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我21岁时,忽然被告知只能再活几个星期。这不是我第一次患癌。癌症这个臭名昭著的机会主义疾病在我15岁时就曾经戏剧性地侵入我的肌体,当时医生在我的脊髓上发现了一个肿瘤,被称作阿斯金瘤,

  • 标签: 生命 癌症 个人 生活方式
  • 简介:她是一名抗癌勇士,当癌魔降临她身上时,她亳不畏惧.她又是一名抗非英雄,当"非典"席卷南粤大地的时候,她挺身而出.

  • 标签: 群体抗癌 乳腺癌 康复 抗癌人生
  • 简介:"我是雪,我只有在你生命的冬天才会来到."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形容护士的诗,它把生命比喻成四季的轮回.是的,生命总会经历春的萌发,夏的繁盛,秋的收获,以及冬的萧瑟,但是有了雪的冬季会增加几许鲜活和灵动,平添几分安慰和寄托.雪用自己的纯白覆盖了一切,使它们简单而纯净,最后她溶化了自己,换来了新的春天.

  • 标签: 护士 肿瘤 护理 化疗 死亡
  • 简介:我刊在2005年第1期曾经介绍过王慧君发表在《大众医学》上关于美国临终关怀的文章。作者在看了王慧君的原文后写下了些文,看了作者的懊悔,我们有幸知道这些知识的读者,可以避免再做使亲人痛苦的事了。

  • 标签: 生命 临终关怀 作者
  • 简介:从医25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80元,最小的只有2毛7分钱;从医25年,靠一副听诊器一双手,诊断救治了无数病患;从医25年,走到哪病人跟到哪,他们是她的“铁杆粉丝”;25年酿成的爱,有着怎样的艰辛、漫长与执著!

  • 标签: 处方 温度 生命 从医 听诊器
  • 简介:大学入学的第一天,当我们举起右手高声诵读“希波克拉底一医学生誓言”时,内心的那种光荣与使命感便油然而生;穿上白衣的那一刻,更是增添了一种要为深受病痛折磨的人解除痛苦的责任感,也更加确信选择成为一名医生是人生的宿命。

  • 标签: 生命 希波克拉底 医学生 责任感
  • 简介:让我们先了解以下数据:2008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1,300万,死亡760万;2007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16.4万,死亡10.5万;2008年北京市癌症新发病例3.4万,死亡1.9万。

  • 标签: 癌症 预防 生命 新发病例 死亡 北京市
  • 简介:生命恋歌”文艺汇演于2006年1月8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办。全国26个省、市的近300位癌症患者参加了演出。我刊在此展出部分节目的剧照,与广大读者分享这空前的盛会。

  • 标签: 癌症患者 生命 康复者 首届 展览馆
  • 简介:“我们有20分钟的写作时间,”培训班的指导员说。她在学员中传递一个篮筐,里面放着一些折叠起来的纸,每页纸上都印着一行字,“每人选择一张,读到的内容就是写作的提示。”她解释着。

  • 标签: 写作 伤害 生命 康复 培训班
  • 简介:生命是美好的,活着真好!然而,生命是一个过程,有开始也有终结,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对于死亡问题人们还是会感到无限的恐惧。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不仅是恐惧美好人生的结束,更是恐惧死亡过程本身,恐惧死亡过程中可能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 标签: 生命 医疗照顾 晚期癌症 姑息性 死亡过程 善终
  • 简介:神经肿瘤杂志。2011个月;13(8):904-9。2011月13课件。海马中,steffen-smith,哈穆德,世勋,弯曲,沃伦克。小儿肿瘤科,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研究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贝塞斯达20892,医学博士,美国sean.hipp@us.army.mil

  • 标签: 神经肿瘤 儿童 脑桥 胶质瘤
  • 简介:感谢编辑部及小木同志把这样的好书献给读者,这对癌症患者及家属这个群体,有重要意义。我在接到书后,仅用2天时间就拜读了一遍(我视力不太好书中的小字得用放大镜看)。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好就好在真实可信,我相信癌症患者及其亲人们看了这本书肯定会引起共鸣并从中受益,

  • 标签: 癌症 心理调治 感情交流 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胆脂瘤多位于小脑角,小脑角胆脂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最常见原因,本研究探讨三又神经痛型小脑角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有效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三叉神经痛型小脑角胆脂瘤的诊治经过及疗效。结果:CT或(和)MRI确诊后行手术治疗,19例小脑角胆脂瘤得以全切,8例次全切,术后所有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完全消失,听力障碍明显好转。跟踪随访。1年后1例三叉神经痛复发。结论:三叉神经痛型小脑角胆脂瘤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年轻的患者如有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时要高度怀疑此病,CT、MRI可提供诊断依据,常用的手术入路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方法得当.肿瘤切除后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即停止。

  • 标签: 胆脂瘤 三叉神经痛 桥小脑角 显微外科
  • 简介:21世纪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前沿就是破译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提出预防和治疗各种重大疑难疾病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则为疾病相关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使我们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发生的机制,及其预防和治疗。为了促进基础和临床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生命

  • 标签: 分子机制 前沿国际 国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