介入性放射学 摄影学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凸融合术中使用原位自体骨移植加Osteoset植骨材料与单纯取自体髂骨移植的融合效果比较.方法对57例11~18岁的特发性脊柱凸患者采用经后路Moss-miami内固定系统进行矫形融合手术.在融合术中分为两组,实验组:27例取自体骨移植加Osteoset植骨材料,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取自体髂骨移植.随访时间平均1.9年(1-3年).对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影像学评估.结果实验组:术前单纯胸弯、腰弯平均Cobbs角为58度术后矫正至21度.术前弯术前胸弯平均Cobbs角为53度术后矫正至19度,腰弯平均Cobbs角为47度术后矫正至16度.对照组:术前单纯胸弯、腰弯平均Cobbs角为56度术后矫正至22度.术前弯术前胸弯平均Cobbs角为55度术后矫正至18度,腰弯平均Cobbs角为49度术后矫正至17度.两组随访过程中都没有明显矫形度丢失,临床及影像学没有假关节形成.结论在脊柱凸融合术中,Osteoset植骨材料加原位自体骨移植是一种可靠的植骨方法.

  • 标签: 原位自体骨移植 脊柱侧凸 Osteoset植骨材料 治疗
  • 简介:目的报道一种新的经前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严重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运用前路后凸顶椎前移的方法治疗少儿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5例,对比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了解矫形效果。结果5名患儿随访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前脊髓神经症状在术后一段时间均完全消失,无医源性脊髓神经并发症发生。后凸角度﹙Cobb角﹚由术前32~55°平均42.2°,改善为术后5~26°平均12.8°;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初期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前路后凸顶椎前移法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非僵硬严重后凸畸形可选择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结核 后凸畸形 顶椎前移
  • 简介:设计一种小儿足负重水平位X射线摄影架。该摄影架主要由辅助站台和伸缩套管组成。辅助站台设置有盛放无线平板探测器的凹槽;伸缩套管垂直固定于辅助站台上,上端固定有供小儿抓扶的扶手。使用该摄影架能避免X射线对小儿家属产生的辐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负重水平侧位 X射线摄影 摄影架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凸的方法、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8例特发性脊柱凸患者采用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行脊柱凸矫形术,通过徒手置钉技术、器械矫形原理对凸进行矫形。结果共置入衍射17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经术后CT检查,除13枚胸椎螺钉通过横突肋骨复合体进入椎体,8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进入椎体外,其余151枚胸椎椎弓根螺钉完全通过椎弓根进入椎体,术前平均冠状位胸主弯Cobb角为(72.80±7.98)°,术后平均Cobb角为(20.85±7.25)°,畸形矫正率为71.4%,均未发生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凸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置钉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徒手技术 胸椎椎弓根螺钉 特发性脊柱侧凸
  • 简介:目的探寻在鼻骨位X射线摄影中利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组织均衡技术获取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并降低患者辐射剂量的研究。方法利用人体模型进行常规的鼻骨位摄影,然后固定千伏值,在原有的mAs值上分别降低0.4、0.8、1.2mAs进行摄片,再将降低剂量的图像采用DR组织均衡技术进行处理,比较不同图像对于满足诊断的需要和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常规摄影技术得到的图像需反复调节不同的窗宽、窗位才能显示密度、厚度不同的鼻骨与软组织;降低0.4、0.8mAs,虽然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降低,但是采用DR组织均衡技术可在同一幅图像上清晰显示鼻骨与邻近软组织结构,同时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降低1.2mAs,不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降低,而且无法采用DR组织均衡技术使图像达到满足诊断需要。结论采用DR组织均衡技术不仅能将密度、厚度不同的鼻骨及邻近软组织在同一副图像上清晰显示,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 标签: 数字X射线摄影 组织均衡技术 辐射剂量 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