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初是在几十年前被描述,随后陆续有报道称在服用肼苯哒嗪(肼曲嗪,氢氮嗪)、普鲁卡因酰胺和磺胺嘧啶的患者中出现ANCA相关性血管炎、药物诱导的狼疮和药物相关性膜性肾病。文中通过对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DIL)研究进展的综述,认为DIL某些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可以与特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区别开来。不同的药物引起的DIL有其本身特点,文中还就传统的药物和生物制剂引起的DIL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以及治疗进行介绍。

  • 标签: 红斑狼疮 药物诱导 ANCA相关血管炎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消银汤药物血清对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HaCaT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HaCaT细胞株为靶细胞.观察中药消银汤药物血清对10ng/mLEGF信号刺激下HaCaT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变化。结果中药消银汤药物血清影响EGF信号刺激下HaCaT细胞的生长状态并抑制其生长速度;不同浓度消银汤处理的HaCaT细胞,48h时表现出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随着时间延长和药物剂量加大,抗增殖作用愈明显;高浓度组,48h和72h时的抑制率分别为59.47%和73.76%。与对照组相比,经消银汤作用48h后,细胞G1期比例显著增加,S期与G2期比例则显著下降,并可抑制G1/G2期转换。结论消银汤具有抑制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分化的作用

  • 标签: 消银汤 EGF HACAT细胞
  • 简介:目的:建立不同浓度的H2O2诱导人黑素细胞系PIG1产生氧化应激状态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白癜风氧化应激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人黑素细胞系PIG124h,光学显微镜观察黑素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及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CCK-8法检测处理后细胞活性,硫代硫酸巴比妥法检测细胞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产生情况。结果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黑素细胞体积变小,树突数量减少,长度缩短,凋亡及坏死逐渐增加;以0mmol/L浓度作为对照,0.50、0.75、1.00、1.25、1.50、2.00mmol/L的H2O2分别处理人黑素细胞系PIG124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8%、11.5%、15.6%、22.7%、38.7%和57.5%;细胞活性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细胞内ROS水平及MDA含量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1.00mmol/L浓度处理24h后开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文摸索出了H2O2引起人黑素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最佳实验浓度,并成功建立了人黑素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

  • 标签: 黑素细胞 氧化应激 H2O2 细胞凋亡 模型
  • 简介:1例76岁患者因呼吸困难入院。既往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17年,以及动脉高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心房纤颤和慢性支气管炎。曾用羟基脲、地高辛、别嘌呤醇、依那普利治疗。尽管未确诊有肺部栓塞,但由于入院时出现了血小板增多和心律不齐,因此建议预防性使用60mg依诺肝素皮下注射,2次/d。首次注射5d后,腹壁出现两个对称性红斑,直径5cm,与皮下注射依诺肝素的部位一致。随后24h内,皮损逐渐增大,发展形成紫蓝色坏死斑,直径15cm×5cm。因发生上述局部副作用,依诺肝素停用。从皮损边缘取活检叮见真皮微血管周围有多发性纤维蛋白血栓,其上的表皮出现缺血性坏死。

  • 标签: 血液高凝状态 皮肤坏死 肝素诱导 低分子量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简介:目的探索甘草、红景天、黄芪等粗提物对中波紫外线(uw3)损伤BALB/c小鼠皮肤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4只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法分为9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UVB对照组、溶剂对照组、UVB+5%与10%甘草组、UVB+5%与10%红景天组、UVB+5%与10%黄芪组。其中,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UVB对照组单独给予UVB照射,溶剂对照组给予外涂蒸馏水+UVB照射,其余各处理组分别给予外涂相应浓度药物+UVB照射,连续1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小鼠背部照射部位皮肤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白介素(IL).10水平。结果经UVB慢性照射后小鼠皮肤中Ⅲ—10水平为(838.8±114.34)pg/ml,较正常对照组(568.45±78.8)pg/ml显著增高(P〈0.01),经不同剂量甘草、红景天、黄芪粗提物水溶液处理后可进一步上调IL-10水平,以甘草组最为明显,但IL-10水平与粗提物浓度之间无明显依赖关系。结论在受到UVB慢性照射后小鼠皮肤组织中IL-10表达水平增加,甘草、红景天、黄芪粗提物水溶液可进一步上调其IL-10水平,上述3种药物对UVB诱导的小鼠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IL-10表达水平有关。

  • 标签: 中波紫外线 甘草 红景天 黄芪 BALB C小鼠
  • 简介:目的观察大豆低聚肽(SOP)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的BALB/c光老化小鼠皮肤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的作用。方法BALB/c小鼠背部皮肤剃毛后予UVB照射,构建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随机分组行UVB照射后分别外用不同浓度的SOP。组织切片、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改变并测定其胶原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MMP1、MMP3、COL1a1、COL3a1mRN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SOP组的胶原含量及COL1a1、COL3a1mRNA表达增加(P〈0.05),MMP1、MMP3mRNA的表达减少(P〈0.05),且SOP中浓度组效果最显著(P〈0.05)。结论SOP能有效对抗UVB所致BALB/c光老化小鼠皮肤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对小鼠皮肤具有光保护作用。

  • 标签: 大豆低聚肽 中波紫外线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基质金属蛋白酶-3
  • 简介:狭义的皮肤屏障功能通常指表皮,尤其是角质层物理性或机械性屏障结构。但是从组织细胞学角度来看,皮肤的物理性屏障功能不仅仅依赖于表皮角质层,而是依赖于表皮的全层结构.广义的皮肤屏障功能不仅包括其物理性屏障作用,还包括皮肤的色素、神经、免疫屏障作用及其他与皮肤功能相关的诸多方面。本文就紫外线及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进行总结,探讨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是否具有抵抗紫外线所致的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延缓皮肤光老化的作用。

  • 标签: 皮肤屏障 紫外线 光损伤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
  • 简介:目的探讨茶多酚、芦荟甙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引起皮肤损伤的保护机理.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UVB辐射角质形成细胞(HaCaT)引起TNF-α及IL-1β的分泌量的变化;RT-PCR法检测TNF-α及IL-1β的mRNA表达.结果UVB辐射后,HaCaT细胞分泌TNF-α及IL-1β的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而应用茶多酚、芦荟甙后,分泌量则均明显降低.TNF-α及IL-1β的mRNA表达在UVB照射后明显增加;应用茶多酚、芦荟甙处理后,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茶多酚、芦荟甙可以通过降低UVB引起的TNF-α和IL-1β分泌及其mRNA的表达减轻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损伤.

  • 标签: 皮肤老化 光老化预防 护肤 茶多酚 芦荟甙 UVB诱导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黄褐斑患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黄褐斑干预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日光、情绪、睡眠不足、过敏史、怀孕、月经异常、放环避孕为黄褐斑的危险因素。预防对策防晒、好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豆制品的摄入为黄褐斑的保护因素

  • 标签: 黄褐斑 危险因素 分析 预防对策
  • 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神经系统受累时称为神经精神狼疮(NPSLE)。NPSLE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美国风湿病学会定义了19种常见表现,包括头痛、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碍、癫痫发作、脑血管病变等。遗传因素、自身抗体、血脑屏障受损、血管病变、炎症反应等因素均参与了NPSLE的发病,主要通过炎症反应和抗磷脂抗体相关的血栓-缺血两种发病机制致病。炎症反应主要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缺血性病变主要采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改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对症治疗。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活动程度或疾病累积损害程度、合并其他严重NPSLE或病史、中高滴度抗磷脂抗体阳性等。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仍需进一步完善大规模、统一标准的高质量研究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 标签: 神经精神狼疮 危险因素 炎症 抗磷脂抗体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化疗(multidrugtherapy,MDT)病人麻风反应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地区登记的226例MDT麻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6例麻风病人中Ⅰ型和Ⅱ型麻风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2%和17.7%。47.8%的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前,39.1%的Ⅰ型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开始后的1年内,47.5%的Ⅱ型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开始后的2年内。MDT前细菌指数〉4.0和皮损≥5块是Ⅱ型麻风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MDT治疗的2年内是麻风反应的高峰期,应重点监测。

  • 标签: 麻风反应 相关因素 联合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POD-NLC)诱导人永生化阴道上皮细胞(VK2/E6E7)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对数期生长VK2/E6E7细胞,分别加入POD-NLC和Caspase抑制剂Z-VAD-FMK共同培养24小时.实验分为4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0.25μg/mLPOD-NLC+Caspase抑制剂组;C组:1μg/mLPOD-NLC+Caspase抑制剂组;D组:空白NLC+Caspase抑制剂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水平,qPCR检测AIFmRNA表达,蛋白印迹检测各组细胞AIF、cyt-C蛋白表达.结果:B组、C组均可以上调ROS、AIF、cyt-C水平,与A组及D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B组与C组AIFmRNA及AIF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ROS、cyt-C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可以通过非Caspase依赖途径诱导永生化阴道上皮细胞凋亡.

  • 标签: 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 凋亡机制 非Caspase依赖途径 VK2 E6E7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诱发妇女罹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56例诊断为乳腺癌,年龄在23—54岁之间的妇女,经五家参研医院及2家病例支援医院病理证实乳腺癌者,进行“乳腺癌的钼靶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及相关因素多中心研究”调查表的问卷调查。结果:乳腺钼靶X线机诊断乳腺癌或高度疑为恶变者,后经病理证实的256例妇女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统计,列出十大项主要因素作为研究与乳腺癌发病可能有关的关系:(1)家族史;(2)婚姻与生育;(3)生殖因素;(4)哺乳;(5)月经紊乱;(6)甲亢;(7)口服避孕药;(8)生活习惯;(9)长期穿戴胸衣紧缩;(10)压抑感情或冲动性格。结论:家庭成员中(母亲、姐妹)有惠乳腺癌的妇女其发病率较一般高。未婚未育或已婚未育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比例要高。女性月经初潮越早、闭经越晚,乳腺癌的危险性越高。发现乳腺癌中只有92例有哺乳经验,占36%,认为哺乳可以降低卵巢功能;反之,升高会增加患乳癌的风险。月经紊乱,反映妇女内分泌失衡,也算风险之一。“甲亢”认为是激素水平异常,也是致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口服避孕药与乳腺癌关系比较复杂,在256例乳腺癌患者中,有230例服用过此药,占90%。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致乳腺癌的因素。长期穿戴紧缩胸衣,影响乳房血液、淋巴循环,至营养及“排毒”受阻,也是易惠乳腺癌的因素。精神因素将直接影响健康与否,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乳腺癌也不能例外。

  • 标签: 乳腺癌 易患因素 女性
  • 简介:目的探讨病程和发病部位不同的慢性湿疹患者采取应对方式的差异以及应对方式与患者情绪障碍、躯体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5例慢性湿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AreaSeverityIndex,EASI)”对患者瘙痒和皮损严重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发病部位累及会阴部或乳房的患者MCMQ-面对、MCMQ-屈服评分均高于其他患者(P〈0.05,P〈0.01);病程越长的患者MCMQ-屈服评分越高;MCMQ-屈服评分与SAS、SD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分别为0.477、0.513,P均〈O.01);MCMQ一屈服评分与瘙痒SAS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性(r分别为0.384、0.282,P均〈0.01)。结论病程和发病部位不同的慢性湿疹患者采取的应对方式有所差异;“屈服”应对方式不论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躯体症状均产生负面影响。

  • 标签: 慢性湿疹 应对方式 湿疹严重程度
  • 简介:女性性功能障碍是指女性在性反应周期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发生障碍,以致不能产生满意的性交所必需的性生理反应和性快感,因此女性性功能障碍的规范化诊断分类都是依据女性性反应周期而划分。性功能障碍属于心理障碍,其特点是一类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生理功能障碍,是在个体的性对象、性动作以及性身份识别均正常的前提下,出现在执行正常性行为中的功能障碍。

  • 标签: 女性性功能障碍 心理社会因素 性反应周期 生理反应 诊断分类 心理障碍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对长波紫外线(UVA)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Ⅱ型受体和Smad7蛋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株(HSFs)为研究对象,实验主要分3组,空白对照组,单纯光照组(UVA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照光加药组(UVA照射细胞后予不同浓度GSPE干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UVA照射前、后及不同浓度GSPE干预后对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UVA光照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RⅡ蛋白表达下降(P〈0.05),Smad7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单纯光照组相比,UVA照射后经25μg/mL、50μg/mL和100μg/mL浓度GSPE处理后,成纤维细胞TGF-βRⅡ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Smad7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且于50μg/mL和100μg/mLGSPE处理后,成纤维细胞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量均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适当浓度GSPE可通过显著上调TGF-βRⅡ蛋白水平以及下调Smad7蛋白水平的表达来对抗UVA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减轻UVA所致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延缓了皮肤光老化的进程。

  • 标签: 长波紫外线 皮肤光损伤 光老化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 SMAD7
  • 简介:目的:探讨性传播疾病(STD)的误诊因素,旨在提高临床医生的正确诊断.方法:对临床15例的STD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STD患者易被误诊为肺结核、急慢性咽喉疾病、口腔赘生物、鼻息肉、病毒性疱疹、皮肤病等,但根据STD的自身临床特征仍可鉴别诊断.结论:干预STD的误诊措施,医师应警惕与性疾病有关的致病因素,重视病史的详细询问,对可疑患者应及时做一些特殊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STD 误诊因素 临床特征 鉴别诊断 治疗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