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甲状腺滤泡肾细胞(TFCLTK)的临床、病理及免疫学特征,对TFCLTK的诊疗进行探讨。方法报告1例甲状腺滤泡肾细胞,结合文献检索到的11例,分析此类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肉眼观察见肾表面呈结节状,切面可见一巨大肿块,于肾下极并向肾盂内生长,肿块约8.0cm×4.3cm×5.0cm,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切面灰白色,实性,可见散在灰褐色坏死区及灰色出血区,小囊腔形成。镜下观察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甲状腺滤泡,滤泡腔内可见红染胶体物,肾门旁淋巴结未查见转移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EMA(+),CK(+),CK7灶(+),NSE(+)。CK34BE12(-),Syn(-),CK20(-),CD56(-),CD56(-),CD10(-),WT-1(-),CD34(-),CD57(-),P53(-),CD99(-),TTF-1(-),CD15(-),Tg(-),Ki-67LI30%(+)。结论甲状腺滤泡肾细胞是具有一定侵袭性的低度恶性的肾源性肿瘤。目前已明确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为细胞形态学类似甲状腺滤泡癌细胞,但TTF-1和TG蛋白表达阴性。可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预后较好。

  • 标签: 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 特征 治疗 预后
  • 简介:肾脏转移性甲状腺滤泡由原发于甲状腺的滤泡性转移而来,临床上罕见。由于肾脏转移性甲状腺滤泡与原发于肾脏的甲状腺滤泡肾细胞的治疗及预后截然不同,因此两者的鉴别至关重要。本文报告了1例肾脏转移性甲状腺滤泡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中、英文文献,以期为该肿瘤的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甲状腺滤泡 滤泡样 肾细胞癌 转移性癌 英文文献 分化型甲状腺癌
  • 简介:目的探讨肾上腺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肾上腺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特点。结果50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肿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肾上腺脂肪瘤,随访6~6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肾上腺脂肪瘤术前诊断主要依据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需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对于无明显症状、肿瘤体积较小的肾上腺脂肪瘤患者,短期内可随访观察,但手术切除仍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髓样脂肪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患者,男,27岁。以无痛性肉眼血尿1月加重1周于2006年11月20日入院。患者自诉1月前无意中发现小便呈洗肉水样,无尿痛及排尿费力,1周前出现尿频(1次/h),小便时可见血块,伴有胀痛,到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示膀胱肿瘤(右侧前壁),拟住院手术。术前膀胱镜检查见右侧壁新生物3.0cm×4.0cm,实质性,广基无蒂易出血,距右侧输尿管开口2.0cm,双侧输尿管开口及喷尿均正常。术前静脉肾盂造影示右侧膀胱区3.0cm×4.0cm充盈缺损,双肾无积水,输尿管未见扩张。CT示膀胱右侧前壁3.0cm×4.0cm×3.0cm肿块,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术前检查腹股沟未见肿大的淋巴结。

  • 标签: 膀胱肿瘤 肉瘤样癌 诊断
  • 简介:膀胱淋巴上皮瘤较少见,近年来国外报道较多,但国内仅见1例报道,考虑可能与认识该病不足有关.现结合近几年的文献,就本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 标签: 膀胱 淋巴上皮瘤样癌 病因 诊治
  • 简介:肉瘤肾细胞临床少见,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的临床特点。肉瘤合并腔静脉栓形成者临床上更为罕见,我院泌尿外科近期收治1例肉瘤肾细胞合并腔静脉栓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报道如下。患者,女,50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3d"入院。无腰腹痛及血尿,无其他慢性病史及肝炎结核病史。查体:右肾区叩击痛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 标签: 肉瘤样肾细胞癌 腔静脉癌栓 文献复习 临床特点 恶性程度 癌栓形成
  • 简介:患者,女,56岁,因左侧腰腹部疼痛1周就诊,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T36.7℃,P86次/min,BP140/80mmHg(1mmHg=0.133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平软,左肾区稍隆起,有压痛,叩击痛。血常规:Hb91.9g/L,血细胞比容27%。尿常规:RBC(++)。

  • 标签: 肾嫌色细胞癌 肉瘤样 腰腹部疼痛 分化 肉眼血尿 浅表淋巴结
  • 简介:目的总结并探讨原发性膀胱浆细胞/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结合我院曾收治的1例和国内1986~2017年个案报道的44例原发性膀胱浆细胞/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案、随访预后等。结果45例中,肿瘤好发于顶壁31例(68.9%);单纯性印戒细胞37例(82.2%),混合性印戒细胞8例(17.8%);TNM分期,T2期以上为37例(82.2%),其中T3期和T4期26例(57.8%);手术病例41例(91.1%),其中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3例(7.3%),膀胱部分切除术17例(41.5%),根治性膀胱全切术21例(51.2%);15例(36.6%)术后未行任何辅助治疗,行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13例(31.7%),全身化疗+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放疗3例(7.3%)。失访6例(13.3%);随访时间≤1年的28例(62.2%),其中15例在1年内死亡,2例复发;1年2年的只有3例(6.7%)。生存期最短的为2个月,最长的为44个月无复发,平均生存时间约2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约13个月。结论原发性膀胱浆细胞/印戒细胞尿路上皮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结合术后辅助放化疗,可改善其治疗效果,但整体预后差。

  • 标签: 膀胱肿瘤 浆细胞样 印戒细胞 回顾性分析
  • 简介:肉瘤肾细胞是一种恶性度高、预后差的特殊类型肾癌,临床少见。同侧肾脏并发肉瘤肾细胞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更为罕见,我院于2011年11月8日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病例报告患者,女,47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2月余"入院。泌尿系专科查体无阳性体征。

  • 标签: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肉瘤样肾细胞癌 文献复习 肾脏 同侧 病例报告
  • 简介:腺瘤瘤是来源于间皮细胞的良性肿瘤,临床中较为少见。附睾腺瘤瘤多因发现阴囊内肿块而就诊,其经常被误诊为附睾结核或其他良性病变。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附睾腺瘤瘤患者资料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8岁,因"发现右侧阴囊内肿块1年,伴间断性疼痛2月余"入院,既往无结核病史,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病史。查体:右侧阴囊内睾丸上方可触及1个约1.0cm×1.5cm实性占位病变,

  • 标签: 附睾 腺瘤样瘤 超声
  • 简介:肾集合管(collectingductcarcinoma,CDC)和肾管状囊性(tubulocysticcarcinoma,TCC)均比较罕见,其临床表现与其他亚型肾细胞类似,无特异性。与最常见的肾透明细胞相比,肾CDC和肾TCC的影像学、病理特征及预后

  • 标签: 肾集合管 囊性癌 肾管 肾透明细胞癌 肾细胞癌 肾髓质
  • 简介:上世纪70年代起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使睾丸的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化疗和放疗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德国睾丸存活者患第二原发(包括原发组织学类型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的风险。我们确认了德国东部地区(1961-1989年和1996-2008年)癌症登记的16990例睾丸和德国西部地区萨尔州(1970.2008年)癌症登记的1401例睾丸。我们用标准化发病率(SIRs)和95%N信区间(95%CI)估计第二原发的风险。我们将估计的年标准化发病率绘制成图以显示趋势。德国东部1961.1989年观察到301例第二原发(SIR:1.9;95%CI:1.7-2.1),1996—2008年观察到159例第二原发(SIR:1.7:95%CI:1.4~2.0)。两地癌症登记的对侧睾丸增加(SIR:萨尔6.0,德国东部13.9)。与其它地区相比,德国东部精原细胞瘤的SIR增加更为显著。数据分析显示对侧睾丸的SIR有稳定的趋势。大多数其它癌症(包括组织学特异性肿瘤)的SIRs的估计精度低,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睾丸患者患第二原发尤其是对侧睾丸的风险增加,因此应进行严密随访。

  • 标签: 癌症登记 发病率 肿瘤 第二原发 睾丸肿瘤
  • 简介:经尿道膀胱切除术(TURBt)后膀胱内化疗是治疗浅表膀胱(SBC)的一项重要措施。最近研究认为TUR后立即膀胱内化疗效果最好,并且对各种类型的SBC均有效。另外,化疗药有一个治疗的阈剂量,达到这一剂量即有治疗效果,超过这一剂量只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而不能提高疗效。

  • 标签: 浅表膀胱癌 治疗 BCG 膀胱灌注
  • 简介:淀粉变性是以细胞外淀粉蛋白沉积为特点的一类疾病。淀粉蛋白代表一类具有B片层结构的蛋白。系统性淀粉变性中,淀粉蛋白可蓄积于任何一种或多种内脏器官,结缔组织以及血管壁中,然而颅内淀粉变性从未被发现过。局限性淀粉变性中,淀粉蛋白沉积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淀粉蛋白在组织或器官中的积聚导致了相应组织的结构破坏和相应器官的功能紊乱。家族性淀粉变性根据其受累器官可分为两类,一类有突出的神经系统病变,主要由于编码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transthyretin,TTR)基因突变造成;另一类有显著的肾脏受累的表现。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肾脏受累 家族性 淀粉样蛋白沉积 神经系统病变 内脏器官
  • 简介:淀粉变性是一种由特殊蛋白在组织内沉积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肾脏是淀粉变病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肾淀粉变在肾脏疾病中,多见于老年人,以大量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肾淀粉变的诊断有赖于肾活检的组织病理、免疫病理和电镜观察。但是对早期肾淀粉变患者由于光镜和电镜病理改变较轻,临床上仍容易漏诊和误诊。

  • 标签: 肾淀粉样变 临床表现 病理分析 大量蛋白尿 肾脏疾病 组织病理
  • 简介:上尿路移行细胞(UTUC)是一个具有侵袭性、相对少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在所有泌尿系上皮性肿瘤中所占比例小于5%。在过去的30年里,其诊断与治疗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上世纪80年代较少见的先进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输尿管镜检查、腹部断层成像(CT、MRI)等。UTUC的治疗也发生了类似的改变。

  • 标签: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泌尿系恶性肿瘤 膀胱癌 继发 人口 美国
  • 简介:目的:慢性肾衰竭(CRF)尿毒症(Uremia)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肾亏血虚证,本实验探讨肾亏空的发病机制.方法:将CRF患者血液透析超滤液(UF)浓缩,凝胶层析分离出分子量(MW)在1000~5000daltons之间的中分子物质(MMS)的三个不同组分,各制成两种浓度,加入到骨髓红系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于培养的三个不同时间加入31H-TdR0.7μci/ml,用显微摄像术和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技术观察红系细胞的结构,分类计数及标记指数(LI)的动态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MMS显著地抑制红系细胞的生长、成熟过程,并且不同的浓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浓度越高,其抑制作用越大.结论:MMSMW在1000~4000daltons之间的组分是CRF患者血中的红细胞生长抑制因子(EIF).本实验结果从病理角度探讨了祖国医学"肾主骨生"、"生精化血""精血同源"、"肾亏空"的发病机制,为探索清除CRF患者血中MMS的有效药物,寻求治疗肾性贫血的有效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肾亏髓空 中分子物质 肾性贫血 实验研究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