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马尾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告1例临床罕见伴节细胞神经瘤分化的马尾副神经节瘤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47岁,临床表现为右足底麻木并渐进性双下肢麻木。MRI检查显示L4~s1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术中可见s1节段硬脊膜部分缺损未闭合,硬脊膜受压,肿瘤约5cm×3cm×3cm大小,位于神经根,形状不规则,血运丰富,压迫马尾囊及神经根。组织形态学观察肿瘤由副神经节瘤和节细胞神经瘤组成,副神经节瘤为实性细胞巢结构,细胞呈器官样排列,部分为实性片状、癌巢样或条索样、假“菊形”团样、血管外皮瘤样及乳头状排列;节细胞神经瘤可见典型节细胞,背景为神经纤维、许旺细胞等,形成节细胞神经瘤图像,两种成分单独或混杂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巢状成分的肿瘤细胞胞质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以及“一突触核蛋白和嗜铬素A,肿瘤细胞巢周围胞质可见表达S-100蛋白的支持细胞,Ki-67抗原标记指数〈5%;节细胞成分表达a-突触核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并不同程度表达细胞角蛋白,但不表达神经元核抗原。结论该例患者肿瘤组织中伴有节细胞神经瘤成分,含有多种组织学和细胞学形态,伴骶椎隐,临床罕见。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可能是马尾副神经节瘤不同于其他部位副神经节瘤的重要病理学特点之一。

  • 标签: 副神经节瘤 节细胞神经瘤 角蛋白质类 马尾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脊髓纵是脊髓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的一种,主要由于脊柱椎体中间各种原因出现异常的骨性或纤维性间隔,导致“脊髓在矢状面被间隔节段性分开”。被分开的每半条脊髓都具有中央管、前角和后角等部分,并且每个部分都存在相应的功能。脊髓纵的损害主要是脊髓因骨性或纤维性间隔,被分隔、牵拉,产生脊髓栓系,随着病程发展,神经损害症状愈来愈重。

  • 标签: 脊髓纵裂 研究进展
  • 简介:近十余年随着工程学与材料学的密切结合,及神经外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积极应用,加之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诊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革新,脊柱脊髓外科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

  • 标签: 脊柱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对冲性额叶挫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对冲性额叶挫伤的临床资料,其中急诊手术治疗32例,保守治疗63例(因病情变化,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改行手术治疗25例)。结果按GOS评分评估预后:保守治疗的38例中,恢复良好29例,中残6例,重残1例,死亡2例;手术治疗的57例中,恢复良好43例,中残8例,重残3例,死亡3例。结论综合考虑对冲性额叶挫伤和中央型脑疝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性特点,掌握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叮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

  • 标签: 颅内损伤 对冲伤 额叶挫裂伤 中央型脑疝 手术时机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外侧蛛网膜囊肿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3月至2008年8月共采用手术治疗外侧蛛网膜囊肿患者87例.按手术方式(单纯内镜下手术40例、内镜控制下手术19例、显微镜下囊肿切除术22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内镜组、内镜控制组和显微镜组(分流及混合手术患者6例未计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上述3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囊肿大小、术后并发症、病情好转和囊肿缩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微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43±36.0)min]、术中出血[(160±39.6)mL]均高于其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内镜组[(97±26.8)min,(15±4.8)mL]和内镜控制组患者[(87±27.6)min,(18±5.7)mL]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手术治疗外侧蛛网膜囊肿所需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优于显微镜开颅手术。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神经内镜 手术方式
  • 简介:双额脑挫伤是较为常见的颅脑损伤,其损伤机制复杂,伤后早期病情较轻,但常常突然病情加重,且手术时机不易捕捉,死亡率高,是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

  • 标签: 双额脑挫裂伤 临床特点 治疗策略
  • 简介:神经脊柱外科是指神经外科医生从事的脊柱外科部分,实际上涵盖了整个脊柱外科范围。脊柱外科作为神经外科和骨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完全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二级学科,因此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定义,实际工作由神经外科医师和骨科医师共同开展。神经脊柱外科是神经外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亦是神经外科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分支。

  • 标签: 脊柱外科 指神经 神经外科医师 西方 外科医生 骨科医师
  • 简介:目的研究脊柱手术硬脊膜撕裂修补术后的患者使用小剂量PCEA的最佳途径.方法本研究选择ASAⅠ-Ⅲ级,行脊柱手术的病人40例,分为A组:20例脊柱手术;B组:20例脊柱手术硬脊膜撕裂修补术的病人,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镇痛剂进行术后PCEA.结果两组VAS疼痛评分,满意度评分,下肢运动阻滞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说明小剂使用PCEA硬脊膜修补术后镇痛,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脊柱手术 硬脊膜修补术 用药剂量 术后 镇痛剂 吗啡
  • 简介:目的探讨脑挫伤并颅内血肿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我科1999年至2005年共收治脑挫伤并颅内血肿患者168例,并根据CT检查结果及病史、症状、体征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46例,手术治疗1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立即应用大剂量激素、速尿、甘露醇、20%人体白蛋白治疗,并气管切开。结果本组168例,伤后6个月按GOS分级评估预后,良好44例,占26.2%;轻残37例,占22.0%;中残30例,占17.9%;重残17例,占10.1%;植物生存8例,占4.8%;死亡32例,占19.0%。32例中直接死于颅脑损伤25例,占死亡总数的78.1%;死于并发症7例,占死亡总数的21.9%。结论脑挫伤并颅内血肿的治疗应根据CT表现,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选择。手术治疗颅内操作在放大镜下进行有助于彻底地清除挫伤灶,可靠止血和保护未破裂的脑血管。在某种程度上,有比显微镜下操作方便、快捷、实用的优点。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血肿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意识障碍(30分钟以上)是诊断脑挫伤的主要依据之一.许多经CT扫描证实了的脑挫伤病人,并无明显意识障碍史,故应在临床工作中引起注意.方法我们自2000年7月~2002年8月共收治脑挫伤脑筋150例,均经临床症状,体征,腰椎穿刺及头颅CT检查,按全国脑外伤会议的诊断标准以有否意识障碍将其分成意识障碍和非意识障碍两组.结果在职150例中意识障碍组89例,占593%;无意识障碍组61例,占40.7%.意识障碍组有以下特点(1)、多发挫伤(包括脑干损伤);(2)广泛性皮层损伤;(3)对冲性脑挫伤;(4)挫伤并发颅内血肿和骨折.无意识障碍组特点(1)损伤多为局灶性;(2)损伤单发;(3)损伤在"哑区";(4)损伤并发的颅骨骨折多为线状.结论过去临床诊断脑挫伤的依据是意识障碍必须在30分钟以上,而无意识障碍的脑挫伤被忽观往往误诊为脑震荡.自CT扫描应用于临床后,将脑挫伤的诊断向前推进一步,为无意识障碍的脑挫伤提供了诊断依据,故在临床上对怀疑脑挫伤的病人,有条件的应及早做颅脑CT检查.

  • 标签: 意识障碍 脑挫裂伤 临床评价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头蚴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确诊的脑头蚴病例特点。结果脑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痫、轻偏瘫和头痛多见。CT表现特点为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样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本组4例中3例在CT定位行立体定向活检,1例手术开颅取出,预后均良好。结论CT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在诊断和处理脑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脑裂头蚴病 CT 立体定向活检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伤致脑疝的救治体会。方法对10例双额叶脑挫伤致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经过及时手术抢救治疗后,恢复良好7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结论双额叶脑挫伤患者的潜在危险性较大,不应单靠血肿量的多少来判断是否手术,应争取在迟发性脑疝发生前依据病情变化,及时施行手术减压。

  • 标签: 额叶 脑挫裂伤 脑疝
  • 简介:目的为眶尖部肿瘤、眶颅沟通瘤和海绵窦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应用15例成人干颅骨和15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在放大5~25倍显微镜下,对眶上区的骨性结构、分区、硬膜结构特征及海绵窦的前部进行逐层显微解剖、观察、测量及分析.结果从颞极硬膜索带外侧缘到眶上神经血管共同鞘的距离为5.52+1.09mm.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切开Zinn腱环暴露眶上的中央区:(1)沿外直肌与上直肌和提上睑肌的起点间切开Zinn腱环;(2)沿外直肌和下直肌起点之间切开Zinn腱环.结论垂直于进入眶上硬膜的行走方向,紧贴眶上向着前床突方向剪开颞极硬膜索带(深度≤5mm),可以避免损伤在眶上外侧区行走的结构.切开颞极硬膜索带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泪腺神经.经上直肌与外直肌间切开腱环可充分显露眶上中央区的结构.翻开圆孔硬脑膜返折较卵圆孔处容易.

  • 标签: 眶上裂 海绵窦 显微外科 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伴发Rathke囊肿(RCC)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提高对病变的认识.方法对连续收治的8例垂体腺瘤伴发RCC患者的临床表现、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视力下降及垂体激素分泌紊乱的症状;1例患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MRI表现有:①鞍区内存在两种病变,往往以肿瘤成分为主,伴发1个甚至多个的RCC;②边界清晰,主体位于鞍内,可向鞍上生长;③垂体腺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腔T1WI主要呈低信号,T2WI信号多样化;④部分囊腔内可见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的囊内结节;⑤增强扫描,垂体腺瘤呈不同程度的强化,囊壁多数不强化.结果随访4个月至7年,术后头痛、视力下降及内分泌紊乱症状均得到改善.1例垂体腺瘤有残留需二期手术,1例于术后7年复发.结论垂体腺瘤伴发RCC的患者,常缺乏RCC的特异性表现;如MRI示鞍区病变为囊实性,且其主体位于鞍内、囊腔信号均匀、囊壁不强化,应考虑到垂体腺瘤伴发RCC的可能性,若囊内存在结节,则具有诊断意义.经蝶手术为治疗首选,术后需定期随访.

  • 标签: 垂体腺瘤 RATHKE裂囊肿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术中超声作为一项术中影像技术,具有实时动态、安全无创等特点,可帮助术者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研究脊髓脊柱疾病提供新的有效方法,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就术中超声在Chiari畸形、脊髓肿瘤、椎管狭窄等脊髓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ARNOLD-CHIARI畸形 脊髓肿瘤 椎管狭窄 超声检查 术中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血管瘤合并脊髓压迫的外科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脊柱血管瘤合并脊髓压迫病人的临床资料。6例均经后正中入路,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肿瘤切除,结合减压和(或)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随访6例,时间4-36个月,2例病人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予以射波刀治疗后,改善1例,无效l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椎管内肿瘤切除+椎板减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血管瘤合并脊髓压迫的基本手术方式,椎体部分切除术对于脊髓前方压迫的部分病人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血管瘤 脊柱 脊髓压迫 减压术 椎板 椎骨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医师培训的方法与经验。方法通过加强对国内几个重点神经脊柱外科中心建设与发展,在中国神经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下,于2013年11月成立了中国神经脊柱学会及讲师团,以点带面,先后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神经脊柱初级学习班、中级学习班、高级学习班、手术观摩班及临床进修班等,推动了国内神经脊柱外科的快速发展。结果近4年来,中国神经脊柱外科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无论从开展神经脊柱外科的科室数量、手术量、病种数及手术疗效均得到了提高。结论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刚刚起步,各地区间差异较大,与欧美神经脊柱外科及国内骨科脊柱外科的发展差距较大,而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医师培训的以点带面的培训方式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脊柱 外科医师 培训 医学教育
  • 简介:本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对老、中、青三组共60例局限性脑挫伤病人脑血流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分析。以了解此类损伤对脑血流的影响。结果显示:(1)伤后受累脑血管的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2)两侧大脑半球血流灌注不对称,病灶局部脑血流减低;(3)大脑中动脉(MCA)受影响程度不及大脑前动脉(ACA)和基底动脉(BA)明显;(4)治疗前后脑血流状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TCD可为局限性脑挫伤的治疗,病程和伤情的判断等方面提供客观的指标和依据。

  • 标签: 局限性脑挫裂伤 脑血流 经颅超声多普勒 TCD 颅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