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5名中国护士获得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5月12日,国际红十字会公布了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名单,来自全球18个国家36名优秀护士获此殊荣,我国有5名护士跻身榜单,她们是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河南省柘城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宋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护士长王新华,内蒙古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邢彩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赵庆华。南丁格尔奖是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最多颁发50枚奖章,奖给那些在护理学和护理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 标签: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国际红十字会 护理部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 县人民医院 医院护理部
  • 简介:目的了解脑缺血再灌流后脑温变化,为脑缺血动物实验研究、以及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D大鼠分为四动脉阻断、双颈总动脉阻断、单侧颈总动脉阻断以及四动脉阻断10min、20min、30min后再灌流组。用点式测温仪同时测量不同部位脑组织温度。结果脑组织内存在温度梯度;脑缺血后同一时间点纹状体、海马和颞肌温度不一致;不同程度脑缺血后脑温变化不一致,双侧颈总动脉阻断脑缺血中脑温改变呈波浪状,单侧颈总动脉阻断脑缺血中缺血侧脑温低于对照侧;四动脉阻断全脑缺血中,缺血后不同时间开始再灌流脑温都有回升现象;脑缺血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影响动物清醒和脑温变化。结论本实验结果说明了在脑缺血实验研究时采用连续监测、并将脑温控制在特定范围内,避免脑缺血和再灌流期间脑温波动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流 脑温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猫EEG相对功率动态变化,了解其与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之间关系及意义。方法用三不同强度直流电立体定向电解损毁加脑网状结构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动态监测猫意识EEG相对功率变化,研究其变化规律与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和意识关系。结果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随着猫意识障碍恶化与,猫EEG相对功率相应地发生变化,且与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变化有一致性。结论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网状结构 脑干 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动态脑电图(AEEG)对癫癎病人定位、定侧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顽固性癫癎手术病人常规脑电图(REEG)、AEEG及皮质脑电图(ECoG)进行研究比较.结果癫癎病人AEEG与REEG异常率比较(P=0.013)、癫癎病灶术前定位准确率比较(P=0.015)、定侧准确率比较(P=0.003)均有统计学意义;AEEG与ECoG定位准确率比较(P=0.12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癫癎外科术前AEEG定位准确率优于REEG,与ECoG比较也有一定优势.AEEG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癫癎病人术前定位、定侧准确率.

  • 标签: 动态脑电图 顽固性癫痫 定位 影像学检查 神经电生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脑血管病价值。方法对80例怀疑脑血管病患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经两位有经验神经影像医师读片,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80例患者发现颅内血管性病变75例,其中60例为颅内动脉瘤,10例脑动脉硬化,3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5例未发现明确原因。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次扫描16cm容积数据采集,实现脑血管病cT平扫、脑血管造影及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具有快速、无创、准确性高等优点,对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脑血管病 320排CT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大鼠外周血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建立成年雄性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分为MCAO后6h,12h,24h,48h,72h,1周,2周组和假手术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INF-γ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以评估机体免疫状态。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NF-γ,水平在MCAO后6h和12h均升高,但自24h起逐渐下降,72h降至最低(P〈0.01),其中血清INF-γ水平至2周仍低于假手术组(P〈0.01);相反,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则在脑卒中后6—12h时有短暂降低,12h起开始回升,在72h升至最高(P〈0.01),至1周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MCAO后大鼠外周血促炎细胞因子降低和抗炎细胞因子升高,表明脑卒中后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 标签: 大鼠 MCAO模型 细胞因子 免疫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对癫痫及发作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272例患者使用常规脑电图(EEG)与AEEG检查,并作比较.结果272例中EEG异常105例(38.60%),其中痫样放电48例(17.65%);AEEG异常174例(63.97%),其中痫样放电113例(41.54%).113例AEEG痫样放电中癫痫组87例,发作性疾病组26例,经χ2检验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01).结论AEEG可提高痫样放电检出率,在癫痫、发作性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态脑电图 癫痫 发作性疾病 鉴别诊断
  • 简介:动态图要求窗口大小适宜,画面连贯流畅、清晰,大小一般不超过5兆,建议以AVI格式存储,阳性表现或操作要点应有明显标识标注,并在图注中给出解释说明。动态图分别按其在文中出现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文中则标记为“动态图x”。

  • 标签: 动态图 制作要求 电子版 视频 杂志 阳性表现
  • 简介: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CVST患者行320排头颅CT一站式检查,包括CT平扫、各期增强,然后将动态容积原始数据重建出容积图像,传入Vitreafx工作站,处理获得动脉期、动静脉混合期、静脉期及静脉窦期血管重建图像。结果12例CVST中10例累及多个静脉窦,2例为单个静脉窦受累。CVST直接征象有:CT平扫显示为“高密度三角征”(3例),“带征”(1例),CT增强显示“空三角征”(4例);间接征象有:血栓形成部位邻近脑组织水肿(3例),静脉性脑梗死(4例),静脉性脑出血(5例)。12例CVST中静脉期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可见特征性“空槽征”。12例患者CVST均经3D—DSA证实。结论与传统影像学检测方法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无创伤、时间短和辐射剂量少,对CVST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脑静脉窦 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水平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变化,初步揭示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变化规律.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和年龄、性别组成具有均衡性正常人各40名,分别在发病后或入组后第3d、7d、10d、14d取肝素抗凝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百分率.结果脑梗死组第3d、7d、10d、14dCD34+、CD38-细胞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脑梗死组各期CD34+、CD38-细胞水平之间两两比较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各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水平在病程两周内均较正常对照组高,表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很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自体外周血 造血干细胞 流式细胞术
  • 简介:失眠不仅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因此失眠本土治疗除了要考虑生理变化,更应该重视心理因素影响。通过对比国内外失眠治疗现状,我们发现失眠心理治疗更需要本土。对比失眠心理治疗西方模型与本土模型,我们形成了创新中国本土失眠治疗技术—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睡眠调控技术

  • 标签: 失眠 本土化 心理治疗 创新技术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小鼠皮层神经元机械损伤后微小核糖核酸-124(miR-124)表达变化,初步探讨miR-124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轴突再生与修复可能影响。方法孕15—18dC57BL/6种孕鼠胚胎脑皮质层神经元体外培养7d,以10μL移液器塑料滴头在培养皿内划割,造成机械性损伤,伤后不同时间点(1h,6h,12h,24h,72h,144h)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法(RT—PCR)检测miR-124和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Blot)检测神经纤毛蛋白(Nrp-1)、微管相关蛋白(Tau)、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水平。然后用miR-124模拟物和抑制剂分别对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进行干预,观察miR-124表达量改变对实验影响。结果神经元机械损伤后miR-124和Nrp-1、Tau、Gap-43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且存在一定正相关性。用miR-124模拟物和抑制剂分别显著升高和降低miR-124表达后,Nrp-1、Tau、Gap-43表达显著下降,其中抑制剂组下降较模拟物组明显(P〈0.05)。结论创伤区miR-124适度高表达可能与轴突再生有密切联系,这为本课题组今后尝试梯度调控miR-124以调节神经轴突再生与修复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机械损伤 微小核糖核酸-124 轴突再生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标准健康教育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研究对象为住我院五年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共选择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精神科标准健康教育,对照组釆用随机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为六个月,研究前后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主动参与性明显增加,依从性增强,NOSIE及BPRS研究结束时评定,经统计学处理,两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精神科标准健康教育对长期住院患者医院内社会功能康复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健康教育 住院患者 社会功能康复 精神分裂症 护理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发病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生活事件)及临床分析.方法对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分42例老年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抑郁与生活事件,尤其是与家庭生活事件有关.结论心理社会因素是老年抑郁症发病重要高危因素.老年抑郁症患者除了给抗抑郁剂治疗外,还需重视躯体疾病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抑郁症发生.

  • 标签: 老年 抑郁症 生活事件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生长激素(GH)水平在垂体GH腺瘤缓解及预后判断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GH腺瘤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GH测量方法34例(常规GH测量组),术中GH测量72例(术中GH测量组)。结果本组术后共缓解60例(56.60%),术中GH测量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常规GH测量组(P〈0.001)。两组间大腺瘤、非侵袭性腺瘤和侵袭性腺瘤缓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微腺瘤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术中实时GH测定可提高手术疗效.对预后有重要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垂体肿瘤 生长激素 监测 手术中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颅脑损伤组)、健康体检者2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4.7、14、21d及对照组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伤后1d,颅脑损伤组外周血EPC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伤后4d降至最低值(P〈0.05);随后逐渐升高,伤后7d达最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伤后21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1d外周血EPCs水平与入院时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S=0.452,P〈0.05);伤后7、14、21d外周血EPCs水平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3,0.469,0.455;P〈0.05)。结论外周血EPCs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内皮祖细胞 外周血 预后
  • 简介:目的调查家境背景对癫痫病人影响和社会对癫痫病人支持程度.方法病人来源于汕头地区三家综合医院门诊,随机取样.由检查者直接询问病人和他们亲属,对200例癫痫患者及家庭和200例正常人及家庭对癫痫病人看法与支持程度等进行了调查.用SPSS8.0软件统计.结果病人组患者和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和经济收入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生活条件如,燃料、饮水、居住条件都低于对照组,而医药费支出很大,P<0.000.结论结果显示癫痫病人父母低文化直接影响着病人发病、治疗、教育、职业和经济收入,也是导致贫困和生活质量低主要原因.在社会支持度方面,病人缺乏理解、同情与支持.

  • 标签: 癫痫 家庭背景 社会支持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Dade-BehringProSpec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系统,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患者hsCRP血清水平,观察ACI不同病程含量变化.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不同时期血清hsCR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后第7天水平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血清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53,P<0.01),重型患者hsCRP浓度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明显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稳定程度敏感指标之一.

  • 标签: C-反应蛋白 脑梗死 炎症 免疫比浊法 急性期 血清
  • 简介:目的:分析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中对其动态血压、睡眠质量和满意度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存在睡眠障碍脑卒中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比较2组护理前后动态血压、睡眠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脉压、晨起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综合优质护理干预有利于维持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血压稳定,改善睡眠质量,并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综合优质护理干预 脑卒中 睡眠障碍 动态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帕金森动物模型建立及神经节移植后对帕金森病症状影响。方法:用恒河猴6只经颈内动脉注射MPTP诱发帕金森病,取自体颈上交感神经节移植后观察17个月,肌电图及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标本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用MPTP诱发帕金森病其表现与病人相似,移植神经节后动物症状呈好转-恶化-恢复正常变化规律.17个月后脑内可见存活神经节细胞。结论:用MPTP颈内动脉注射是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较好办法,自体颈上交感神经节移植后帕金森病症状改善并长期稳定,移植后17个月仍可见存活神经节细胞。

  • 标签: 帕金森病 自体颈上交感神经节移植 动态观察 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