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31岁。全身斑丘疹伴感觉减退十年,全身结节、眉毛、睫毛脱落7年,再发加重7d。曾在本院以'脂膜炎'给予激素、雷公藤等治疗后部分好转,此后多次复发并加重。7d前皮损复发、加重,诊断为'蕈样肉芽肿?淋巴瘤样丘疹病?'。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见大量泡沫状组织细胞,伴肉芽肿形成,抗酸染色可见大量阳性杆菌。最终诊断: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转至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

  • 标签: 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 麻风反应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针对少阳病与麻风反应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 标签: 少阳病 中医辩证 麻风反应
  • 简介:患者男,39岁,因"反复面部、四肢红斑伴感觉减退3年,水肿性红斑1周"就诊。体检:面部肿胀,额部、眉间、两颊部、唇部可见水肿性红斑;右胸部亦见相似皮损;右臀股部可见直径约15cm的环形红斑,中央浅白色,外周红色,浸润明显;左侧尺神经轻度粗大,余浅神经未触及。组织病理支持"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 标签: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麻风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麻风病作为一种处于低流行状态下的传染病,目前已经十分罕见。本文报道1例特殊的麻风病患者,在诊治的过程中出现血疱、脓疱,后继发大面积溃疡,最后确诊为麻风病并瘤型麻风伴露西奥现象的Ⅱ型反应

  • 标签: 瘤型麻风 露西奥现象 Ⅱ型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化疗(multidrugtherapy,MDT)病人麻风反应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地区登记的226例MDT麻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6例麻风病人中Ⅰ型和Ⅱ型麻风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2%和17.7%。47.8%的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前,39.1%的Ⅰ型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开始后的1年内,47.5%的Ⅱ型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开始后的2年内。MDT前细菌指数〉4.0和皮损≥5块是Ⅱ型麻风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MDT治疗的2年内是麻风反应的高峰期,应重点监测。

  • 标签: 麻风反应 相关因素 联合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时发现、规范治疗麻风反应的方法与措施,为有效防治麻风反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一例麻风反应病例的诊治资料。结果在治疗麻风病人时的麻风病防治专业知识,是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麻风反应的主要手段,及时足量的使用沙利度胺(反应停)和激素是有效治疗的关键因素。结论加强对治疗麻风病人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依从性,同时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诊治水平,是减少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 标签: 麻风病 麻风反应 病例 报告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 2018 年 5月 -2020年 5月来我县麻风病治疗定点医院 治疗的 3 例 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的患者进行研究,患者以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即为单独西医治疗组( 1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2例),对比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来看,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 2例患者疗效佳,分别有 1例显效与 1例有效,单独西医治疗组的 1例患者判定为治疗有效。就两组患者的治疗见效时间与症状消退时间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平均治疗见效时间与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单独西医治疗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 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能帮助患者改善其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接种麻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及其护理措施,以达到安全接种的目的。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月到我院儿童计免科接受麻风联合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的儿童2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3例,观察组儿童在接种疫苗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预防接种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规范麻风联合疫苗的接种程序,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能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接种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麻风联合疫苗 不良反应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 2018 年 5月 -2020年 5月来我县麻风病治疗定点医院 治疗的 3 例 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的患者进行研究,患者以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即为单独西医治疗组( 1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2例),对比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来看,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 2例患者疗效佳,分别有 1例显效与 1例有效,单独西医治疗组的 1例患者判定为治疗有效。就两组患者的治疗见效时间与症状消退时间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平均治疗见效时间与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单独西医治疗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 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能帮助患者改善其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风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5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我院对患者的治疗,已经有43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早日痊愈出院,恢复正常的生活。

  • 标签: 麻风 患者 治疗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2岁,主因反复发热伴双下肢红斑2年门诊以“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收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柯兴氏面容,眉毛及睫毛稀疏,颜面隐约可见陈旧性红斑,双侧腹股沟各扪及1花生米大小质软,边界清楚,活动、无压痛之淋巴结。双下肢见散在新旧不同,大小不等,直径约0.3cm~2.0cm红斑,其边界清楚,压之不褪色,新生红斑高于皮肤,压痛明显,红斑之间皮肤正常。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右大腿中部正前方见一约3cm×3.

  • 标签: 麻风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工作中麻风病诊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麻风病进行临床分析,附典型病例报告。结论麻风病目前已较少见,但临床工作中仍要警惕麻风病的可能,遇到疑有麻风病的患者时,应做相应的检查以免漏诊及误诊。主要措施是加强麻风家属检查和皮肤科医生麻风知识培训。

  • 标签: 麻风病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麻风是一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一旦发现较晚,治疗不及时,将会产生畸残。笔者就麻风发生周围神经损害的原因及预防、康复进行综述,旨在强化提高专业人员和患者预防麻风畸残的意识,保护社会生产力,减少家庭、社会负担。

  • 标签: 麻风 畸残 预防 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自麻风病流行区收集的水、土壤样本进行检测,对麻风杆菌检出情况。方法自麻风病一般流行区采集标本49份,自高流行区采集标本31份,自较高流行区采集标本57份。从73个不同地域对119份水样采集,约500ml,从15个不同地域对23份土样采集,约50g,对麻风杆菌行PCR检测。结果本次从不同流行程度的麻风病地区采集的水、土壤样品共137份中,PCR阳性共70份,经测序操作,含麻风菌共40份,达57.1%确认率。较高流行区样品57份中,PCR阳性29份,经测序,含麻风菌13份;高流行区样品31份,PCR阳性17份,经测序,含麻风菌13份;一般流行区样品49份,PCR阳性23份,经测序,含麻风菌14份。较高流行区共用水源无麻风杆菌DNA检出;高流行区和其它一般流行区部分水源水中有麻风杆菌DNA检出。结论通过对麻风病流行区所收集的水、土壤检测显示,均有麻风杆菌检出,表明可能是引发麻风病的重要传染源,故需加大对水、土壤的管控力度,以改善高发状况。

  • 标签: 土壤检测 麻风病流行区 麻风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麻风疫苗预防接种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与处理对策。方法:本地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需要接种麻风疫苗的55606名小儿,经统计分析,实际接种人数只有55301,接种率99.45%。通过对接种人群进行分析,统计疫苗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率,同时分析相应的处理对策。结果:经统计发现,接种小儿出现发热者101例,发生率0.2%,红肿者17例,发生率0.03%,硬结者7例,发生率0.01%,过敏性反应者1例,出现AEFI者共126例,发生率0.3%,经对比,发热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反应(P<0.05)。针对以上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此来提升接种效果。结论:及时分析麻风疫苗预防接种常见AEFI,发现过敏性皮疹发病率较高,可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此来控制此反应的出现,或是其他反应的出现,提高接种安全性。

  • 标签: 麻风疫苗 预防接种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 处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